走进课堂做研究9_第1页
走进课堂做研究9_第2页
走进课堂做研究9_第3页
走进课堂做研究9_第4页
走进课堂做研究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走进课堂做研究弋江镇第一小学课例研究手记隆冬时节,寒意逼人,但在这里,在上饶市第七届校本教研现场会的活动现场,却洋溢着温暖,欢乐,非常欢迎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这里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怎样让校本教研走进真实的课堂,怎样让教师走进校本教研,这值得让我们深思。今天,我在这里,就想把我校在展开校本教研方面的尝试和大家做一个汇报。一, 展开课例研究的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和新课程标准的下发,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动,广大教育工作者逐步形成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改革思路,即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

2、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课堂是学校中最为平常、最为细小的细胞,是师生每天都要经历的生命历程,这种“貌不惊人”和“见多不怪”,常使得我们经意或不经意地忽视课堂,忽视对课堂内涵的深刻挖掘。然而,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如果不真正触动课堂,这种改革就不会是彻底的,就不会真正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教师教学行为。因而,重新反思课堂的观点与理解,检视课堂中的师生活动,为课堂提供新的定向,是课堂重构的基本前提,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不可推卸的主要职责。    长期以来,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公众,总

3、是习惯于从应试的角度,向教师提出对教学规范的期待,以引领或鼓励教师迈向理想中的教学,但是却往往忽视了教师是如何理解教学的,教师对教学有着怎样的期待。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推动,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个深刻的变革,大部分教师很不适合,出现了许多难以消解的困惑。他们需要非常实际的、具体的指导,需要教研工作的有效跟进。“课例研究”的提出和推动,不但顺应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需求,也正好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当前,在我市,相当一部分教师通过培训和自学,已经具备了诸如“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构建灵活、开放、愉快、民主、和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多元化的新课堂”等新课程的教学新理念,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中心”、教法单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等现象又还普遍存有。导致这种理念和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关键是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被内化,没有变成教师自觉行动的精神追求。    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要求的变革是深刻的,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如何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咨询者、参考者和顾问?这些都必须实行思考和研究。 “课例研究”是校本研究的一种具体研究方式,是

5、一种课堂行动研究,它让教学研究回归本原,其目的,是让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在研究状态下实行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行研究,不断改善、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克服长期墨守成规,从事单调乏味的重复劳动而形成倦怠心理,满足自身发展的高层次心理需求,进而培养教师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无私奉献、敬业乐群的职业精神,使他们能够尽快适合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所以,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研究,不但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为了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成功课堂,为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提高,我们在县教研室的引领下,开始实行课例研究,期待用一

6、种更科学更直观的研究方式去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课堂教学效率。二,回顾过去,在曲折中前进我校是于2008年上半年,我校校本教研活动开始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展开教学研究。要求每位教师精心准备一节课,并且都实行录像,然后组织同学科的教师以某教师的一节课作为课例实行研究。主讲的教师针对上课中遇到的问题、困惑、矛盾提出探讨。参与研究的教师共同分析,发表各自的见解和意见以达到共识。提供课例的教师实行反思总结,得以内化并实行第二轮上课,参与课例研究的教师再听课、评课、再探讨。这样以达到互相学习,融合大家的智慧,促动共同提高。我校课例研究的基本模式为“三个阶段、两次反思、行为跟进”。“三

7、个阶段”是指:注重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注重新理念下课例的新设计阶段,注重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两次反思”是指连接三个阶段活动的是两轮有引领的合作反思:(l)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别,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2)反思性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别,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我校以教研组为单位,选出执教教师,统一备课,设计教案,2009年9月份,语文教研组展开了“提高朗读水平”的课例研究,数学教研组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题实行研究。通过几轮上课,执教教师精心准备,组内教师献计献策,毫无保留,无论是谁都在这样的课例研究中成长了,进步了。2009年12月,县教研室在我校举行了全县

8、课例研究的研讨活动,我校将一年来开展课例研究的工作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和汇报,获得专家和教师的较好评价。但我们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在这样的研究中,成长得还是较慢,教师参与其中,还不知道怎么参与评课,同伴互助也没有在根本上得到落实。面对这一情况,县教研室积极指导,在2010年9月,带领全县的教导主任赴浙江余杭学习课例研究,我校的杨志红老师将在余杭学习的经验带回学校,将课堂观察这一全新的理念引入课例研究中,教师在原有课例研究的基础上,更科学更直观地把握了课例研究的内涵。我校语文和数学教研组在充分学习之后,积极调整思路,分别确定了“朗读的有效性”和“提升数学操作的有效性,凸现数学的思想方法

9、”的专题研究。三,以课堂观察为基点,实施课例研究 本学期,我校又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将课例研究向着纵深方向发展,并且也把课堂观察落实于研究的过程中,今天,我们也会看到我校语文和数学两个课例研究小组展示的课堂观察过程。1、第一轮研究(原行为阶段) 分为“教学设计一课堂观察一反馈会议”三个基本步骤,即每位教师自己独立进行设计,上研究课,全程录音、录像,然后召开反馈会议,对这位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2、第二轮研究(新设计阶段) 仍分为“教学设计一课堂观察一反馈会议”三个基本步骤,先由提高课例教师围绕要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设计思路,然后是参与课例研究教师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上

10、第二次研究课,参与课例研究全体成员听课、观察,然后召开反馈会议,对这位试点教师第二次公开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3、第三轮研究(新行为阶段) 参照第二轮的步骤,上第三次研究课,进一步调整教学行为。若有必要,还可继续进行第四轮、第五轮等研究。4、撰写课例。由提供课例研究的教师执笔。参与课例研究其他教师一道参与,所撰写的课例内容应包括导言、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及策略、反思等。5、课例研究总结。首先教研组进行小结,然后举行全校性的总结研讨反思活动,对课例研究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反思,总结经验,反思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通过开展课例研究,进一步促进教师从经验型向反思型、专家型

11、教师的转变,促进教学行为的转变,进一步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四,成效与体会l、变革了教研活动模式,在课例研究中,执教者与听课者都在研究中成长,这样的研究既有“技术层面”上的改进,更要有“理念层”上的突破。在现实中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熟悉正确的教学现念,但行为表现却很滞后;有些教师有体现新理念的教学行为,但却并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只是看别人这样做了也就跟着做了。这种观念与行为的脱节,直接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是一个实践者,教学工作具有技术层面的因素,但如果只考虑技术,教师就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书匠”;教师不应该是一个纯粹的实践者,而应

12、是个“反思着的实践者”。 开展课例研究,是在教学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研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而且让老师深切感受到要对问题解决过程的主要事件、策略进行分析、归纳,并升为规律性的认识,必须借助理论的武器,从而产生了对理论学习的渴望和对理念转变的诉求。 2、促进了教研文化的重塑,从“单干户”向“共同体”转变开展课例研究,使教研员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构建着一种新型的讲求沟通、主动、共识、合作、愿景、的人际关系,催生着崭新的合作文化。各教研组在实施课例研究时,虽是一名教师担纲,但全组教师都是共同参与,献计献策,经验分享,促进了学习型教研文化的建设,使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通过课例研

13、究,教师在这个大集体中通力合作,由昔日的“单干户”变成了今日的“共同体”,大大提高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意识,整合了区域性的优势教学资源,推进了区域性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了本区音乐教师的群体发展。 3、改变了教师教研角色,由“客串”向“主角”转变 德国教育家鲍勒诺夫曾说,“唤醒”可以使主体的人在灵魂震颤的瞬间感受到从未体验过的内在敞亮,他因主体性空前张扬而获得一次心灵的解放。课例研究,正是使教师的主体意识得到张扬,对教师生涯价值的认识得到升华。在每一次的主题教研活动中,一改以往惯用的“教研员讲、老师们听”的单向灌输教研模式,听课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局外人,而是由“客串”成为了教研的“主角”。活动中形

14、成了一种上真课、说真话、解决真问题的和谐教研氛围。五,反思与展望l、课例研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自身教学个性的形成,但是教学个性形成的过程是漫长的、艰苦的,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磨硕,如何做好“教学个性形成”的后续推进工作,是下一阶段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2、由于对教师教学个性存在着“两面性”,如何扬长避短,使适合新课程理念的个性和行为得到张扬,使不利于教师发展的个性行为得到抑制和修正,是摆在课题研究者面前的新问题。 3、“同课异构”课例研究在同伴互助方面体现出很明显的优势,但是听课与评课是种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价值判断活动,无论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都离不开一定的“标准”,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况,在课例研究过程中,由于受一些客观限制,活动中偶尔会出现“专家引领”缺失造成的“迷茫”,这就需要加大对教研组长的培养,使其能够起到一定的专业引领作用,同时教研活动也要有更大的开放性,通过拓展教研空间、开辟教研新途径,争取尽快将新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目标转化为付以依循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