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部分重点知识清单(精品)_第1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部分重点知识清单(精品)_第2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部分重点知识清单(精品)_第3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部分重点知识清单(精品)_第4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部分重点知识清单(精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近代史知识清单(近代化历程: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农耕文明一一工业文明演进)(一)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18401895鸦片战争一甲午战争)专题一、西方先进工业文明与古老农业文明的碰撞、19世纪中期中西方对比中国西方政治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腐败, 社会矛盾尖锐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逐渐完 善,议会改革,统治阶级范围扩大, 社会矛盾日益缓和经济农耕经济达到顶峰,自然经济居主 导地位,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工业革命相继完成,机器生产取代 手工劳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对 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增加思想理学占据统治地位,纲常伦理禁锢 人们的思想自由、平等、法治、理性被人们广 泛接受外交闭

2、关锁国,固守天朝上国理念,朝 贡外交积极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以获得更 多的原料和市场二、两次鸦片战争1840至1860年目的:满足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范围: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手段:通过武力侵略,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结果:南京条约及附件、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目的:满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对资金和市场的需求(资本输出、分割世界)i范围:从沿海地区到中国境内结果: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综合认识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

3、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建设性(客观影响):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 )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落后( 2)使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3)瓦解自然经济(耕织分离),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4)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思想传入,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探索救国道路,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向西方学

4、习: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1)政治上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并丧失了更多的主权,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都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本国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先后产生。(2)经济上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

5、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 ”“ 求富 ”的旗帜, 发起了 “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客观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思想上:封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对“夷夏 ”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新思潮萌发,冲击了封建思想。洋务派提出了 “中体西用”的思想, 发展和实践了林则徐、魏源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4)社会生活与习俗方面: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西餐、 西式住宅逐渐传入

6、中国,西方的风俗习惯、婚姻观念等传入中国,冲击着中国社会生活及习俗的变化,客观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四、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1 )斗争矛头:太平天国运动以推翻清政府为目标,反映了19 世纪中国中期阶级矛盾的尖锐;义和团运动以反帝为目标,反映了 19 世纪末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2)农民阶级的落后性: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倡导绝对平均主义( 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义和团运动中扶清灭洋口号:不能正确区分西方侵略与西方工业文明而笼统的排外专题二、近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一、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1 自然经济逐步

7、瓦解: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一些地区“纺织” “耕织”分离,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破产,中国农产品日趋商品化,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不同角度认识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从全球史观看,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 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从文明史观看,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是西方工业资本主 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 渗透、 融合的产物。从近代化史观看,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是近代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2、外商企业开始出现3、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和私营企业的出现)二、

8、近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1、含义:从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洋务派以“自强” “求富”为目标,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2、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局内忧外患,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汉族地方官僚开始掌握地方实权);慈禧太后的支持“求富” (巩固清政府统治)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4、过程5、影响三、民族工业的产生: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东南沿海地区1、原因:( 1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劳动力和市场条件)( 2) 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

9、激。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技术条件)( 3)一些官僚、地主、买办、商人投资兴办企业(资金)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专题三、 “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和发展一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想 ”萌发)鸦片战争前后(19 世纪中期)( 1 )背景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华冲击日益加剧,清朝被迫向世界开放,加强了同世界的联系先进的中国人积极探寻抵御侵略、强国富民之路( 2)代表人物: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将外文资料编译成各国律例和 四洲志 ,指导仿制西方战舰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科技知识、政治制度;提出“师夷长技

10、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3)影响新思想的萌发,开一代风气之先,成为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点,启迪着人们去探索救国之路。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总体而言,这些新思想仍停留在思想领域,并没有真正付诸实施;对西方的学习比较肤浅,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尤其是军事技术)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19 世纪60 90 年代)1、含义:“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 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2、背景

1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局内忧外患,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3、代表人物:冯桂芬校邠庐抗议4、影响:冲击了传统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随着洋务运动的实践,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从而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三早期维新思想:( 19 世纪70 90 年代)1、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为代表。2、思想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兴办学校;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政治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甲午战争五四运动1895 1919)专题一、政治民主化的探索一、维新运动政治民主化的开端1 背景(1

12、)民族危机:严重的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4)康、梁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年(2)经济:采取措施促进资本主义发(4)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2戊戌变法:1895 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政治运动;1898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内容 (1)政治:允许官民参政,打击旧官僚。展。(3)军事:增强军

13、事力量。 八股。3结果 (1)矛盾激化:旧势力强烈反对;慈禧太后控制大权并逐步着手镇压。(2)戊戌政变:变法失败。4评价 (1)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2) 经济上:旨在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3)思想上: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4)社会生活: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 ”到 “制度 ”层面发展的表现,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二、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三、辛亥革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 1 ) 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2) 190

14、5 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 1911 年 10月 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率先起义,史称“辛亥革命”。( 4) 1912 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中华民国纪元。( 5) 1912 年2 月,清帝颁布退位诏书,清王朝结束。( 6) 1912 年 3 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还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运用多种史观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

15、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资产阶级革命。(2)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是近代一次政治民主化的革命。(3)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引进西方工业文明,促使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明发展。(4)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5)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专题二、清末到民初民族工业的发展一、

16、初步发展(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1、原因: ( 1)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列强侵华,进一步瓦解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清末新政奖励发展实业;( 4)实业家的努力(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二、黄金时期(1912 1919)1、原因:a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 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鼓励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提高,提倡国货运动;c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d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

17、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2、表现: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3、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1922 后,民族工业逐渐萧条。专题三、清末到民初的四大社会思潮一维新思想(19 世纪末)1、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学习西方变革政治成为朝野共识 19 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洋务运动推动了西学的传播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康有为:托古改制,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世相融合,撰写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梁启超:变法通议,宣传

18、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谭嗣同:用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严复:是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翻译天演论,借用进化论物 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实行维新变法的必要性;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主张( 3)影响:甲午战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政治民主化探索由此开端。二民主共和思想(20 世纪初)1、背景: 19 世纪末 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反清 20

19、 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清末新政促进了新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他们接受了西方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2、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民族革命)“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心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社会革命)3、作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三民主与科学思想(民国初年1915 1919) 1

20、、背景:民国建立后,知识分子期待的民主政治没有实现;袁世凯加强专制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2、兴起:标志:1915.9 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吴虞、刘半农;思想阵地:新青年;活动基地:北大(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旗帜: “民主” “科学” (德先生、赛先生)3、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一一反对专制;提倡科学一一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儒家传统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影响: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

21、它反映了自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次。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文化平民化逐渐成为中国教育界、文学界、思想文化界的新潮流。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民族主义的觉醒和对国家政治的关心,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四.社会主义思想(十月革命后)1、背景:一战爆发促使人们开始反思西方文明的弊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十月革命促使先进的知识分子由学习西方转向学习苏俄2、代表人物

22、:李大钊3、影响: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社会主义思想逐渐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从“中体西用”到“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演变历程及特点(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其特点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实质是在不触动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专制制度,巩固君主专制统治的目的。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2)从早期维新思想到康梁维新思想的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

23、思想;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学习西方从物质层次推进到制度层次。(3)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以民族、民权、 民生为主体内容的三民主义,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形成了完整的革命理论,将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层次深入一步。(4)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打出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将西方启蒙思想的民主、自由、平等学说引入中国,动摇了君主专制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将反封建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次。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政治、经济、 思想领域的变化(1)政治领域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分别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和完全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24、会完全形成,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昙花一现, 很快夭折,但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农民阶级发起义和团运动来挽救危亡,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清王朝的“新政 ”和 “立宪 ”,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巨变。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卖国,中国的政治更为黑暗。(2)经济领域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为中国进一步发展孕

25、育了先进的因素。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上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社会生活方面,西方新事物和新的思想观念不断传入,加上中国的政治运动的推动, 引起了中国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种种变化。维新派倡导、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进“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 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欢迎;辛亥革命前近代铁路网格局奠定,汽车传入上海,1875 年电话传入、1905 年电影业起步,1909 年航空业开始;报刊唤起民众方面启蒙作用重大。(3)思想

26、领域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潮等各种社会思潮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成为历史潮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形成;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 ”“ 科学 ”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促进了革命的进步和发展。(三)近代文明的新发展与近代化的曲折前进(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1919 1949)专题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一、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1、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中共成立( 1 ) 1921 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通过了党的纲领,确立

27、了党的奋斗目标。( 2) 1922 年,中共二大召开,制定了党民主革命纲领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 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了国共合作的决定。二、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运动(1924 1927)1、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在革命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民大革命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2、 1926 年 7 月, 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三、中共新民主主

28、义革命道路的探索(1927 1937)1、 1927年 8月 1 日,中共发动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2、 1927 年 9 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开始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3、 1934年 10 月,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其原因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失败。 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左 ”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领导。1936 年10 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师,长征结束4、西安事变:1936、 12、 12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

29、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四、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民族抗日战争(1937 1945)1、日本侵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全民族抗战开始;2、两个战场同时存在,互相配合,相互依存。经过防御、相持、最后反攻并胜利;3、抗日战争是100 多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945 1949)国共内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探索特点(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

30、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专题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快速发展(1927 1936)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基本统一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经济获得较快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二、萎缩、萧条(1937 1949)1、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2、国共内战,政局动荡,通货膨胀,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专题三、近代后期思想领域的新成果(新三

31、民主义、毛泽东思想)一、 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1、背景: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屡次失败,思想发生转变;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带来新启示和希望;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2、内容:(与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明确的反帝要求)“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的独立和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授予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3、评价: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

32、的继承和发展,成为大革命的指导思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A 发展历程1、萌芽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 :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分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问题是革命中心问题(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2、初步形成 井冈山时期(1927-1937) :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3、3、成熟抗战时期(1937-1945) : 论持久战、 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形成了系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4、发展建国以后1949 年 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1953 中共定“一化三改”方针“社会主义改造”思想: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B 影响: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义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 智慧的结晶。专题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

34、变化综合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大门被打开,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1、背景: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 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物质生活和风俗的变迁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变革如: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政治思想运动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2、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1)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 中山装

35、和旗袍(2)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3)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前后,“剪辫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4)交际礼仪 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婚俗礼仪的变化 倡导婚姻自由3、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A、铁路:1881年,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B 、近代邮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 年,海关开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