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生理(修改)_第1页
(完整版)生理(修改)_第2页
(完整版)生理(修改)_第3页
(完整版)生理(修改)_第4页
(完整版)生理(修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试述G蛋白耦联受体的信号转导的主要方式及其转导过程。答: ( 1 ) G 蛋白耦联受体的信号转导的主要方式:通过膜受体、G 蛋白、 G 蛋白效应分子、第二信使和蛋白激酶等一系列存在于细胞膜和胞质中的信号分子的活动实现的。(2) G蛋白耦联受体的信号转导的转导过程:当配体与受体结合之后,G蛋白便会受到受体的活化。被活化后的G蛋白将会激活或抑制效应分子。此时的效应分子会发挥作用,改变细胞内第二信使的含量与分布。被改变后的第二信使作用于相应的靶分子,使靶分子构象改变,从而改变细胞的代谢过程及基因表达等功能。( 经此方式过程转导的几条主要途径:1、AC-cAMP-PKA途径:神经递质、激素等配体与

2、相应受体结合后激活兴奋性G蛋白(Gs),兴奋性G蛋白继而活化腺甘酸环化酶 (AC)。活化后的AC水解并环化胞质内的 ATP生成cAMP cAMPi要激活蛋白激酶 A(PKA)。激活后的PKA使底物蛋白磷酸化从而改变底物的电荷特性 和构象,导致细胞内的生物学效应。2、PLC-肌醇磷脂途径:递质、激素等配体与受体结合之后可激活另一种G蛋白Gq, Gq可激活细胞膜上磷脂酶C(PLC)。 PLC 将膜脂质中的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2) 迅速水解为IP3和DG两个第二信使,从而使胞外信号转变为胞内信号,实现对外界信号的应答。这一信号 系统又因此被称为“双信使系统”。3、G蛋白-离子通道途径。) 2、试

3、述神经肌肉接头兴奋性的传递过程。答:神经传冲动传到轴突末梢-Ca2+通道开放,膜外Ca2+流入膜内-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囊泡中的ACh释放 -ACh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受体蛋白分子构 性改变 -终板膜对Na+、K+,尤其是Na+通透性增加- 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EPP电紧张性扩布至肌膜 -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爆发肌细胞膜动作电位。3、血浆渗透压如何形成?有何生理意义?答: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溶质颗粒物质构成。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小分子无机盐等) 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Na+、Cl- 。由血浆中大分子物质,主要为血浆蛋白所

4、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生理意义:血浆晶体渗透压对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以及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极为重要。血浆胶体渗透压在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答: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的激活。( 3)纤维蛋白的形成。影响因素:( 1 )加速凝血:加钙;增加血液接触粗糙面;应用促凝剂;局部适宜加温。延缓凝血:除钙剂;降低血液温度;应用抗凝剂;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5、 试述心肌的生理特性及其各自的特点。答:心肌具有的生理特性:2、心肌( 1 )兴奋性。特点:1、有周期性变化,包

5、括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3、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有关。(2)自律性。特点:1、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2、自律性活动较规则;3、自律性高低可以改变。(3)传导性。特点:1、以缝隙连接为基础;2、有序进行;3存在时间延搁。(4)收缩性。特点:1、同步收缩;2、不发生强直收缩;3、对细胞外液Ca2+的依赖性大。7、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条件及其影响因素。答:动脉血压形成条件:( 1 )心血管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 2)心脏射血;( 3)存在外周阻力;( 4)主动脉、大动脉具有弹性。影响因素:( 1 )每搏输出量:收缩期动脉血压变化明显,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了每搏输出量的多

6、少。( 2)心率:心率增快时,收缩压升高程度不如舒张压显著,脉压减小。( 3)外周阻力:其它因素不变,外周阻力增强时,脉压增大。舒张压的高低反映外周阻力 的大小。(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动脉硬化,弹性储器作用减弱,收缩压过高,舒张 压过低,脉压增大。(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容量不变,脉压下降。9、试比较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答:肾上腺素能与 “、自和 也受体结合,特别是对 3受体的作用远远大于去甲肾上腺素, 因此,对心脏兴奋 饱受体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对外周血管的 作,表现在小剂量肾上腺素作用于骨骼肌、肝脏、

7、冠状血管肉受体,使血管舒张。作用于皮肤及内脏血管 ”受体,使血管收缩。肾上腺素收缩、舒张血管的作用,使总外周阻力增 加不明显。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 a受体,对于3受体作用小,故对体内大多数血管有明显收缩作 用,使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升高。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有兴奋作用,但作用弱,通常还表现心率变慢,这是由于血压升高激发压力感受器反射而致。10、简述影响肺换气的因素。答:影响肺换气因素:( 1 )气体分压差:两个区域之间的分压差是气体扩散的动力,分压差大,扩散速率大。( 2)气体分子质量和溶解度:相同条件下,气体扩散速率与气体分子质量平方根成反比,与气体在溶液中溶解度成正比。( 3)扩散面积和距离

8、:气体扩散速率与扩散面积成正比,与扩散距离成反比。( 4)呼吸膜的厚道:气体扩散速率与呼吸膜厚度成反比关系。( 5)通气与血流的比值:正常人通气与血流比值约为0.84 。如果比值增大,意味着通气过剩或血流不足;如果比值下降,意味着通气不足或血流过剩。11、试述氢离子、氧分压、CO/度变化对呼吸的影响极其机制。答:影响:一定范围内动脉血Pco2 升高,可以加强对呼吸的刺激作用,但超过一定限度则有抑制呼吸和麻醉效应。动脉血氢离子浓度增加,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氢离子浓度降低,呼吸收到抑制。低氧时,肺泡气和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机制:CO2透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转变

9、为 H2CO3然后分离出氢离子直接刺激中枢化学感 受器,导致呼吸加深加快,作用缓慢但强;CO斑可以直接对外周化学感受器发生作用,使呼吸反射性加深加快。血液中氢离子通过作用于外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使呼吸加深加快。中枢化学感受器对缺氧不敏感,缺氧对呼吸中枢是直接抑制作用,缺氧时,通过作用于外周化学感受器,是呼吸加深加快。12、试述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水和小分子物质经滤过膜进入肾小球囊腔形成原尿的过程。影响因素:( 1 ) 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当通透性改变或面积减少时,可使尿液的成分改变和尿量减少。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改变:

10、当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显著降低或囊内压升高时,可使有效滤过压降低,尿量减少。如果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则有效滤过压升高,尿量增多。肾血流量:肾血流量大时,滤过率高,尿量增多,反之尿量减少。13、试述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答:抗利尿激素(ADH ) 【又叫血管升压素(VP) 】 :作用:生理剂量的抗利尿激素主要发挥抗利尿作用,在大剂量时可同时发挥抗利尿和缩血管作用。分泌调节:( 1 ) 血浆晶体渗透压:这是调节抗利尿激素分泌释放的最重要的因素。渗透压感受器对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变化很敏感,血浆晶体渗透压从1% 2%变动, 即可改变抗利尿激素分泌释放。如,大量出汗、严重呕吐或腹泻时则引起机

11、体失水,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可引起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释放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尿液浓缩;相反,大量引用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释放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尿液稀释。( 2)血容量:血容量通过心肺容量感受器发挥作用。当循环血量增多时,回心血量也会增加,这时可刺激心肺感受器,信息经迷走神经传入至下丘脑,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释放,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排出的水增多,使循环血量恢复至正常;反之,当血容量减少如大失血时,尿量减少。( 3)其他因素:动脉血压的改变也可通过压力感受器对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进行调节。恶心、强

12、烈疼痛、高度紧张、ANG II、应激反应、尼古丁、吗啡和低血糖等可引起ADH分泌;乙醇抑制ADH泌。醛固酮:作用: 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一种盐皮质激素。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促进 Na+、水的重吸收和 K+的排泄,即保 Na+、保水、排K,进而维持和稳定 细胞外液。分泌调节:( 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2)血/和血Na+浓度:血K+浓度升高与血 Na+浓度降低,均可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使醛固酮分泌增多,醛固酮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对 n的排出,从而使血/与血Na+浓度趋于正常。反之,则作用相反。14、试分析大量失血时,尿量的改变及其产生机制。答

13、:大量失血后尿量明显减少。产生机制:( 1) 大量失血造成动脉血压降低,肾血浆流量减少使有效滤过率降低,尿量减少;( 2)失血后循环血量减少,对左心房容量感受器的刺激减弱,反射性引起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3)循环血量减少,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醛固酮分泌增多,醛固酮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 Na和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15、试述喝了大量糖水后的尿量变化及其产生机制。答:喝了大量糖水后尿量增多。产生机制:大量饮用糖水,然后被消化成葡萄糖吸收入血,同时有大量的水进入,导致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血容量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兴奋性降低,所

14、以ADH泌下降,导致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尿量增加,同时因为血容量升高,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导致尿量增加。16、大量输入生理盐水后的尿量变化及其产生机制。答:大量输入生理盐水后尿量增多。产生机制:大量输入生理盐水使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使肾小球滤过作用的有效滤过压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大;再者大量输入生理盐水使循环血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也增大。同时循环血量增加抑制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使远曲小管与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因而尿量增多。17、试述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过程。答: ( 突触后电位的变化决定突触传递是兴奋性突触传递还是抑制性突触传递。) 突触后电位分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15、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传递过程:突触前轴突末梢产生动作电位引起Ca2+内流。内流的Ca2+与突触小泡结合,促使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而释放出兴奋性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促使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提高了突触后膜Na+和K+通透性,特别是Na+的通透性,引起 Na+内流(多)、K+外流(少),使突触后模发生局部去极化,产生兴奋性 突触后电位(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的传递过程:突触前轴突末梢产生动作电位,引起Ca2+内流。内流的Ca2+与突触小泡结合,促使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而释放出抑制性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突触后膜对Cl-

16、和K+的通透性,尤其是 Cl- , Cl-的内流使突触后膜膜电位增大,发生局部超极化局部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18、试述突触后抑制的概念、分类、作用机制和生理意义。答: 突触后抑制的概念: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的递质,在突触后膜上产生IPSP (超极化),使与其发生突触联系的其他神经元活动受到抑制(因此,突触后抑制又称为超极化抑制)。分类: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作用机制: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神经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的同时,其轴突发出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该抑制性神经元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生理意义:能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

17、起来。回返性抑制:中枢神经元兴奋时,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的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兴奋另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该抑制性神经元兴奋后,反过来抑制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生理意义: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也促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能步调一致。19、叙述肾上腺素能纤维和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布、生理作用及相应的受体阻断剂。答:分布:肾上腺素能纤维分布于大多数能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肾上腺受体包括 “型肾上腺素能受体(a 受体)和3型肾上腺素能受体(3受体) 。“受 体分为“1、a 2两个亚型;3受体分为3 1、3 2、3 3。在外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 应器

18、上,肾上腺素能受体分布不同。血管平滑肌有a和3 2两种受体,但皮肤、肾脏、胃肠等部位血管平滑肌主要是a受体;心肌主要存在3 1受体;在骨骼肌、肝脏等部位血管平滑肌以3 2为主。生理作用:去甲肾上腺素对 a受体的作用强,对3受体的作用较弱;肾上腺素对a和3受体的作用都很强;异丙肾上腺素主要对3受体有作用。去甲肾上腺素与 a 1受体结合产生的平滑肌效应主要是兴奋性的,包括血管、子宫、虹膜辐射状肌收缩等;但也有抑制性的,如小肠舒张。去甲肾上月I素与3 2受体结合后产生的平滑肌效应是抑制性的,包括血管、子宫、小肠、支气管舒张等;但与心肌31受体结合的效应却是兴奋性的。33受体主要分布于脂肪组织,与脂肪

19、分解有关。血液中存在的儿茶酚胺(由肾上腺髓质分泌)也可作用于a和3受体。20、叙述胆碱能神经纤维和胆碱能受体的分布、生理作用及相应的受体阻断剂。答: 分布: 在外周, 胆碱能神经纤维包括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 少数释放肽类递质的纤维除外) 、 少数交感节后纤维( 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和支配骨骼肌血管的交感舒血管神经),以及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纤维。 胆碱能受体(一种以ACH配体白受体)包括毒蕈碱受体(M 受体 ) 、烟碱型受体(N 受体 ) 。 M 受体广泛分布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细胞、汗腺、骨骼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N 受体存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的突触后膜和神经

20、肌接头的终板膜上。生理作用:M受体与Ac h作用抑制心脏活动,使所支配肌肉收缩,舒张骨骼肌血管(当ACH与M受体结合后就产生一系列自主神经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 支气管平滑肌、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虹膜环形肌的收缩,消化腺、汗腺分泌的增加,骨骼肌血管舒张等) ;N受体则可以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兴奋终板电位,导致节后神经元和骨骼肌的兴奋。相应的受体阻断剂:M受体可以被阿托品阻断,N受体可以被筒箭毒碱、六煌季镂、十煌季铵 (N 型受体可分出位于神经节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N1 受体和位于骨骼肌终板膜上的N2 受体。N1受体的特异性拮抗剂是六烧季镂,N2的特异性拮抗剂是十煌季镂 )。

21、21、叙述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特征、功能及两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异投射系统是指通过丘脑的感觉接替核按规则秩序排列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并引起特定感觉的投射系统。功能是将机体所受到的环境变化的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送到相应的大脑皮层感觉区,引起各种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以实现其最高级中枢的调节功能。非特异投射是指各种感觉冲动上传至大脑皮层的共同上行通路。由于上行过程中经过脑干网状结构神经元的错综复杂的换元传递,因而失去了特异感觉的特异性和严格的定位区分,上行纤维广泛终止于大脑皮层的各层细胞,不引起特定的感觉。主要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1 、内脏痛疼痛与

22、皮肤痛的慢痛特征相似,都22、内脏痛与皮肤痛比较有哪些特点? 答:内脏痛与皮肤痛相比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发生缓慢、持续、定位不明确和对刺激分辨能力差,常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活动变化,情绪反应强烈,有时甚至于疾病本身。不同的是,皮肤痛的快痛具有产生与消失迅速、定位明确的特点。2、内脏痛对机械性牵张、缺血、痉挛、炎症及化学性刺激等非常敏感,而对切割、烧灼等锐性刺激不敏感。而皮肤痛的快痛中,性质多为尖锐的刺痛、常伴有反射性屈肌收缩。3、 内脏痛除了引起患病器官本身的疼痛外,经常引起邻近( 由于体腔壁层浆膜( 胸模、腹膜、心包膜 ) 受到炎症、压力、摩擦或牵拉等刺激产生的) 体腔壁痛。23、试述牵张反射的

23、概念、分类及其生理意义。答: 牵张反射的概念: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收到牵拉时,引起牵拉的同一肌肉产生收缩的发射活动。分类: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生理意义:在整体内,牵张反射受高位中枢的调节,牵张反射的减弱或消失,常提示反射弧的传入、传出通路或脊髓中枢的损害;而牵张反射的亢进,则提示高位中枢可能有病变。牵张反射中的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因此,临床上可通过对腱反射、肌紧张的检查以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24、试述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生理作用:( 1 ) 对新陈代谢的影响:调节能量代谢:甲状腺激素能显著增加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的耗氧量和产热量;调节物质代谢: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组织分化、生长与发育成熟的作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甲状腺激素对成年已分化成熟的神经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兴奋。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T3 和 T4 可使心率增加、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