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导学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导学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导学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导学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导学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政治体制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学习目标唯物史观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 巨大变化及其原因。时空观 念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 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运用文献资料,探究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与地方关系、君权和相权的发展 演变,并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特征。历史解 释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说明中央王朝对地方治理的历史验和教训。家国情怀通过了解历史上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认同多 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重点难点1 .重点

2、: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2 .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学习过程基础认知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一)夏朝建立: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 国家政治体制形成与发展时期。约公元前年,一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 政治传统,建立了 王朝国家夏,禹就是夏朝的君主。(二)商朝体制:1、内外服体制:商王控制内服 地区,王畿四周是O2、机构与官吏:据记载,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 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o(三)西周体制:1、分封制:西周实行 等级分封制政体。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 和东都洛邑附 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与周天子有 的同姓贵族、异姓或旧贵族,在各地建 立诸侯国。诸侯在国内又分封

3、,卿大夫再分封形成贵族 序列。分封制是较内 外服制更 的政治体制,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 但也要一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一O2、宗法制:周天子是天下大宗,各级贵族相对周天子是小宗,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 制。3、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相关制度。4、基本特征: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相,政治权力分配与 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四)商周政体中的原始民主遗存:1、表现: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的,其中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作 用。国家遇到 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的比喻,劝谏 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2、影响

4、:这些原始民主遗存,在 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一)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 的发展和 关系的瓦解,西周贵族等级 开始解体。2、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都进行了, 加强,郡县制、制等封 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3、秦的统一结束了 的混乱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 的政治体制。(二)内容:1、皇帝制度: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体制的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和诸大臣听 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 都在皇帝手中。2、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三公指 o丞相是百官之长,行政所在,秉承皇帝,统领百官;太尉学;御史大夫是,掌管图籍、文书,一百官。

5、三 公之下是分掌 的机构,泛称“九卿二三公九卿共同组成 O3、廷议制度:国家重大事情由进行廷议,最后由裁断。4、郡县制:在总结西周以来因分封导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秦始皇 断然否定了分封诸子为王的建议,在全国范围推行 o泰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 都是地方 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 掌监察。秦统一后设一郡,后又不断调 整增减。郡下设,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丞、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任命。5、文书行政和传送制度: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 机构以文书o秦朝还建立了以为中心的文书,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 到全国各地。文献与出土材料均反映

6、秦朝文书 o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阅大量文书,不达到一定的数量“不得休息”。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1、两汉行政中枢的演变:(1)西汉:汉承,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但是,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 府转移到 手中。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或称“内朝”),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西汉晚期以后,丞相制被 取代,中朝的权力逐渐增大。(2)东汉:至东汉,刘秀将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2、隋唐至元行政中枢的演变:(1)隋唐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一个 o三省指,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与机构,

7、门下省是 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一机构。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并称,分学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 O尚书省下设吏、_、礼、_、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相互,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 家的不同职能。(2)宋朝中书门下制:宋朝三省虽置,但职能废弛瘫痪,另设 省“佐天子,执大政”,其长官“”屐行宰相的职权。(3)元朝一省制:元朝实行 总理全国政务的一省制中枢体制。3、明清行政中枢的演变:(1)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亲理政务,绵延1000多年的丞相 制度,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废丞相后,明朝逐步建立起制。内阁大学士 协助皇帝

8、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 O(2)清朝:清朝帝设立,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汉朝: (1)西汉:A.郡县制:地方行政体制沿袭秦朝的 两级制。郡设(京师所在地设内史或京兆尹,级别高于一般郡)为一郡最高长官,其下设 分别协掌军事、行政。太守开府分曹理事,分管具体事务,由分别任用。郡下设县(有少数民族地方设道),县设令或长,之下 有丞、尉及分曹属吏。B.封国制:汉初地方行政体制中还包括 和。景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 诸侯国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2)东汉:到东汉晚期,原来的区“州”变为一级机构。2、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体

9、制主要是 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权,形成、的局面。3、隋唐:(1)隋朝:隋朝废以州统县,实行 二级制。(2)唐朝:A.道的设立与演变:唐承隋制,唐朝根据 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机构。后,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B.节度使制度:唐中期后,在一些 设节度使统兵征战,后发展到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 势力。4、宋朝:改道为又将隋唐时期作为军事管理机构的府变为一级行政区划,从而形成路、 府、县 制。5、元朝:元朝在地方设置,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 省”。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 行政机构。行省制的确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

10、发展史上的一次,形成了省、路、府、州、县的行政体制。6、明朝:明初废,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按察使、都指挥使 分割。后来,朝廷又向各省派出,逐渐总搅一省之权。7、清朝:清承明制,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掌管数省军政大权。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直 隶州),府下设县(州),相对较为稳定,形成 三级行政体制。深化探究探究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朝代制度(措施)影响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加强了君权西汉汉承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武帝设立中朝加强了君权东汉尚书台成为行政中枢加强了君权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权,中央行政 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 段宋朝设立中书门下省;后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加强

11、了君权元朝实行一省制(设立中书省)削弱了君权明朝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明成祖时,形成内阁。加强了君权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使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趋势:君权不断强化,相权逐步分散、削弱、直至废除。探究二地方行政体制的发展朝代制度(措施)层级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两级西汉汉承秦制,实行郡县制;前期设有封国;汉 武帝划分州,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郡、县两级东汉晚期州成为一级行政机构州、郡、县三级隋朝精简地方机构州、县两级唐朝设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安史之乱 后,道成为一级行政实体;设置节度使道、州、县三级宋朝改道为路,府成为一级行政区划路、府、县三级元朝实行行省制(设立行中书省)省、路、府、

12、州、县多级明朝明太祖废除行省,设立三司:后又派出巡抚、巡按省、府、县三级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为省级长官;又设总督学省、府、县三级管数省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分散,中央权力逐步加强;县是最稳定的一级行政区划。探究三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并发展的原因、特征、影响1 .原因:(1)经济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中央集权的保护。政治上,地主阶级巩固统治地位的需要,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触,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自然环境上,藤域辽阔,需要中央集权政权进行管理。(5)直接条件,秦的强大与统一的完成以及后世的沿用。2 .特征:(1)矛盾: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趋势:

13、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3 .影响:(1)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 经济文化交流,中华文化的延续和传播。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 王朝所沿用。消极影响: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现象;思想专制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明清时 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探究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材料一: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 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 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

14、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 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秦至元地方行政区划年代省数道、路数州数郡(府、国)数县(侯国)数秦始皇二十六年36不详西汉平帝(1-5年)131031578东汉顺帝(126744年)131051180隋大业五年(609)1901255唐开元二十八年(740)15道3281573宋宣和四年(1122)26路2881234元朝12183路971425摘编自历代地理志材料三:票拟和批红,这两者不仅将司礼监与内阁同皇权有机地联结在一起,也将司礼监与内 阁联结成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所有奏章,无论缺少票拟还是批红,都

15、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 二者缺一不可。换句话说,就是任何无票拟的批红或者无批红的票拟在法律上都是非法的且不 被官僚体制所认可的。由此可知,内阁和司礼监二者在整个中枢决策体系中已经成为了一个有 机的整体,内阁和司礼监在体系运转过程中,相互制约,相互合作,共同保障体系的平衡运行。 陈光捷明代中枢监阁双轨辅政体制及其现代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 材料二中地方行政区划“变”与“不变”的具体表现。(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明代中枢监阁双轨辅政体制形成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提示:(1)共同目的:加

16、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变的表现:地方行政区划层级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郡(府)等中级地 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芟缩;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 单位。不变表现:中央对地方层层严密的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 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2)背景:丞相制度废除,皇权加强;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后,工作压力剧增,于是设立内阁; 宦官得到皇帝信任,内廷宦官机构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皇帝有意让监阁相互牵 制以维护皇权。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皇权至上。自我检测1 .战国时,封君在其

17、封邑之内有征收税租的特权,但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赵、秦等国封君 的“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国君集权趋势开始出现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立C.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D.周王失去了 “天下共主”地位【答案】A2 .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秦朝三公九卿制西汉汉武帝中(尚书、侍中等)外(三公九卿)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宋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元中书一省制A.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B.体现了制度的传承性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答案】B3 . “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朝廷有大政事,台谏可以否决;君主有过失,台谏可加制止; 百官犯错误,台谏可以给予批评弹劾。”这项制度A.强化了官员参政议政职能 B.体现了权力的相对制约C.导致了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制约了皇帝最终决策权【答案】B4 .元代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