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6.20《师说》教案(2)苏教版必修1_第1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6.20《师说》教案(2)苏教版必修1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2020 年高中语文 6.20师说教案(2)苏教版必修 1一、 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破” “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3、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二、 教学重点:“破” “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三、 教学难点:概述本文的中心论点。四、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五、 课时安排:3课时。六、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辛勤的栽培。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

2、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 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 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这个人是谁呢?二、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 人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 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

3、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 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 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三、解题。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

4、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 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四、教师范读课文。五、学生初读课文:1、 初步了解各段基本内容;2、 划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六、学生读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论点。1、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这两句是论述教师的作用,说明从师学习的必要,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一项重要内容。2、 无贵

5、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这一句论述了择师的态度与标准, 意思是说, 从师是为了学道, 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 纪大小。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人应该从师学习, 从师是为了学道, 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七、找出与课文中心论点有密切关系的句子,并解释说明。1、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也难啊! 这一句是从反面证明中心论点:人应该从师学习。2、 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这一句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 世上学问门类众多, 人总

6、是各有长短, 要想得到广泛的 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体现了以有道者为师的观点,从正面证明中心论点。3、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懂得的道理有先有后, 学问和技艺各 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这一句是进一步澄清从师学习的目的, 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扫除了从师学习的 思想障碍。这是对中心论点的深入阐述。八、研读第1段。1、学生诵读,之后点评。这一段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 力。朗读时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2、引导学生疏通文句。重点理解:(1)本段中的

7、古今异义词语: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古:用来的凭借所以今:因果关系连词古:跟从并且从而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2)本段中的词语活用现象: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吾从而师者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3、引导学生分析层意: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前两句) 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惑、师道(中间三句) 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这一段从正面阐明从师之道,统领全文。 (句中的“道” ,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 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即下文所说的“六艺经传” ;“惑”就是上述

8、“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4、讨论:教师的 “传道”、“受业”、“解惑” 这三项任务, 哪一项是主要的?本段对 “受 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 ,他“收召后学” ,“抗颜而为师” ,主要目 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 “道统”,因而提出 “师道” 的口号。 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 “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人尽皆知。开头全面概括 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第二课时一、学生诵读第2段,并思考下列问题: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2、本段主要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二、研读第2段。

9、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中心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分论点)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 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通过针砭时弊, 从反 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2、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又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今之众人古之圣人 圣益圣,愚益愚疑问语气为子择师自身耻师 小学而大遗肯定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讽刺语气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2*曰,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 ,他的主要批评对象

10、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 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的语气看, 本段结尾对士大夫 之族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 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 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 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 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 “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 格格不入的。4、词句辨析。师道者不传也久矣 (风尚)吾师道也师道之不复惑而不从师吾师道也师道之不复不耻相师5、古今异义词辨析。古:一般的人众人今:许多人古:小的方面要学习小学今:初等教育的学校6、重点句子解释。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

11、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 之,提宾的标志)三、学生诵读本段,要注意读出几种不同的语气。第三课时一、学生自读第3段,并思考: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二、研读第3段。1、提示如下:中心句:圣人无常师。 (分论点)这一段是正面论证, 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 学琴于师襄, 问礼于老聃 的事例, 并引用孔子的名言, 进而推断出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的结论。这个结论, 是对第一段提出的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 的观点的深化, 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道理)风尚)老师

12、)学习)从师)学习)2、讨论:有人说,这一段的结论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你对此是怎样认识的?这一段以孔子从师的言行,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的崭新观点,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 说明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 变的, 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 这就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界 限取消了, 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 的传统提出了挑战, 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 辉。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对教育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三、研读第4段: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

13、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 针砭时弊,又进一步倡导了从师学习的态度。2、这一段与前面两段有什么关系?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总结全文。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 语是点睛之笔,表示作者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分别照应了前文的第二、三段。(“古文”指先秦散文。 “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 。“作师说以贻之” ,句 中“贻”现在称为“赠送” ,“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四、学生诵读第3、4段 。五、讨论: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韩愈写师说 ,跟古文运 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表示?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

14、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 ),这 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 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 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 这 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 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文中赞颂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表示对古文的推崇,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 ,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居的,通过培养“后学” ,扩大古文的影响。六、根据以上问题进一步归结本文的写作目的。作者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 ,而居首位的是“传道” ,因而提出 “师道”的口号,以恢复儒家的“道统

15、” 。而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 提倡古文,反对骈体文。提倡尊师重道写作目的推进古文运动七、总结全文结构、写法。板书设计破正人必从师,以“道”为师(理论论据)(立)立反士大夫耻学于师(反面现象)(破)结对(三层对比)合比孔子从师的言行(正面实例)(立)李蟠从师行古道(身边活例)(立)2019-2020 年高中语文 6.20师说教案(3)苏教版必修 1自读要求1正确理解本文思想观点。2.体会并理解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背诵全文。学习侧重点1.本文思想观点。2.正反对比的论证。自读程序1.从注释中画出以下内容:1韩愈简介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16、”。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国子监博士、兵部侍郎、吏部 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2本文内容2.根据下列步骤阅读文章。诵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人为什么要从师?a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人非生而知之者。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诵读第二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本段对“古之圣人” “从师”与“今之众人” “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圣益圣,愚益愚。”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

17、之所以为愚,皆出 自于此乎?” )2接着,本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本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群聚而笑之, 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通过以上三组对比,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用原文回答。(自己的话: 士大夫之族自恃门第高贵, 耻于从师是错误的, 愚蠢的。 注:大意对即可。 原文:“学者必有师

18、。 ”)联系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分析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 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在分析了观点后, 诵读第三自然段。 文章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 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 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不拘于时” 、“学于余”、“能行古道” 。)综观全文,观点很清楚了: “学者必有师” 。3背诵线索提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之责(“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求知规律 (“人 非生而知之” )择师标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三组对比(古圣人从

19、师,今众人耻 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新师道观( “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写作缘由。4思想内容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是也不起的进步。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