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及其变化_第1页
物质及其变化_第2页
物质及其变化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物质及其变化第二章化学教材分析一、本章教材的编排特点和主线主要内容认识“分类”这一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标准掌握溶液、胶体和浊液的特点。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书写其电离方程式。以是否有离子参加反应为标准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及其表示方法 离子方程式。以化学反应中是否有化合价的变化为标准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识别氧化剂和还原剂。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分类方法的应用内容结构本章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

2、展学 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 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 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 章的一条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的分类。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 编排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 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 离子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 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能够运用科学过程和 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些。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 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溶 液和浊液在初中虽然也涉及到,但没有从分散系的角

3、度对其 进行分类,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 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 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到胶体的丁达尔效 应。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到化学反应分类的3个标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 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4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 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反应中是否有离 子参加一一离子反应;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一一氧化还原 反应。后两种分类及相关的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 的新知识,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所以是重要的基

4、 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内容呈现特点:以分类的科学方法作为统领本章的主要线索。本章所涉 及的主要教学内容在过去的中学化学教学体系是作为基本 概念和基本技能训练的知识载体,但现在只是作为基本概 念,而且是从分类的角度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相关 知识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具体的教学要求也 不相同。与章的编排相似,第二章的知识仍然非常重视与初中知识的衔接,化学物质的分类是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知识入手,引入分散系、胶体等新的概念,而化学反应的分类则是 在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等4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基础上引申到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而且离子反应的概念建立 在酸、碱、盐的主要化学性质的知

5、识基础上,氧化还原反应 在初中也从得失氧的角度初步认识了,所以,教材中的教学 内容充分体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能够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区分溶液、胶体和浊液,了解丁达尔效应。.了解电解质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够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盐的电离方程式.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能通过化合 价的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识别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分

6、类方法的讨论, 认识分类法在化学研究的作用。.通过对丁达尔效应、溶液的导电性、离子反应等实验 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初步体会从实验现象分析上升到理论知 识的理性思维过程。.在与同学讨论分类法的过程中学会对日常生活知识进 行提炼、升华,并应用于科学研究或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分类等科学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 学学习的重要作用。.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通过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相互依存关系,初步树立 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课堂讨论活动学习与人合作与交流,共同研究、 探讨科学问题。三、课时安排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复习单元测验测验讲评四、教

7、学建议节物质的分类基本的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 类; 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 体和浊液; 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弹性的要求胶体的渗析; 胶体的吸附作用。暂不宜拓展胶体的凝聚的方法;胶体布朗运动。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化学的分类方法,教科书引入“简 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对于化 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性,教学要源于生活,落在化 学,建议用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例 1: Nacl、Hcl、cacl2、cuo、H2o Fe2o3 等化合物,如果将它们以在通常状况下的存在状态为标准进行

8、分类,可 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如果将它们以是含氧还是含氯 的二元化合物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分为氧化物和氯化物两 类。例2: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作 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 o2、cu、H2So4 Ba2、No3 co2、空气、含镁 60%的 go。例3: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硫在氧气里燃烧;红磷在氧气里燃烧; 铁丝在氧气里燃烧铝箔在氧气里燃烧;蜡烛在氧气里燃烧。从化学物质的分类过渡到化学反应的分类,建议可适当 补充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虽然 这个内容在“人教版”中没有出现,但在“山东版”和“江 苏版”都有涉及。第二课时

9、:分散系及其分类,胶体。关于分散系的教学,首先要确定分类的标准,教科书已 经列举了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相互之间可以有 9种组合方式,但没有具体的实例,因此教学过程要充分利 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列举实关于胶体概念的教学,要把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浊液、溶 液的有关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有关事实、现象等联系起来, 建议先通过丁达尔效应把浊液、胶体、溶液区分开来,然后 通过比较、讨论,正确认识三种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关于胶体的性质,三个版本的教科书都提到了丁达尔效 应,而其他性质只有“山东版”提到了电泳、聚沉、渗析等, 而课标对胶体教学的要求是“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 系”

10、、在活动与探究建议方面提到了实验“氢氧化铁胶体的 制备”,可见胶体的教学要求并不高,不宜随意扩展、加深第二节离子反应基本的要求会写:能够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 盐的电离方程式; 会看:看到离子方程式知道代表的是某一类的反应, 并能举例。如看到 H+oH-=H2o知道代表的是强酸、强碱之 间的反应; 会判断: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会检验:cl-、So42-、co32-的检验方法。弹性的要求涉及强酸、强碱、盐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发展的要求涉及醋酸、氨水等弱电解质以及碳酸氢根离 子等酸式盐的较为复杂的离子方程式。不宜拓

11、展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相关知识;涉及量的关系的离子反应,如过量、不足量等。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离子反应和离子 方程式的概念形成。虽然课标中并没有涉及电解质的概念,但由于三个版本 的教科书都提到了电解质和电离的概念,所以还是有必要让 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对此,建议让学生重温初中做过的溶 液导电性实验,补充硝酸钾加热熔化后导电的实验,使学生 能正确认识电解质的概念。因教学时间有限,所以不宜在概 念上过多纠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是认识离子反应及 其发生条件的关键,可从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入手, 使学生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进而理解酸、碱、盐的本质。通过酸、碱、盐在水溶液

12、中的电离情况的讨论,使学生 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后,可自然转入离子反应的讨论。注意用好教科书中的“实 验2- T,把实验与讨论密切结合起来,初步形成离子反应 和离子方程式的概念。第二课时: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反应的应用。离子反应的本质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密切相关的,核 心是离子反应的本质。教学中要充分用好“实验2-2”,通过讨论实验所涉及的反应本质,得到离子互换反应的发生条 件。特别注意的是,这里讲的“发生条件”仅限于两种电解 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而不是所有离子反应发生 的条件。至于其它类型的离子反应,如氧化还原的离子反应,在此不宜扩充。而置换反

13、应可在相关习题训练中补充说明。今年“人教版”教科书与去年相比,增补了离子方程式 的书写步骤,但从三个版本的教科书来看,离子方程式只要 求掌握只有可溶于水的强酸、强碱和盐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 方程式的书写,而课标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也没有具体的教 学标准,所以这一部分的内容不宜扩展、加深,但教学中必 须让学生明确: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 反应,而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在讨论离子反应的应用过程中,可有意识地利用 Ag+与cl-、Ba2+与So42-、H+与 oH-、H+与 co32-、ca2+与co32-等不共存的离子组, 进一步强化离子反 应的本质、离子

14、互换反应的发生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 知识的理解。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基本的要求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并能通过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通过具体实例识别氧化剂和还原剂。弹性的要求理解氧化、 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学会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用箭 头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发展的要求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不宜拓展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一一电子守恒原理及其 运用。对于本节内容的课时分配,提供两套方案供参考。【方案一】课时:根据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 与氧化

15、还原反应的关系。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关系是本节教学的关键,故在 课时就要突出教学的重点一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则在第 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可强化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可结合具体 反应,从得氧失氧、化合价升降到电子转移,环环相扣,由 表及里地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尤其是电子转移过程,可用 电脑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有利于学生理解电子得失与 电子对偏移的区别,进一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山 东版”用原电池反应直观揭示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实验方法 和思路比较新颖,不妨尝试一下,或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 然后用于教学。“山东版”和“江苏版”都介绍了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 还原反应,

16、由于课标没有要求,同时“人教版”也没有介绍, 不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增加这一内容,建议A、B类学校可简单介绍,有利于以后对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 分析。第二课时:4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教科书中“学与问”的环节要求找出4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教学中要注意回归到分类方法的应 用,与节的教学内容相呼应,突出整章书的重点是分类的标 准,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在必修模块中都是作为化学反 应的分类类型来介绍。至于相关的一些比较复杂的知识都将 在相应的选修模块中进一步学习。课标并没有要求掌握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但三个版 本的教科书都对此有介绍,“山东版”还从价态的角度分

17、析 氧化剂和还原剂,并给出一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对此,建议还是简要介绍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但目的是巩固氧 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并且能通过具体实例识别氧化还原反应 和氧化剂、还原剂。【方案二】课时:根据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4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注重与初三关于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知识衔接,充分 利用教材的“思考与交流”环节,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 认识不断深化,从化合价升降的特征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将“学与问”环节放在本课时完 成,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一一化合价升降 分析4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及时对从化 合价升降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进行巩固、升华,同 时回归分类方法的应用。第二课时: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本课时是在上一课时的基础上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给氧 化还原反应下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