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差异问题及其区域协调_第1页
中国地区差异问题及其区域协调_第2页
中国地区差异问题及其区域协调_第3页
中国地区差异问题及其区域协调_第4页
中国地区差异问题及其区域协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地区差异问题及其区域协调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区域发展中的差异表现越来越突出 ,成为影响 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缩小地区差异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通过对国内地 区差异的现状进行分析,讨论了现有的经济形式下,出现地区差异的原因,以及地区差 异对地区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配套措施 ,来缩小区域差异 ,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 目的。0 前言近年来有很多文献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差距问题。 对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差距 变化 ,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即中国省区差距在逐渐拉大 1-4。但是现有的文献 大部分是以省区作为一个单位来分析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问题。 把省

2、区作为分析单位的 一个局限性是掩盖了不同部门之间的增长变化情况 ,而部门之间显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即使知道省区经济是发散的 ,但我们不知道部门之间是否也是发散的 ,更不知道各个部门 之间收敛或发散的不同表现。本文通过对国内地区差异的现状进行分析,讨论了现有的经济形式下,出现地区差 异的原因,以及地区差异对地区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配套措施,来缩小区域差异 ,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1. 中国地区差异现状中国是个大国,土地疆域广阔,各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相差很大,再加上历史、文 化、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区差异问题由来以久。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

3、,区域间差距 呈缩小趋势。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经历 了从珠三角的崛起,到浦东开放带动长三角的迅速发展,到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再 到中部崛起和环渤海六次大的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被世界誉 为“中国之谜”,同时意味着中国区域经济由非均衡战略时期的“单极增长”进入到更 加强调互动协调发展的“多轮驱动”的协同发展时代,但因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不同, 区域经济差距呈逐步扩大趋势。1.1 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新中国成立至 1978 年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发展战略,各种投资政策和财 政支付转移明显地向边远和落后地区倾斜, 然而效果不佳,

4、付出的代价非常大。 自 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大转变,从平衡发展战 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 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也迅速拉到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1.2 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中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与 20 世纪 30年代用一条简短的线条描述了中国 自然地理,人口地理与经济地理分布不平衡特点:从东北黑龙江省到云南省之间,将中 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其呈现西部贫穷,东部富裕。现今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划分主要是 按照行政省区,辅之以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

5、济地带, 这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由东向西呈递减阶梯状态。1.3 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在改革开放以前,北方地区领先去南方地区;在改革开放前期,北方地区仍然领先 于南方地区,而且差距进一步拉开,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崛起,人 均 GDP 年均增长速度达到 27.2%,北方地区经济的领先地位受到动摇,南方地区后来 居上,不仅在增长速度上超过北方,而且在人均 GDP 的绝对值上也超过了北方地区, 其来势之猛烈,使南北地区间的静态不平衡差距迅速拉大,而且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 势。1.4 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被视为造成中国城乡差别的主要原因, 城乡差距的实质

6、是城乡居民收 入的差距。2. 造成地区区域差异的原因 造成区域差异和发展不协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自然地理和资源禀赋及历史基 础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发展战略、体制设计和政策选择等方面的原因。对于前者,在对 自然条件有较强依赖性的发展阶段,是导致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在一定的历 史时期难以发生显著变化。对于后者,是可以加以控制的。2.1 中央政府倾斜性的区域政策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采取的是非均衡的地区发展战略。 东部沿海地区得到了更多的制 度创新鼓励和对外开放方面的政策优惠。 在地方财政包干的制度下 ,经济发展越快的地区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越快 ,积累和投资的能力越强 ,这一制度整体上有利

7、于东部沿海地区。 另外 ,沿海地区特别是经济特区的税收政策相当优惠 ,使境内外资本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 大量聚集 ,从而产生了显著的聚集效应。在投资立项权方面 ,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拥 有的固定资产投资立项和外商投资立项的审批权明显大于内陆地区。在体制转轨时期 , 在项目投资还需要政府审批的情况下 ,投资立项权的分配格局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要素 尤其是资本要素在空间上的配置格局。当时 ,金融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控制信贷规模。 中央采取切块的办法分配现代资源 ,对于经济发展快、重点项目多的地区 ,能够得到更多 的资金。同时 ,境内外金融机构在沿海地区设立机构 ,使沿海企业可以享受到比较发达的

8、金融服务。中央给予沿海地区的一系列倾斜政策 ,显著地改善了沿海地区的投资环境 ,降 低了企业的投资和运营成本 ,提高了投资回报率 ,对东部地区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累 积影响。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后 ,国家陆续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振兴东北”战 略 ,这些发展战略的实施 ,对于加强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区域优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 用。西部也因此踏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 ,特别是发达地区的产业在西部的投入量加大 对西部经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没有这样发展战略的区域则处在一种自主发展 的阶段 ,尽管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但认识上的滞后、政策的不到位和战略上的不主动 ,使 得各

9、个区域从竞争地位上就已经不协调了。2.2 地方利益驱使下的政府局部保护和短期政策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区要素禀赋存在着明显差异 ,应该选择不同的产业发展方向 ,实现 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但是 ,一些地区产业发展的选择 ,不是从本地的资源禀赋结构出发 , 而是从产业发展的短期和局部收益甚至是从塑造政府的形象出发 ,造成了若干产业领域 中的重复建设。随着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变化以及产业竞争的加剧 ,资源被迫闲置甚至浪 费。一些地方缺乏长期持续发展的考虑和与国家整体利益协调一致的思想,忽视了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 在地方利益的驱使下 ,有的地方以当地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长 为核心目标 ,采取粗放式、

10、掠夺式的开发模式 ,以低级的技术和简陋的工艺 ,对资源进行初 级加工。以低廉的资源价格、基础产品价格 ,以及极低的环境保护标准 ,鼓励高耗能、高 污染行业的发展 ,既增大了资源和环境压力 ,又造成了这些行业的价值流失 ,动摇了可持续 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基础。由于各个地区没有良性互动 ,合作就成为一种有名无实的形式。 没有合作 ,就阻碍了要素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 ,造成了资源配置整体效率的损失 ,也无法形 成规模经济效益。有的地方甚至为吸引区域外资本 ,进行”底线竞争” ,陷入了恶性竞争 的泥潭 ,也加剧了对外经济关系中的摩擦。2.3 区位条件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区位条件优越,东部地区同

11、样也有一些大城市 作依托,但在地里区位上与东部地区相比,其对外联系明显不如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 区虽也开通了一些对外贸易口岸,但由于与中国西部接壤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 具有明显的优势,无力带动中国边境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东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好, 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有利于开展较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和产业布局,而西部地区自然条 件较差,特别是西北地区干旱严重,生态恶化,土地贫瘠,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困难较 大。3. 区域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我国区域差距的不断扩大和区域间发展的不协调现状 ,不仅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 运行 ,也关系到我国社会和政治的稳定 ,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关于区域

12、差异 ,有人认为是各个区域之间经济总量上的差异 ; 有人认为包括了各区域 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 ;有人认为应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总量、 增 长速度、经济结构 ,以及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所有差异 .我认为区域差异包括:经 济总量、增长速度以及经济结构的差异。3.1 区域经济总量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般来说,经济发展越快的地区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越快 ,积累和投资的能力越强。 在地方益的驱使下 ,有的地方政府以当地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为核心目标,对某些区域经济总量较大地区,实行一定优惠政策,导致其发展更加迅速,而对一些经济总 量较小的区域,不加重视,最终导致区域发展不平

13、衡,地区差异越来越大。同时在发展区域经济时,地方政府会更加看重利益,而采取粗放式、掠夺式的开发 模式 ,以低级的技术和简陋的工艺 ,对资源进行初级加工。以低廉的资源价格、基础产品 价格 ,以及极低的环境保护标准 ,鼓励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 ,既增大了资源和环境压 力 ,又造成了这些行业的价值流失 ,动摇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基础。3.2 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经济发展初期 ,技术差异不大 ,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一般较低,同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有限 ,很难形成大的区域差距。当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提高,要素数量和质量的差别及其放大效应凸显 ,政府多是选择促进

14、发展的战略 ,加上市场 机制存在失灵的方面 ,差距的扩大难以避免。当经济发展步入高水平阶段 ,要素流动的屏 障基本消除 ,市场机制的完善和补充可以大大削弱其负面作用 ,前一发展阶段所造成的区 域差距扩大导致的社会问题引起政府的重视 ,政府也积累起相当的财力致力于区域协调 发展,区域差距从而缩小。区域差异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主要是因为区域差距的扩大及其产生的效应 ,这种 效应根据其带来的影响程度分为积极的效应与消极的效应。从积极的方面看 ,区域差异的存在增强了各个区域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紧迫感。 尤其 对欠发达区域而言 ,发达区域为它们展示了美好的发展前景 , 同时,也增大了它们发展经 济、提

15、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压力。对于发达区域而言 ,面对其他区域的发展竞争 ,也必须主 动采取新的发展策略 ,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区域经济发展因此趋于活跃 ,全国的经济发展 也因此而充满活力。 区域差异的存在还会诱发人口区际迁移 ,有利于先进的社会思想、 价 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传播 ,推动区域之间的社会融合和进步。从消极的方面看 ,区域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引发了区域之间的竞争 ,在一定程度上会误 导区域经济主体的行为 ,使区域发展中的短期行为、 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增多。 区域之间经 济发展不协调 ,引起国民经济发展的波动 ,不利于全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同时 ,区域差异的 存在和扩大将引起资源和要素在高投资收益和

16、机会的诱导下,从欠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 ,必然减弱后者的发展能力 ,对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制约。4、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4.1 加快建立统一公平的国内市场 , 促进区域间体制环境的统一和要素的流 动尽管市场失灵是导致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 ,但并不能因此而忽视甚至拒绝市场在区 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 ,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 市场壁垒、 分 割市场、地区封锁这些抵制和违背市场规律的做法 ,同样是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 只有消 除地区封锁 ,废止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 ,打破行政壁垒 ,建立国内统一市 场 ,从而促进各种要素流动 ,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17、,各地区才能从全国性区域性生产中获 得规模效益。受经济体制改革区域推进的影响 ,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市场化程度不一 ,这是转轨时期 区域经济差异加剧的重要原因。 因此 ,区域之间一致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是实现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的最基本的前提。 只有在相同的体制环境中 ,各个区域才能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 自主发展 ,公平竞争 ,依据比较优势 ,合理配置资源 ,实现利益最大化 ,才能形成共同发展的 局面。区域之间要素的自由、 合理流动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所以 ,应消除 限制区域之间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根源 ,取消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区域壁垒 ,加大区域的 开放程度 ,使要素在市场供求机制、价格

18、机制作用下在各区域之间合理流动、优化配置,积极促进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4.2 充分发挥中央政府职能 ,提高全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解决区域发展差距问题,促进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 ,政府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各国的经验表明 ,在不同的国家 ,外 部环境因素对经济增长、 贫困问题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差别很大 ,其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我国经过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 ,已经具备了逐步解决区域发展差距的条件 ,政府也有 能力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体制、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解决地区经济社会发 展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时 ,政府应该首选实行全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使各地区所有人 都能够享受最基本的公共产品。 中国现行的政府间财政体制在很多地方都无法保证公共 服务的充分性。 为此,需要建立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 付的力度 ,实现各地区的均衡。要进一步明确财政转移支付的支出用途,从无条件转移支付转向有条件转移支付 ,真正提高财政转移支付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益。4.3 实现地方政府的角色创新 ,推动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如果把市场的健康发育看成是我国区域经济的内生变量的话,那么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