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评估细则._第1页
XXX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评估细则._第2页
XXX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评估细则._第3页
XXX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评估细则._第4页
XXX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评估细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XX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评估细则XXX研究所XXX段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项目部二0一一年五月目录1.总 则 12 组织管理 32.1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32.2 单位职责 43. 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 63.1 准备阶段 63.2 观测阶段 103.3 评估阶段 133.4 成果报告形式 144. 沉降变形测量 164.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164.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164.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174.4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194.5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204.6 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 215.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225.1 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225.2

2、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235.3 观测技术要求 265.4 沉降元器件编号及标识 276.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286.1 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286.2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316.3 观测技术要求 326.4观测元器件编号及标识347. 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357.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357.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367.3观测技术要求 367.4观测元器件编号及标识368.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378.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378.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378.3沉降精度与频次等技术要求379. 线下工程沉降评估399.1路基工

3、程沉降评估 399.2桥涵工程沉降评估409.3隧道工程沉降评估 419.4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429.5区段工程综合评估 4210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4310.1数据传输流程 4310.2文件管理与格式要求4510.3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 47附件一:路基沉降变形评估预测方法 561规范双曲线法562修正双曲线法573固结度对数配合法(三点法) 584指数曲线法595遗传算法双曲线 596 VErhuls算法617 ASAOK算法628 灰色系统 GM(1, 1 )算法. 65附件二:观测数据处理文件格式要求 67附件三:附表 71附表 1 工程局属性信息表 71附表 2 标段属性信息表 71

4、附表 3 观测断面属性信息表 72附表 4 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73附表 5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74附表 6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75附表 7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76附表 8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单点沉降计) 77附表 9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78附表 10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剖面管)总表 79附表 11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 80附表 12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81附表 13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 82附表 14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 83附表 15 桥梁承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84附表 16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8

5、5附表 17 涵洞沉降观测记录表 86附表 18 隧道沉降观测记录表 87附表 19 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表 88附表 20 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总表 89附表 21 沉降设计值表 90附表 22 断链表 91附表 23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92附表24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验收记录表 93附表25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外业情况记录表 94附表26工作基点台账表95XXX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评估细则1.总则1.0.1为规范及统一 XXX (XX段)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线下工程 的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确保观测质量;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 工后沉降

6、,合理确定无碴轨道铺设时间,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铺设质量,在XX铁路客运专线XX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沪昆湘工管函2010402号文的基础上制定本 细则。1.0.2本细则适用于XXX(XX段)线下工程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变形观 测及评估,未包括的内容,应按相关现行铁路设计规范、规定执行或另行研究确定。1.0.3沉降变形观测数据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 能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1.0.4沉降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区段为 单位实施。评估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地质情况、工程措施确定,能够真实反 映工后沉降状况。1.0.5沉降变形观

7、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碴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 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初始值的控制。1.0.6工作依据如下:(1)关于印发XXX(XX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评估细则 (试行)的通知 (沪昆湘工管函2010402号);(2)关于印发XXX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及评估实施方案 的通知(沪昆湘工 管函2010355 号);(3)转发铁道部关于印发 铁路建设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沪昆湘综函2011246号);(4)转发铁道部关于印发 进一步提高监察工作有效性的实施意见 的通知(沪昆 湘综函2011247号);(5)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

8、号);(6)关于印发铁路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费等十二项费用设计概预算计列指导意见(铁建设2010151号);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8) 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9)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10) 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11) 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12)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13) 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TB10054-2010);(14)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 号)

9、;(15)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1001-2005);(16) 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铁道部其他相关规定。1XXX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评估细则2组织管理2.1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2.1.1XXX公司成立线下工程沉降测量与评估领导小组,XXX公司、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评估方等各方成立工作小组;2.1.2人员要求1 XXX公司测量评估领导小组:由XXX公司领导任组长,公司及各项目部人员 组成;2 XXX公司沉降观测工作小组:由 XXX公司工程部主任任组长,公司及各项目 部技术人员组成;3设计单位:由项目部总体任组长,路基、桥梁、隧道、测量设计负责人任

10、副组 长,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4施工单位:局级项目部负责管理,由项目部总工任组长,各处级项目部总工任 副组长;项目部成立测量队,设专职测量队长;5监理单位:由监理单位副总监任组长,监理项目部要配备专职测量工程师,分 别负责平行观测和施工观测的监督;6评估单位:由评估单位领导任组长,技术专家任总评估师,配置相应的专业人员如下:2.2单位职责2.2.1 XXX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参 建各方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观测数据及评估结果的真实、可靠。222各方职责如下:1建设单位(1)总指挥部负责全线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工 作,对沉降变

11、形观测及其评估过程进行监督检查。(2)各指挥部负责各自管段内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的组织工作, 对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过程进行监督检查。(3)组织专家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2施工单位(1)施工单位是沉降变形观测的实施责任主体,必须严格按有关规范、设计文 件及总指要求做好各项工程施工过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2)负责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工作。(3)负责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及其观测设施的保护工作。(4)配置专业人员,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监测和记录,并按规定 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5)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

12、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6)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3监理单位(1)监理单位对沉降变形观测过程进行全部监理,并派专业人员进行平行观测, 对监理工作和平行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2)对施工单位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进行全面核查,确保观测准备工作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见附件)。(3)派专业人员对施工单位的沉降变形观测全过程进行旁站和平行观测,并将 路基和过渡段作为监测的重点。其中:1) 平行观测数量要求:一般地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10%,地质复杂、沉降变 化大以及过渡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 20%。2) 平行观测方法要求:由专

13、业监理人员采用与施工单位观测人员平行复测”的 方式同步进行。3)做好旁站记录并对观测记录进行签认。(4)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5)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4设计单位(1)设计单位对沉降变形观测有关设计资料的准确性负责,并对沉降变形观测 过程进行指导。(2)提交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断面、观测点布置、地质概况、沉降变形计算 报告等设计资料。(3)对沉降变形观测设计要求进行技术交底。(4)根据沉降变形观测结果,对观测沉降与设计计算沉降出入较大的测点核对 后进行修正,并将计算结果提交指挥部。(5)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6)参与

14、施工单位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的指导工作。(7)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对观测结 果是否符合设计目标和要求提出意见。5评估单位(1)制订XXX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评估细则;(2)负责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测量人员进行测量工作与数据管理的培训与 指导;(3)结合观测网复测情况对观测数据进行修正;(4)对线下工程各阶段沉降变形观测及时进行分析、预测、评估,进行动态评 估;(5)抽检施工单位测量方法是否满足要求和测量数据是否真实可靠;(6)建立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7)完成评估报告。3. 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3.0.1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分为准备

15、阶段、观测阶段与评估阶段3.0.2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工作,各阶段成果报告内容要符合本细则的要求。3.1准备阶段3.1.1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5XXX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评估细则线下工程变形观测 及评估项目启动1建设单位委托评 制定变形观测及 工作细则珥古方2评估建设单位审批 是否满足要求厂3人员培训设计单位提交设计资 料给建设单位技术交底/ 4、施工单位编制沉降变 形观测实施细则、监 理单位编制平行监测 实施细则段 阶 备 准监理、评估单位核 查是否满足要求I施工单位建立 变形监测网施工单位埋 设观测设备8 7-监理单位核查是否满足要求观测阶段图3.1.1准备阶段工作流程图3.1.2对应流程图

16、上编号工作内容如下:(1) .人员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评估单位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测量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培训方法主要为 授课和答疑;2) 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自身对测量技术人员进行测量要求技术培训。(2).设计单位提供设计资料给建设单位:主要包括以下资料1)全线设计地质纵断面图(电子文档);2)沉降计算方法和参数选取;3)线下工程设计沉降值。(3).技术交底:设计单位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明确技术要求: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设置要求;2)观测设备埋设要求;3)对线下工程变形观测频次提出明确要求;4)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4).各施工单位编制线下工程沉降观测实施细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7、1)人员、设备情况,观测组织机构,按单位工程落实到负责人;2)监测网布置,监测点设置;3)明确资料整理与提交文件的技术要求;4)特殊工点与特殊情况需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5).监理、评估单位核查是否满足要求:监理单位主要核查:1)观测组织、人员、仪器设备是否满足观测要求;2)观测网、断面与观测点设置是否满足细则要求;3)观测设备埋设是否满足细则要求;评估单位主要核查:1)测量内业资料整理与提交文件格式是否满足细则要求;2)特殊工点与特殊情况的观测方案精度是否满足要求;(6).施工单位建立变形观测网7XXX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评估细则9XXX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评估细则:I:1.工作基

18、点515F 亠 | b Mlri-1-flrri Id H工作基点523lb Id 4”和It -Riiidik iSdJi工作基点工作基点539于1科h 444-114'|1I工作基点419+工作基点编号工作基点基准点编号基准点基准网观测线路 结构物中心里程沫桥墩台观测点过渡段观测点-涵洞观测点-隧道观测点 H »«工作基点547| 图3.1.2 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1)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应明确基准点、工作基点与线下工程结构物相对位置, 明确路基、桥梁、隧道、过渡段等结构物观测点的里程。2)填写观测断面及观测点位置与工程属性信息,详见数据文件管理细则附表;3)

19、填写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信息表,详见数据文件管理细则附表;(7).施工单位埋设观测设备:1)按细则要求埋设观测仪器设备;2)观测点标志要醒目,并由测量小组专门负责测点的维护;(8).监理单位核查是否满足要求:1)核查观测网布置是否满足要求。2)核查观测设备埋设是否满足要求。3.2观测阶段3.2.1工作流程如下图3.2.1所示:3.2.2对应流程图上编号工作内容如下:(1).施工单位观测1)原始观测资料必须随观测进度整理,严格执行签署制度;2)必须确保观测质量和观测时效。每个测段的资料测完后,必须在当天进行数据处 理分析,如发现测量精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应马上组织在次日进行重测;外业测量必 须填写沉降

20、观测外业情况记录”,测量仪器操作者、前尺、后尺扶尺人员均进行签署 确认。3)及时对沉降结果进行分析,当发现测点观测数据异常时(如墩台隆起或沉降突然 加大等),应采取措施对观测结果进行核查,排除人为因素后应及时将情况报告给建 设单位和评估单位;4) 内业数据整理完成后,及时打印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高差检核表”、平差计算文件”;确认测量精度满足要求后由测量人员在手簿上签字后装订在一起报监理 单位,监理单位确认后签署。施工单位必须建立测量观测台帐,主要由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观测点台帐”、工作基点台帐”三部分组成。5) 沉降观测外业测量记录”、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高差闭合差统计表文件”;

21、平差计算文件”应装订在一起整理归档。6)对大面积水域中的水中墩观测等特殊情况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报建设单 位和评估单位审批;图3.2.1观测阶段工作流程图7)按细则要求定期对沉降监测网的工作基点进行复测;8) 随观测进度同步整理资料,按照细则、数据文件管理细则要求的文件格式 和时间要求按时提供观测文件;9)施工单位每周将线下工程结构物观测成果输出文件的电子文档整理归档,并提交 给评估单位;纸质文件可在评估前集中打印整理归档。(2).监理单位平行观测10%,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1)平行观测数量要求:一般地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以及过渡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 30%。2)平行观测地段应集中选择关

22、键地段进行,避免太过分散,要求获取某测段完整的 沉降观测资料与施工单位同测段的观测资料进行比,由各监理、设计单位根据设计资 料共同确定位置。3)监理单位 平行复测”要求:采用相同的水准路线,可利用施工单位的测量仪器, 但必须独立观测,以校核施工单位观测成果,严禁直接利用施工单位的置镜观测来读 取数据。4)对原始观测资料和各项记录表格要随观测进度及时整理。5)如发现测量数据与施工单位存在较大误差,应及时查找原因。(3).是否存在冋题1)因各种因素引起的工程措施无法按设计要求时间实施;2)因工期因素引起的观测时间无法满足要求;3)观测变形明显大于设计值或观测数据异常;4)区域沉降等引起水准点和工作

23、基点发生较大变化;5)各方检查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其它问题等。(4).建设单位组织各方解决问题1)对一般技术问题组织设计、施工、监理、评估各方研究解决,必要时评估单位对 监测数据进行抽检;2)对重大技术问题组织专家组进行专题研究解决。(5).完成沉降变形观测报告1)按区段完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2)监理单位同步提供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与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 测监理工作报告。(6).施工单位提交评估申请按评估要求,施工单位提交沉降变形监测工作报告、沉降变形监测电子数据;监理单 位提交监测工作报告、平行检测报告及沉降变形监测电子数据。最终资料由施工单位 汇总后上报评估申请。(7).设计

24、单位完成修正后的设计沉降值提交评估单位1)当观测数据与设计沉降值相差较大时,由评估单位将观测点数据提交设计单位,设计单位核对后根据观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重新进行修正后的沉降计算2)设计单位完成线下工程沉降分析报告。3.3评估阶段331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图3.3.1评估阶段工作流程图3.3.2对应流程图上编号工作内容如下:(1).建设单位编制评估计划:建设单位根据工程进度和铺轨施工组织情况按工期编制评估计划。(2).评估单位进行变形评估工作:1)核查各单位报告内容是否齐全;2)根据精测网复测结果,对基准点和工作基点高程值变化的地段的测点高程进行调 整;3)根据不同的结构物、地质情况、地基处理措

25、施的观测资料确定不同评估方法的适 用范围;4)评估单个测点是否满足设计要求;5)综合评估区段能否满足铺轨条件;6)对区域沉降和桥梁徐变等问题进行专题分析。(3) .评估单位提交报告给建设单位1) 评估单位汇总各方资料后,综合分析,完成区段沉降变形综合评估报告;2) 评估单位完成数据库文件提交给建设单位(含评估使用的原始数据);3) 评估单位编制评估报告,对存在问题地段进行分析,提出处理措施。3.4成果报告形式3.4.1施工单位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主要内容(1) .工程概况:工程范围、工程类型、工程地质情况等;(2) .监测网布设及测量情况:1) 区段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2) 观测断面

26、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见数据文件管理细则附表)3) 使用仪器的标称精度、仪器年检情况,沉降观测人员持证上岗情况。4) 测量精度标准与测量组织机构、测量实施情况等;5) 观测基桩和观测点的保护情况,标示设置情况;6) 水准测量记录手簿;7) 测点的沉降记录表;8) 测点的时间一荷载一沉降曲线与时间一荷载一沉降速率曲线;9) 特殊情况说明:如是否根据隧道开挖后的地质变化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修正了沉 降观测断面的布置等。对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观测的数据是否出现异常点,说明如何 加强技术管理,及时分析发生异常的原因,如何采取补救措施确保观测数据真实可靠 3.4.2监理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工作

27、报告(1) .监理单位沉降观测组织机构,专业测量监理工程师的配置情况;(2) .审查施工单位监测网布设情况、测设精度、观测断面布设、观测频率等是否满足要求;(3) .审查施工单位使用仪器的精度标准、仪器年检情况,沉降观测人员持证上岗等是否满足要求;(4) .要说明观测基桩和观测点的保护情况,施工单位对丢失或损坏的观测桩的恢复情况,沉降观测点标示设置以及对观测数据出现的异常点的处理情况等;(5) .要说明对原始测量资料监理检查、签署情况;(6) .要说明对平行观测的监理检查情况;(7) .对施工单位沉降观测工作及成果的总体评价。343监理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1) .要说明平行观

28、测断面设置情况,核查基准点、观测仪器检校核对以及观测频率情况;(2) .原始测量记录,同施工单位观测记录表格;(3) .测点的沉降记录表,同施工单位观测记录表格;(4) .要说明平行观测成果与施工单位观测成果的对比分析情况,对于观测值异常情况的分析处理情况;(5) .对于施工单位观测数据进行总体评价。3.4.4设计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计算分析报告(1) .说明评估范围内地质及工程设计概况,沉降观测设计概况等;(2) .说明不同结构物采用的沉降计算方法,根据观测结果修正计算值采用的方法;(3) .完成计算沉降表,提供观测断面初始计算沉降值和修正后的计算沉降值。3.4.5评估单位编写线下工程区段沉

29、降变形分析评估报告(1) .评估区段概况,包括工程概况、地质概况、测点概况、测量实施概况等;(2) .观测断面和观测点及测量网的平面布置图与工程结构的纵断面图;(3) .对施工单位提交的原始电子数据平差,确定逐次监测点沉降值及绝对标高;(4) .测点的荷载一沉降一时间变化曲线;(5) .测点的荷载一沉降速率的变化曲线;(6) .合理的评估方法的确定;(7) .区段纵断面工程类型与基础沉降沿线路纵向的分布图表;(8) .对存在问题的测点及区段的专题报告;(9) .关于区域沉降和桥梁变形的专题报告;(10) 评估区段是否达到无碴轨道铺设条件。4. 沉降变形测量4.0.1 XXX (XXX段)线下工

30、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路基(含过渡段)、桥梁、隧道等 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路基(含过渡段)、桥涵、隧道工点具体要求确定。4.0.2XXX(XXX段)工程沉降、变形测量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4.0.3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4.0.4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 CPI、CPII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 的工作基点。4.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本线沉降变形测量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 的规定执行。表4.1.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沉

31、降变形测量等级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 误差(mm)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 程中误差(mm)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 差(mm)二等±).5±0.3±3.0-三-等±1.0±0.5±5.04.2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4.2.1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 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 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 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

32、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 计。4.2.2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表4.2.1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 点咼差中误差(mm)每站咼差 中误差(mm)往返较差、 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 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二等0.50.13o.3/n0.5 J nDS05型仪器,按客运专 线铁路无碴轨道测量技术 暂行规定一等水准测量的 技术要求施测。三等1.00.30.6 J no.8 vnDS05或DS1型仪器,按客 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 量的技术要求施测。423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

33、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 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 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4.2.4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本线水平位移监测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特别技术要求的复杂 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表4.2.2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的 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 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作业要求等±1.5v 300±).7< 1/250000按国家一等平面控制 测量要求观测v 150±1.0< 1/120000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

34、测量要求观测二等±3.0v 300±1.0< 1/120000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 测量要求观测v 150±1.8< 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 测量要求观测-三-等±5.0v 350±1.8< 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 测量要求观测v 200±2.5< 1/40000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 测量要求观测四等±12.0v 400±2.5< 1/40000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 测量要求观测4.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4.3.1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三类

35、,其布设按下列要求:(1) .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基准点使用全线的基岩点、深 埋水准点、CPI、CPII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 行。4501注:1盖;2砖;3 素土; 4贫混凝土; 5 冻土线图4.3.1基准点标石埋设图(2) .工作基点,要求这些点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 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 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 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 垂直位移监测需要。(3) .

36、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 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 专业布点要求进行。4.3.2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 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为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 工作基点的稳定性,需要定期进行复测,一般地区按每 6个月进行1次,在区域沉降 地区每3个月进行1次复测;在观测过程中发现工作基点变化也应及时进行复测。4.3.3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 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两倍

37、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单 位和评估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工作基点标高变化和复测时间情况必须及时准确填写工作基点台帐”。434观测网复测后,测量数据处理应及时采用新的工作基点标高,直至下次复测为止。 435观测网复测资料必须单独整理归档。4.4测量工作基本要求4.4.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 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4.4.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4.4.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1) .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即零周期)

38、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2) .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3) .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 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实行 五固定”原则(即 固定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固定人员、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 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4) .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5)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6)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4.4.4针对低矮桥墩、异型桥墩,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施工单位应

39、在测量厂家定制短尺进行测量;也可采用倒尺的方法进行。4.4.5测段观测完成后数据,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4.4.6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如沉降突变、桥墩上升、桥墩左右侧差异沉 降量过大、线路纵向相邻测点沉降差异较大等)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 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为确保评估工作的 顺利进行,测量单位在保证外业测量数据精度合格的前提下,应在当天进行内业整理,及时针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填写在观测数据处理文件的 说明文档中。4.4.7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对架梁、运梁车通过施工荷载的 记录,天气情况,地

40、下水影响情况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 分析。4.5测量工作具体要求4.5.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应采用闭合或附 合水准路线,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4.5.2水准仪使用DS05级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 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 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 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4.5.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

41、路线进行。 观测测站限差的设置、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现行相关国家规范及铁路行业标准有 关要求执行。4.5.4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 按以下顺序进行:往测:奇数站为后一前一前一后偶数站为前一后一后一前返测:奇数站为前一后一后一前偶数站为后一前一前一后4.5.5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 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4.5.6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电子 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 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

42、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4.5.7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 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 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4.5.8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 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 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 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 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

43、垂直。4.5.9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 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4.5.10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水准路线要进行 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4.5.11成果数据按统一格式录入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4.5.12元件保护要求:(1) .各施工单位应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2) .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3) .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

44、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4) .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5) .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或标牌,并对元器件进行编号。4.6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大面积水域的沉降测量,应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情况、施工组织情况等由施工单位 制订观测实施方案,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审查,并调整制定相应的观测方法及技术 要求,待监理单位和评估单位审批后方可执行。21XXX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评估细则5.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5.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5.1.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

45、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根据不同的结 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同时 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5.1.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1) .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 50m;对地势平坦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填方高度小于5m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2) .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加密断面,一般间距不大于25m,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3) . 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4.1

46、.3观测点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1) .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2) . 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 3m处。地面横坡缓于1:5时,沉降板每断 面设置1个,布置于线路基中心。4.35 0f1.312.02.0J1图5.1.1松软土地段观测断面布置图(3) .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观测断面一般包括剖面沉降管、沉降观测桩、沉降板、位移观测桩和单点沉降计。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线路基中心及两侧各3m处,沉降板位于线路

47、基中心,位移观测边桩分别位于两侧坡角外 2m处,并 与沉降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断面上,剖面沉降管位于基底。单点沉降计位于 基底。(4).沉降板设置应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1)对路堤填高小于3m且压缩层厚度小于5m地段,设置断面间距为200m;2)对压缩层厚度大于20m地段,设置断面间距为50m;3)其余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断面间距为 50100m;4)地面横坡或压缩层底横坡大于1: 5时,横断面布置两处沉降板,一处位于路基中 心,另外一处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情况布置。5)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基顶面沉降观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 (基 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

48、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临时布置沉降板,位移观测以及 基底沉降观测布置与无预压段完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 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6)路堑地段观测断面分别于路基中心, 左右中心线以外3m的路基面处各设1根沉降 观测桩,观测路基面的沉降。7)路堤基底设置剖面沉降管进行全断面沉降观测时,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5.1.4路基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5.1.2所示:I'五设2"u jAfll1厂1I'111L1Jkni *!时収1 . 1;ur w图5.1.2沉降观测点

49、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5.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521沉降观测桩:选择20mm不锈钢,顶部制球面状,底部带弯钩,待基床表层级 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在观测断面通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 埋置深度不小于0.3m,桩 周0.15m用C15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图5.2.1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5.2.2沉降板:由底板、金属测杆(40镀锌钢管)及保护套管(75PVC管,壁厚 不小于4mm)组成。钢筋混凝土底板尺寸为 50cmX50cm,厚5cm或钢底板尺寸为 50>50cm,厚 1cm。图5.2.2路基沉降板埋设布置图沉降板埋设后,需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保护套管

50、上口需加盖封住管口,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 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1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 量。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 PVC管外接头连接。接长套管时应确保垂 直,避免机械施工等因素导致套管倾斜。5.2.3位移边桩:采用10cm直径圆木,长度不小于1m。并在桩顶预埋 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524剖面沉降管:采用专用塑料硬管,其抗弯刚度应适应被测土体的竖向位移要求, 导管内十字导槽应顺直,管端接口密合。剖面沉降测量是将剖面沉降仪探头预埋在剖 面沉降管十字导槽内,从一端按一定间距依次读数。钢

51、轨顶面地基图5.2.3路基剖面沉降管埋设布置图路基基底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施工完毕后,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槽埋设,开槽宽度2030cm,开槽深度至地基加固表层顶面,槽底回填 0.2m厚的中粗 砂,在槽内敷设沉降管(沉降管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镀锌钢丝绳),其上夯填中粗砂至与碾压面平齐。沉降管埋设位置挡土墙处应预留孔洞。沉降管敷设完成后,两头 应砌筑观测坑,并加设盖板,以方便观测及对孔口进行长期保护,并做好坑内及其周 围的排水。并于一侧管口处设置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15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 m为.5 m X.0m。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观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 始读数。

52、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每次观测时,首先用水准仪测出横剖 面管一侧的观测桩顶高程,再把横剖仪放置于观测桩顶测量初值,然后用横剖仪测量 各测点。区间每2.0m测量一点,车站内测点间距可为 3.0m。其累计成果见附表10,每次观测每观测点的沉降计算方法为: 左基准点沉降+(左 基准点沉降-右基准点沉降)/2+剖面沉降管于该点测量的沉降值。5.2.5单点沉降计:是一种埋入式电感调频类智能型位移传感器,由电测位移传感器、 测杆、锚头、锚板及金属软管和塑料波纹管等组成。采用钻孔引孔埋设,钻孔孔径108或127,钻孔垂直,孔深应达到硬质稳定层(最 好为基岩),并与沉降仪总长一致。孔口应平整密

53、实。安装前先在孔底灌浆,以便固 定底端锚板,安装时锚杆朝下,法兰沉降板朝上,注意要用拉绳保护以防止元件自行 掉落,采用合适方法将底端锚板压至设计深度。每个测试断面埋设完成后,位移计引 出导线用钢丝波纹管进行保护,并挖槽集中从一侧引出路基,引入坡脚观测箱内。一 般埋设完成后35天待缩孔完成后测试零点。观测路堑换填基底沉降或隆起变形埋 设在换填基底面,表面应平整密实;观测路基本体变形按设计断面图埋设。526无碴轨道铺设时路基测点的转移技术要求。沉降观测桩需在封闭层施工完成后 转移至其表面,转移的观测标必须设置在原断面里程上,采用相同编号,不另行编号,并继续观测至铺设无碴轨道。5.3观测技术要求5.3.1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开 始观测。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5.3.2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 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 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5.3.3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中心沉降观测点的沉降与边桩的位移量,当中 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 10mm/天或边桩水平位移大于5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