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_第1页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_第2页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_第3页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一)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 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各具神韵。我在教学中,觉得有如下两点需着重体会:一、体会诗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 ”、或“遇”或“不遇 ”的三种情况。 “言师采药去 ”无法得遇; “只在此山中 ”可以得遇; “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

2、,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从写作笔法上看, “松下问童子 ”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 ”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接着又把 “采药在何处 ”这一句省掉, 而以 “只在此山中 ”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 ”,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 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这首诗,作者没有

3、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 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 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 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 “松下 ”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 “采药 ”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 ”,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 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 有条件的教师,可依照诗句将松、童子、 “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

4、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从诗本身的语言文字出发, 通过合理想象来揭示诗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这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以上所写两点,只是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串讲、 朗读指导中进行教学, 还需再花一番心血。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二)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昨天,布置预习作业:查阅小学生必背古诗 70 首,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 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深”“不知处 ”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在此基础上,我重点站在“鉴赏 ”的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习:1、课前诵读贾岛的题诗后 ,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5、。”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课上,让学生讲讲诗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内容(完成补充习题三) ,从而明确 “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 “诗人、童子、隐者 ”,学生明确了歌咏的对象是隐者。 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3、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 “云深不知处 ”“言师采药去 ”概括出 “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 ”的特点。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 “寻隐者 ”?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隐者不遇 ”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通过 “不遇

6、”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练习朗读、背诵。5、拓展阅读补充习题四中宋朝诗人魏野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与书上的诗互为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贾岛一路上的所见,为课后编写这个故事服务。总结这堂课的经验教训: 拓展同类同题诗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更易让学生接受。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三)“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自读几遍就能理解其大意。因此在备这一节课时, 我把对古诗朗读和诗意理解的环节进行了压缩再压缩,尽可能地精简,以求不做无用功。那么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就用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 和学生一起赏析这首精致的小诗。在本课的课后

7、练习中有这样一题, 要求学生体会本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这道看似简单的练笔题,其实并不容易。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解古诗含义当成目标的话, 那么不少学生会把这道练笔做成是翻译古诗。这样以来, 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荡然无存。我所设想的,就是能引导学生一起赏析这首古诗, 和学生一起去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节和感情。 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 学生才有可能写好那道练笔题,而我也能从这样的作业中得到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最真实有效的反馈。因此, 我把本诗的最主要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能体会古诗意境,展开自己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将本诗改写成文。有了这明确目标之后, 那么我的整个课堂教学都将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为它服务。

8、以下就是我的主要教学流程:一、初读古诗,理解诗意上面提到过,这首古诗非常浅显,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朗读之余就能读懂。在教学过本课之后,也证实了我的预想,我只需在 “只”,“云深 ”这两处稍一点拨,学生就完全准确地读懂了这首诗。二、再读古诗,触摸心情这一环节我分两步走, 首先是引导学生将诗句里的 “一问一答 ”读成“三问三答 ”。 “你师傅呢? ”“采药去了。 ”“哪里? ”“此山中。 ”“具体去往何处? ”“云深不知处 ”。有了这样将对话过程具体化的环节,我就引领学生走向第二步:触摸作者在这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松下问童子 ”:兴奋急切,满怀期待; “言师采药去 ”:顿感失望,心有不甘; “

9、只在此山中 ”:萌生一丝希望; “云深不知处 ”:怅然若失,无可奈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 结合朗读的指导, 学生也很快把握了诗人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三、深读古诗,体会意境通过前两个环节,学生把握了情节,读懂了情感,于是教学往更深一层递进 体会意境。这首诗的意境体会,主要是通过 “寻找隐者的影子 ”来实现的。贾岛苦苦寻找的那位隐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每一处文字去试着寻找隐者的 “影子 ”。最明显的一处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 “采药 ”。首先,古时候,懂医术的人,除了专门的大夫外,往往是学识深厚的人,看来这位隐者是位贤士。其次,隐者隐居山林,往

10、往是不问世事,这位采药的隐者却很可能是心系黎民百姓,为民采药的,看来这又是一位扶贫济困的仁者。另两处则是需要通过老师的点拨的,即 “松”和“云”。这两处景物分别象征的隐者坚贞的的品质和高洁的性情。 最后,我还引导学生进行个性解读:你觉得作者最后离开时的心情是如何的?有的同学坚持认为, 他是一无所获,失望而归;却也有同学认为,他虽未能一睹隐者的庐山真面目,但却从 “松”、“云”之物,及 “采药 ”之事上已领略到隐者的气质风范,所以是不枉此行的。 ()其实,并没有统一的答案,无论是哪种结论,都是建立在对古诗意境较为准确的把握基础之上的, 体会意境才是我的目的,又何必去追寻这最后的答案一致呢。四、指导谋篇,改写成文。在布置学生改写古诗时,我提了三方面的要求:1、必须是完整的故事,除了对话这一主要情节外,要有适当的开头和结尾。 2、在整个故事的叙述中,必须写出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 3、要有两处景物描写。一是在开头,对隐者所居住的山林的描写,二是对作者所见“云深 “之情景的描绘。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容量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学生开始动笔的时候离下课仅有五分钟左右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