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池塘养殖水质管理技术-畜牧渔业论文_第1页
泥鳅池塘养殖水质管理技术-畜牧渔业论文_第2页
泥鳅池塘养殖水质管理技术-畜牧渔业论文_第3页
泥鳅池塘养殖水质管理技术-畜牧渔业论文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泥鳅池塘养殖水质管理技术- 畜牧渔业论文泥鳅池塘养殖水质管理技术陈跃军 1,陆君 2( 1.浙江省松阳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浙江 松阳 323400 ;2.浙江省丽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浙江 丽水 323000 )泥鳅类隶属鲤形目 (Cypriniforms )、鳅科(Cobitidae )、泥鳅属(Misgurnus lacepede ),国内已知品种多达 10 余种,其中适合养殖的品种主要为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青鳅)和大鳞副泥鳅 Paramisgurnus dabryanus(黄鳅)。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并兼具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是一类分布广、适

2、应性强、食性杂的小型淡水经济鱼类,素有“山中水,水中鳅”、“水中人参”等美誉, 倍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不仅是我国传统的出口水产名品 1-2 ,而且也已成为近年来国内淡水养殖的热门品种。随着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有关泥鳅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不少学者已对泥鳅的生物学、生态习性、生长规律、人工繁育、开口饵料及池塘养殖、稻田养殖等诸多方面有过研究3-6 ,取得了相关成果。但迄今有关泥鳅池塘养殖水质管理技术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为此,笔者在近两年的技术推广过程中,选择规模性的泥鳅养殖家庭农场为测试点,就泥鳅养殖池的水质调控技术进行了连续观察及相应试验,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以供业内同行参考。1 养鳅池塘水

3、质演变规律经观察测试发现, 泥鳅养殖池塘水质问题的出现主要发生在养殖的中后期,即泥鳅苗种放养 1 个月之后,其中: 从水面观察,主要表现为水质肥浓、藻类单一并常形成“水华”, 严重时甚至覆盖整个池塘水面;而从底部测试, 可以发现有机物沉积明显、 氨氮及亚硝酸盐趋高、溶氧很低(长期低于2 mg/L )、“氧债”很大。而一旦出现上述问题,往往伴随泥鳅食欲不振、生长缓慢,并因残饵增多而进一步恶化底质和水质。 究其原因,除了饲养管理的因素外, 与泥鳅本身的特性密不可分。 由于泥鳅鳞片细小, 身体缺乏常规鱼类那样的鳞片保护,粘液分泌是其主要的防御机能, 除了受到刺激(应激)时会大量分泌外, 在其生长过程

4、中,也常会随着体态的增大而类似“蜕皮”般的分泌粘液。而大量粘液的出现不仅增大了池水的肥度, 其无机化过程还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与此同时,随着水中有机物积累的增多及溶氧量的下降,正常的物质循环受阻, 池内有机物无机化过程不畅,导致亚硝酸盐、 硫化氢等有害中间产物积累滞留,从而导致养殖系统失衡,生态环境恶化,对泥鳅的生存及生长构成威胁。综合观察分析,养鳅池塘水质演变基本呈如下规律。养鳅池塘的水质: 从水源的水质开始, 随着养殖进程中外源饲料的投入及泥鳅粘液的分泌,水中有机物增多,耗氧量骤升,溶氧状况变差,底质恶化,物质循环受阻,有害中间产物积累,生产性能锐减;并随着残饵及泥鳅排泄物的增多,生态系

5、统进一步失衡, 环境质量进一步下降; 藻类构成趋于单一化, 个别蓝绿藻(尤其微囊藻)常极度爆发形成”水华”(水面厚厚的一片蓝绿)。至此,如不加以人为干预,养殖生产将难以持续。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泥鳅虽因具有多重呼吸器几乎不会因水中缺氧而致死,但出现缺氧, 尤其是持续缺氧, 不仅不利于环境质量的维护, 而且势必会影响泥鳅的生理健康,从而影响泥鳅的摄食、 消化及吸收、生长。因此,应重视缺氧的预防,并将其视为泥鳅养殖水质管理的重点环节之一。2 养鳅池塘水质管理关键根据上述分析及池水变化规律,在泥鳅池塘养殖过程中, 水质管理的关键在于清除导致缺氧的因素和维护藻类的多样性。具体可实施下列管理措施。2.1

6、 重视养殖池塘的前置处理认真做好池塘清整在冬闲季节,应尽早清除过多的淤泥,而后干池彻底曝晒池底,利用冰冻日晒, 以杀灭其中的有害生物和致病因子,增加底泥的通透性,促使有机产物分解矿化,为养殖过程底质的维护创造先机。在苗种放养前, 应彻底清理池底, 最好能刨除结斑的表泥, 并根据底质状况采用生石灰( 750 1 500 kg/hm2)、漂白粉( 225 300 kg/hm2)等清塘药物全池泼洒常规消毒, 尤其要注意清除池边浅水处的杂草杂物,以不给飞虫留下产卵基质,为养殖早期虫害的预防和水质养护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要严格做好堵缺防漏、设置防逃围栏,并注意做好进、排水口的维修,为养殖过程的水质维护及

7、防逃提供保障。彻底做好池水消毒放养前5 d 左右,向池内引入优质水(符合渔业用水质量标准)至水深50 60 cm 左右,进水需用 120 目的筛绢网袋严格过滤,以免野杂鱼及敌害生物伴入。而后,及时用50 80 mg/L剂量的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池水,期间应连续开增氧机搅水曝气,以利于水体毒性尽快消失、 生物环境早日重建。提前做好水质培育于池水消毒的次日着手养殖池的水质培育。通常,可按 750 1 500 kg/hm2 的用量施放经腐熟发酵的鹌鹑粪、鸡粪等有机粪肥,以培育天然饵料生物, 为鳅种下塘准备适口的活体饵料。 施肥后,应每天向池内添加少量来自水源并经过过滤的清水, 并在午后开增氧机 2 h

8、 左右。补水及开机可起到藻类接种的作用,有利于水体藻类的快速繁生及其种类构成的多样性。2.2 重视养殖过程的溶氧管理根据静水养殖系统水体溶氧的主要来源(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 与消耗(有机物质的氧化分解),养殖过程溶氧管理的基本思路应围绕开源节流,即尽力增加溶氧量,设法减少耗氧量,而重点应抓好下列环节:合理使用增氧机械在泥鳅养殖池塘通常配有一台功率为0.75 kW 的水车式增氧机。从理论上讲,各类增氧机皆包括增氧、搅水和曝气等基本功能,且在机械运转时同时完成各项功能的发挥;但在不同条件下使用, 其主要作用明显不同(或以增氧为主,或以搅水、曝气为主)。而在实践中,大多养殖管理人员往往对此认识不足,

9、启用时机常常选择不当, 尤其易忽视增氧机的搅水、 曝气功能。大量实践及相关研究证实, 在养殖水体使用增氧机, 除了应对水体缺氧外, 大多是利用它的搅水、 曝气功能,以此打破白天水的热阻力, 使生物造氧(光合作用)与机械输氧人为结合, 及时将上层丰富的氧气输往下层,以及时改变底部溶氧状况,并曝除池底产生的有害气体。因此,为充分发挥增氧机的既有功能,应根据池水溶氧变化特性及其即时现状,重点抓好晴天午后的定时开机(2 h 左右)和尽力避免或缩减夜间尤其是上半夜的机械运行。设法消减耗氧因子在泥鳅养殖过程中,如能减少水中耗氧因子,即可相对增加水体溶氧。为此,作为水质管理的重点环节,在溶氧管理中,应根据静

10、水养殖系统中氧气消耗的途径及其耗氧因子的来源,设法全程加强对水中有机物质的管控,尽量减少其进入系统或尽快将其清除出系统,关键应加强两方面的管理:选用优质专用饲料并合理投喂(以减少残饵及排泄物) 和优化底部溶氧状况 (以加速无机化过程,减少有机物沉积) 。综合实施增氧措施除了上述措施外,在养殖水体溶氧管理中,还应配合添注新水、排除老水、控制饲料投喂量、 维持藻类的适宜密度及其种类的多样性、使用微生物制剂等相关管理措施,以实现综合调控的目的。2.3 重视养殖池水的综合调控根据泥鳅养殖系统水质演变的基本规律,为了能使养殖水环境始终良好如初,除了应重点做好溶氧管理外,还需配套相关的调控措施:适时进行池

11、水更新随着养殖进程,池塘水体逐渐变肥将是必然趋势。为此,应重视及时“减肥”,通过适时适量注换新水,以防池水过肥;并应注意注换水的时机、方法及水量,通常养殖初期水质宜偏肥,以每天补充新水为主;此后,重点应转向预防水质过肥,适时进行适量换水,并应特别注意时机,力求在水质出现中等肥度前实施注换,做到先排后注、 排底层水添清新水、 排富有机水注富溶氧水,注换水量宜循序渐进、由少及多。适时泼施生物制剂当水质进入过肥状态时,静水池塘常规的水处理方法将会力不从心。而适时适量选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EM 菌露等微生物制剂,通过它们分解、 吸收、消耗水中有机物质及有害中间产物的神奇作用,不仅可以预防池水过肥,

12、避免步入难以可逆的恶化境地,而且可以及时改善底质、 净化水质,有助于其它措施的作用发挥7-8 。根据泥鳅养殖池多粘液水易肥的特点,一般,应 710 d 左右视需要泼施一次“改水型”或“改底型”微生物制剂,尤其是在养殖的中后期,更应适当增加使用频次及其使用剂量。适时调控藻类密度藻类是养殖水体光合作用的主角,是为水体生产氧气并调控肥瘦的功臣。如果养殖水体藻类密度太稀,会影响造氧能力;密度太大,会使生态环境失衡,并潜存养殖系统崩盘(“倒藻”)的隐患。因此,对藻类的有效管理就成为养殖水环境调控的重点管理环节。其中,适时换水、补水(接种)、追肥(以生物肥料为宜) 是维持水体藻相平衡及藻类多样性的关键举措

13、,不仅可以更好地通过光合作用提高水中溶氧,而且有利于水质自我调控及其稳定性。2.4 重视养殖饲料的合理投喂饲料是泥鳅生长的营养源泉, 是实现养殖高产的主要物质基础和成本支出。做好投饲管理不仅对提高养殖成效意义重大,而且同水质管理关系密切。为此,在泥鳅养殖中应将投饲管理作为系统管理的重点环节来抓实、抓好。合理选用优质饲料饲料质量的优劣除了影响泥鳅生长外,还会因残留物及排泄物的多寡而影响养殖系统的水质肥瘦程度。为此,应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选用蛋白含量适宜且营养平衡、正规厂家生产的专用饲料, 以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产生及其对水质的潜在危害;而不能只以价格因素作为选料的唯一标准。通常,在泥鳅由苗

14、种养成商品鳅的过程中,饲料蛋白含量宜由40% 左右逐渐下调至35% 左右,并应特别注意饲料颗粒的溶失性必须适度(2 h 左右为宜)。合理把控投喂数量饲料投喂量的确定是泥鳅养殖综合管理的核心环节;投喂量适宜与否,既关乎泥鳅的生长速度,也关乎水体的肥瘦程度。由此可见,合理投饲不仅事关养殖产效,而且会影响水质管理, 必须予以特别重视, 关键要处理好水质与投饲之间的矛盾,构建生态平衡、良性循环(“饲料适量、生长快速水质良好、摄食旺盛”)的综合管理格局。基于泥鳅肠道结构的特殊性 (“直肠子”),在投饲实践中, 应以掌控合理的投喂量为重点,以“八分饱”为原则,做到少量多次,并随泥鳅存塘量的增加,逐渐递增饲

15、料投喂量。此外,要注意在夏秋高温季节尽量不用浮性饲料(膨化颗粒料),以免因表层水温过高泥鳅摄食不旺而导致饲料溶失及由此可能引发的水质恶化。合理补充天然饵料养殖水体的小型生物(小动物、小植物、微生物)是泥鳅喜好的天然饵料(只要适口) 。充分利用水中天然饵料种类的多样性及其中所含的稀有微量元素,对优化泥鳅养殖的水质管理具有“一举多得”的特殊作用:既能平衡饲料营养, 又能提供人工饲料缺失的特殊养分,在促进生长的同时,还能减少外源饲料进入系统,以利于养殖水环境的维护。在养殖实践中, 补充天然饵料的可行途径主要包括适量水培空心菜等水生植物(不超过总水面的1/3 )、定期泼洒活体微生物、夜间灯光诱虫(适合中后期)等,其中前两种方法还兼有水质调控及预防疾病的功能。参考文献:1董聿茂,诸葛阳,黄美华,等 .淡水鱼类 .浙江动物志 M.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46-1472 李燕,印杰 .话说亦食亦赏的“水中人参”:泥鳅J.中国观赏鱼, 2007( 42 ):17-183 宋学宏,凌去非,王永玲,等.泥鳅规模人工繁殖试验 J. 水利渔业, 2001 ,21 (4):18-194 刘孝华 .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 J.湖北农业科学, 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