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新人教版_第1页
高中地理 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新人教版_第2页
高中地理 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新人教版_第3页
高中地理 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新人教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思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课案例分析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准(工匠式专家型,知识传承引导创造),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聚焦点。近年来,国际教师教育研究表明:教师培训采用“基本课程案例教学实践反思”的模式,这是造就有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必由之路。其中案例处于纽带和中介的地位。以往的教师培训,以原理知识为主要内容,忽略了案例与策略的知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教学原理(原则、观念)难免空泛,教学经验(技能、技巧)易致盲目,以案例为基础的探讨恰好可以弥补这两种缺失。为促进本人的教师专业化水准,我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为新课程标准下的省公开课评选而准备的这节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中的问题问题探

2、究式教学,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一、 主题背景新课程改革现状: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过程应该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辽宁省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四年,回顾四年来的教学,又有多少教师能将新课改的新理念贯穿在平时的教学之中呢?据我所知,多数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是“无非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因此,平时的教学也变成了“穿新鞋走老路”。课改陷入尴尬的境地,只是流于形式,与实行新课程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新课改下的高考现状:新课改下的高考地理高考命题呈现了四个明显的转变,即从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技能的

3、再现和模仿向考查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应用基本知识的能力转变;从过分强调理论学习向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并最终回归到实际中去转变;从考查记忆能力向考查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转变;从考查对知识的熟练程度向考查学生检索信息、应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转变。这一转变,使很多学生和教师无法适应,特别是今年的高考试题,让多数考生和一线教师不知所措。甚至有人认为,试题很变态,既而对高考命题人大骂出口。课改与高考的关系:高中课改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如何正视高考,课改应当是和高考“相生相克”,一起改进。“相生”就是共存,“相克”就是互相有矛盾,又互相促进改革。为何要“相生”呢?说到底,课改目前还得在高考的

4、框架下进行,不能过分理想化,以为可以和高考对立起来,独立推进。在高考框架下课改能走多远,就尽量走多远。完全不考虑高考,甚至忌讳谈高考,这样的课改是脱离国情,脱离实际,不会成功的。家长和老师也不会听你这一套。所以课改怎么面对高考,和高考“共存”相生,又不被高考拖着走,恐怕要调整思路,想想办法。回顾09年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试题,基本保持了向新课改的稳定过渡,与原来的大纲版高考相比变化不大。而今年的地理高考试题则变化较大,向新课改迈进的步子大了点。因此,很多人人反应不过来,认为是试题变态。但是仔细研究之下,发现这样的试题恰恰是新课改理念的反映。通过今年的高考试题即可看出,高考走在了新课程改革的前头

5、。高考试题的变化逼迫教师必须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平时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否则不仅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也无法适应课改后的高考。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下,如何才能实现课改和高考的双赢,本人肤浅的认为,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这个过渡阶段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二、案例描述所谓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宏观到微观逐层分解知识,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归纳概括成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请不同程度的学生归纳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个理论支撑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

6、内容,我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做如下处理: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3)知识系统网络阶段(一)、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结合教材文字材料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读图找出三大类岩石,并尝试分析其形成过程。2、根据各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判断各类岩石的特征,并完成连线题: 喷出岩 很结实,是很好的建筑材料侵入岩 有层理构造,可能含有化石沉积岩 有美丽的花纹,是很好的装饰材料变质岩 可能存在气孔3、根据图中所示箭头,说明各类岩石之间及其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注意岩浆岩与岩浆、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箭头)4、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并填上主要的地作

7、用力。5、将这些作用按照能量来源划分可以分成哪几类?第1个问题较抽象,对变质作用、岩浆活动等知识可适当补充。第2个问题的设置能开动学生的思想机器,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大胆猜想,自行解决问题,避免由教师讲授产生的枯燥。第3、4题可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第5题的设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体会内、外力作用在地壳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又可顺利导入下一个问题。(3)知识系统网络阶段(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视频欣赏各种地貌图片缤纷擂台分组合作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分成四组)A组题:流水的作用1)结合生活实例说明流水的风化、侵 蚀、搬运、堆积作用的表现。2)流水各种作用在我国

8、的分布。3)流水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得以发生应具备哪些条件?B组题:风力的作用1)结合生活实例说明风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表现。2)风力各种作用在我国的分布。3)风力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得以发生应具备哪些条件?C组题:冰川的作用1)结合生活实例说明冰川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表现。2)冰川各种作用在我国的分布。3)冰川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得以发生应具备哪些条件?D组题:海浪的作用1)结合生活实例说明海浪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表现。2)海浪各种作用在我国的分布。3)海浪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得以发生应具备哪些条件?视频欣赏图片既可以适当放松,稍作休息,又可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

9、的热爱,提高地理审美情趣的同时,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为探究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提供了想象的空间。缤纷擂台,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每组试题的设置都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这样既可以降低难度,又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正确的地理思维,并培养学生能选择和利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三、 反思研究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1、贯彻了“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提出问题,从宏观上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而解决问题的任务则

10、主要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这样,教师就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合作探究的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解放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通过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来获取知识。经过这一变化,教师从繁重的讲授知识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则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必须积极地去思考、讨论,否则,就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提问讨论回答点评”四个环节,让学生各有所谈、各有所识,互相启发,共同寻找答案,领会知识本身的意义2、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有利于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更多地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自主学习的能力则是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出来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为学生搭建了

11、自主学习的平台。一节新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往往非常抽象,不知从何处下手学习,更不知重点、难点是什么,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把一节课的内容细化为若干个问题,就相当于把一块原先无从下嘴的大肉切成了许多小块,方便了学生“下嘴”,使学生愿意去“吃”。另外,把零碎的知识问题化后,学生知道了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习起来就有了很明确的目标,努力朝这个目标前进,避免了盲目的低效率的重复。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阅读课本,分析总结,要求学生从课本的叙述中概括出有用的信息点,构建起知识网络,这就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过程要进行小组讨论,特别是

12、对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辨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前考试时,学生最怕做的题就是主观题,得分率非常低,原因就是分析材料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差,即使基础知识都会背了,也不会用。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后,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学生主观题的得分率有了很大提高,不少学生认为正是课堂上自主学习的过程锻炼了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于:1、 问题设置上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是:1)问题的设置要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亢奋状态,能自发地去学习,激发学生寻求正确答

13、案的积极性。2)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因为启发性的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的思维。3)问题的设置要难易适中,难易结合,既不能设置太容易,也不能设置太难。问题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动脑思考就能回答出来,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问题太难,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就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把握住这样的尺度:问题经过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基本可以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更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但对一些学习较差的同学,为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应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让他们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这些问题只需要通过阅读课本就能

14、找到答案,他回答出来后能有一种成就感,有助于恢复他们的自信心,这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逐步培养他去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能成为一个优秀生。回顾本节课问题的设置,没有做到完全满足以上要求,例如:学习“岩石圈内部物质循环过程”中第1题“读图找出三大类岩石,并尝试分析其形成过程。”问题设置偏难,对学生了解不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缤纷擂台分组合作和探究学习“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中每组试题的第(3)题“流水(风力、海浪、冰川)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得以发生应具备哪些条件?”问题设置缺乏启发性,应予以提示,比如可以这样提问“尝试从地形、气候、植被、等角度分析流水(风力、海浪、冰川)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得以发生应具备哪些条件?”2、 教师点评不到位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点评是最后一个环节,有人认为通过前面的探究,问题已经解决掉,学生已经掌握知识,教师的点评就可有可无了。其实,这一环节不但不能可有可无,而且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老师的点评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因此,老师的点评要以鼓励为主,力求避免在课堂上批评指责学生。当学生把问题回答出来之后,老师要绝不吝啬溢美之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