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服文化_第1页
中国汉服文化_第2页
中国汉服文化_第3页
中国汉服文化_第4页
中国汉服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汉服文化汉服的起源: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自传说的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几千年来汉民族所穿的服装,称为“华夏衣冠”,现代称为“汉服”。 自炎黄时代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衣、裳概念,经过周朝的礼制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因推崇周礼制而趋向完善并普及,汉朝因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及光武中兴,使汉朝的影响力到达鼎盛,汉人、汉语及“华夏衣冠”的称谓均由此产生。·汉服的风格与特色是怎样的呢? 用几个来形容的话就是:庄重、大气、飘逸、灵动。汉服的主要形制:一、“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连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遂

2、”,称之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等,这类属于长衣类。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则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时服装,燕居指非正式场合,属于休闲类服饰。深衣普及率很高,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并逐渐形成了深衣制。二、“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开)“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

3、的正式礼服。顾名思义是分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华夏服饰自古以来,崇尚上衣下裳,并规定“衣正色,裳间色”,也就是说,上衣是颜色端正而且纯一,下裳则色彩相交错。这种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黄”,因为天是清轻之气上升而成,所以用纯色,地是重浊之气下降而成,所以用间色。三、“襦裙”制(襦,即短衣) “襦裙”制,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实际上也属于上衣下裳制,但是,这种方式没有很多的礼仪规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三面梳头,两截穿衣”成了传统女子的服饰特点的描述。“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直裾:直裾指汉服剪裁中前后大身部分的方形平直的布幅。直裾袍可分为交

4、领直裾袍、圆领直裾袍、直衿直裾袍。直衿直裾袍即典型的宋代褙子。 交领直裾袍 圆领直裾袍直衿直裾袍曲裾: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袍:直腰身、过膝的中式外衣。袍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装之一,分为龙袍、官袍、民袍。龙袍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纹而得名。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唐高祖武德年间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色,黄色的袍遂为王室专用之服,自此历代沿袭为制度。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兵变称帝,于是龙袍别称黄袍。龙袍上的各种龙章图案,历代有所变化。龙数一般为9条:前后身各3条,

5、左右肩各1条,襟里藏1条,于是正背各显5条,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龙袍还绣“水脚”(下摆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图案),隐喻山河统一。官袍文武官员用作公服、朝服的袍。以一定颜色或图案表明官位等级。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开始将袍定制为朝服,以所佩印绶为主要官品标识。自此,官袍成为封建社会中的权位象征。武则天当政时颁命服绣袍,文官绣禽、武官绣兽,是补服的起源。宋代官袍袖子肥大,明确规定饰襕、佩绶、围鞓等。元代官袍多以罗为面料,并以花纹大小表示级别。明代洪武年间创立区别文武官员等的补子制度,称作补服;亲贵大臣袍服,按照品位还有斗牛服、飞鱼服、蟒衣(后称蟒袍)、麒麟袍等,分别刺绣相应的形状似龙的图案。明

6、代官袍款式特点是在两侧袍衩处加幅称襬(摆)。清代官袍一般与马褂(即马蹄袖外褂)配套穿用;外穿而不配马褂的礼服袍必须临时装马蹄袖(俗称龙吞口);作为行装的袍称行袍,其右侧襟裁短一尺以便乘骑,故又称缺襟袍。清室官员常服袍的款式为四开衩。蟒袍沿用至清代又称花衣,应用较广,规定繁琐,由服色、蟒数、纬帽上的顶珠花翎、外褂上的方圆补子等组成等级森严的制度。民袍民间用于日常生活的袍。因制作简单,穿用方便,所以逐渐取代深衣,在民间普遍穿用。周代和秦汉士人、庶民的袍,受经济条件限制,衣料粗糙。唐代以来,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服饰的交流,特别是元代蒙古袍服、清代满族袍服的传入,民袍在款式造型上有过长摆和短摆、交

7、领和圆领、右衽和左衽、大袖和小袖及半袖等多种变化。当代旗袍和中国少数民族服装中的袍,正是民袍发展变化的结果。直裰:直裰亦称直掇。汉族服饰。古代家居常服。斜领大袖,四周镶边,因背之中缝直通到下面,故名直裰。始于晋,隋唐流行,后世承之。 因僧道之徒多服之,故亦指僧衣道服。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衣冠异制:“晋处士冯翼,衣布大袖,周缘以皂,下加襕,前系二长带,隋唐朝野服之,谓之冯翼之衣,今呼为直裰。褙子:褙子是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相传始于唐,盛行于宋元 ,在明代被称为披风。 宋代男女皆服,因使用和时间的不同,其形式变化甚多。“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开)冕服:冕服是古

8、代的一种礼服名称。主要由冠(冕冠)、上衣(玄色,即黑色)、下裳(一般为红色或黄色)、舄(或靴明制)等主体部分及蔽膝、绶、佩等其他配件相构成。 玄端:玄端是古代的一种黑色礼服。缁布衣。祭祀时,天子诸侯士大夫皆服之。其他冠、昏等礼亦用之。天子晏居时亦服之。 “襦裙”制(襦,即短衣)齐胸襦裙:齐胸襦裙,是对隋唐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女子襦裙装的称呼。在古代,一般女子的襦裙装裙子束的都不是很高,而隋唐五代时期出现的一种裙腰束的非常高的襦裙,一些服装史上多称之为高腰襦裙,根据现在人们对它的考证,一般改称之为齐胸襦裙。 齐腰襦裙:腰襦裙为襦裙的一类,裙腰与腰部平齐,故名。齐腰襦裙的上襦可为交领或直领(对襟)。

9、同高腰襦裙相比,齐腰襦裙更为常见。按上襦分,可分为交领齐腰襦裙、直领齐腰襦裙(对襟齐腰襦裙)。 对襟襦裙:对襟襦裙则是襦裙的一类,其上襦为直领,衣襟呈对称状,故称对襟襦裙。 袄裙:袄裙也叫襦裙,是明代女装的一种通称。袄裙是指上衣在裙子之外的的襦裙,它是汉族民族服饰襦裙的一种,藩属国朝鲜也依照明朝的袄裙发展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并演变成现代韩服常见的韩式袄裙样式 汉服地位影响:汉服由于华夏儒家王道文化的传播而影响深远,周边民族、包括许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汉文化圈)国家通过效仿华夏礼仪制度借鉴了汉服的某些特征,用于吉凶宾军嘉五礼。此外,华夏宾礼也规定四夷之君必须穿本国服饰朝见中国天子,谓“蕃主服其国服”。汉唐藩属体制中,周边民族首领存在着定期朝见皇帝的所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