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_第1页
寡人之于国也_第2页
寡人之于国也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 或 ” “直 耳,是 也” “是何异于 ”几个句式的特点。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 “失道寡

2、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学生可结合注释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教师适当补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三、熟读课文1.二遍。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2.学生各自朗读课

3、文。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投影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 pi o ()(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 w ()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 tì()之义答案:( 1) yè(2)涂 tú通假字,同“途”莩 (3) tún zhì xù(4)cùg洿(5)无 wú通假字,同“毋”( 6) xiáng( 7)颁 bn 通假字,

4、同“斑” ( 8)悌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5.3、 4 名同学朗读,以此检查朗读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6.男女同学比赛朗读。7.全班同学齐读。8.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组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9.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按学习小组分开,组与组进行比赛。如第一组开始读课文的某一段或某几句, 读完之后, 可任意点其他小组来翻译,翻译对了,可由翻译对了的小组再读课文的某段或某几句

5、,让其他小组翻译,以此类推。教师或其他同学可随时纠正。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如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 ”为什么说是 “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要求学生找出来背诵,合书回答。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

6、多,何也?”教师作朗读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教师反读本段,学生朗读并背诵。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学

7、生思考、回答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因 “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以,应采取学生广泛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师稍作点拨分析)(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选一名代表发言。各组同学可随时发表不同意见)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这正好走进“圈套”,

8、所以,孟子说: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教师作朗读提示: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要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当梁惠王进了圈套后,孟子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这句话语气应稍急促,加重“望、 多”的朗读语气。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 “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提问:

9、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学生看课文,思考)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三组排比句。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10、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提问: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学生思考、讨论、发言。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明确: 对比 涂有饿莩 比喻 刺人而杀之归

11、罪于武器如果我们有了合理的措施、合理的态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说:“斯天下之民至焉。 ”教师作朗读提示:第三部分的排比、对偶句式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读出来。且注意最后一段中“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背诵。 (教师带领学生以排偶句为重点,集体背诵。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概括本文写作特点,进一步指导学生背诵1.结构严谨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教师按此结构逐一提问,学生逐一背诵)2.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3.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学生齐

12、读(齐背)课文。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做练习三。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文言知识,做课后练习,进行阅读训练,对全文进行小结。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投影1.词类活用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树之以桑 ( 2)可以衣帛 ( 3)然而不王者 ( 4)王无罪岁 ( 5)既来之,则安之2.句式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 或 ( 2)直 耳,是 也( 3)是何异于 ( 4)未之有也答案: 1.( 5)和例句是使动用法,其他使命词活用为动词。2.(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

13、,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 (宾语前置句)三、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1.数例句出处释义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 屡次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14、 赤壁之战 sh计算2.直例句出处释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3.发例句出处释义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 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4.兵例句出处释义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穷兵黩武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草

15、木皆兵成语士兵5.胜例句出处释义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三、阅读训练(附材料)投影: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乃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16、彼陷溺其民, 王往而征之, 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注释:叟:对老头得称谓,这里指孟子。比:bì,代替。壹:全部、都。洒:x 通“洗” 易:疾速。耨: nòn,除草。 译文 梁惠王对孟子说: “魏国在当时,天下没有比它更强大得国家了,这是您所知道得。但道我这时候,东边和齐国打仗,败给了齐国,我的大儿子死了;西边又败给秦国,丧失河西土地七百里;南边又受到出国污辱。我感到这是奇耻大辱,希望能够替我国所有牺牲的人报仇雪恨,您说怎么办才行?”孟子回答说: “土地见方百里的小国,行仁政可以使天下归服。 魏国这样的大国, 王如对人民施行

17、仁政, 减免刑罚,减轻赋税,督促老百姓深耕细作,早除杂草,使年轻人在闲暇时间,学习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做事尽心尽力、待人守信的道德,在家里用来侍奉父亲兄长,出去用来对待上级。这样就是制造木棒也可以抗击秦国楚国拥有坚固盔甲、锋利刀枪的军队了。“秦国楚国征兵派夫,耽误老百姓的农时,使他们不能耕种来养活父母。父母挨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子东散西逃。秦王楚王使他们的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王若发兵前往征讨,谁能与您抗衡呢?所以说: 行仁政的人, 无敌于天下。 请王不要怀疑。 ”教师注释疑难词句。要求学生能看大致看懂材料,然后结合课文,谈谈孟子的仁政思想。学生讨论,畅所欲言,交流看法。四、小结课文所讲的“王道

18、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讲的“仁者无敌”,强调的都是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不是吗?九八年,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没有冲垮我们,及其强大的金融风暴没有压倒我们,关键是我们有一个能够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中国共产党,我们的党是战无不胜的党。五、布置作业1.预习劝学一课。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惠王对话孟子疑问(移民移粟)设喻民不加多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设圈套)不可(走进圈套)无望民之多于邻国(回答)斯天下之民至矣

19、(民加多)施仁政的措施(目的)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要求。孟子见梁惠王,出,语人曰: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 天下恶乎定?吾对曰: 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 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沛然谁能御之? “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要求:认真认识和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提示:这一章孟子论述了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20、的思想。孟子主张国家统一。实现统一,孟子反对杀人,也就是反对战争。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也就是行仁政者能统一天下。注释:卒:( cù)突然,出人意料。槁:干枯。油然:盛多的样子。沛然:大雨滂沱的样子。浡 (b)蓬勃的样子。人牧:治理百姓的人,指人君。牧:牧养,这里引申为治理。由:同“犹” 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出来以后,对人们说:“远远打量,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以后,也看不到足以令人敬畏的气势。他蓦地问我: 天下要则那样能够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归于统一就会安定。 那么谁能统一天下呢?他又问道。 不随便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我回答道。那么又有谁来追随他呢?他又问。我回答说天下的人

21、没有谁不愿拥护他的。您知道禾苗的生长情况吗?如果七、八月份久旱不雨,那禾苗就会枯萎。 (但如果)天上又出现降雨云,并降下大雨,那禾苗就会生机勃勃地重新生长起来。像这种情况,有谁能改变呢?现在各国国君,没有谁不是杀人成性地暴君。倘有一位不随便杀人、不草菅人命地君王,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期待他解救。果真是这样,老百姓归附拥戴他,就像水流向低处,湍急迅猛,什么也挡不住啊! ”寡人之于国也【背景材料】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

22、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 ,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 ,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 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

23、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二、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 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2邦国的主权在民。孟子与梁惠王谈话, 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 孟子回答:“定于一。”梁惠王问: “孰能一之?”孟子回答: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梁惠王问: “孰能与之?”孟子回答: “天下莫不与也。”

24、(孟子·梁惠王上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 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万章问孟子: “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万章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又说:“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孟子· 万章上)是说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开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于是舜就作了天子。虽然在孟子看来,归根到底天有决定权,但是天还是把事情告诉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了天子。透过孟子说法的唯心论雾障,可以看到,在孟子看来,一个政权的建立是要通过百姓认可的。范文澜同志称这种思想为“敬天

25、保民”思想,是有一定道理的。3 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 ”还有,齐宣王问孟子: “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于传有之。 ”齐宣王问: “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国君既“贼仁” ,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这是合情合理的。这一点,比起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4政事以民为归宿。孟子对梁惠王说: “王

26、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 梁惠王上)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利,但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是有积极意义的。5用人以民意为准。孟子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 )又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可杀, 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 勿听;国人皆曰可杀, 然后察之; 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 梁惠王下)孟子主张选拔某些人,革除某些人,杀掉某

27、些人,光听左右大臣及诸大夫的话不行,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这种观点也是有积极意义的。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孟子主张君王应做到 “不扰民”,反复强调 “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又分析君与民的相互关系,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君王只有“与民同乐” ,才可以“王天下” 。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孟子认为有小勇,有大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 ,这是大勇,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齐宣王又说: “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孟子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

28、何有?”齐宣王说: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称赞周初古公亶父带着他的妻子姜氏到岐山之下。并说: “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孟子·梁惠王下 )8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又说:“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 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 。这种思想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三、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 “大王

29、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人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

30、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 【示范教

31、案】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二、能力训练目标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目标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解决办法: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课时安排课时学生活动的

32、设计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节选自 孟子· 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 372 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 。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 (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 ,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

33、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 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

34、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本文学习的知识点掌握本文的通假字: “直” “只”;“无” “毋”,“颁” “斑”;“涂”“途”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 “河”“请”“走”“或” “嘶”。准确使用

35、一词多义的词。如: “于”、“王”,“以”“食” “之”。注意词类活用的词。 “鼓”、“树”、“衣”、“谨”、“王”。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2导入新课(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认为只有实行

36、“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

37、,兵也”?3介绍作者、作品。4文章梳理问答。(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参考答案 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 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 段 5 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四、总结、扩展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

38、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3分类整理古汉语常识。二、整体感知孟子善于雄辩,并气势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观点鲜明,明确,学习时要研究其具体的方法。对于古汉语常识,要注意准确把握,探寻规律。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出题讨论式讨论题:( 1)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参考答案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

39、,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 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 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 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集中在文章的第 3 部分

40、,即第 3 5 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2以训练式,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1)通假字直不百步耳(直,通“只” ,“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则无望民之多

41、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有饿殍(涂,同“途” ,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2)古今异义词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 ,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 “可”是“可以” ,“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弃甲曳兵而走 (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 “此讲,如“斯文”等。 )( 3)一词多义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寡人之于国(对,介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王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 àng)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 áng)以请以战喻(让,介词)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