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对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认识_第1页
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对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认识_第2页
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对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认识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对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认识 岁末年初,回顾今年我国安全生产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让人十分欣 慰,但事故频发的严峻形势依然令人耿耿于怀。清醒认识形势,客 观分析原因,正确拟定对策,应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对安全生产形势的基本认识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死亡人 数居高不下,特大事故频频发生,重大事故隐患突出,安全生产基 础薄弱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历年工伤事故与死亡人数统计数据分析显示出了我国工伤死亡绝对 人数变化的基本特点:死亡人数多;变化幅度大;但近些年来的变 化幅度已经减小。值得注意的是:在第四次事故高峰中, 1994 年全 年工伤死亡人数达到

2、 20315 人,以后开始逐年下降,至 2000年已降 至 11681 人,平均每年减少死亡约 1500人,年平均降幅为 7%左右; 但到 2001年,下降趋势停止,当年增至 12554 人,年增幅也是 7%左 右。 2002 年,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可能要略高于 2001 年,而且增幅也 要高于 2001 年,发展趋势令人担忧。对我国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和事故发生情况的基本认识应是:伤亡人 数居高不下;事故伤亡相对数量呈现下降;重特大事故比例减少但发生频率仍然很高;重特大事故和历年伤亡人数波动幅度大且分布 不平衡。多年来,人们一直用“严峻”来表达对安全生产形势的认识, 2002 年依然如故。经过多年

3、努力,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 步,但死亡人数居高不下,特大事故频频发生,重大事故隐患突出, 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据有关部门提供 的事故统计数据,无论是伤亡总数,还是事故发生频度, 2002 年都 没有明显下降。依据初步预测分析, 2002 年我国工伤死亡人数可能 高达 1.4 万以上,按照这种情况的静态滑动发展, 2003 年工伤死亡 人数和事故总量仍然会保持在这个水平,形势将依然十分严峻。回顾分析我国伤亡事故发生的变化特点与演变趋势,对于更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当前安全生产形势具有很大意义,实际上这也是十分复 杂与困难的工作。由于多年来我国工伤事故统计范围与指标体

4、系几 经变化,很难做出精确的前后对照比较,甚至无法划出一条较完整 的时间动态曲线。但仅就收集到的数据分析,仍然可以发现我国安 全生产形势变化的某些特征。历年工伤事故与死亡人数统计数据分 析显示出了我国工伤死亡绝对人数变化的基本特点:死亡人数多; 变化幅度大;但近些年来的变化幅度已经减小。值得注意的是:在 第四次事故高峰中, 1994 年全年工伤死亡人数达到 20315人,以后 开始逐年下降,至 2000年已降至 11681 人,平均每年减少死亡约 1500 人,年平均降幅为 7%左右;但到 2001 年,下降趋势停止,当年 增至 12554 人,年增幅也是 7%左右。今年,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可能

5、 要略高于去年,而且增幅也要高于去年,发展趋势令人担忧。另外,对比工伤死亡的相对数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在近年我国各类 事故伤亡绝对人数仍然居高的背景下,一些伤亡相对数的指标都出 现了稳定下降的趋势。如在公共安全领域,道路交通死亡绝对人数 逐年上升,但万车死亡率却不断下降。又如在工业安全领域,近年 我国煤炭生产中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一直在 6000 左右反复波动,但百 万吨煤的死亡率近十年来一直保持稳定下降的趋势。分析冶金、电 力、化工、建设、铁路、水运和特种设备等许多行业事故及伤亡人 数相对数的统计指标,如万人死亡率,千名职工受伤率,万台设备 事故率和百万公里行车事故率等也都可以发现类似的趋势。在我

6、国 事故统计报告体系中,应逐渐增加如万人死亡率这类相对数指标和 轻伤、重伤及其每百万工作小时相对率这些工伤的统计内容,以便 能更好地认识和评价安全生产形势,为决策提供依据。综上所述,对我国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和事故发生情况的基本认识应 是:伤亡人数居高不下;事故伤亡相对数量呈现下降;重特大事故 发生频率仍然很高;重特大事故和历年伤亡人数波动幅度大且分布 不平衡。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 GDP在 5000美元左右以下时,高速的经济发展很难避免工业事故和伤亡的增加和大范围波动;人均GDF在达到1万美元左右时,工伤事故可达到稳定下 降,且波动幅度很小;只有

7、 GDP达到或超过2万美元左右时,工伤事 故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特大事故概率很低,伤亡人数明显下降, 基本不出现较大波动反复。工伤事故死亡指数与国民经济增长幅度密切相关。当国民经济增长 速度显着加快时,死亡人数指数也呈现明显上升,而经济增长幅度 下降,死亡人数指数也开始下降并趋于平稳。最近几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率大致在 7-8 之间,据此推算,近 期我国工伤死亡人数很难出现明显下降。正处在制造业高速发展的 中国,必然要面对环境污染的压力和安全生产 (劳工标准) 问题的挑 战。造成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基本原因应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够 高;经济总量急剧扩大与经济高速增长;第二产业比重加大和事故

8、总体风险增加。此外,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法治环境和国家总体投 入强度等对安全生产形势也具有重要影响。事故与伤亡是工业化进程带来的产物,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自然 的惩罚”。工伤事故状况与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水平、速度和规模 等因素密切相关。剖析我国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除了体 制不顺畅,法制不健全和基础薄弱等这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之外,同 时还应认识到:安全生产现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各级政府 管理能力的反映。在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过死亡人数居高不下, 特大事故频频发生的情况,而且比中国目前的现状更为严峻。如日 本的六十年代,在工业就业人口仅仅 5000 万左右的情况下,每年因

9、 工伤事故死亡 6000多人,直到 70 年代后逐渐好转,现在才得以基本 解决,每年工伤死亡仅 1800 多人。美国的煤炭生产在二战前,每年 事故死亡人数 2000 人以上,也是七十年代开始好转,现在每年产商 品煤十亿吨左右,每年工伤事故死亡 30 人左右。英、德、法等一些 发达国家的情况也基本类似,而且像韩国、巴西、印度等国曾经或 正在经历这段历史进程。中国也很难越过这个发展阶段。世界上大 多数国家的经验表明:一般而言,当一个国家的人均 GDP在 5000美 元左右以下时,高速的经济发展很难避免工业事故和伤亡的增加和 大范围波动;人均GDF在达到1万美元左右时,工伤事故可达到稳定 下降,且波

10、动幅度很小;只有 GDP达到或超过2万美元左右时,工伤事故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特大事故的概率很低,伤亡人数明显下 降,基本不出现较大波动反复。目前,我国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且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工伤事故与死亡人数与经济发展速度密切相关。 应用 50 多年来我国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率等有关 数据,分析了两者之间影响与作用。结果显示:工伤事故死亡指数 与国民经济增长幅度密切相关。当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显着加快时, 死亡人数指数也呈现明显上升,而经济增长幅度下降,例如在两次 经济调整时期,死亡人数指数也开始下降并趋于平稳。这种变化与 我国安全生产历史上出现的

11、四次事故高峰和两个最好时期几乎完全 同期同步。例如:从 1989年到 2001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 16909.2 增长到 95933.3,年均增长 9.3%。尤其是在 1 989年至 1997 年,从 16909.2 增到 14462.6,八年间增长了近 4 倍,而这个时期恰 恰是我国第四次事故高峰时期。据所收集到的统计数据,推算出经 济增长率与工伤死亡人数间的数学模型,依据经济增长的指标,可 以估算出相应的死亡人数指数 (其边界条件是以我国现有统计报告数 据为依据),例如:当国民经济增长率为 15%时,工伤事故死亡人数 指数可增长到 23%左右,为达到工伤死亡人数稳定下降的目标,国民

12、经济增长率只能限定在 4%左右。最近几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率 大致在 7-8 之间,据此推算,近期我国工伤死亡人数很难出现明显 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已经发生巨大的 变化,尤其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 2001 年, 三次产业增加值在 GDP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27 : 42 : 31调整为 15: 51 : 34,二产提高了 9个百分点。二产的发展,尤其是制造业 的高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第二产业发展的火车头,中国有可能 继美国、日本之后成为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可带来持续经济繁荣, 但它也可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许多问题。发达国家的历史经 验

13、提示,在制造业高速发展时期,往往都出现事故频率高,工伤死 亡人数多的情况。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一、二产业比重逐渐减少, 而第三产业比重相对增加,如美国到上世纪末,第三产业的比重已 达到 72%,世界平均也为 61.6%。产业结构调整使高风险行业萎缩, 伤亡事故高危人群减少,工作环境本质安全条件提高,这都有利于 安全生产形势好转。日本、韩国及新加坡等国的发展道路充分说明 了这一点。正处在制造业高速发展的中国,必然要面对环境污染的 压力和安全生产(劳工标准)问题的挑战。如前所述,我国工伤事故死亡绝对人数和相对人数明显反差,实际上反映了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基本特点。许多研究结果指出:事故伤亡绝对人数

14、居高不下,主要与经济总量扩大和工业就业人员增加有密切关系。 2001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95933亿元,比 1990 年增长近两倍,排名也由世界第十位跃升为第六位。随着经济总量 扩大,工业就业人员急剧增加,到目前为止,仅进入城市的农村劳 动力在 8000 万人以上,这些劳动力大多数从事高风险的基本建设和 密集型劳动产业,其文化素质和安全意识都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 要求相距甚远。而另一方面,某些相对性指标出现明显下降,则说 明经济技术实力不断加强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与这些年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有 密切关系。许多国家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国

15、家经济总 量增长必然带来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覆盖规模和强度的加大, 从事故发生概率和产生后果这两个要素方面都加大了风险度,从而 导致事故增多和伤亡人数增加。回顾历史,分析现状和比较国外,造成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基 本原因应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够高;经济总量急剧扩大与经济高 速增长;第二产业比重加大和事故总体风险增加。此外,安全生产 监管体制、法治环境和国家总体投入强度等对安全生产形势也具有 重要影响。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认识安全生产工作 我国是要在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逐渐提高对劳动者的 职业安全健康水平。在这种形势下,不可能以压缩经济总量,放慢 增长速度,减少第二产业比重来解决安全

16、生产问题,也很难要求国 家和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增加超出承受力的投入。应当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国家经济 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统一、 高效的现代职业安全健康监管体制与机制;与经济发展同步,逐渐 增加国家和企业对安全生产投入和大力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健全的法治是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必由之路,最直接和有 效的战略是对企业实施强制性的执法监督,尤其是对风险程度高、 事故隐患突出工作场所的严格检查,严肃处理。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大致可分为四个历史阶段:自然本能期、法制监 督期、自我管理时期、团队文化时期。目前我国企业的安全管理基 本还处在第二个

17、历史时期 - 强制监督阶段。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加快发展,是今后相当长历史时期的基本 政策。发展是硬道理,我国是要在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逐渐提高对劳动者的职业安全健康水平。在这种形势下,不可能以 压缩经济总量,放慢增长速度,减少第二产业比重来解决安全生产 问题,也很难要求国家和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增加超出承受力的投 入。为保证尽快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 施,迫切要求迅速扭转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不利局面,尤其要坚决 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事故死亡人数上升的势头。为实现这些目标, 应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把安全

18、生产工作,尤其控制事故的频率和 死亡人数量纳入国家总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应用管理、法制、 经济和文化等一切可调动的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在发展的进程 中,逐步和有效地降低国家和企业伤亡事故风险水平,将事故频率 和伤亡人数都控制在可容许的范围之内。为实现这些目标:应当把 安全生产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 展的总体规划;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统一、高效的 现代职业安全健康监管体制与机制;与经济发展同步,逐渐增加国 家和企业对安全生产投入和大力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等。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证明,在工业化过程中,健全的法治是从根本 上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必由之路,而最直接和有效的战略是对企业 实施强制性的执法监督,尤其是对风险程度高、事故隐患突出工作 场所的严格检查,严肃处理。强制执法对提高企业安全水平,预防 事故发生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发展模式 来看,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大致可分为四个主要历史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