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2014年版)_第1页
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2014年版)_第2页
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2014年版)_第3页
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2014年版)_第4页
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2014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20142014年版)年版)地区名称地区名称发病数发病数全全 国国4686346863广东省广东省4519045190广广 西西854854福建省福建省283283云南省云南省214214湖南省湖南省7676浙江省浙江省3737湖北省湖北省3636河南省河南省2626重庆市重庆市2626四川省四川省2424海南省海南省1515江西省江西省1414北京市北京市1010江苏省江苏省1010山东省山东省1010上海市上海市8 8辽宁省辽宁省7 7安徽省安徽省5 5其他省其他省1818(一)广东历史与现实(一)广东历史与现实历史上有历史上有6 6年超万例(死亡

2、数)年超万例(死亡数) 1980年:452674(71)19861986年:年:118881(296)118881(296) 2014年:45189(6) 1987年:32830(79) 1978年:22122(14) 1981年:19543(2) 1985年:16385(28)近近2525年年 1995年:6812 2013年:2894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20142014年版)年版)为进一步加强我省登革热患者诊疗救治,保障人民群众健为进一步加强我省登革热患者诊疗救治,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结合康,结合20142014年登革热诊疗工作情况,我委组织制定了年登革热诊疗工作情况

3、,我委组织制定了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2014(2014年版年版) )。现印发给你们,。现印发给你们,供各医疗机构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使用。供各医疗机构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使用。 省 卫 生 计 生 委 办 公 室省 卫 生 计 生 委 办 公 室 20142014年年1111月月2121日日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全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全身肌肉、骨髂、关节酸痛,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身肌肉、骨髂、关节酸痛,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出

4、血表现。少数病例可出现严重出血、休克及器官功能损害等严重表少数病例可出现严重出血、休克及器官功能损害等严重表现。现。 一、病原学一、病原学 登革病毒(登革病毒(DENVDENV)属于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成熟的登革病毒共)属于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成熟的登革病毒共有有4 4个血清型(个血清型(DENV-1DENV-1、DENV-2DENV-2、DENV-3DENV-3、DENV-4DENV-4),),4 4种血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其中清型均可感染人,其中DENV-2DENV-2型病毒感染病死率及重症发生率高于型病毒感染病死率及重症发生率高于其他型别。其他型别。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登革病毒对热敏

5、感。50 30 50 30 分钟或分钟或54 10 54 10 分钟、超声分钟、超声波、紫外线、波、紫外线、0.05%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病毒在等均可灭活病毒。病毒在pH7-9pH7-9环境中最为稳定,在环境中最为稳定,在- -70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在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在44条件下,患者条件下,患者急性期血清的感染性可保持数周之久。急性期血清的感染性可保持数周之久。 二、流行病学二、流行病学(一)传(一)传染源染源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及媒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

6、长类动物及媒介伊蚊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介伊蚊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二)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传播。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主要是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传播。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蚊和白纹伊蚊。 (二)传播途径(二)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媒介伊蚊叮咬吸主要是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传播。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血传播。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伊蚊。 患病者患病者潜潜伏期:伏期:3 31 14 4日日常常见为见为5 58 8日日健康人士健康人士外潜外潜伏期:伏期:812日日带病带病毒毒蚊蚊(三)易感(三)易感人群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感染登革病毒

7、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感染登革病毒后,人体会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的免疫,但对不同型病毒后,人体会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的免疫,但对不同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不同型或同时感染多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不同型或同时感染多个型别的登革病毒,机体可能产生增强性抗体,导致异常个型别的登革病毒,机体可能产生增强性抗体,导致异常免疫反应,出现严重的临床表现。免疫反应,出现严重的临床表现。 (四)流行特(四)流行特征征登革热主要流行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登革热主要流行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100多个

8、国家和地区。我国主要流行于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主要流行于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地。广东省全年有境外感染输入病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地。广东省全年有境外感染输入病例报告,本地病例主要发生于例报告,本地病例主要发生于6-126-12月,流行高峰为月,流行高峰为8-108-10月,居家待月,居家待业、离退休及商业服务人员多见。业、离退休及商业服务人员多见。 三、临床表现三、临床表现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 31515天,多数天,多数5 58 8天。天。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登革病毒感染临床上可表现为轻型登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登革病毒感染临床上可表现为轻型登革热、普通型登革

9、热及重症登革热。典型临床表现分为三革热、普通型登革热及重症登革热。典型临床表现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一)急性发(一)急性发热期热期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特征为突起发病,发热是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特征为突起发病,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最常见的症状,2424小时体温可达小时体温可达3939以上,一般持续以上,一般持续3-73-7天。部分病例于发热天。部分病例于发热3-5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1-3天后再次天后再次升高,表现为升高,表现为“双峰热双峰热”。发热时多伴头痛,全身肌肉、。发热时多伴头痛,全身肌肉、骨

10、骼和关节痛,明显乏力,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食骨骼和关节痛,明显乏力,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病程第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病程第3-63-6天全身出现充血性皮疹天全身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等,典型皮疹多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或点状出血疹等,典型皮疹多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皮岛”样表现。部分病例皮疹伴有皮肤瘙痒。部分病人样表现。部分病例皮疹伴有皮肤瘙痒。部分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如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如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瘀斑、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 束臂试验束臂试验,医学术语

11、,又称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或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在前臂屈侧面肘弯下4cm处,划一直径5cm的圆圈,用血压计袖带束于该侧上臂,先测定血压,然后使血压保持在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持续8分钟,然后解除压力,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后,计数圆圈内皮肤新出血点的数目。正常新出血点在10个以下。血小板减少症,过敏性紫癜、维生素P或C缺乏症等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新出血点超过10个以上,称束臂试验阳性。(二)(二)极期极期极期通常出现在病程的第极期通常出现在病程的第3-83-8天。天。部分患者持续高热,或热退后病情加重,出现腹部剧痛、部分患者持续高热,或热退后病情加重,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等重症预警指征往往提示极期的开

12、始。极期可因持续呕吐等重症预警指征往往提示极期的开始。极期可因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球结膜水肿,四肢非凹陷型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球结膜水肿,四肢非凹陷型水肿,胸水、腹水、心包积液、胆囊壁增厚、血液浓缩、水肿,胸水、腹水、心包积液、胆囊壁增厚、血液浓缩、低蛋白血症等血浆渗漏表现,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及重要脏低蛋白血症等血浆渗漏表现,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及重要脏器损伤等表现。器损伤等表现。 少数患者无明显的血浆渗漏表现,但仍可出现严重出血包少数患者无明显的血浆渗漏表现,但仍可出现严重出血包括皮肤瘀斑、呕血、黑便、阴道流血、肉眼血尿、颅内出括皮肤瘀斑、呕血、黑便、阴道流血、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血

13、等。轻型登革热可缺乏极期表现。轻型登革热可缺乏极期表现。 (三)恢复期(三)恢复期 极期后的极期后的2-32-3天,患者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缓解,进入天,患者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缓解,进入恢复期。患者机体较虚弱,多见乏力倦怠,可有皮肤瘙痒恢复期。患者机体较虚弱,多见乏力倦怠,可有皮肤瘙痒等。等。 四、四、 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一)高危人群(一)高危人群1.1.老人、婴幼儿和孕妇。老人、婴幼儿和孕妇。2.2.二次感染者(发病一周内,特异性二次感染者(发病一周内,特异性IgGIgG抗体强阳性)。抗体强阳性)。3.3.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哮喘、血伴有糖尿病、

14、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哮喘、血液病、慢性肝病、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者。液病、慢性肝病、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者。 4.4.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二)临床指征(二)临床指征1.1.持续高热一周不退。持续高热一周不退。2.2.退热后病情恶化。退热后病情恶化。 3.3.严重腹部疼痛。严重腹部疼痛。4.4.持续呕吐。持续呕吐。5.5.胸闷、心悸。胸闷、心悸。6.6.少尿。少尿。7.7.昏睡或烦躁不安。昏睡或烦躁不安。8.8.明显出血倾向(黏膜出血及皮肤瘀斑等)。明显出血倾向(黏膜出血及皮肤瘀斑等)。9.9.血压下降(血压下降(90/60mmHg, 1000 IU/LAST 1

15、000 IU/L)、)、ARDSARDS、急性心功能衰、急性心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脑病(脑炎、脑膜脑炎)竭、急性肾功能衰竭、脑病(脑炎、脑膜脑炎)等。等。(三)鉴别诊断(三)鉴别诊断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多样性,应在其不同病期与下列疾病细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多样性,应在其不同病期与下列疾病细致鉴别,发热期与基孔肯雅热、流感、感冒、钩体病、肾致鉴别,发热期与基孔肯雅热、流感、感冒、钩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等鉴别;极期与麻疹、荨麻疹、猩红热、流综合征出血热等鉴别;极期与麻疹、荨麻疹、猩红热、流脑、斑疹伤寒、恙虫病、疟疾等鉴别;脑病表现的病例与脑、斑疹伤寒、恙虫病、疟疾等鉴别;脑病表现的病例与其它中枢神经

16、系统感染相鉴别;休克的病例与败血症、过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相鉴别;休克的病例与败血症、过敏性休克等鉴别;白细胞、血小板减低明显者,与血液系敏性休克等鉴别;白细胞、血小板减低明显者,与血液系统疾病、伤寒、立克次体病等鉴别。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统疾病、伤寒、立克次体病等鉴别。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原学检查。 九、治疗九、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及对症治疗措施。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早防蚊隔离。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早防蚊隔离。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重症

17、登革热诊疗流程图见附降低病死率的关键。重症登革热诊疗流程图见附件。件。(一)一般治疗(一)一般治疗1.1.卧床休息,清淡饮食;卧床休息,清淡饮食;2.2.防蚊隔离至退热及症状缓解;防蚊隔离至退热及症状缓解;3.3.监测神志、生命体征、尿量,血小板,监测神志、生命体征、尿量,血小板,HCTHCT等等(二)对症治疗(二)对症治疗1.1.退热:以物理降温为主;退热:以物理降温为主;2.2.补液:口服补液为主;补液:口服补液为主;3.3.镇静止痛:可给与安定、颅痛定等对症处理。镇静止痛:可给与安定、颅痛定等对症处理。(三)重症登革热的治疗(三)重症登革热的治疗除一般治疗中提及的监测指标外,重症登革热病

18、除一般治疗中提及的监测指标外,重症登革热病例还应进行电解质的动态监测。对出现严重血浆例还应进行电解质的动态监测。对出现严重血浆渗漏、休克、渗漏、休克、ARDSARDS、严重出血或其他重要脏器、严重出血或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应积极采取相应治疗。功能障碍者应积极采取相应治疗。1.1.补液原则补液原则:重症登革热补液原则是在维持良好的组织重症登革热补液原则是在维持良好的组织器官灌注。根据患者红细胞比容、血小板、电解质、尿量器官灌注。根据患者红细胞比容、血小板、电解质、尿量情况等随时调整补液的种类和数量。要避免出现补液过量。情况等随时调整补液的种类和数量。要避免出现补液过量。 2.2.抗休克治疗:出

19、现休克时应尽快进行液体复苏抗休克治疗:出现休克时应尽快进行液体复苏治疗,输液种类及输液量见补液原则,同时积极治疗,输液种类及输液量见补液原则,同时积极纠正酸碱失衡。液体复苏治疗无法维持血压时,纠正酸碱失衡。液体复苏治疗无法维持血压时,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严重出血引起的休克,应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严重出血引起的休克,应及时输注红细胞或全血等。有条件可进行血流动及时输注红细胞或全血等。有条件可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并指导治疗。力学监测并指导治疗。3.3.出血的治疗:出血的治疗:(1 1)出血部位明确者,如严重鼻衄给予局部止血。)出血部位明确者,如严重鼻衄给予局部止血。胃肠道出血者给予制酸药。尽量避免插

20、胃管、尿胃肠道出血者给予制酸药。尽量避免插胃管、尿管等侵入性诊断及治疗;管等侵入性诊断及治疗;(2 2)严重出血者,根据病情及时输注红细胞;)严重出血者,根据病情及时输注红细胞;(3 3)严重出血伴血小板显著减少应输注血小板。)严重出血伴血小板显著减少应输注血小板。4.4.其他治疗:在循环支持治疗及出血治疗的同时,其他治疗:在循环支持治疗及出血治疗的同时,应当重视其他器官功能状态的监测及治疗;预防应当重视其他器官功能状态的监测及治疗;预防并及时治疗各种并发症。并及时治疗各种并发症。十、中医辨证治疗十、中医辨证治疗(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1.卫气同病证卫气同病证临

21、床表现:发热恶寒,头痛,身骨疼痛,颜面潮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痛,身骨疼痛,颜面潮红,四肢倦怠,口微渴。舌边尖红,苔白或黄而红,四肢倦怠,口微渴。舌边尖红,苔白或黄而浊,脉浮数或濡数。浊,脉浮数或濡数。治法:清暑化湿,透表解肌。治法:清暑化湿,透表解肌。参考方药:新加香薷饮合柴葛解肌汤加减。葛根、参考方药:新加香薷饮合柴葛解肌汤加减。葛根、金银花、连翘、柴胡、黄芩、淡竹叶、香薷、甘金银花、连翘、柴胡、黄芩、淡竹叶、香薷、甘草、白扁豆等。草、白扁豆等。2.2.热郁气分证热郁气分证临床表现:壮热面赤,皮肤斑疹,烦渴汗多,肌临床表现:壮热面赤,皮肤斑疹,烦渴汗多,肌肉酸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数

22、。肉酸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治法:清热保津,宣郁透邪。治法:清热保津,宣郁透邪。参考方药:白虎汤合栀子豉汤加减。生石膏、知参考方药:白虎汤合栀子豉汤加减。生石膏、知母、栀子、淡豆豉、青蒿、甘草等。母、栀子、淡豆豉、青蒿、甘草等。3.3.邪伏膜原证邪伏膜原证临床表现:寒战壮热,或但热不寒,头痛而重,临床表现:寒战壮热,或但热不寒,头痛而重,面目红赤,肢体沉重酸楚,纳呆,胸脘满闷,呃面目红赤,肢体沉重酸楚,纳呆,胸脘满闷,呃逆或呕吐,小便短赤。舌赤,苔白厚腻浊或白如逆或呕吐,小便短赤。舌赤,苔白厚腻浊或白如积粉,脉濡数。积粉,脉濡数。治法:疏利透达,辟秽化浊。治法:疏利透达,辟秽化浊。参

23、考方药:达原饮加减。槟榔、黄芩、白芍、青参考方药:达原饮加减。槟榔、黄芩、白芍、青蒿、知母、厚朴、草果、半夏、金银花等。蒿、知母、厚朴、草果、半夏、金银花等。4.4.瘀毒交结证瘀毒交结证临床表现:发热或身热已退,头晕乏力,纳呆欲临床表现:发热或身热已退,头晕乏力,纳呆欲呕,腹痛拒按,肌肤瘀斑,便下脓血或并见其他呕,腹痛拒按,肌肤瘀斑,便下脓血或并见其他出血证。舌暗红,苔少,脉细涩。出血证。舌暗红,苔少,脉细涩。治法:凉血止血,解毒化瘀。治法:凉血止血,解毒化瘀。参考药物: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山栀子、参考药物: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山栀子、生地黄、赤芍、丹皮、大小蓟、紫珠草、侧柏炭、生地黄

24、、赤芍、丹皮、大小蓟、紫珠草、侧柏炭、地榆、槐花、仙鹤草等。地榆、槐花、仙鹤草等。5.5.阳气暴脱证阳气暴脱证临床表现:身热骤降,面色苍白,气短息微,大临床表现:身热骤降,面色苍白,气短息微,大汗不止,四肢湿冷,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肌肤汗不止,四肢湿冷,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肌肤斑疹或见各种出血。舌质淡红,脉微欲绝。斑疹或见各种出血。舌质淡红,脉微欲绝。治法:益气固脱。治法:益气固脱。参考方药:生脉散合四逆汤加减。红参(另煎兑参考方药:生脉散合四逆汤加减。红参(另煎兑入)、麦冬、五味子、熟附子、干姜、肉桂等。入)、麦冬、五味子、熟附子、干姜、肉桂等。6.6.毒陷心包证毒陷心包证临床表现:身热灼手,神昏谵语,颈项强直,肌临床表现:身热灼手,神昏谵语,颈项强直,肌肤瘀斑,或四肢抽搐。舌绛,苔黄燥,脉细滑数。肤瘀斑,或四肢抽搐。舌绛,苔黄燥,脉细滑数。治法:清营养阴,豁痰开窍。治法:清营养阴,豁痰开窍。参考方药:清宫汤加减。水牛角、羚羊角、元参、参考方药:清宫汤加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