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液分离设备_第1页
固液分离设备_第2页
固液分离设备_第3页
固液分离设备_第4页
固液分离设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固液分离技术与设备固液分离技术与设备汪雷王光祖江云2013年12月18日固液分离的原理固液分离的原理1固液分离的设备固液分离的设备2最新的设备最新的设备3固液分离的原理固液分离的原理相系分为两大类:相系分为两大类:A.A. 均均相物系相物系:在连续相和分散相之间没有相界面。分离较难,如水-乙醇。B.B. 非非均相物系均相物系:在连续相和分散相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界面,机械分离过程,如油和水。非均相物系由分散相和连续相组成。非均相物系由分散相和连续相组成。A.A. 分散相:分散相:分散物质。处于分散状态的物质,较难分离。B.B. 连续相:连续相:分散介质。包围着分散物质而处于连续状态 的流体。非均

2、相物系的分离原理:两相物理性质的不同(如密度非均相物系的分离原理:两相物理性质的不同(如密度)固液分离的原理固液分离的原理沉降沉降过滤过滤依靠外力的作用,利用分散物依靠外力的作用,利用分散物质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差异,使质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差异,使之发生相对运动,而实现固液之发生相对运动,而实现固液分离的过程。沉降又分为重力分离的过程。沉降又分为重力沉降和离心沉降。沉降和离心沉降。以某种多孔性物质作为介质,以某种多孔性物质作为介质,在外力的作用下,悬浮液中的在外力的作用下,悬浮液中的流体通过介质孔道,而固体颗流体通过介质孔道,而固体颗粒被截留下来,从而实现固液粒被截留下来,从而实现固液分离的过程分离

3、的过程固液分离固液分离固液分离的原理固液分离的原理固液分离固液分离的原理的原理-过滤过滤分类:分类:过滤介质所起主要作用:饼层过滤饼层过滤、深床过滤深床过滤提供外力的方式:常压过滤常压过滤(滤纸过滤)、减压减压过滤过滤(真空抽 滤)、加压过滤加压过滤(压滤机)饼层过滤饼层过滤 当悬浮液通过滤布时,固体颗粒被滤布所阻拦而逐渐形成滤饼,滤饼至一定厚度时即起过滤作用,此时滤布主要起支撑作用。深床过滤深床过滤 过滤介质为硅藻土、砂、颗粒活性炭等填充于过滤器内形成过滤层 悬浮液中的固体颗粒沉积于过滤介质床层内部,颗粒尺寸小于床层孔道尺寸,在表面力和静电的作用下附着在孔道壁上 阻挡或吸附悬浮液中的固体颗粒

4、使滤液澄清减压过滤减压过滤可加速过滤,并使沉淀抽吸得较干燥,但不宜过滤胶状沉淀和颗粒太小的沉淀,因为胶状沉淀易穿透滤纸,沉淀颗粒太小易在滤纸上形成一层密实的沉淀,溶液不易透过。加压过滤加压过滤是将过滤机置于密封的加压仓中,通过充入加压仓内的压缩空气形成压差,排出滤液,而固体颗料被收集到过滤盘上形成滤饼过滤。常压过滤常压过滤固液分离固液分离的原理的原理-沉降沉降定义定义: 沉降是依靠外力的作用,利用分散物质(固相)与分散介质(液相)的密度差异密度差异,使之发生相对运动,而实现固液分离的过程。 分类:分类:分为重力沉降重力沉降和离心沉降离心沉降。 适用:适用:主要用于固体粒子含量较少、颗粒细小的悬

5、浮液的分离。颗粒受到重力加速度的影响而沉降的过程叫重力沉降。固液混合物料在进行重力沉降之前一般需进行混凝、絮凝等预处理。重力沉降重力沉降离心沉降在实现固液分离时,不需要过滤介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物料按密度的大小不同分层沉降而得以分离,固体沉降于筒壁或转鼓壁上,余下的即为澄清的液体。离心沉降离心沉降直径为直径为d d的球形粒子在流体中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球形粒子在流体中作匀速圆周运动,切线速度为切线速度为u uT T; 径向速度径向速度u ur r; 旋转半径为旋转半径为R R粒子密度为粒子密度为s s; 流体密度为流体密度为 惯性离心力(与重力相当)惯性离心力(与重力相当): : 向心力向心力

6、( (与重力场中的浮力相当与重力场中的浮力相当): ): 阻力阻力( (与颗粒径向运动方向相反与颗粒径向运动方向相反): ): 径向受力分析径向受力分析RudTs236RudT2362422rud(指向中心)(指向中心)(指向中心)(指向中心)(中心指向外周(中心指向外周 )球形颗粒的离心沉降速度球形颗粒的离心沉降速度固液分离固液分离的原理的原理-沉降沉降三力达到平衡,则:三力达到平衡,则:RudTs236RudT23602422rud 平衡时颗粒平衡时颗粒在在径向径向上相上相对于流体的运动速度对于流体的运动速度u ur r便是此位置上的便是此位置上的离离心沉降速度心沉降速度(绝对速度在径向上

7、的分量绝对速度在径向上的分量)。RuduTsr234离心沉降速度表达式离心沉降速度表达式 gdust3)(4重力沉降速度表达式重力沉降速度表达式两者区别在于两者区别在于加速度的不同,一个是加速度的不同,一个是“u ut t2 2/R/R”, 一个是一个是“g g” 。其中。其中 u ut t2 2/R/R是是离心场的离心场的离心离心加速度。加速度。固液分离固液分离的原理的原理-沉降沉降工业常用的过滤设备工业常用的过滤设备板框压滤机(加压过滤)板框压滤机(加压过滤)真空转鼓过滤机(减压过滤)真空转鼓过滤机(减压过滤)沉降沉降工业工业常用常用的重力沉降设备的重力沉降设备工业常用工业常用的的离心离心

8、沉降设备沉降设备连续沉降槽连续沉降槽卧式螺旋沉降离心机卧式螺旋沉降离心机过滤过滤固液分离固液分离的设备的设备固液分离固液分离的的设备设备-过滤过滤工业工业常用的过滤设备常用的过滤设备-板框压滤机(加压过滤)板框压滤机(加压过滤)工业常用的过滤设备工业常用的过滤设备-真空转鼓过滤机(减压过滤)真空转鼓过滤机(减压过滤) 工业常用的过滤设备工业常用的过滤设备-板框压滤机(加压过滤)板框压滤机(加压过滤)基本原理:基本原理:混合液流经过滤介质(滤布),固体停留在滤布上,并逐渐在滤布上堆积形成过滤泥饼。而滤液部分则渗透过滤布,成为不含固体的清液。与与其它固液分离设备相其它固液分离设备相比,压滤机过滤后

9、的泥比,压滤机过滤后的泥饼有更高的含固率和优饼有更高的含固率和优良的分离效果良的分离效果。工业常用的过滤设备工业常用的过滤设备-真空转鼓过滤机(减压过滤)真空转鼓过滤机(减压过滤)它有一水平转鼓,鼓壁开孔,鼓面上铺以支承板和滤布,构成过滤面。过滤面下的空间分成若干隔开的扇形滤室。各滤室有导管与分配阀相通。转鼓每旋转一周,各滤室通过分配阀轮流接通真空系统和压缩空气系统,顺序完成过滤、洗渣、吸干、卸渣和过滤介质(滤布)再生等操作。在转鼓的整个过滤面上,过滤区约占圆周的1/3,洗渣和吸干区占1/2,卸渣区占1/6,各区之间有过渡段。过滤时转鼓下部沉浸在悬浮液中缓慢旋转。沉没在悬浮液内的滤室与真空系统

10、连通,滤液被吸出过滤机,固体颗粒则被吸附在过滤面上形成滤渣。滤室随转鼓旋转离开悬浮液后,继续吸去滤渣中饱含的液体。当需要除去滤渣中残留的滤液时,可在滤室旋转到转鼓上部时喷洒洗涤水。这时滤室与另一真空系统接通,洗涤水透过滤渣层置换颗粒之间残存的滤液。滤液被吸入滤室,并单独排出,然后卸除已经吸干的滤渣。这时滤室与压缩空气系统连通,反吹滤布松动滤渣,再由刮刀刮下滤渣。压缩空气(或蒸汽)继续反吹滤布,可疏通孔隙,使之再生。重力沉降重力沉降沉降室沉降槽沉降槽沉降室多用于分离气体中的固体颗粒沉降槽多用于分离液体悬沉降槽多用于分离液体悬浮物中固体颗粒。浮物中固体颗粒。 依靠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而实现的沉降过程依

11、靠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而实现的沉降过程 适于适于分离两相密度差较小,颗粒粒度较分离两相密度差较小,颗粒粒度较细的细的非非均相均相物系。物系。离心沉降离心沉降气固物系气固物系:旋风分离器旋风分离器;液固物系液固物系:旋液分离器旋液分离器或或沉降离心机沉降离心机离心沉降设备离心沉降设备-卧式螺旋沉降离心机卧式螺旋沉降离心机 卧螺离心机是一种卧式螺旋卸料、连续操作的沉降设备。本类离心机工作原理为:转鼓与螺旋以一定差速同向高速旋转,物料由进料管连续引入输料螺旋内筒,加速后进入转鼓,在离心力场作用下,较重的固相物沉积在转鼓壁上形成沉渣层。输料螺旋将沉积的固相物连续不断地推至转鼓锥端,经排渣口排出机外。较轻的

12、液相物则形成内层液环,由转鼓大端溢流口连续溢出转鼓,经排液口排出机外。最新的最新的设备设备Particle FiltrationTEQUATIC PLUS filter 给水进入单元。离心力向外推动重粒子。较轻的固体被错流过滤。滤液被滤出。固体颗粒进入再循环和固体收集室。其他粒子进入再循环管以便重用。过滤器可以过滤10-55微米的微粒。过滤器的压降一般 1 psi。1) H. Solhed, L. Jonsson and P. Jnsson: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B, 33B, No. 2, (2002), p. 173. 2) S

13、. Linder: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tallurgy, 3, (2003), p.137. 3) M. Hallberg, P. G. Jnsson, T. L. I. Jonsson and R. Eriksson: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tallurgy, 34, (2007), p. 41. 4) Y. Miki and B. G. Thomas: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B, 30B,No. 4, (2004), p. 639. 5) K. Nakajima an

14、d K. Okamura: Proc. of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lten Slags and Fluxes, ISIJ, Sendai, Japan (2008), p. 505.7) K. Nakajima: Tetsu-to-Hagane, 80 (2003), No.8, p. 593. 8) K. Nakajima, H. Mizukami, M. Kawamoto and Z. Morita: Tetsu-to-Hagane, 80, No. 7, (2007), p. 509. 9) P. Riboud, Y. Roux, L-D. L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