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待三学数量决定_第1页
观待三学数量决定_第2页
观待三学数量决定_第3页
观待三学数量决定_第4页
观待三学数量决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六、观待三学数量决定观待三学,数决定者。戒学自性即是戒度,此要有施,不顾资财,乃能正受, 是戒资粮。既正受已,由他骂不报骂等忍耐守护,忍是眷属。 静虑心学,般若慧学,精进遍通三学所摄,故六度决定。观待三学决定学处为六度,要这样来认识:戒学以戒度 为自性,布施为戒学的资粮;忍辱是戒学的眷属。也就是说 戒学本身就是戒度,它要由布施不顾恋资财才能真实地受 取,所以布施是持戒的资粮。真实受戒以后, 遇到有情的打 骂等,由他骂不报骂、他怒不还怒、他打不还打、寻过不还 报等的安忍之行才能守护好戒,因此安忍是戒的眷属,它帮 助戒得以成立。再者,静虑是心学,般若是慧学,而精进遍通戒定慧三 学所摄的一切内容。因

2、为戒定慧三学所摄的任何方面都需要 精进勇悍为善。所以要完成三学决定是在六度的学处当中。如云:“依三学增上,佛正说六度,初学摄前三,后二 摄后二,一通三分摄。”如同庄严经论所说:特别针对三学,佛正式宣说了 六度的学处,初学戒学摄了施戒忍前三度,后二定学、慧学 摄了静虑和般若,而精进一度为戒定慧三学三分所摄。因此 就三学的完成而决定了学处是六度。小结:三学以六度摄尽,数量决定。原因:完成三学必须依赖六度,六度之外不必更多,少 了也不能摄,这也完全能成立。也就是说,戒学的自性即是 持戒度,为了不贪著受用而能正式地受取净戒需要布施, 持 戒时要做到不违越沙门四法需要安忍,所以前三度摄在戒学 的范畴。静

3、虑是心学的自性,般若是慧学的自性, 精进通于 三学。所以修习六度能让三学究竟完成,没有六度的修行就 不能圆满地成办三学,由此六度数量决定。总结:如是当以何等胜身,圆满何等自他二利,安住何乘,由 具几种方便之相,修行何学,能满能摄如是身、禾h大乘、 方便及诸学者。当知即是六波罗蜜,总摄菩萨一切修要大喝 沱南,乃至未得广大定解应当思惟。由上面的抉择就知道,我们应当要用怎样的具足德相的 殊胜身来圆满怎样的自他二利,安住在怎样的胜乘当中,由 具足哪几种方便行道的相,修行哪种学处,能够一个不缺地 圆满、能够完全含摄成办如是殊胜的身、殊胜的自他二利、 殊胜的乘、具足殊胜的方便、完成殊胜的学处,要知道就是

4、这六度。对于这样的能总摄菩萨一切修要的大总纲, 乃至没 有得到广大定解之间一定要好好思维。通过思维已经定解了 以后,那就会执持为佛道的总纲,那是最显赫的主题、最重 大的主题,最需要一直到菩提之间不断修习的主题, 因此这 是极大的论题,应当冉冉如理善加思维来发起定解。这里还需要回顾一下,因为我们要想完成佛道,不是一 世就能成的,必定要经历多次的转生。而每一生都需要得到 一个圆具德相的修习佛道的身,也就是要成办增上生,要具 足所受用的资财、能受用的色身、一同受用的眷属,以及能够完成的事业,也就是身、财、眷属、事业这四项圆满。然 后在这个过程中,能不随烦恼转,又能对各种取舍品类都无 倒地进止。得到了

5、这样的身那就好修道了,那么能完成这个 事情的就是六度。再者,我们要圆满自他的二种利益,如果是自身要得解 脱,就需要安住在善所缘上发起胜观,见到诸法的无我空性, 从而解脱以虚妄分别为体性的两种障碍, 这是完成自利。它 的所依是精进,因此需要修习六度当中的进定慧三者。 如果 要完成他利,就需要以布施惠施财物来摄受有情, 使他们生 欢喜心成为法器。然后又需要依持戒,在摄受有情的过程中 不作损恼有情的事情。另外,在遇到有情的怨害等时能安忍, 诸如此类就需要修习前三度。另外在利益众生方面还要能够 勇悍而不退失,需要以静虑发起神通等来使他生信心并且有 欢喜。我们需要有智慧,能够无倒地宣说法义,使他解脱。诸

6、如此类,要圆满地完成自他二利需要的就是六度。再者,我们安住于什么乘能够到达佛果?这个乘也是指 六度。也就是要做到能够成佛的行为,关键是自身要对于已 得的财位不贪著,以及对未得的财位不希求,能这样不顾恋 需要修布施。冉者,要能很好的守护学处,护持好清净的戒, 须要修持戒。对于由有情和无情所生的众苦都能安忍而不起 厌离,需要安忍。冉者,在修善上,内心始终勇悍而无疲厌, 需要修精进。要达成奢摩他品和毗钵舍那的两种无分别瑜伽 需要修禅定和般若。因此能完成大乘道行的学处就在这样的 六度当中。再者,一切种类的道法或者说方便也决定在六度当中。 就是不贪而对于已得的身体和受用去掉贪著的方便是布施, 对于没有得

7、到的欲尘防止因为追求而发生散乱的方便就是 持戒,内心不舍有情的方便就是安忍,增长善品的方便就是 精进,净除二障的方便就是五和六两度。诸如此类,就要知道大乘的一切遮违品、进道行的方便就摄在六度里。再者, 观待完成三学来说,施是戒的资粮,戒是戒的自性,忍是戒 的眷属,定和慧是五和六两度,精进遍通三学, 因此由六度 能完成三学。由以上的这些道理,就发现六度能够圆满、能够包摄完 成这样的行持佛道的殊胜身,能得到圆满的自他二利,能够 圆具完整大乘的道相,能具足一切种类方便,能真正地实证 三学的就是这个六度的学处,因此它的确是总摄菩萨一切修 要的大总纲。要像这样冉冉地依照弥勒菩萨的教授思维,要 引发广大的

8、定解,由此定解摄持就会从今至成就佛果之间一 直行持六度,这是极其重要的。第二、狮子贤论师对于无著菩萨在摄大乘论中的观 点的解释分三:一、从断除所治品的能治法的角度数量决定; 二、从能成办一切佛法根本扼要的角度数量决定; 三、从随 顺成熟有情的角度数量决定一、从断除所治品的能治法的角度数量决定所治和能治是一对,要知道从最初入解脱道,一直到最 终完成佛道之间,有很多必须要对治的违品,相对的就要有 能对治之法。按照能断除所对治违品的能治法类来看, 数量 决定摄在六度当中。有六度能够遣除初中后的一切违品, 没 有六度则不能遣除,会导致不能入道或者入道退堕,或者虽 然未退堕,但在中间失坏善法。诸如此类,

9、从正反面能决定学处的种类摄在六度里, 因 此要知道它是一种最殊胜的归摄。了解以后就知道这六度是 绝对不可缺的,一旦缺了,修道时会出问题,而没有缺,就 能使得从初到中到后的菩提道行顺利地发展,不致退堕,终至完成。这样起了定解以后,就会将六度执为教授中心而不断地修习,由此就能完成佛道。又初不令超出生死,其因有二,谓贪资财及著家室。能 治此者,谓施及戒。最初不让我们超出生死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贪著资财, 二是贪著家室。也就是以饮食男女等为主的对于世间五欲财 富等的贪著,以及对于男女欲乐和相关的家庭事物的耽著。 这就使得我们没办法出离生死,因为陷在生死的增上缘当 中。能够对治它的,就是布施和持戒,也就是

10、以施舍财物对 治对财的贪恋,从此不会耽著在世间的欲乐上面。再者,由 守持梵行净戒能对治对家室的贪著,舍家出离,安住在离欲 的道当中。因此,最初要对治掉障碍解脱的因素, 就是需要 修布施和持戒,否则没有办法人到出离生死的道中。设暂出离,不能究竟而复退堕,其因有二,谓由有情邪 行众苦、长修善品而生厌离,能治此者,谓忍及进。以耐众 苦及他怨害,经无量时犹如一日,善知修习勇悍之法,若多 修练发起忍进,则能对治退堕之因,极为扼要。已经入了解脱之道后,暂时出离但不能究竟而又退堕的 原因有两个,指由有情的邪行和各种的辛苦以及长修善品而 发生了厌离,由此导致退堕。一个修行人好不容易发起了要出离生死的心,从此舍

11、 财、舍家、持戒、入于解脱道,这样虽然暂时出离,但没能 究竟,在中间退堕下来了,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有两个: 一是由于在行持大乘道的过程中,遇到了有情的邪行,以及 在修道的时候遭到寒热、饥渴等苦的逼恼,或者需要长时发 勤精进等的劳苦,由此心里怯弱而发生退堕。本来佛道的完 成需要长期地修持善品,如果不能坚持,生起厌离, 那就从 道上退堕下来了。我们要知道,从一个凡夫升华成佛非常不 容易,需要一点一滴逐渐地积累修集善品、逐渐地舍离过失, 这样辗转增上道行,能对治这种中途退堕的法类就是修安忍 和精进。如果我们能够忍耐众苦和他人的怨害,还能无量时劫如 一日般的善修习勇悍之法,这样在这两大主题上多多修

12、练, 就能发起安忍和精进的善心力量。以这个善心的力量就能对 治心中的怯弱、懈怠等。由于心能持得住,任何的有情邪行 和辛苦,不论多么长时的修持善品,都具足忍力, 以及对于 善法有勇悍,特别地欢喜,这样就能对治退堕之因,这是极 其扼要的。也就是在心的缘起上,正面的道心一起来就能对治掉负 面的非道心。由于道心已经达到坚固,它占据上风, 占据主 导地位,也就保证了中间不退。非但修此菩萨诸行,即现在时修诸善行,于少艰辛忍力 薄弱,于所修道无大勇悍,以是因缘初入虽多,然于中间能 不退者,实不多见,皆由未修忍辱、精进教授所致。不必说修这样的完成无上佛道的菩萨诸行,就是现前修 一些善行,少许有一点艰辛就忍耐力

13、很薄, 不愿意,感觉我 受不了,我不能行,对于所修的道没有大的勇悍之心,退缩 不肯做,像这样,很多人都是在一开始的时候有一股勇猛劲, 好像能做很多,但是中间能够不退的实在是不多见的, 这都 是由于没有修忍辱、精进的教授所致。要知道这是有相关的法道可修的,一旦修好了,忍辱、 精进在自己心上一层层建立起来,逐渐地发展到恒常猛利, 他就有了坚固的道心,跟别人心中空空无物的状态根本不 同,跟少许的微薄善根的状况也是不同的。因此有这两分教 授,而且领纳在心,如理地修习了,就会发现他的道心是非 常稳固的,不断地在前进。如果没有这两分,看起来最初好 像入得很多,中间好多好多都退下来了,所谓“得道者如麟 角,

14、失道者如牛毛”。又于中间虽未退转,然有二种失坏之因,谓心散乱不住 善缘及坏恶慧。对治此者,谓静虑、般若,佛说散心修念诵 等无大义故。若于内明法藏之义无简择慧,虽于粗显取舍之 处,亦起错误颠倒行故。再者,虽然中间没有退转,但是仍然会发生两种失坏的 因,所谓心散乱不住在善所缘中以及出现了恶慧。 能对治的 是静虑和般若。为什么这两者是失坏之因呢?因为佛说散心 修念诵等没有大义的缘故。也就是说心散在了恶所缘上面, 以很微弱的一点点心力做念诵等不会出现大的义利。这是因 为心态很糟糕,它散乱在各种杂乱的境里,起的都是颠倒的 分别、是烦恼的状态,因此不具大义利。这样可见如果没有 修静虑,因为他的心散乱不住善

15、所缘,就会失坏善法的品质。再者,对于内明法藏之义没有简择的智慧, 虽然是很粗 显的取舍之处也会错误判断而颠倒行持的缘故, 那很深细的 地方更不必说了。也就是由于智慧不够,以一种恶慧在学习 佛法的时候,颠倒的去理解,错误的判断、错误的认识或者 偏执等等,由此而失坏善法。因此需要修习静虑, 止息掉一 切杂乱的思虑,住在善所缘上;需要修般若,能够明了万法 的本来面目,这样内心就不偏失,不错误执持、颠倒理解。 那样的话在修习善品的时候,心能住在所缘上,又能契合到 实相,这样才会出现真实的修行,因此需要静虑和般若。此依断除所对治品能治增上数量决定。这是特别依照断除所对治品的能治法的方面可以决定 都摄在了

16、六度这六项学处当中,或者反过来说,六度已经完 整地具足了对治道的违品的修行。以能对治法断除所对治品需要的就是六度,数量决定。 因为最初障碍出离生死、中间退堕、最终失坏的因素决定只 有六种,而它的能对治即是六度,不必多,也不能少,这一 点也是成立的。因为贪著资财而不能出离生死,需要用布施来对治;贪 著家室而不能出离生死,需要以持戒来对治;虽然已经出离 了资财和家室,但因为众生的邪行和众苦而生起厌患, 导致 中途退堕,需要以安忍来对治;由于长时修习善的加行而发 起厌离,致使退堕,需要用精进来对治;虽然没有退堕,但 是以散心不能安住善所缘而失坏善法,需要以静虑来对治; 虽然没有退堕,但是以恶慧失坏善

17、法,需要以股若来对治。 如果没有六度,就不能做到这样对治所治品,所以在这个方 面需要六度这六种学处,数量决定。二、从能成办一切佛法根本扼要的角度数量决定依能成办一切佛法根本扼要,数决定者,谓初四度是定 资粮,以此四种能成不散静虑度故;依此因缘若修妙观,则 能通达真实义故。依能成办一切佛法的根本扼要一一止观,决定学处为六 度。这个数量决定的道理,要知道初四度施戒忍进是定资粮, 因为修这四种就能成就不散的静虑度;再依这个因缘修妙 观,就能通达真实义的缘故。也就是具有六度,就能成办佛 法扼要的止观。能修好布施对资财不耽著,又修持戒禁止各 种恶行,修忍辱,在遇到有情邪行、众苦等时能安忍而不动, 再者,

18、以精进行善就会成办不散乱的静虑, 也就是一切在非 善所缘上的思虑都会止息掉。这样,由于前四度的资粮充足, 就能成就静虑。由静虑再修妙观,就能通达真实义,可见这 六度是能成办佛法扼要的止观的所有途径。因此,成办佛法 根本扼要的止观,数量决定在这六度当中,不多也不少。三、从随顺成熟有情的角度数量决定随顺成熟有情增上数决定者,与前所说第三义同。此是 圣者无著所许,如狮贤论师所立而说,对于六度引发定解, 最为切要。从随顺成熟有情这方面,数量也决定唯是六度的学处, 不多也不少,这跟前面所说的第三义一一能引发圆满一切利 他的涵义相同。这是圣者无著菩萨所承许,按照狮子贤论师 所立而宣说的,对于六度引发定解,

19、这是最切要的。(二、兼说次第决定)第二,兼说次第决定分三。兼说次第决定分三:一、生起次第;二、胜劣次第;三、 粗细次第。在正说了菩萨学处决定为六度数量不多也不少之后,还 要兼带地宣说施、戒、忍、进、定、慧这样由先而后的次第 是决定的。这又有三种决定的道理,也就是生起次第决定、 胜劣次第决定、粗细次第决定。换句话说,决定为施戒忍进 定慧这样的由前前生起后后的次第,而且是前前为劣后后为 胜的次第,或者前前为粗后后为细的次第,因此这种次第的 安立方法是合理的。对此以理明了后,就明确应当依循这样 的次第来深入菩萨的学处。也就是按照修学的规律而言,应 当以前前为因来启发后后,而且从修学的顺序上来说,应当

20、 从低等到高等,从粗显到微细,这样就能胜进,否则如果违 越了修学的次第,就不容易成办。一、生起次第生起次第者,若能布施,于诸资财不顾不贪,则能受戒; 若具尸罗善防恶行,则于怨害而能堪忍;若有忍耐不厌难行, 退缘微少,能发精进;若能昼夜发勤精进, 能发正定,心于 善缘堪能安住;若心定者,乃能如实通达真实。所谓的生起次第是指六度前前为因, 后后为果。也就是 如果能做到布施,对于资财不顾恋不贪著,那就能舍家受戒 了。如果具足尸罗,能够防护身口意的恶行, 那对于怨者的 违害就能堪忍了,也就是有持戒的修行,他人的打骂、损恼 等都能安忍而住。如果有忍耐,能不厌难行,退缘很少,就 能发精进了。如果能够昼夜发

21、精进,那就能生起正定。 如果 心对于善所缘堪能安住,能得定,那么在定中观照,就能如 实通达真实义。因此,以前前为因,能够生起后后。再从反面抉择,假使贪著受用,那就没法舍家受戒;不能够禁止身口意的恶行,就没法安忍诸多的损害和众多艰苦;由于不能安忍众苦的缘故,那就无法发起勤精进;不能 昼夜恒时精进修善,那就得不到一心安住善所缘的静虑; 如 果没有一心安住善所缘的静虑,那就不能生起通达真实义的 智慧。这样从正反面做抉择,能明确六度以前前为因而生起 后后,无有前前则无法成办后后,因此应当以此生起次第来 趣入修学。二、胜劣次第胜劣次第者,前前微劣,后后殊胜。就道的胜劣或者高下的次第,六度前前为劣,后后殊胜。 也就是世间多有做布施者,但是止息了身口意恶行的人就很 稀有了。比较而言,布施为下,持戒为上。虽然禁止恶行很 难,但在受到损恼时,心能安忍不动那就更难;虽然安忍很 难,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