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_第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_第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_第3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_第4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 , 2007年2月28日,从乌鲁木齐驶往阿克苏的5806次列车遭遇特大沙尘暴,列车从第 1日车厢到第£行车厢相继被吹翻.看了这个报道后,某研究小组为探索沙尘暴的威力, 进行了模拟研究.如图为测定沙尘暴风力的实验装置图,其中A8是一段水平放置的长为L 的光滑均匀电阻丝,电阻丝阻值较大,一质量和电阻都不计的细长金属丝一端固定于O 点,另一端悬挂球P,无风时细金属丝竖直,恰与电阻丝在8点接触,有风时细金属丝将 偏离竖直方向,细金属丝与电阻丝始终保持良好的导电接触.研究小组的同学对此装置分 析中,知道金属球单位面

2、积上所受到的水平风力大小与电压表的读数成正比,空气密度为 1.3kg/m沙的密度为2.5xl03kg/m3.他们对决定金属球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风力大小的 因素,进行了如下的实验研窕:在含沙量相同条件下,改变风速,记录不同风速下电压表的示数如下:风速(m/s)5101520电压表示数(V)0.62.45.49.6在风速大小相同条件下,改变风中空气的含沙量,记录不同含沙量下电压表的示数如 下:含沙量(kg/m3)1.12.23.34.4电压表示数(V)2.33.54.65.8(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试推导出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风力大小的关系式?(设比例系数 为k)(2)若(1)中的比例系数k的大小为

3、0.5,已知:车厢的高度为3m,车厢的长度为25m,车厢质量为503铁轨间距为1.5m, In?沙尘暴中含沙尘2.7kg,请根据(1)中的关 系式计算当时的风速至少为多大?【来源】2009年江西省上饶县二中九年级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复赛模拟试题(三)【答案】(1) p=kpd, p为含有沙尘的空气密度:(2) 41m/s【解析】【分析】【详解】(1) .分析数据可看出风速每增加5m/s,电压表的示数增加量分别是1.8V、3V、4.2V,也就是说,在这里,风速和压力并不是呈一次函数关系,可以假设一个方程,即: Ua+bvcv+d,把表中实验数据代入表达式,解得:a=0, b=0.024, c=0,

4、d=0t即 U80.024,:分析含沙量与电压表示数的数据,含沙量每增加l.lkg/n?,电压增量即为L2V,也就是 说,含沙量与压力成正比,U-p;风力越大,导线的偏移量与电压成正比,单位而积所受 压力即压强,则p=kpv2, p为含有沙尘的空气密度,k为比例常数.(2) .车厢可以看做杠杆,由杠杆平衡条件得:Fx-=Gx-,则风力G&G,22hF=pS=kpv?S=kpv2 h L,尸 I dG I 1.5mx5Oxl()3kgxlON/kg Lim/sV kph,L y 0.5 x (2.7kg/m3 +1.3kg/m5) x (3m)2 x 25m答:(1).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

5、风力大小的关系式为p=kpf, p为含有沙尘的空气密度; (2).风速为 41m/s.2.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2)如图所示是一小球从4点沿直线运动到G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 一次。分析照片可知:BCDEFG),.>ff0 cm 12345678小球在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OE两点间距离为 cm,在DF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m/s;小球在 相邻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来源】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学业水平考 试)【答案】v =- 变速1.50 0.08 FG t【

6、解析】 【分析】 【详解】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该实验是根据公式V =-进行测量的。(2)2从照片中可看到,在相同的0,2s时间内,小球运动的路程是不相同的,那么可知小球 在做变速直线运动。3。点对应的刻度是2.60cm, E点对应的刻度是4.10cm,那么DE两点间距离是Lr; = 4.10cm-2.60cm = 1.50cmW 点对应的刻度是5.80cm,那么DF两点间距离是Ldf = 5.80cm- 2.60cm = 3.20cm = 0.0320m则DF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是Ldf 0.0320m.vnA. = 0.08ni/stDF 0.4s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FG的路程

7、最大,所以FG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3.在“探究纸锥下落的快慢”的活动中,小明制作了一个直径8.0cm的纸锥,某次实验用 频闪照相机拍摄得到如图所示的照片,已知:频闪照相机每隔0.25s曝光一次,照片中纸 锥的直径是0.8cm,照片中4到G的长度£=8.4cm.专得 pc DD DE守G照片中A到G的长度 L/cm纸锥的平均速度v/ (m s-1)8.4(1)为了能够从已知的信息计算得出纸锥从4下落到G点的平均速度,请你在设计的表 格中将空缺的部分补充完整:;:"(2)观察纸锥下落的照片,可以得出纸锥从4到G过程中,下落速度的变化情况是【来源】江苏省南京巾鼓楼区2019-2

8、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答案】从八到G的下落实际高度H/m 0.84从A到G的下落时间t/s 1.5先加速后匀 速(速度先增加后不变)【解析】【分析】【详解】由表格可知,要计算纸锥的平均速度,需知道纸锥从A到G的下落实际高度,纸 锥的实际直径为8.0cm,照片中纸锥的直径是0.8cm,因此照片中纸锥和实际纸锥的比例是 1:10,故从A到G的下落实际高度为照片中A到G的长度的10倍,即:H=8.4cm x 10=84cm=0.84m,故和应填:从八到G的下落实际高度H/m, 0.84:3要计算纸锥的平均速度,需记录从A到G的下落时间,单位s,频闪照相机每隔0.25s 曝光一次,从

9、八到G共曝光6次,故从4到G的下落时间为:t=0.2SsX6=1.5s:故和应填:从八到G的下落时间t/s, 1.5;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变大,后不变,所以纸锥的运动速度先加速后匀 速。4.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某次实验过程和相关数据如图所示(计时钟每格1s)。(1)本实验的原理是(2)该次实验中,小车从斜而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尸 m/s;(3)实验中,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减小测量 造成的误差(选填“路程”或“时间”卜若在测量小车到达8点的时间时,反应稍慢了一点停止计时,则测 得月8段的平均速度-AB会偏(选“大”或“小”)。【来源】广东省佛山巾高明区2019-202

10、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答案】v=- 0.1时间小 t【解析】【详解】“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2)由图知,小车通过全程用的时间:r=5s, s=50cm=0.5m,全程的平均速度:s 0.5m 八.v= =0.1 m/s:t 5s(3)3实验时,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而上运动时间会长些,减小测量时间造成的误差;4过了 8点后计时,所计时间偏大,根据公式v=±可知,在路程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偏 t大,速度就会偏小。5 .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4点由静止开始下滑 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8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

11、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1)图中48段的距离%b=cm,测得时间1ab = 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 vab=cm/so(2)如果小车过了 8点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选填“大”或 “小”)。(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A处由 状态开始下滑。(4)实验中可以发现®vac.(选填“>”、或"=")【来源】山西省阳泉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答案】40.0 25.0小静止>【解析】【分析】 【详解】由图知道,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所以,48段的距离是:Sab =80.0cm-40.0cm

12、=40.0cm 由于测得运动时间是±ab=L6s,所以,48段的平均速度是: 40cm ”,I= 25cm/s ,AB rAB 1.6s如果小车过了 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时间偏大,根据u = £知道,测得人8段的平 t均速度VAB会偏小:实验中应多次测量,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故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小车从4到C的过程中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故在8c段的速度大于AC段的速度,即 Vqc>VaC。二、初二物理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6 .小明用如图甲所示器材“探究平而镜成像特点,请你帮他完成下列问题:(1)选取两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

13、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2)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移动玻璃板的位置,会看到蜡烛B与蜡烛A的 像 (仍能/不能)重合.(3)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了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下一步应如何 处理白纸上的信息,才能得出实验结论.【答案】大小不能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测出A和A,、B 和夕、C和C到镜而的距离,比较各个对应点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或将纸沿镜而所 在位置对折,判断像与物得两对应点是否重合)【解析】【分析】(1)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像大小关系.(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对称来解答此题.(3)从实验的目的:

14、探究、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角度分析,利用刻度尺,连接像与物 的对应点,分别测量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比较得出结论.【详解】(1)实验要选取完全相同的两只蜡烛,目的是为了比较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 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移动玻璃板的位置,此时,像 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不再相等,因此会看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不能重合.(3)本实验是探究、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 与平而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而镜间距离相等.所以他们下一步应该连

15、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而是否垂直,测出A和A'、B和 B'、C和C'到镜而的距离,比较各个对应点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或将纸沿镜面所 在位置对折,判断像与物得两对应点是否重合).7 .小红在学习了光学的相关知识后,在暗室进行了一些实验探究.(1)实验一:让一细束太阳光照射三棱镜,射出的光射到竖直放置的白屏上.如图所示, 白屏II区上出现了彩色光带,这是光的 现象.将灵敏温度计放在 (选填"I"或"HI")区,温度计示数会明显升高,是因为:(2)实验二:将一束蓝光照在穿白上衣、红裙子的洋娃娃身上,小红看到了洋娃娃上衣呈 色

16、,裙子呈色;(3)实验三:通过学习,小红知道红、蓝是光的三原色,它们自身(选填"能''或"不能”)由其它色光混合而成.她将亮度相等的这三种色光叠加在一起,看到了 光,【答案】色散 m 红外线具有热效应蓝黑绿不能 白【解析】【详解】(1)实验一: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七色光的现象,是光的色散现象.红光的折射较小,紫光的折射较大,所以图中山区是红外线,且红外线具有明显的热效应,所以将灵敏温度计放在山区,温度计示数会明显升高.(2)实验二:将一束蓝光照在穿白上衣,白上衣能反射所有颜色的光,即白上衣反射蓝光,所以小红看 到了洋娃娃上衣呈蓝色:红裙子只能反射红光,

17、所以蓝光照在红裙子上,洋娃娃身上裙子呈黑色.(3)实验三: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它们自身不能由其它色光混合而成,她将亮度相等的这三种色 光登加在一起,看到了白光.8 .小明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 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实验过程中一切准备就绪后,小明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 (选填"点 燃”或“未点燃”)的燃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而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 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选 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小明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

18、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 面镜成的像是 (选填“虚或“实”)像: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明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 (选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不变”)。【答案】未点燃等效替代法虚不变【解析】【分析】【详解】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而移动,人眼一 直在玻璃板的前侧(八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 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 镜成的是虚像。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燃烛的像,艾英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在向右移动的

19、过程 中,由于物像到平而镜的距离相等,所以蜡烛像的位置不变。9 .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 然后在中间画一横线,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沿此直线放好,取两段等长的蜡烛,将蜡烛A点 燃放在玻璃板的前方,然后用另外一根蜡烛B在玻璃板的后方来回移动。该实验采用半透明薄玻璃板代替日常使用的平面镜的目的是:o(2)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选填"A”或"B”)侧观察。找到A的像的位置后,连结蜡烛A和蜡烛B所在的位置,发现该连线与玻璃板所在平而 相,两段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将蜡烛B在玻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都

20、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 甲).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5)解决以上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此时若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 则像将 (选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移动,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图乙是某小组的同学经过三次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0【答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A: 垂直:大小;玻璃板太厚,两个面都能成像: 靠近:不变;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实验具有偶然性。【解析】【详解】(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玻璃板前面既能看到A的像,又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 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平而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A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

21、射,被人眼接收,才 能看到像,故眼睛在A蜡烛所在这一侧:3连接蜡烛A和蜡烛B所在的位置,发现该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垂直,且对应点的 连线被镜而垂直平分:4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4)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都无法与始烛A的像完全重合的原因可能是玻璃 板与桌面不垂直,也可能是玻璃板太厚,两个面都能反射成像,题干中已经说明玻璃板竖 直放置,故可能的原因是:玻璃板太厚,两个面都能反射成像:(5)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若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则像将向靠近玻璃板方向移动:平而镜中的像的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而镜的距离无关,所以物体靠近平而 镜,像也靠近平而镜,像

22、的大小不变(等于物体的大小):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进行多次实验是为了寻找规律,使结论具有普遍性。10 .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梦准备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1)实验时,小梦应选(填字母)作为平面镜,这样选择的目的是便于°(2)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小梦应选 (填字母)两支蜡烛。(3)实验时镜面与桌面必须°(4)为了判断平面镜成像的性质,小梦同学移开未点燃的蜡烛,在原位置放一张白纸做屏 幕,白纸上 (选填"有"或"没有")点燃的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选填“实"或"虚")像。(5)如

23、图乙所示是小梦同学留下的实验记录,由实验记录小梦得出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的实验结论,该结论 (选填"可靠"或"不可靠"),说出理由。【答案】F确定像的位置BC垂直没有虚不可靠没有多次测量【解析】【详解】用透明玻璃板F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 3为了对比像的大小关系,选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3)4确保像与蜡烛能够完全重合,镜面与桌面必须垂直:(4)5移去镜面后面的蜡烛,将白纸置于蜡烛位置,白纸上没有点燃蜡烛的像,这说明平 而镜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到;一次实验就得结论具有偶然性,应该多次实验测量,寻找普遍规律。三、初二物理物态变化

24、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1 .在实验探究“汽化、液化中的吸放热"时,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给左边试管中的水加热,把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气,引导到右边试管内的冷水中:物质水银酒精甲苯荼熔点/-39-117-95-80.5沸点/35778111218上表中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在该实验中温度计的感温泡 里不能选做测温物质。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一:实验中将左侧试管中的水加热至沸腾时,可以观察到左管中温度计示数(填“升高”、"降低"或"不变");试管中水的内能一(填“增大"、&quo

25、t;减小"或"不变”);右侧试管中能说明水蒸气液化的现象是,能说明液化放热的现象是一。【答案】酒精 相平 不变 增大 右侧试管中水而升高 右侧试管中温度计示数升高【解析】【分析】【详解】1由表格可知,酒精的沸点78小于水的沸点,所以不能选酒精做测温物质。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水沸腾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所以观察到左管中温度计示数不变。水沸腾时继续吸热,因此试管中水的内能增大。水蒸气液化成水,水不断增加,所以右侧试管中水而升高。液化放热右侧试管中水温升高,因此右侧试管中温度计示数升高。12 .某一小组用图甲所示装置“比较不同液体吸热升温特点”.在两个

26、相同烧杯中分别加 入质量、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盐水,用相同酒精灯加热直到沸腾.(1)分别测量出水和食盐水的沸点,发现食盐水的沸点比水高.其中水沸腾时温度计的局 部放大图如乙图所示,水的沸点为 C.(2)实验中加热食盐水到沸腾需要的时间长,说明食盐水吸收的热量比水(选填“多”或“少”).(3)能否仅由“加热食盐水到沸腾需要的时间长”得出食盐水比热容大的结论?答:其原因是: .【答案】98多不能实验中没有保持二者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所示温度计示数为98:(2)在相同的酒精灯下,向相同的烧杯加热,要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就得比较加热时间 的多少,而实验中加热食盐水所用时间多,

27、则其吸收的热量也多;(3)要比较比热容的大小,必须得控制其他物理量不变,保证质量不变,还有一个因素, 得使两者的温度差相同,才可以比较比热容的大小。【详解】(1)根据图中所示,温度计示数为98,所以水的沸点为98;(2)我们知道要比较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就得比较加热时间的多少:(3)要比较其中一个物理量的大小,就得控制其他物理量不变,所以在其他物理量不变的情 况下才能比较,而实验中没有保持二者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故答案为:(1)98; (2)多;(3)不能;实验中没有保持二者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13 .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小华使用的装置如图甲所示,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的“温 度-时间”图

28、像如图乙所示。(1)从图乙中可知实验测得的水的沸点是C,说明此时实验室中的大气压(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2)水在沸腾过程中,要持续 (“吸热”或“放热”)温度保持不变。(3)学习了 “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后,在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小华又利用图甲装置进 行了 “探究酒精的沸腾”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做出“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丙所示。水和 酒精的比热容(c水c册梢),分析乙、丙两图可知,实验过程中水的质量 酒精的质量(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答案】98小于吸热小于【解析】【详解】(1)由图象分析可知:水在第4分钟开始沸腌,温度保持不变,此时温度为98,

29、水沸点为 98C; 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C,由此可知当时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2)水沸腾时,持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3)由图乙、丙可以看出,水和酒精加热相同的时间,升高相同的温度,则有 c水加水.精,酒精”,因为c水c酒精,可得为 明刑。14 .小华在电视节目里看到,住气温低于0的寒冷冬季,为保障交通安全,交警在积雪 的路面上撒盐,路面的冰雪就会融化;在煤撒盐的道路上,汽车反复碾压也会使积雪融熔 化,她对上述积雪熔化的原因作出如下猜想:A,加盐可能使冰雪在低于0时熔化B.汽车碾压增大了压强,冰雪就可能在低于0时熔化C.汽车碾压使冰层变薄了,冰雪就可能在低于。时熔化为验证她的猜

30、想,同学们用冰块模拟冰雪进行了如下探究:(1)在气温较低时,将冰块放入易拉辘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观察 到有些冰块已经熔化,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温度计示数低于0,证明 猜想A是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同时观察到罐底出现了白霜,这是发生了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2)如图所示,在气温低于0的室外用窄长凳支起甲、乙、丙三块冰块,甲和乙的厚度 相等并大于丙的厚度,把完全相同的三根细钢丝分别挂在冰块上,钢丝下分别挂上体积相 同的实心铁块和泡沫块,过一段时间后,甲、丙上的钢丝都陷入到冰块中相同的深度,乙 上的钢丝未明显陷入冰块.通过比较甲、乙中钢

31、丝陷入冰块的情况可知:甲中钢丝下的冰受到的压强(选填“增 大"、"减小'或"不变"),使冰发生了熔化,此时冰的熔点 (选填"高于"、"低于"或 “等于")0,说明猜想B是一(选填"正确"或"错误")的,比较甲和丙则可说明猜想 是错误的.(3)探究结束后,他们查阅相关资料,知道了晶体的熔点均受压强的影响,当冰熔化成 水时密度体积一(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才会出现(2)中的现象.【答案】

32、正确凝华增大低于正确C增大减小【解析】【分析】【详解】(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即低于0: 故证明猜想A是正确的:易拉罐中液体温度很低,所以易拉罐本身温度也很低.空气中的 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易拉罐,由气态直接凝华成为固态的白霜,同时会放出热量;(2) 甲、乙、丙三块冰块,甲和乙的厚度相等并大于丙的厚度,把完全相同的三根细钢丝分别 挂在冰块上,钢丝下分别挂上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泡沫块,由于铁的密度大于泡沫的密 度,所以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泡沫块,实心铁块的质量大于泡沫块,则其重力也大于泡 沫块,对冰块的压力也大,因此通过比甲、乙中钢丝陷入冰块的情况可知:

33、甲和丙钢丝下 的冰受到的压强增大,当冰受到压力变大时,熔点都会降低:从而说明猜想B是正确的: 甲的厚度大于丙的厚度,比较甲和丙,可知冰层变薄熔点降低,故说明C、汽车碾压使冰 层变薄了,冰雪就可能在低于0时熔化是正确的:(3)根据公式p啥可知,质量不变, 密度变大时,体枳变小,所以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但水的密度变大,所以体积变 小.15 . 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如图所示a、b是某同学做观察水沸腾实验时看到的气泡上升情况示意图,其中图 一定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 则是水沸腌时的情况;当水温升至90c时,每隔Imin记录一次水温,4min后水开始沸腾,接着又观察 记录了 6min,然后停止加

34、热,沸腾停止。记录数据如下表:时间t/min0123456789温度T/r90929496989898959898该同学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分析数据、归纳总结,有如下发现:水沸腾的时候,是在液体 和 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从记录数据看出,在某一次观察记录中有明显错误的是第 min时的数据;停止加热,沸腾停止,说明沸腾过程需要,你一定还有其他的发现,请写出其 中任意一条。【答案】蒸发b a内部表面7吸热水的沸点是98C【解析】【分析】【详解】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图a是沸腾时的情况,因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变大,到水而破裂开来;图b是水沸腾 前的情况,因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变小,然后消失。水沸

35、腾的时候,是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从记录数据看出,第7min的数据是错误的,因第4min水便开始沸腾,而在沸腾过 程,温度是保持不变的。停止加热,沸腾停止,说明沸腾过程需要吸热。由表格数据可知,水在98时开始沸腾,那么水的沸点是98。四、初二物理光的折射透镜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6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黄汉首先测量了两个凸透镜的焦距,他设计了如下 的表格:1焦距 f/mm2 焦距 /mm3 焦距4mm4 焦距 /mm5 焦距 /mm平均焦距 f/mm凸透镜1凸透镜2测量凸透镜焦距的实验原理是利用凸透镜对光有 (选填“会聚”或“发散”)作 用。此实验进行了多次测量

36、,目的是:测出焦距后,黄汉选用了凸透镜1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分别进行了图(。)(b)、(c)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表示:照相机是属于种 情形。投影仪是属于 种情形能成虚像的是种情形;选填 “ (o) ” “(b) ” 或 "(c) ” 比较(a)、(b)两图,(a)图成的像比图成的像 (选填“大”或“小”)。【答案】会聚减小误差物距 (a)(b)(c) 小【解析】【分析】【详解】田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会聚到焦点上,据此能 测量出焦距。实验进行了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由图可知,是指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其表示的是物距。由图(a)可知,

37、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 由图(b)可知,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 仪:由图(c)可知,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从(a)到(b)的过程中,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小,所以(a)图成的像比(b) 图成的像小。17 .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根据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实验前,小明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 中央;小明将蜡烛放到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的、的实像(选填“放 大”或“缩小”),这一成像规律应用在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

38、 镜”)上:实验过程中蜡烛越烧越短,则光屏上烛焰的像将向 移动,小明应把凸透镜向移动,就可以再次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两空均选填“上”或“下)【答案】10.0同一高度 缩小 照相机 上 下【解析】【分析】【详解】田一束平行光照到凸透镜上,在左边的光屏上得到最小最亮的点即为凸透镜的焦点,焦 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40.0cm-30.0cm=10.0cm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实验前应调廿 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将蜡烛放到图乙所示的位置,蜡烛在两倍焦距以为,且物距大于像距,在光屏上得 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一原理工作的。

39、实验过程中蜡烛越烧越短,此时像呈现在光屏的上半部分,为了使烛焰的像重新成 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下移动。18 .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像, 则凸透镜的焦距为cm。实验时,老师把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烛焰 的像变模糊了:接着,她可将蜡烛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在光屏上 又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老师的视力缺陷是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答案】10.0远离 近视眼【解析】【分析】【详解】由图示可知物距为20.0cm,且此时所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那么2/=20cm,所以凸 透镜的焦距/=10.0cm.实验时把眼镜放

40、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是因为此蜡烛发出的光 被发散了,所成的像应在光屏的位置之后,所以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那么光屏的位置应 远离凸透镜。而老师的眼镜是近视眼镜。若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远视镜,那么蜡烛的 光线被会聚了,则它的像在光屏尚未移动时,不会出现在光屏上。19. 丁丁用一个焦距未知的透镜和相关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甲乙(1)如图甲所示,只需将凸透镜向 (填“左”或“右”)调节到适当位置即可测 出凸透镜焦距;(2)丁丁把点燃的蜡烛安装在光具座上,如图乙所示。此时只需调节 (填"蜡烛”或“光屏”)到适当的位置,光屏上便会出现 (填“正立”或“倒立”)、 (

41、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此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 (填“照相机”或“投影仪”)o(3)若器材的位置仍如图乙所示,丁丁只需要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焦距合适的 (填“凸透镜”或“凹透镜”),也可以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答案】左光屏倒立放大投影仪凸透镜【解析】【分析】【详解】田由图可知,将凸透镜向左移动,光屏上的光斑将变小,当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 时,该点为凸透镜的焦点,测量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2)234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5cm,图乙中蜡烛和光屏之间的距离为45cm, 小于4倍焦距,所以只移动凸透镜,在光屏上不可能出现实像:图乙中凸透镜到光屏的

42、距 离等于15cm,小于1倍焦距,所以只移动蜡烛,在光屏上不可能出现实像:图乙中凸透镜 到蜡烛的距离等于30cm,大于1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而凸透镜到光屏的距离较小,所以 只移动光屏到适当位置,光屏上会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的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原 理工作的。图乙中此时成像在光屏后,相当于远视眼,所以在像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焦 距合适的凸透镜,也可以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20.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 cm;如图是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图:1川|山

43、5;川|1川叫山甲川|川1|川1|山¥川|1川4叫山甲川|川1/11|山¥川|1川|0cm 10 20 30 40 50 60 70 SO 90 100 如果你是他的合作者,请你帮他指出该装置中的两处错误::错误改正后,小明将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小明将点燃的蜡烛放在10cm处,移动光 屏后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的实像:小明继续将点燃的蜡烛靠近凸透镜,当烛焰移至35cm处,移动光屏后在屏上得到清晰 的倒立、的实像,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是应用这一原 理制成;(5)小明在实验中发现:当物距在不断减小的过程中,成像性质发生改变的两个转折点是cm 和 cm

44、处 o【答案】10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凸透镜没有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缩小放大投 影仪20 10【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的定义进行判断: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而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求出物距,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求出物距,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和应用:(5)凸透镜成像时,一倍焦距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和缩小像的分界点。【详解】国根据焦点和焦距的定义,当拿着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凸透镜另一恻10cm处得到 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

45、为该点到透镜的距离,即焦距为10cm; 从图上看,将蜡烛放在了凸透镜和光屏的中间,这样无法在光屏上成像:而光屏、烛焰、凸透镜的中心未在同一高度处,并且相差很大,这样使像不能成在光 屏的中央:将点燃的蜡烛移到光具座上10cm刻线处,则有:y=40cm>2/,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则该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将点燃的蜡烛移到光具座上35cm刻线处,则有:2f>u>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与投影仪或幻灯机:当物距在不断的减小的过程中,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即一倍焦距是 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像大小的分界点,因此成像性质发生改变的两个转折点

46、是: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即20cm和10cm处。五、初二物理质量与密度实验易错压轴题(难)21 .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分别用甲、乙、丙三种不同的金属做实验。实验 时,他用量筒和天平分别测出甲(或乙或丙)金属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下表记录的是实 验测得的数据。表一(甲金属)实验序号体积(厘米3 )质量(克)110272205433081表二(乙金属)实验序号体积(厘米3 )质量(克)41078515117630234表三(丙金属)实验序号体积(厘米3 )质量(克)71089820178940356分析上表中的实验序号1、2、3 (或4、5、6或7、8、9)的体积及质量变化的倍数关 系,可

47、归纳出的结论是: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在体积相同时,不同金属的质量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相同体积的不同金属,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b):由以上分析可初步认为 表示物质的一种特性,为此我们引入 概念。【答案】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1、4、7或2、8或3、6分析表一或表二或表 三,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质量与体 积的比值密度【解析】【分析】【详解】田分析表一、二、三可知,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2)2比较实验序号1、4、7或2、8或3、6可得:相同体积的不同金属,它们的质量不相 同。(

48、3乂3分析表一、二、三知,各表中的金属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分别为27、78、89,所以 可得出结论是:同种物质,质量与体枳的比值相同: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 同。(4)67由以上分析可知,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表示物质的一种特性,为此引入了密度的概 念。22 .小明用天平、烧杯、油性笔及足量的水测量一块鹅卵石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而上,把游码拨至标尺零刻度处,横梁稳定时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要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往(左/右)调.(2)用调好的天平分别测出鹅卵石的质量m】=31.2g和空烧杯的质量m°=80g.(3)如图乙所示,把鹅卵石轻轻放入烧杯中,往

49、烧杯倒入适量的水,用笔在烧杯壁上标 出水而位置为M,然后放在天平左盘,当天平平衡时,如图丙所示,则杯、水和鹅卵石的 总质量为m3=g.(4)将鹅卵石从水中取出后,再往烧杯中缓慢加水,使水而上升至记号M位置,用天平 测出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4=142.2 g,则往烧杯中添加水的质量<?=g.(5)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出鹅卵石的密度为p产 g/crrP.(6)若因为在将鹅卵石从烧杯中取出时带出了一些水,这将导致所测密度偏 (大/ 小).【答案】右161.4 12 2.6小【解析】【详解】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先要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通过调节平衡螺母使天 平平衡:图甲中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

50、,要使横粱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往右 调。(3仲I图知,杯、水和鹅卵石的总质量:m3=100g+50g+10g+1.4g=161.4g:此时烧杯中水质量 m 水'=161.4g-31.2g-80g=50.2g:将鹅卵石从水中取出后,再往烧杯中缓慢加水,使水而上升至记号用天平测出杯和 水的总质量为"4=142.2g,此时烧杯中水的质量mkl42.2g-80g =62.2g,所以添加水的质 量=12g;(5)由题意知,鹅卵石的体积等于加入水的体积,则匕1咏=乂"二。水 1g/cm31.2g ,3鹅卵石的密度:。格=L = k=2.6g/cm , 丫加水12cm若小

51、明在取出鹅卵石时从烧杯中带出一些水,则测量水的质量偏大,对应鹅卵石的体枳m偏大,根据夕="知密度测量的偏小°23.小军利用天平、水和烧杯来测量一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做标记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标尺上的游码移到零刻度处,出现了如图甲所示的情 况。他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使天平平衡。天平再次平衡后,所用硅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小军称量的石块的质量是 go如图丁所示: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小石块浸没。在水而到达的位置上作标记;b.取出小石块,测得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53g:c.往烧杯中加水,直到标记处,再测出此时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83g;d.计算出小石块的体积

52、为 cm可以用密度公式算出小石块的密度约为 g/cm3。(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小军做完实验后经过认真.分析发现,采用上述的测量方法会导致石块的密度测得值比直 实值一。(选填“偏大”“偏小”“不变”)理由是:o【答案】右74.3 30 2.45偏小在把石块从水中取出时,石块上有附着的水,向烧杯 中加水直到标记处,所加水体积大于石块排开水的体积,所测量石块的体枳偏大,由密度 公式可知,所测石块的密度偏小。【解析】【分析】【详解】由图甲所示可知,天平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应向右调在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由图丙所示可知,石块的质量为/nf = 50g + 20g + 3.4g = 73.4g网小石块排开水的质量为=183g-153g=30g所以小石块的体枳为%=%=%=映30cm3石排以1 g/cnf根据密度公式可算出小石块的密度为0 =翁=« 2.45 g/cnf K 30cm在把石块从水中取出时,石块上有附着的水,向烧杯中加水直到标记处,所加水体积 大于石块排开水的体积,所测量石块的体积偏大,由密度公式可知,所测石块的密度偏 小。24.小红同学想测量开水瓶软木塞的密度,于是切下一块干软木,进行了实验,实验步骤 如下:用天平测出软木块的质量m,示数如图甲: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如图乙:读出水的体积%:用细线系住软木块和铁块,将铁块浸没在水中,如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