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电针疗法的源与流电针疗法是在针刺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要了解电针疗法的起源,必须得从针刺疗法说起。早在我国旧石器时代后期,即有石针、骨针、荆棘刺针、竹针等,由此可见,它起源于生产劳动实践中。进入商周青铜器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的石针(砭石) 、骨针等被金属针所替代,故“内经”中载有“九针”,即为明证。大约在战国末期,集群医之术的黄帝内经的出版,是一部划时代的中医学理论经典著作。它不但论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论断等基本理论,又论述了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由此奠定了中医针灸学的脏腑经法学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也吸纳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思辩
2、性初期哲学思想阴阳五行说,用以说明中医理论的工具,形成了完整的中医学。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经过历代医家不断实践和总结,经络的循行及腧穴部位的不断修订,也已基本规范统一,针灸疗法已经成为一枝独秀的治疗技术。针灸医学的外传,大约在公元六世纪,首先传到邻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等国,17 世纪经荷兰人拉因(T.Rhyne)传至欧洲。随着欧洲西方工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1810 年法国医师白利渥慈(LouisBerlioz)提由针上并用电流的想法,到 1825年萨朗弟爱( Sarlandiere )医师首用电针治疗神经痛和风湿症。20 世纪初(1915)戴维斯(Daris)应用电针术治疗坐骨神经
3、痛(发表文章于布里斯托Bristol 内外科杂志上)。戈尔登( Goulden,E.A. )医师于1921 年用电针治疗神经炎等(载英国医学杂志),这是电针的萌芽。1 9 3 4年,我国最早的针灸专业性期刊针灸杂志首闪刊载了电针疗法临床应用的报道。但应用并不广泛。即便是在解放后,有人在发表的“金针疗法”一文对此做了一些不肯定的估计,“针上用电,早为业针灸者所注意,或者未敢轻予尝试,或者未得功效,或者已收功效而未公布,故至今尚未得到统一的结论和精确的方法。”新中国刚刚建立,陕西省西安卫校朱龙玉医师于1951年首倡电针疗法,他将医学生理学实验中刺激神经肌肉的“感应圈”(初级线圈输出脉动直流,次级线
4、圈输出感应电流) ,应用于针上通电的电针治疗中,据此而制作了电针机,命名为“陕卫式电针机”。电针刺激的部位既包括着传统的经络穴位,又包括着近代解剖学中的神经,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这是中西医并蓄的成果,社会影响颇大,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1953 年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委拨出专款予以支持,陕西省卫校成立了包括门诊和实验研究的专门机构电针疗法研究室( 1958 年发展为陕西省针灸研究所,1960 年并入陕西省中医研究所,为现今的中医药研究院)。同年中央卫生部也调令进京演示,组织专家鉴定,在组织上给予支持,学术上予以肯定。1956年“电针疗法”一文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 1957 年“电针
5、疗法”专著出版(陕西人民出版社) , 1983 年中国电针学出版,这是对电针疗法应用研究30 余年的又一次总结。 50 年代电针疗法在国内进行了推广,同时供应全国“陕卫式电针机”数千部,为电针疗法普及应用打下了基础,1958 年在陕西等地诞生的“针刺麻醉”,应用的也是电针刺激。同时代的西德学者福尔(R.Voll) ,开展和应用金属板电极,皮肤穴位上通电的“电针术”,他当时采用了低频脉冲刺激,也称为“驰张疗法”,既做治疗,又做诊断,颇有影响, 。大约到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了导电胶电极和粘贴片电极,金属电极也逐渐由粘贴片电极所取代。在 60-70 年代,众所周知,我国广泛开展了“针刺麻醉”
6、的临床手术应用和针刺镇痛机理的深入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极大兴趣与关注。“闸门控制”疼痛学说( Gate contral )的提出者(1965) ,著名学者 P.D.Wall和 R.Melzacle 以及众多的西方学者,经过研究,肯定了电针镇痛的效果,在电针镇痛机理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与我国.学者相一致的结果,并在一些领域有新的进展,在“闸门控制学说”的理论中不但指明了镇痛机理的研究方向,而且也导致了经皮神经电刺激方法的出现(TranscutaneousElectricnerve Stimulation TENS,Wall et al.1967 ) ,当时是将两个碳橡胶电极放在痛区
7、或者支配痛区的神经干上面的皮肤上,用 10100Hz 进行刺激的。80 年代出现了导电的贴片电极,使TENS的应用更为方便,在我国将这种贴片电极应用于皮表穴位上,称为表皮经穴电刺激(TranscutaneousElectric AcupointStimulation ) 。由此可见,传统的针灸疗法,在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所更新,电针疗法从萌芽、发展,到目前遍及世界各国,经历了近二个世纪。电针疗法属非特异性疗法,有完整的科学理论,它的治疗作用有三个鲜明的特征,即良性、调整作用的双向性和整体性,在电针治疗中,一般不会有副作用(当然一些疾患如严重心脏病则应忌用)。它的双向调节作
8、用,表现为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偏盛偏衰)进行治疗,都有使之调整到正常机能状态的功效,即具有兴奋性和抑制性的双重效应。如高血压患者使之血压下降,低血压患者使之上升等。这种双向调节作用,是因电针刺激调动了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通过正负反馈作用所引起的。电针的治疗作用有其整体性,它不但对病灶局部,而且对周身都有调节功能。电针对不同疾病的治疗作用可有不同的形式,在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的治疗作用,主要表现为:1、对偏盛偏衰或紊乱的脏腑器官功能有良性调整作用。2、对感染或外伤性疾病表现为促防卫免疫功能;3、对各种痛症则表现为良好的镇痛作用,这三种治疗作用是同时并存,互为联系的,只是在不同疾病的情况下,表现形式各
9、有侧重而已,电针的临床疗效是这三种治疗作用的综合结果。兹举例说明为下:调整偏盛偏衰脏腑功能方面,如电针对异常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激活了有关穴区感受器或神经纤维,抑制了交感神经活动,从而使内脏血管舒张,血压降低。实验证明,电针引起实验性高血压动物的血压降低,主要是通过激活下丘脑弓状核中脑中央灰质腹侧部中缝隐核 的途径,对延髓头端腹外侧区心血管神经元发生抑制而实 现的。这种降压作用能被阿片受体阻断剂翻转或阻断,也可被色氨酸羟化酶抑制剂明显减弱,表明阿片受体和50 羟色胺受体在其间起有重要作用。同样电针又可使失血、药物或内毒素引起的低血压动物的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内脏血管收缩,血压回升。使低血压动物血
10、压回升的机制,主要是电针刺激,通过激活脑干的乙酰胆碱能神经元,使延髓头端腹外侧区心血管神经元的活动加强,这种升压作用与脑内的乙酰胆碱受体激活有关。由上所述,当机体处于不同机能状态时(高血压或低血压),电针同样的穴位或躯体神经,可通过不同的中枢机制,产生不同的效应,表现出良性,双向性和整体性的调整作用。在电针的促防卫免疫功能方面,电针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扁桃腺炎等疾病有良好的消炎、止痛、退热作用。实验研究也证明,电针对局部炎症灶微循环有调整作用,抑制血管通透性升高和淋巴循环,减少水肿,促进炎症灶渗出物的吸收,又可促进炎症肉芽组织的再生和细胞的修复等。电针的退热作用是由于它同时激活
11、了下丘脑前部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使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放电恢复则到正常水平,体温趋向正常。临床和实验资料也证明,电针可增加病人和动物外周血中的白细胞数量,增强大、小吞噬细胞功能,提高E 玫瑰花结 形成率、淋巴细胞转化率以及众多细胞因子含量等细胞免疫功能,又可增强体液免疫,如增加免疫球蛋白(IgG,IgM等)含量;也可增强一些非特异性免疫物质如杀菌素、补体、溶菌酶素的含量,电针是从整体上调整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达到到增强机体的免疫防卫能力,纠正异常的免疫状态,发挥抗炎症、抗感染、抗变态反应,抗自身免疫疾病和抗肿瘤作用的。现已证明,电针调节免疫功能,是经由中枢神经的功能整
12、合,分别经由植物神经传出途径(交感神经抑制免疫反应,副交感神经增强电针的免疫反应)和神经内分泌途径(垂体的ACTH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反应,B-内啡肱增强免疫反应)实现的,电针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的影响,也具有双向性、整体性和良性作用,即当机体免疫功能旺盛时(过高时) ,电针表现出负反馈的调节形式(如在免疫功能紊乱以及产生了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复发性口腔炎等情况下,电针可通过一些免疫抑制作用对此进行有效的调节;反之,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电针可调动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抗炎、抗感染的目的,表现出正反馈的调节形式。电针对各种痛症有良好的止痛作用,这是它的显著特
13、色之一,电针除对疼痛症的治疗外,应用电针刺激以提高痛阈,以进行各种手术者,称之为“电针麻醉.ElectroacupurchireQualgesia ) 。实际上是以电针的方法,预防手术创伤所引起的疼痛,现在称之为“超前镇痛作用”( Pre.emptiveQnalgesia ) 。对电针镇痛机理的研究,简言之是电针的作用激活了脑内存在的内源性镇痛系统或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 EndogenousPain ModulatingSystem) ,它是以脑室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为中心,联结延髓内侧网状结构,通过大行抑制通路,对脊髓背角和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痛觉初级传入活动,进行抑制性控制,分别对躯体和头面部疼
14、痛进行控制。在下行抑制途径中有内啡肽、5羟色按,去甲肾上腺素等的参与。由上述,电针治疗作用的三种表现形式,是通过神经、神经体液或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系统实现的。关于影响电针疗效的因素问题,产生电针治疗作用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即机体原有的机能状态,电针部位和刺激强度,机能状态主要是指患者的生理病理状态,如电针同一“内关穴”,对心动过缓者有增加心率作用,对心动过速者有减慢心率作用;对高血压者可以降压,对低血压者可以升压,又如电针同一“足三里”穴,既可治腹泻(肠蠕动快) ,又可治便秘等等,这是由于机体自身所处的机状状态决定的,机能状态虽不同,但可通过自身不同的调节机制所调整的结果,当然电针的疗效也取决于电针选取部位,一般来说按针灸经络说取穴,简要者按“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的针灸汇总歌诀,即可悟出其常用取穴规律,当然也可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