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周晓鸿)第六章_第1页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周晓鸿)第六章_第2页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周晓鸿)第六章_第3页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周晓鸿)第六章_第4页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周晓鸿)第六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社会动机第六章社会动机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社会动机及其理论探索、侵犯动机 、亲合与利他动机第一节 社会动机及其理论探索n社会动机,顾名思义,是驱动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力量。人的社会行为的发生和表现,从其外在形式来看,总是与一定的目标和方向相联系的,而从其内在起因来看,则总是由一种或多种动力所推动和驱使的。如果说外在的目标和方向说明了社会行为的指向、所要获取或所要达到目的,那么,内在的动力则解释了社会行为的为什么问题。社会动机的研究直接涉及到上述两方面的内容,它是我们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 内驱力、需要与动机n内驱力是人体维持和恢复生理平衡状态的产物。 n生理需要产生的两个基

2、本前提n机体内生理内驱力的存在 n体内所存在的这种内驱力必须在个体的心理上有所映,也就是说个体要意识到这种生理内驱力的存在,要感受到体内生理不平衡所引起的生理紧张。 n动机是引起个体行为活动的直接原因,它揭示了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因和行为活动的目标方向。 心理内驱力与生理内驱力的区别n心理内驱力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学习的产物,是后天的、习得的,因而是可以改变的;而生理内驱力则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靠遗传获得的。 n心理内驱力是社会化的产物,因而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的人会有着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对的心理需求;但生理内驱力则是生物遗传的产物。n生理内驱力产生于生理不平衡, 心理内驱力则产生于由社会生活环境所导

3、致的心理不平衡。 本能:从麦独孤到威尔逊n达尔文:人类的由来:“人的一些社会性本能,来源虽必然是很早,早到他的原始的时代,甚至可以更早地追溯到和猿猴难于分辨的他的远祖的时代,却直到今天还在对他的一些最好的行为提供动力。”n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 :“我们可以将本能定义为一种遗传的或先天的心理物理倾向。这种倾向决定了人们去知觉;去注意某种确定的目标;去体验知觉这种目标所形成的某种特殊的情绪兴奋,按与其有关的某种特定方式行动,或者至少要去体验一下这种行动的冲动。”对本能论的反击n不存在确实的证据能够证明麦独孤所理解的本能的存在; n这种学说阻碍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它暗示,无论什么东西,只要用本能

4、解释就可以一了百了; n麦独孤在20年代以后去了美国, 而美国的文化氛围是与本能论格格不入的。社会动机的非本能论解释(一)n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n最低层级的需要是生理需要,这是一种随生物进化阶梯的上升而逐渐变弱的本能欲求;最高层级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一种随生物进化阶梯的上升而逐渐显现的潜能。从最低到最高一共有五个层级,分别为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n不仅人的需要是呈一层级而排列的,而且需要的满足也是按一定顺序进行的,这一顺序表现为一波状起伏的递进曲线。 n一种需要一旦有相当的程度上被满足后,其对个体所具有的重要性就开始逐渐减少,个体对这种需要所持有的满足强

5、度也开始不断减弱,但这种需要仍存在于个体自身之中。 n强化理论n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来源于外界施加于个体身上的强化,这种强化决定了个体今后行为活动的愿望强度和行为活动的方向目标。强化指的是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影响作用。 n强化理论不考虑人的头脑中所经历的过程和发生的变化,不考虑个体自身的内部过程对其外在行为表现的制约作用,而只注重外在行为表现与周围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着眼于环境因素对个体行为表现所具有的影响作用。 社会动机的非本能论解释(二)社会动机的非本能论解释(三)n班杜拉的自我强化论n“行为通常是在没有直接外部强化的情况下进行的。虽然有些活动是靠预期的后果来维系的,但绝大多数活

6、动是由自我强化来控制的。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为自己确立了某些规范,并以自我酬赏和自我惩罚的方式对自己的行动做出反应。” n自我强化的基本要点有二:(1)强化物完全由个体自身所掌握和支配,即当个体打算想要自我强化时,随时随地都有强化物可以使用。(2 )强化的标准和依据是由个体自己确定的,即什么时候或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进行强化,以及行为表现的好坏是由自己确定的。 第二节 侵犯动机n侵犯概念的确定nA.H.巴斯:侵犯是个体向另一有机体施加有害刺激的一种行为反应。 nJ.多拉德和N.E.米勒:侵犯是以伤害另一生命机体为目的的一种反应。 n班杜拉 :侵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物,它包括造成伤害的行为、破坏性的影

7、响以及社会标定过程。 19881988年在美国阿肯萨州发生校园年在美国阿肯萨州发生校园枪击案,凶手只有枪击案,凶手只有11 11岁和岁和1313岁岁侵犯的特征n侵犯意图和动机的存在, 它是一种有意使他人遭受伤害的行为。 n侵犯不仅包括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也包括企图在心理上伤害他人的行为。所以,暴力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是侵犯行为,辱骂诽谤、毁人名誉的行为同样也是侵犯行为。 n一种行为是否属于侵犯还以行为被施予者和社会的判定为前提。 侵犯:先天与后天之辩n习性学nK.洛伦兹:侵犯的动因是本能的,生而就有的,这种本能的能量在机体内部是可以不断积蓄的,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就会转变为侵犯的内在冲动而释放出来,

8、从而引发侵犯行为。 n阿德里:远古非洲人类祖先的攻击性迫使他在寻求食物的过程中走上了吃肉以至吃人的道路,而智人所以产生,正是因为南方古猿已经成为杀人者。因为用石头作为投掷的工具,用木头或骨头作大棒,使他们站立起来,并刺激了手、肌肉、视力和大脑的发展,这样人对武器的需要正是其捕猎本能的表现。 n挫折-侵犯假说n侵犯始终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而挫折的存在也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 n社会学习论n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是通过对他人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的,这在人们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表现进行学习时尤为如此。 n双亲是儿童早年最初的行为

9、范式。所以,在侵犯行为方面,儿童未来的侵犯行为极大地依赖其双亲如何对待他及双亲之间如何对待。 体育与侵犯体育与侵犯侵犯的消除及其控制n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价值 n从社会学、犯罪学和法学的角度说,通过社会制裁、乡规民约等正式或非正式机制对侵犯行为加以外在控制; n从教育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通过社会教化使人们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内在控制。 第三节 亲合与利他动机n亲合概念n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与他人保持往来,建立联系、获取伴侣和友谊的需要,都有与他人保持相处和与群体保持某种关系的愿望。我们将在人的这样一些需要和愿望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称为亲合动机。 亲合与依赖的关系n亲合意味

10、着与他人接触、来往、相处和保持一定关系的需求,但这并不完全等同于对他人的依赖。 n从相似性上说,亲合和依赖都表现出对他人存在的需要。n从区别性上说,亲合对他人的心理需要在程度上低于依赖,并且依赖动机往往伴随着个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减弱,而亲合动机则会维持终生。 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n利他主义:泛指把社会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为了社会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原则。n亲社会行为:最早使用“亲社会行为”一词的是美国学者威斯伯,代表所有的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如同情、慈善、分享、协助、捐款、救灾和自我牺牲等。 旁观者效果拉塔内和达利:拉塔内和达利:“在紧急情况下,有许多人在在紧急情况下,有许多人在场足以成为比感情冷漠和情感上的疏远更重要场足以成为比感情冷漠和情感上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