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5U解析】北京市顺义区二中2020届高三7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北京市顺义区第二中学末次月考生 物第一部分选择题1.下列有关造血干细胞中物质运输的途径,可能存在的是( )a. 吸收的葡萄糖:细胞膜一细胞质基质一线粒体b. 合成的细胞膜蛋白:高尔基体一核糖体一细胞膜c. 转录的mrna:细胞核一细胞质基质一高尔基体d. 合成的dna聚合酶:核糖体一细胞质基质一细胞核【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通过细胞膜的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分解为丙酮酸,再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a错。细胞膜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后,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最终得达细胞膜,b错。细胞核dna转录生成的mrna通过核孔到达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指导蛋白质合成,c错。细胞质基质的核糖体合成的dna聚

2、合酶通过核孔到达细胞核,指导dna复制,d错。2.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在细胞内寄生并依赖于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复制增殖 没有细胞结构,但有呼吸和生物合成等代谢的酶系 仅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可以作为基因工程载体和动物细胞融合的诱导剂 同所有生物一样,能够发生遗传、变异和进化a. b. c. d. 【答案】b【解析】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大多数病毒只有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所以其依赖于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进行增殖,正确,错误。病毒中的核酸只有dna或rna,正确。病毒可以作为基因工程中的载体和动物细胞融合时的诱导剂,正确。病毒因为有遗传物质也能发生遗传、变异和进化,正确,故b

3、正确,a、c、d错误。3.图为某植物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co2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 若温度降低,a点上移b. 若植物缺mg,b点左移c. 若co2升高,c点右移d. 若水分不足,c点左移【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如果温度降低,酶活性下降,呼吸作用强度下降,a点会上移,故a正确。如果植物缺mg,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光合作用下降,b点右移,故b错误。如果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加,c点会右移,故c正确。如果水分不足会影响光合作用,c点左移,故d正确。4.下图为某哺乳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染色体及其上基因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形成的过

4、程中发生等位基因分离b. 细胞中有四对同源染色体,四个染色体组c. 细胞不是的子细胞,仅有一个染色体组d. 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为某哺乳动物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示意图;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详解】a、细胞形成的过程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a正确;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四对同源染色体,四个染色体组,

5、b正确;c、根据图中染色体的大小和颜色可知,细胞不是的子细胞,仅有一个染色体组,c正确;d、由于细胞中细胞质是不均等分裂的,说明该哺乳动物是雌性的,则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d错误。故选d。5.利用某些调控细胞分化的因子,可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多种组织细胞。该过程与植物组织培养的共同点是a. 细胞全能性都得到体现b. 都有信息分子与受体结合的过程c. 都要分散成单个细胞培养d. 都需要蔗糖作为培养基的碳源【答案】b【解析】分析:动物细胞培养的流程:取动物组织块(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剪碎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瓶中进行原代培养贴满瓶壁

6、的细胞重新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继续传代培养;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为:外植体(离体的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愈伤组织胚状体新植体。详解: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多种组织细胞的过程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多种组织细胞的过程中有控制细胞分化的因子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的过程,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有植物激素与受体结合的过程,b正确;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不需要将细胞分散开培养,c错误;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多种组织细胞的过程需要以葡萄糖作为培养基的碳源,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点,识记和理解动物组织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以及两者之间的

7、区别与联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6.研究人员发现了两株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w1和w2,两者均不能结实,显微镜下可见花粉粒空壳。w1和w2分别与野生型植株杂交,杂交后代花粉育性均正常。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野生型与突变体间可进行正反交实验b. w1和w2的雄性不育由显性基因控制c. 通过dna测序技术可以查找突变位点d. 通过基因探针可确定突变基因的功能【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突变体w1和w2都是雄性不育的,即它们的雌性是可育的,可以作为母本,但是不能作为父本;它们与野生型植株杂交,杂交后代花粉育性均正常。【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突变体w1和w2可以作为母本,但是

8、不能作为父本,因此不能与野生型之间进行正反交实验,a错误;b、w1和w2分别与野生型植株杂交,杂交后代花粉育性均正常,说明雄性不育由隐性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b错误;c、通过dna测序技术,与正常基因相比,可查找突变位点,c正确; d、通过基因探针可确定突变基因的位置,但是不能确定突变基因的功能,d错误。故选c。7.下图表示某家族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甲病属于伴x染色体遗传病,-5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 -4个体的基因型只有一种c. -9患两种病的原因是-4形成卵细胞时发生了交叉互换d. -11与正常男性婚配,后代患病概率是1/8

9、【答案】d【解析】【分析】由于甲病(a、a)是伴x染色体遗传病,4患甲病而8不患甲病,说明甲病是伴x显性遗传病。又8患乙病(b、b)而父母不患乙病,且5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说明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详解】a、-4与-5不患乙病,其子-9患有乙病,据此可判断乙病为隐性遗传病,-5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则致病基因来自母方,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b、甲病属于伴x染色体遗传病,且女性-10患病,其父-5正常,可排除伴x隐性遗传病,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设甲病致病基因为a,乙病致病基因为b,-4个体含有其母遗传的正常a基因,基因型为xabxab,b正确;c、-9患两种病的原因是-4形成

10、卵细胞时发生了交叉互换,形成了xab的配子,c正确;d、-11(xabxab)与正常男性(xaby)婚配,后代患病概率是1/4,d错误。故选d。8.无花果高度依赖榕小蜂传粉,其花序有两种(如下图所示)。榕小蜂从小孔进入花序时,可在不育的雌花上产卵,卵发育成熟后,雌、雄榕小蜂交配,沾染花粉的雌蜂可从花序飞出,寻找新的花序。若携带花粉的榕小蜂进入花序,则只能在雌花上爬来爬去,帮助传粉。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榕小蜂与无花果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b. 榕小蜂繁殖依赖于无花果,是消费者和分解者c. 榕小蜂不能在花序里产卵有利于无花果繁衍d. 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二者相互适应、协同进化【答案

11、】b【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无花果依靠榕小蜂为之传粉,榕小蜂在无花果花序中产卵,并以无花果花序为其幼体唯一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说明是互利共生关系;适应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活,共生生物之间呈现出同步变化,即"同生共死,荣辱与共”。【详解】由分析可知:a、榕小蜂与无花果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a正确;b、根据题意可知榕小蜂繁殖依赖于无花果,属于消费者,不是分解者,b错误;c、榕小蜂不能在花序里产卵,只是起到了传粉的作用,这样更有利于无花果繁衍,c正确;d、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榕

12、小蜂和无花果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故选b。9.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定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葡萄糖大量消耗使血糖浓度偏低,可以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进行调节b. 产热增多使体温升高,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以维持体温稳定c.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酸碱平衡d. 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如碳酸和乳酸钠),能维持血浆ph

13、相对稳定。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其中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浓度,它们共同调节维持血糖相对稳定。【详解】血糖浓度降低时,可以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进行调节,使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a正确;产热增多会使体温升高,但机体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b正确;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能与血浆中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以维持酸碱平衡,c正确;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机体通过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d错

14、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水盐调节、体温调节、内环境稳态和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水盐调节、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过程,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10.下图为人体生长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细胞a分泌的激素对生长激素的分泌具有促进作用,而细胞b分泌的激素对生长激素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下丘脑通过血液联系生长激素的分泌b. 细胞a与细胞b分泌的激素有拮抗作用c. 生长激素可与多种靶细胞结合发挥作用d. 生长激素可作用于胸腺,促进b细胞分化【答案】d【解析】【详解】a、据图可知,下丘脑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运到垂体处发挥作用,a项

15、正确;b、细胞a与细胞b分泌的激素作用相反,二者之间有拮抗作用,b项正确;c、据图可知生长激素可作用于胸腺、软骨等多种细胞,c项正确;d、胸腺是t细胞发育的场所,不是b细胞发育的场所,d项错误。故选d。11. 森林被砍伐殆尽后,经历较长时间仍可恢复成森林,关于这一演替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初期,群落生产大于群落呼吸,有机物质不断积累,种类增加b. 中期,物种多样性增加,营养结构逐渐趋向复杂,抗干扰能力增强c. 后期,群落的有机物收支接近平衡,这是群落达到顶级的重要特征d. 这一演替过程中无机物循环更加开放,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加快【答案】d【解析】【分析】群落是“一个运动着的体系”。群落不是

16、一个静止不变的实体,而是一个有着能流、物流和结构变化的动态系统它通过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着能量与物质的不断代谢,使其本身的面貌不断变化,并遵循一定的规律。1演替是群落发展有顺序的过程,包括物种组成结构及群落中各种过程随时间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有规律地向一定方向发展,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2演替是生物与物理环境反复作用的结果,它同时还是群落内种群之间竞争和共存的结果物理环境决定演替类型、变化的速度和演替发展的 最后限度,同时演替也受群落本身所控制(或推动),群落演替可引起物理环境的极大改变。3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亦即由顶极群落所形成的系统为其发展顶点,这时它获得的每单位有

17、效能流可维持最大的生物量(或最 大的信息量),并在生物之间保持最佳共生功能。【详解】a、可以看出该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此演替初期生物种类不断增加,有机物总量也在不断增多,因此群落生产大于群落呼吸,有机物质不断积累,种类增加,a正确;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多,营养结果越来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不断增强,因此抵抗力稳定性增强,b正确;c、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亦即由顶极群落所形成的系统为其发展顶点,这时它获得的每单位有效能流可维持最大的生物量(或最大的信息量),并在生物之间保持最佳共生功能,有机物的收支趋于平衡,c正确;d、在此演替过程中,有机物总量不断增加,因此有机物循

18、环更加开放,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加快,d错误。故选d。【点睛】群落演替的结果是总生产量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逐渐提高;最后达到相对稳定阶段,有机物的收支趋于平衡。12.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 a、b、c 代表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 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生产者、b、c、a 构成了两条食物链b. 为co2 形式,为有机物形式c. 之和等于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d. 经流向 b 的碳全部储存于 b 体内的有机物中【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

19、;表示光合作用,表示呼吸作用,表示分解作用,表示捕食。【详解】a.图中a为非生物成分,c为分解者,它们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a错误;b.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因此为co2形式,为有机物形式,b正确;c.之和小于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c错误;d.经流向b碳只有部分用于b的生长、发育和繁殖,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成分及生理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3.以下实验操作与实验目的之间的匹配,不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生长素

20、诱导植物枝条生根高浓度的生长素溶液长时间处理实验材料b亚硝酸盐含量测定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显色后的泡菜汁的吸光值c腐乳制作(豆腐块已长满毛霉)逐层加盐,抑制微生物生长并析出豆腐水分d诱导愈伤组织分化调节培养基中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比例适宜a. ab. bc. cd. f【答案】a【解析】分析】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泡菜制作中亚硝酸盐的测定常用比色法测定;腐乳制作中加盐腌制的目的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防止杂菌污染;植物组织培养中常常需要根据培养的不同阶段,调节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值,当比值偏大时,有利于生根,当比例偏小时,有利于生芽;比例适中时能够长出愈伤组织。【详解】a、在生长素促

21、进植物扦插枝条生根实验中,插条的处理有沾蘸法和浸泡法,故高浓度的生长素溶液短时间处理实验材料,a错误;b、泡菜制作中亚硝酸盐测定也可以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显色后的泡菜汁的吸光值来确定,b正确;c、腐乳制作中,逐层加盐腌制的目的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防止杂菌污染,c正确;d、在植物组织培养中,诱导愈伤组织时需要调节培养基中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d正确。故选 a。14. 生物学实验中常常遇到筛选问题,以下筛选不能够成功的是( )a. 含高浓度盐的培养基培养愈伤组织筛选耐盐突变体b. 利用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筛选纤维素分解菌c. 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筛选特定的杂交瘤细胞d. 用同位素示

22、踪技术筛选融合的原生质体【答案】d【解析】【分析】1、在高浓度盐的培养基上能生长的细胞是耐盐的细胞。2、单克隆抗体制备的两次筛选: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筛选;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用抗原抗体杂交的方法。【详解】a、含高浓度盐的培养基培养愈伤组织可以筛选耐盐突变体,a正确;b、纤维素分解菌能分解纤维素,利用其中的碳源和能量生存,所以能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来分离纤维素分解菌,b正确;c、根据试题分析: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筛选特定的杂交瘤细胞,c正确;d、同位素示踪技术是从外面加入与生物体内的元素或物质完全共同运行的示踪物,用

23、以追踪生物体内某元素或某物质的运行或变化的一种方法,不能起筛选作用,d错误;故选d。15.为使玉米获得抗除草剂性状,需进行如图所示的操作。报告基因的产物能催化无色物质k呈现蓝色。转化过程中,愈伤组织表面常残留农杆菌,导致未转化愈伤组织也可能在选择培养基上生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 )a. 筛选1需要用氨苄青霉素培养基筛选出成功导入表达载体的农杆菌b. 筛选2需要用无色物质k处理愈伤组织并筛选出呈现蓝色的组织c. 报告基因在玉米的愈伤组织和农杆菌细胞中均能正确表达d. 诱导幼胚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培养基需添加植物激素【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

24、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

25、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质粒上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可以作为标记基因,因此筛选1需要用氨苄青霉素培养基筛选出成功导入表达载体的农杆菌,a正确;b、根据提供信息可知,报告基因的产物能催化无色物质k呈现蓝色,因此筛选2需要用无色物质k处理愈伤组织并筛选出呈现蓝色的组织,b正确;c、由于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因此报告基因在玉米的愈伤组织和农杆菌细胞中不一定都能正确表达,c错误;d、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两个过程都需要加入植物激素,d正确。故选c。第二部分非选择题16.迁移体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细胞器,科研人员对其功能进行了研究。(1)人们发现,细

26、胞迁移离开初始位置时,会留下一些单层膜结构,聚集成囊泡状的 迁移体,这个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_性。其他细胞经过该位置时,迁移体 与细胞融合,迁移体内的信号分子传递给经过该位置的细胞,从而实现细胞间的_。(2)近期研究发现,在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迁移体。为了研究迁移 体与胚胎发育的关系,科研人员进行实验。科研人员观察并统计了 t4 基因缺失突变斑马鱼的胚胎发育过程中迁移体的数量及胚 胎发育情况,结果如图 1 所示。由实验结果可知,t4 基因可以_,据此推测 t4 基因是通过影响迁移体数量进 而促进胚胎发育。为验证上述推测,科研人员从野生型斑马鱼胚胎中分离出若干个迁移体,置于

27、pbs 缓冲液中。实验组处理是将一定量的迁移体注射到_斑马鱼的胚胎中,对照组的处 理是_,观察两组胚胎发育情况,支持假设的预期结果为_。(3)进一步观察发现,在斑马鱼胚胎发育的过程中, 迁移体聚集在胚胎的特定区域(如图 2),迁移体内包含 的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多种信号分子释放出 来。由于发育的斑马鱼胚胎细胞与该特定区域距离不同, 使胚胎细胞膜表面的 _接受信号分子的_等不同,导致胚胎的不同细胞_,引起 细胞分化,进而导致胚胎的不对称分化和发育。(4)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依赖于十分精细的调控。从部分与整体的角度,迁移体对胚胎发育的作用是_。【答案】 (1). 流动 (2). 信息交流

28、(3). 增加迁移体数量、降低异常胚胎比例 (4). t4基因突变体 (5). 将等量的pbs缓冲液注射到t4基因突变体 (6). 斑马鱼体内实验组异常胚胎的比例低于对照组 (7). 受体 (8). 浓度和时间 (9). 基因选择性表达 (10). 在胚胎的不同部位,迁移体释放的信号分子调控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调控细胞分化方向;对整个胚胎的发育而言,迁移体释放的信号分子,协调整个胚胎的不同部位有序发育为整体【解析】【分析】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具有将细胞与外界隔开,控制物质进出,进行信息交流等功能。2、由图1可知,t4基因可以增加迁移体数量、降低异常胚胎比例。【详解】(1

29、)细胞迁移离开初始位置时留下的一些单层膜结构,可以聚集成囊泡状的迁移体,这个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迁移体内的信号分子传递给经过该位置的细胞,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2)由图1实验结果可知,t4 基因可以增加迁移体数量、降低异常胚胎比例,据此推测 t4 基因是通过影响迁移体数量进而促进胚胎发育。为验证上述推测,需控制的自变量是有无迁移体。实验组处理是将一定量的迁移体注射到t4基因突变体斑马鱼的胚胎中,因为迁移体是置于 pbs 缓冲液,故对照组的处理是将等量的pbs缓冲液注射到t4基因突变体,如果斑马鱼体内实验组异常胚胎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则可以支持上述假设。(3)由于发育的斑马鱼胚胎细

30、胞与该特定区域距离不同,使胚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接受信号分子的浓度和时间等不同,导致胚胎的不同细胞基因选择性表达,引起细胞分化,进而导致胚胎的不对称分化和发育。(4)从部分与整体的角度,迁移体对胚胎发育的作用是在胚胎的不同部位,迁移体释放的信号分子调控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调控细胞分化方向;对整个胚胎的发育而言,迁移体释放的信号分子,协调整个胚胎的不同部位有序发育为整体。【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及功能,通过实验探究迁移体与胚胎发育的关系,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有一定的难度。17.科研人员以马铃薯为材料研究膜蛋白s在植物体内糖类物质运输及分配中的作用。(1)co2 在叶肉细

31、胞的_中形成三碳化合物,经过一系列过程转化为淀粉储存或以蔗糖形式运输至其他非光合器官利用。因此,叶片是光合产物的“源”,而_ 等器官被看作是“库”。(2)科研人员从马铃薯细胞中提取rna,经_,利用pcr技术扩增得到蛋白s 基因。将蛋白s基因与载体反向连接,导入马铃薯体细胞,再利用_技术,得到蛋白s低表达或不表达转基因植株。测定野生型和转基因植株的块茎重量和成熟叶片中糖类含量,得到下图所示结果。与野生型植株相比较,转基因植株的几项生理指标变化的原因是_。(3)研究发现,叶片合成的糖类经过韧皮部运输至块茎,韧皮部细胞膜上有蛋白s。 为了验证蛋白s的功能,科研人员获得蛋白s基因过表达的韧皮部细胞进

32、行研究。将蛋白s基因过表达的韧皮部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14c标记的蔗糖缓冲液中,一段时间 后,韧皮部细胞内的放射性强度快速升高,并且显著高于蛋白s基因正常表达的细胞。据此推测_。科研人员进一步推测,蛋白s转运糖的过程是利用h+的浓度差跨膜转运过程,请写出 验证该推测的研究思路:_。【答案】 (1). 叶绿体基质 (2). 根、茎(非绿色部分) (3). 逆转录 (4).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5). 蛋白s基因的表达状况影响了植株的糖类转运 (6). 蛋白s可能可以促进糖类物质的转运 (7). 设置若干梯度ph的等量14c蔗糖溶液,并以几组差不多的韧皮部细胞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以验证h+对蛋

33、白s转运糖的影响【解析】【分析】1. cdna文库是指汇集以某生物成熟mrna为模板逆转录而成的cdna序列的重组dna群体;2.分析题图:蛋白s被抑制表达的转基因植株的块茎重量百分比变小而叶片中蔗糖、淀粉含量变多。【详解】(1) co2被固定生成c3化合物的过程为暗反应,其发生场所为叶绿体基质;植物的非光合器官,如茎(非绿色部分)、根等器官可以起到储存养分的作用,因此可被看作是“库”;(2) rna可通过逆转录得到对应的cdna,然后利用pcr可扩增该cdna;目的基因被导入受体细胞后,可通过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技术来得到目的植株;根据图表,蛋白s被抑制表达的转基因植株的

34、块茎重量百分比变小而叶片中蔗糖、淀粉含量变多,这说明蛋白s基因的表达状况影响了植株的糖类转运;(3)蛋白s基因的过表达使得韧皮部的蔗糖浓度大幅提高(表现在放射性快速升高), 因此蛋白s可能可以促进糖类物质的转运;要验证h+的影响,可以设置若干梯度ph的等量14c蔗糖溶液,并以几组差不多的韧皮部细胞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以验证h+对蛋白s转运糖的影响。【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及目的基因的获取,考查考生对题文和题图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及结合题文及所学知识设计实验的能力。18.人体肠道中定居着很多细菌,构成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影响非常广泛。科研人员

35、利用小鼠对肠道菌群与白血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1)从生命系统层次角度看,肠道菌群属于_。(2)研究发现,t 基因敲除会导致小鼠出现一种白血病,表现为单核细胞数量增加现象(简称 pmp)。科研人员将如图所示的四组小鼠连续培养 40 周 测定得到图示的结果。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白细胞,是由骨髓中的_ 细胞分裂、分化而来。依据实验结果推测_。脾脏是小鼠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多种免疫细胞定居于此。进一步研究发现 t 基因敲除小鼠的脾脏中存在肠道菌群,而野生型不存在。据此推测 t 基因敲除导致肠道屏障出现缺陷,_。(3)已有研究表明,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种炎症因子 il-6,往往会导致 pmp。科研人员

36、假设:“进入内环境的肠道细菌通过诱导免疫细胞产生 il-6,引起 t 基因敲除小鼠产生 pmp”。 为验证该假设,某小组设计了用抗生素清除肠道细菌的研究方案(如下表),请评价该方案并加以完善。组别研究对象抗生素处理检测指标野生型小鼠无il-6 含量t 基因敲除小鼠有_(4)当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时,免疫系统功能改变,便会引发白血病,对机体造成不可逆损伤。根据这一研究结果,某宣传公众号刊出题为“惊人发现,肠道细菌可导致白血病!” 的文章,你认为这一题目是否误导公众?请你拿起科学武器做出点评_(限 100 字以内)。【答案】 (1). 群落 (2). 造血干细胞 (3). t 基因敲除会导致保留肠道

37、菌群的小鼠出现白血病,对去除肠道菌群的小鼠没有影响 (4). 使肠道菌群入侵到脾脏中,降低脾脏的免疫能力 (5). 缺少肠道菌群进入内环境的一组,应该增加第组,研究对象为t 基因敲除小鼠,无抗生素处理 (6). 会误导公众,首先,根据实验表明,只有t基因敲除个体中的肠道菌群才会导致出现白血病,大多数公众都有正常的t基因,是不会出现白血病的;其次,肠道菌群中有益生菌,能够帮助人来消化食物,对人体无害【解析】【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白细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生物实验一

38、般需要设置对照,才更具有说服力。【详解】(1)肠道中有很多细菌,种类较多,从从生命系统层次角度看,肠道菌群属于群落。(2)白细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据图分析,实验结果为t基因敲除只会使保留肠道菌群的小鼠体内单核细胞数量增加,出现白血病,对去除肠道菌群小鼠的单核细胞数量没有影响,不会出现白血病,根据研究发现 t 基因敲除小鼠的脾脏中存在肠道菌群,而野生型不存在,可推测t 基因敲除导致肠道屏障出现缺陷,使肠道菌群入侵到脾脏中,降低脾脏的免疫能力。(3)表格中有两组小鼠,第组为野生型小鼠,作为对照,第组为t基因敲除小鼠,用抗生素处理,导致这一组没有了肠道菌群,不能验证假设,需要添加第组

39、实验,研究对象为t基因敲除小鼠,不用抗生素处理,该组的肠道菌群可以进入内环境诱导免疫细胞产生 il-6,引起 t 基因敲除小鼠产生 pmp,通过对照,才可以验证该假设。(4)根据本题的实验可知,只有t基因敲除个体中的肠道菌群才会导致出现白血病,大多数公众都有正常的t基因,是不会出现白血病的;此外,肠道菌群中有益生菌,能够帮助人来消化食物,对人体无害,所以会误导公众。【点睛】此题考查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免疫系统及相关实验设计等知识,有一定的难度,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解决第(2)小题时要认真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目的得出相应结论,并根据题中所给信息大胆推测得出答案,解决第(3)小题时,需要分析要验证

40、的假设,根据生物学实验的对照原则,分析实验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在加以完善,第(4)小题,有一定的开放性,但要紧扣本题的实验结论,合理分析,得出答案。19.生物是如何“感知”光的?光为植物提供光合作用的能量,也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如茎的伸长、开花诱 导、对病虫害的防御等。早期研究中,科学家用红光及远红光短时间交替照射莴苣的种子, 然后放在黑暗中三、四天,发现最后一次照射红光的种子绝大部分都能发芽,且生长得非常 好,而最后一次照射远红光的,绝大部分都不能发芽,因此推测种子里含有一种能区分红光 和远红光的物质。后来的研究发现这种物质就是光敏色素。光敏色素是一类红光/远红光受体,在自然光照条件下,

41、植物体内同时存在非活化、活 化的光敏色素(分别简写为 pr、pfr)。光敏色素蛋白一旦被红光激活,暴露出核定位信号, 即可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科研人员提取了红光处理前、后的野生型及光敏色素突变体植株的 rna,通过比对发 现,光敏色素调控表达的基因种类发生了改变,并且部分 mrna 发生了选择性剪接。科研 人员还发现,光敏色素还诱导了部分基因启动子的选择性使用,即转录起点发生了变化,产 生的 mrna 比正常情况下多了一段 5端序列。对部分不同长度的 mrna 翻译产物定位研究 表明,较短肽链折叠的蛋白质大多定位于细胞质基质,而更长肽链折叠形成的蛋白质在胞内 的定位主要在叶绿体,也有部分蛋白质

42、定位在细胞核、细胞膜结构等以适应环境变化带来的 “震荡”。研究光敏色素作用机理,有利于理解光信号对植物体生命活动的精密而有序的调 节过程,从而进一步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在细菌基因组内也存在类似光敏色素的感光蛋白,可以帮助细菌产生趋光性以获得能量, 还参与昼夜节律、生物膜形成、致病性等生理过程。对各类生物的“光敏色素”的研究,从 进化角度认识生物对于光的感知,利于人类深入理解生物体适应环境的精妙之处。(1)光敏色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由于远红光诱导光敏色素发生_ 变化,使其转化为_(pr 或 pfr)形式,因此最后一次照射远红光的莴苣种子,绝 大部分都不能发芽。(2)根据资料所示,以下说法

43、或推测正确的是_(选填下列字母)。a光敏色素能同时接收红光和远红光的信号诱导,说明该受体不具有特异性bpr 暴露核定位信号,可以被相应分子转运并且通过核孔的选择作用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c光敏色素介导的基因转录过程中启动子的选择性使用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3)根据文中信息,概括光敏色素介导的调控植物体生命活动的三种方式_。(4)对光敏色素的相关研究可以应用于_(选填下列字母)。a用于培育富含花青素的蔬菜品种,促进新物种的产生b通过不同波长的光的组合,促进药材中特定有效成分的生成和积累 c提高特定波长的光的循环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d通过研究光敏色素在不同物种的异同,为进化提供依据 e细菌的致

44、病性机理以及相关药物的研发【答案】 (1). 氨基酸 (2). 逆转 (3). pr (4). bc (5). 基因调节、光信号调节、化学信号调节 (6). bcde【解析】【分析】本题依托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查学生阅读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能根据提取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详解】(1)光敏色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为氨基酸;光敏色素在远红光(730nm)照射下,会发生逆转变化,使其转化为pr。(2)a、光敏色素是一类物质,有的可以接收红光,有的可以接收远红光,故单独来看仍具有特异性,a错误;b、光敏色素蛋白是大分子,故可以通过核孔的选择作用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b正确;c、光敏

45、色素介导的基因转录过程中启动子的选择性使用,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为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故选bc。(3)根据文中信息,光敏色素介导的调控植物体生命活动的三种方式有基因调节、光信号调节、化学信号调节。(4) a、用于培育富含花青素的蔬菜品种,最终形成的是新品种而不是新物种,a错误;b、通过不同波长的光的组合,使光敏色素发生不同的变化,从而促进药材中特定有效成分的生成和积累,b正确;c、不同的光敏色素利用光的情况不同,故可提高特定波长的光的循环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c正确;d、可以通过研究光敏色素在不同物种的异同,为进化提供依据,d正确;e、根据文中信息可知,研究光敏色素有利于细菌

46、的致病性机理以及相关药物的研发,e正确。故选bcde。【点睛】本题难点是阅读量较大,学生在阅读时应注意提取一些关键词,或者可以带着问题,集中阅读某一段来解决该问题。20.湖泊中含 n、p 的无机盐含量过多,会引起水体污染,湖泊出现富营养化,驱动浅水 湖泊进行清水态向浑水态的转换,如下图所示。注:圆点代表浮游植物(1)在湖泊中,底栖植物与浮游植物会竞争_,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的关系是_,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阳能的去向有_。(2)在湖泊中,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和以底栖植物为食的鱼类分别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湖泊由清水态向浑水态的转换过程是群落_ 的过程,据图可知,该过程中湖泊植物的变化

47、是_。(3)清水态湖泊中无机盐浓度低,透光度高,随着含 n、p 的无机盐增加,清水态湖泊植物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_。(4)某湖泊由于富营养化处于浑水态,为了重现“水清出石鱼可数”的清水湖景象,结合本文信息,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修复方案,至少写两条具体措施。_【答案】 (1). 阳光 (2). 捕食 (3). 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和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4). 垂直 (5). 演替 (6). 浮游植物逐渐增多,而底栖植物逐渐减少至消失 (7). 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体缺氧,鱼、虾、底栖植物等大量死亡 (8). 控制人类活动对该湖泊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可以多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

48、鱼类【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熟记生物常见的种间关系、能量流动和生态系统的演替等知识点。【详解】(1)在湖泊中,底栖植物与浮游植物都需要利用阳光来进行光合作用,故两者会竞争阳光;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故两者的关系是捕食关系;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阳能的去向有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和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2)在湖泊中,鱼类生活在不同水层,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湖泊由清水态向浑水态的转换过程是群落的演替过程;据图可知,该过程中湖泊植物的变化是浮游植物逐渐增多,而底栖植物逐渐减少至消失,因为浑水态湖泊中,含n

49、、p无机盐含量过多,浮游植物大量繁殖,覆盖在水面上会使底栖植物因缺乏阳光而逐渐减少至死亡。(3)清水态湖泊中无机盐浓度低,透光度高,随着含n、p的无机盐增加,清水态湖泊植物变为浑水态的原因是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体缺氧,鱼、虾、底栖植物等大量死亡。(4)为了重现清水湖的景象,可以控制人类活动对该湖泊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可以多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减少浮游植物的数量。【点睛】湖泊由清水态向浑水态的转换过程中,植物的变化情况是难点。应注意n、p增多会导致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底栖植物因为缺少阳光和氧气而导致数量下降。21.科研人员对野生型玉米(dd)进行诱变处理,得到隐性突变体(dd)。将野生型和突变体进行杂交,过程及结果如下表所示。组别1234亲本组合dd×dd1 组的 f1×dddd× dd3 组的 f1× dd发育异常种子的比例4978%5086%0%0%(1)本实验中,1、3 组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