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沙孟海的印学思想重点_第1页
浅论沙孟海的印学思想重点_第2页
浅论沙孟海的印学思想重点_第3页
浅论沙孟海的印学思想重点_第4页
浅论沙孟海的印学思想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沙孟海的印学思想前 言 “浙人不学赵伪叔,偏师独出殊英雄”,沙更世:沙孟海篆刻集,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4:4。这句话是一代宗师吴昌硕先生对沙孟海印作的高度赞誉。可见沙先生在中青年时期的的篆刻艺术已经有了一个很深的造诣。可是一直以来沙先生的印学还未被人们全面的认识,人们只知道书法家之沙孟海,而不闻篆刻家之沙孟海。此虽为合乎逻辑之现象,但对于完整的认识、研究作为艺术家的沙孟海来说,终有未臻全面之憾,何况沙老的篆刻艺术创作贯穿其一生大部分时期,其中极为重要的艺术活动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无论于基本人还是整个近现代印学史,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研究的必要性。 一、沙孟海生平简介 沙孟海先生是我国当代书

2、坛泰斗、著名金石学家、考古学家、教育家、历史学家与篆刻家。原名文若,号石荒、沙村、决明、兰沙、僧孚。一九零零年出生于浙江鄞县,一九九二年卒于杭州,享年九十有三。 沙先生早年从国学冯君木学古典文学,从艺术大师吴昌硕 赵叔孺学书法与篆刻,兼治古文字学,金石学。当时沙先生年轻有为,聪颖过人,更兼有名师指点,进步神速,在沪上书法篆刻界已小有名气,一代宗师吴昌硕先生对其印作极为赞赏,曾赠诗:“浙人不学赵撝叔,偏师独出殊英雄。”高度评价他的成就。中年后,结识诸多文学界名流,或请业问疑,或交流切磋,识见愈广,造诣愈深,加上本人治学严谨,刻苦钻研,成绩卓著,加上本治学严谨,刻苦钻研,成绩卓著,晚年则潜心学术理

3、论研究,其书法艺术的造诣更上有口皆碑,驰誉海内外。沙先生毕生著作宏富,择其要者有:近三百年书学、印学概论、助词论、沙村印话、兰沙馆印式、印学史、沙孟海论书丛稿、沙孟海书法集、中国书法史图录等。 沙孟海先生历任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浙江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博物馆名誉馆长,西冷印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名誉理事、顾问,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考古学会名誉会长及浙江省历史学会名誉顾问等职,并于一九八九年获“国立浙江美术学院终身教授”之称号。二、沙孟海印学思想的形成与篆刻艺术的创作道路 沙孟海先生自幼便受到了传统的书法篆刻艺术的熏陶,其父亲沙孝能先生喜

4、欢书法篆刻,对沙孟海影响至深。沙先生曾回忆说:“余治印受之庭训,先君子平居每用书法篆刻自遣。” “先父在世时,也写篆书,刻印章,我约略认识一部分篆文。家里有会稽刻石、峄山刻石,书店里又看到吴大澂篆书说文部首、孝经、论语,喜极,天天临习,加上老一辈的称赞,劲头更足。······在中学求学时,星期天常为人写屏写对”周振:沙孟海论书语录图释,上海书店,2003:108。于此可知,沙老的篆书发蒙甚早,约在20岁之前已具根底。如12岁时已随口读出报纸上所刊篆书大印“中华民国军政府鄂省大都督之印”;19岁便能用篆书为亲友书李氏祠堂记。沙老早期的篆

5、书如今获见不多,但由其自述中我们仍可见其严谨工整之风采,沙老在青年时期曾偏攻篆书,据其谦称这是因为写行楷“笔力软弱,学了五、六年,一无进展为了藏拙起见,我便舍去真、行书,专学篆书由于篆书书写的人少,一下子出了小名声。”沙孟海:沙孟海论书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480。正是由于有了集中学习篆书的经历,不仅于以后的书法带来凝重、敦厚的风骨,也同时为沙先生的篆刻艺术、印学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沙孟海先生的篆刻师法广泛,不居一家一派,秦汉六朝、明清诸子,无不汲而用之,然其入门的师法对象是赵之谦和赵时两家。他说:“早岁治印,喜伪叔”,“印章款识,造语之工,莫若伪叔,伪叔著述赡富,文章尔雅,

6、小品有琢,宜其名浏亮,无施不可矣。余之真爱伪叔,大氐以此。”沙孟海:沙孟海论书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354。这时悲庵的文章学识使之倾心,对于赵叔孺,则仰慕其治印之精:“于治印初师叔老,其为元朱文,为列国玺,古今无第二手,心慕手追,至今弗能逮。”沙孟海:沙孟海论书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356。沙孟海先生初次拜访赵叔孺时是在上海虹口,叔老即赠滨虹草堂藏印一部分以为勉励之意,其弟子吴泽与沙先生为知交,可以说,赵之印风于沙老先生的影响是贯其始终的,无论是在篆刻艺术的创作思想上,还是技法上。1922年冬,沙老初次拜访吴昌硕先生是在上海山西北路吉庆历,这对沙老先生的篆刻和书法是个至关重

7、要的转折,从篆刻来说,在雅妍的面目中又注入了一股峻拔之势,其间的作品也多吴氏的浑刚之气,在形和神上都能得精美。与此同时,又结识了正在教授吴先生之孙的王贤。据沙老先生回忆,沙老一面与王个簃先生互赠印切磋,创作水平为之一跃起。沙先生学吴昌硕,并非只取其外在形式,而是专注于他的深层次的创作思想,他认识到吴昌硕先生风格浑刚,得益于吴让之,其中又有钟鼎之意。新学做印的后生们是学不来的,一不小心就误入歧途。吴昌硕虽然极力的推崇吴让之,然而观其作品,却是自己的风格,自成一家,看不到谁的影子。极具古朴之风气。就算拿吴让之的作品对比,也是却步三分。转益多师才是沙孟海先生的追求。也师我们当今艺术从事者应该追求的境

8、界,吴昌硕先生曾赠诗:“浙人不学赵伪叔,偏师独出殊英雄······”沙更世:沙孟海篆刻集,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4:4。可见沙先生在篆刻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并且学习的态度严谨,而且不拘泥于一家,有自己的风格。吴昌硕先生的评价师十分客观的。沙先生后又追丁敬,极其崇尚他包容秦汉六朝、唐宋元明的气魄,他不止一次的称丁敬的印作集秦汉六朝的的气息于一炉,气象万千,意境十分高远。而且沙先生还表示:“乃所愿,则学钝丁也”。上个世纪二十年代 ,沙孟海先生在宁波拜冯君木为师研习文学,后又到上海在修能学社和商务印书馆国文函授社任教师,同时又拜识了篆刻

9、书法之外的其他学术界著名人物如章太炎先生等,所以说沙孟海先生的印学思想的形成 ,除了力探印史、博涉书海,还与文学、小学、考古学等的学术氛围有密切的关系,各种学术和艺术的综合影响是形成沙孟海印学思想的主要原因。沙孟海先生在师法赵时棢、吴昌硕等当代印人和赵之谦、丁敬等清代印人外,更在秦汉印上深下功夫,“汉印在印章史上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沙孟海:印学史,杭州:西泠印社,1987:48。可见沙孟海先生是十分重视汉印的,并且他在印学史·汉、三国、晋、南北朝印中谈到:“三国志·魏志卷九夏侯尚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记载,有印工杨利,印工宗卷这是我们今天仅能考见的比较早期的两位篆刻家的姓名

10、,非常难能可贵,可惜他们的作品没能流传下来,或者虽然流传下来而不知道是哪一件。今天谈三国印,必须特地提出来(前章说到秦寿命玺,李斯篆,王孙寿刻,不足信)。从这里知道,在漫长的阶级社会里,劳动人民创造过大量的精美的印章,绝大多数人姓名都被埋没了,那是多么不平的一件事。”沙孟海:印学史,杭州:西泠印社,1987:50。 可见沙孟海先生对秦汉印作还倾入了浓重的感情。蔡哲夫在1930年冬赠沙先生一幅石荒图,“为写一片荒山,但施墨,不著黛青,取境高绝”沙孟海:沙孟海论书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640。体现了沙先生的印作取法高古,意境深远。这也是沙孟海先生毕生的追求。建国以后至60年代出是沙先生创

11、作的高峰阶段,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较以前大大提高,精彩之处特别之多,这段时期,印作以古玺风格为多数,突出了用刀意识和疏密的对比度,风格趋于成熟,个性已经十分明显。七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眼疾,沙先生逐渐减少了篆刻方面的创作。以上我们简述了沙孟海印学思想的形成与篆刻艺术的创作道路,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沙孟海先生博采众长,然又不失个人之风格。在印学方面的著作坚持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实事求是,不迷信古法坚持科学的研究态度结合社会实践和出土文物与史籍文献互为参照而做出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结论。他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者学习的。三、 对印学史的发展与开拓 沙孟海先生早在1928年,就在

12、东方杂志中国美术号上发表有印学概论在文中,他简明的阐述了印学史上以实用为主的“创制时期”和以艺术欣赏为主的“游艺时期”两大阶段。在此之前还没有人这样明确的提出过,全文条例清晰、论证翔实。现在人看来,其中尚有某些还不够科学、易于混乱之处,但在当时还是比较有创造性的新说,为近代印学史论方面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30年代以后,很多印学的著述、多依其体例、引用其所说。有的呢,也略有增益与发展,有的则全文引用。如:孔云白的篆刻入门中“识印”和“各家派别”等章节中、邓散木的篆刻学中关于九叠文的释说,作为全文录用。可见,沙孟海先生的印学思想在当时已经产生了十分要的影响,并且被当时印界所接受。 1962年-19

13、84年完成的印学史,是沙孟海先生在印学史方面的新的总结、新的贡献。他在这本书的前言中写到“回顾嘱草之初,已历二十三年之久。人生有几个二十三年,思之怅然。”沙孟海:印学史,杭州:西泠印社,1987:1。可见,他为这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这本书也比较全面的反应了沙孟海先生的印学思想。这本书沙先生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十分广泛引用近年出土的文物资料,并以史籍为证,不以陈说为准,所以说,这本书的观点是十分有创新性和说服力的,它澄清了历来印学史上以误传误、认识混乱的情况。如书中印章的起源,过去印学书上多以古文献为依据,沙先生则明确的提出:“印章,无疑是进入阶级以后的产物。它最先出现的是作为奴隶主

14、压迫努力的一种工具,又是奴隶主与奴隶主之间作为交接凭信的一种手段。这种印章,无论在文献资料或实物资料中都已没有迹象可寻。”沙孟海:印学史,杭州:西泠印社,1987:3。对于古代印章的用途,根据出土资料及实用其情况分为器物记名、图记、殉葬、烙马等七类,和过去相比较比较详细和具体。关于秦印论证之观点,1966年曾撰文发表于香港大公报·艺林,先后为 书法研究等刊物所转载。文中对明清诸家如赵之谦、黄牧甫的错误认识,给予澄清,主要是对陈介祺旧藏“皇帝信玺”封泥,过去人们皆认为是汉代皇帝的信玺,沙先生根据秦始皇本记,判定这是秦代制作、汉代接受沿用的 玉玺印痕,从此世人才知道秦印的真实面目。197

15、9年出版的邓散木的篆刻学中也存在着某些混乱的现象,由此可见,沙孟海先生对印学史上的一些旧的说法、以实物反复比照得出详实可靠的结论的科学态度和真知灼见。在有关印章的名称与制度中、关于制作常用的铸印、凿印外,他还根据实物详细的审查确定“唐代官印统用著文,字画用小铜条蟠绕而成。遇有枝笔,用短条焊接上去。这是一种新的制法。印史上为见有什么名称,我们称之为蟠条印。蟠条印蟠出的文字,不容易排的很均匀,工程也不简单,多以后世很少采用。”沙孟海:印学史,杭州:西泠印社,1987:23。 在对印史中风格流派的划分上,过去印学概论及其他诸家多以地域分,时间越往后便有混淆不清之弊,如何震、苏宣、邓石如、黄牧甫等都是

16、安徽人,那么我们通常惯称之为“徽派”、“皖派”、“新皖派”;另称丁敬等为浙派,后有赵之谦、吴昌硕,或王福安称之为“新浙派”。那么这样呢,就造成了人为的混乱,沙先生在印学史中,抛弃陈说,而以风格或以人而分,这样较为科学客观。这正如他常给自己提出的“事物的认识多有探索的过程。”这也说明他对印学的研究是作为科学来严肃对待的学者风范。关于印章的风格,有猛利与和平两大类,过去的文人相轻、往往强调“正味”,互相排斥,印学史则尊重客观事实,与“双百”精神,对“猛利”一派创于何震等,书中这样写到:“何震首创猛利一派,苏宣、梁裘等人都用他的方法,有所发展。真正以猛利为家的要推后世吴俊卿、齐璜。大家承认吴俊卿、齐

17、璜的作品气魄之大,前无古人这里就不多说了。这是一个例子。”沙孟海:印学史,杭州:西泠印社,1987:177。;“和平”一路从汪关始至近代细朱文诸名家徐三庚、赵时等都做了一分为二较为客观的评述。这也说明沙孟海先生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精神。不以个人的喜好而对史实有所偏颇。一九八三年在西泠印社八十周年的纪念会上沙先生对“金石”与“篆刻”这两个历来被印学界所混淆的概念做了阐述,引起了学术界的震动,但后来经过认真的思辨之后,绝大多数同志接受了沙孟海先生的观点认为这样区分更符合实际,更有利于印学的独立发展。这个问题是被当作第二个问题来解决的:“印学、篆刻学的形成,是近六百年的事。搞这门艺术

18、的一向存在自卑感,怕别人此笑话它是雕虫小技因为研究古代印章是金石学中间的一个项目,所以篆刻家们往往依托金石学的牌子,自一位金石家,别人也给他金石界的美称,有来已久。事实上,宋以来所成为金石学,主要是指研究商周铜器和历代碑版之学,与篆刻仅有极小部分关系。并不等同。金石学是史学、考古学方面一门学问,篆刻是美术方面一门学问,两者有关系。但不是已物。现今社会上还有人混为一谈,甚至大专学校设置课程也还有把篆刻课标明为金石我社社友对此问题则早已解决了。篆刻学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有它自己的学术地位,不需要在顶金石家的老招牌。”沙孟海:沙孟海论书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638。在沙孟海论书文集中收录了许

19、多沙先生关于印学的著作,虽然多为短篇,但其中有关美学、印史、传记、论述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沙先生对印学独特的见解,给我们现代印学界以新的启迪。通过简述沙先生从二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沙先生不仅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印学家,更是一个学风严谨,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者。他从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出发,结合社会实践和出土文物与史籍文献,互为参证而做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结论,故对历代沿袭已久的错误观点敢予否定,或给予修正,对历史个人或事,或论说,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分为二的来评述;对材料不足者则持慎重态度,从不武断的下结论。因而著述成果累累,每一问世,都会得到书印界同行的重视。他对印学研究方面的开拓与建树都有着重大的贡献,称之为近代印学史论的丰碑是当之无愧的。结 语通过简述沙孟海先生的印学思想,我们从中知道理论与技法在我们的艺术学习和创作中应是并驾齐驱、同等重要的。没有一个好的理论作指导,我们的艺术行为就会丧失精神的源泉,而且容易走弯路,误入歧途,只着眼于技法,而不去解他们的发展历史,并在理论上加以认识,那么得到的必定是肤浅的。只知书法家之沙孟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