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专项增分练(三) 现代文阅读(三)(时间:40分钟满分:1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照陈
2、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作诗如说话”,一语破的。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以上说的
3、种种,都是安史之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
4、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
5、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正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1下列关于“雅俗共赏”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会。B从唐宋的诗文演变情况看,“雅俗共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语言的变化,白话文进入文学领域,但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C西厢记水浒传是“雅俗共赏”的佳作,它们满足俗人和雅人
6、共有的相通的快感趣味的条件,得到了所有俗人和雅人的肯定。D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中国文学出现了不分雅俗,只谈共赏的局面,在作者看来这是由于知识阶层融入了更多的来自民间的分子。2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语录体这种文体来自于中唐时期的禅宗,和尚在传道的过程中把大师的话用口语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为了让普通人看懂,便于传道。B宋代的词被称为“诗余”,后来的曲又被称为“词余”,大抵是因为二者做到了“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C“雅俗共赏”其实是“士”与“民”的文化的磨合,是“雅”对俗的迁就,也是“俗”对雅的学习和效仿。D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
7、并欣赏的,而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B孟子认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文学作品雅俗共赏的基础也是共同的人情,因此描写感官的体验,就能做到雅俗共赏。C作者认为新旧调整,传统就会变质,这变质的传统就会一直传递下去,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传统丧失的无奈。D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大巧若拙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思考
8、的中心问题是人工技巧和自然天全之间的关系,它是中国哲学中较早对技术主义进行批判的代表性观点。在道家哲学看来,文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并不必然带来人的性灵解放。工具的发达,技巧的凝聚,技术方式的变革,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技术主义的迷恋,却造成了对人自然真性的压抑。庄子认为,人类文明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人常常会忘记,巧只是工具上的便利,并不能解决人心灵中根本的问题,物质的巧并不能代替生命的体验。就像在工具、理性发达的今天,人们有一种“文明空荒感”一样。道家提倡大巧若拙哲学,就是让人从知识的跃跃欲试回到天全的懵懂,由欲望的追求返归性灵的恬淡,从外在感官的捕捉回到身心的体悟。大巧若拙反对技
9、术至上的思想,其核心是反对人为世界立法。在人为世界立法的关系中,人是世界的中心,人握有世界的解释权,世界在人的知识谱系中存在,这是一种虚假的存在。大巧若拙哲学,是要还世界以真实意义不是人所给予的意义。大巧若拙,作为中国美学的独特秩序观,不是依人的理性秩序去解释世界,而是以天地的秩序为秩序,如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原则是“巧夺天工”,世界具有最美妙的秩序,人的一切努力就是悉心体会这样的秩序,去除心灵的黏滞,去契合它。园林创造“虽叨人力”,但“全由天工”。园林是人的创造,是人工的,但园林的人工,强调无人工刻画痕迹,做得就像自然固有的一样,做得就像没有做过一样,这就是天工。不是“人饰”,而是“天饰”,这
10、才是中国园林的立园之本。西方传统园林有一个内隐的原则,就是人是自然的主人,重人工,重理性;中国园林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密合成为造园的根本原则。西方传统的园林都强调外在整饬的秩序,要求对称、整齐,符合其追求理性的趣味。中国园林则重视无秩序的美丽,力求体现大自然的内在节奏,表面上的无秩序隐藏着深层的秩序。铲平山丘,排尽湖水,砍伐树木,把道路修成直线一条,把花卉种得成行成列,这是西方园林的创造方式。而中国园林强调的是“天然图画”。中国园林是造“曲”的艺术,多用曲线而少用直线,一湾流水,小亭翼然,小丘耸然,加之以灌木丛生,绿草满径,云墙,回廊,潺潺的小溪,体现的、强调的是野趣自然本来的趣味
11、。排斥技术主义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占主流的。在中国美学看来,艺术是心灵的游戏,而不是技术,技术乃艺术创作之手段,但创作者不能成为技术的奴隶,动辄操规矩,举绳墨,按形涂抹,倾心雕刻,计妍媸,较工拙,这样便会现笔墨之痕,难掩破碎之相,人最终成为技巧的奴隶、法度的奴隶、传统的奴隶。中国美学中这悠长的反技巧传统,强化了美学中重体验的思想,但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在绘画中,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已成风气,高明者自臻高致,至其末流,则演变为胡乱涂鸦,以色貌色、以形写形之风全然抛弃,不从功夫中进入,而一味等待着妙悟,阻碍了绘画艺术的正常发展。(有删改)4下列关于“大巧若拙”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12、是(3分)()A大巧若拙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它主要思考人工技巧和自然天全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哲学中它较早对技术主义进行了批判。B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反对技术至上,反对人为世界立法,主张还世界以真实的意义,由欲望的追求返归性灵的恬淡。C与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相呼应,大巧若拙作为一种美学观,反对依人的理性秩序去解释世界,而主张以天地的秩序为秩序。D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强化了美学中重心灵体验的思想,但也对诸如技术、功夫等过度轻视,从而妨碍了艺术的正常发展。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西方传统园林有一个原则,就是人是自然的主人,重人工,重理性。西方传统园林都强调外在的秩序,要求对称
13、、整齐,符合其追求理性的趣味。B如果说西方传统园林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中国园林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密合,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C西方园林的创造方式是铲平山丘,排尽湖水,砍伐树木,把道路修得笔直,把花卉种得整齐,以体现其理趣。D中国园林虽然是人的创造,但却强调尽量隐藏人工的痕迹,所以中国的园林是不需要秩序的,体现自然本来的面貌和趣味,体现大自然内在的节奏和秩序。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道家哲学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并不能给人的性灵带来解放。在工具发达、技巧凝聚、技术方式变革基础上产生的对技术主义的迷恋,对人的自然真性造成了压抑。B庄子认为,人
14、类在追求巧的过程中,常常忘记巧并不能解决人心灵中根本的问题,物质的巧并不能代替生命的体验,因此在工具、理性发达的社会里,人们会有一种“文明空荒感”。C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原则是“巧夺天工”,它以契合世界固有的秩序为最高技巧,而不是夸耀人工之美胜过天然之美。D中国传统美学排斥技术主义,强调艺术是心灵的游戏,技术乃艺术创作之手段,创作者不能成为技术的奴隶。这种反技巧的传统既具有积极意义,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答 案1选C(特别提示:本题每个选项都看似与原文相同,所以可先“切片”,再“四比四看”。)A选项在第一自然段,逗号之前的语句对比难点在“起点”,原文“在这之后”就是这个意思;逗号之后对应第一自然
15、段中的第二句话。B选项内容对应第二、三自然段;C选项,原文第四段提到的是“俗人”和“一部分的雅人”,选项扩大范围了。D选项对应最后一段。2选B(特别提示:比对分句位置看分句前后构成的关系。)B项,原文第二段在谈为什么称“诗余”“词余”时,“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前后分句是转折关系,而选项变成了因果关系。3选D(特别提示:本题可运用“四比四看法”。)A项,第一段只表明战乱是分界线,但并没有说是必要条件;B项,描写体验就能共赏过于绝对;C项,对作者的情感倾向理解有误。4选D(特别提示:解答本题先运用“逻辑推理”初判,再切片比对。)选项A、B,陈述的都是大巧若拙的哲学问题,二项的观点是一致的:“对技术主义进行了批判”“反对技术至上”,题干要求是“一项”,所以排除A、B选项。对C、D选项,可切片比对。D选项,对原文最后一段内容理解有误,原文中是说“至其末流,则演变为阻碍了绘画艺术的正常发展”,不能说“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对诸如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农业耕地租赁合同绿色农业发展协议标准2篇
- 二零二五版农贸场食品安全责任险合同4篇
- 人工智能在信息安全中的应用-第1篇-深度研究
- 2025年美团外卖合作商家用户隐私保护合同4篇
- 2025年度房地产代理销售合作协议范本2篇
- 悲观锁在实时系统-深度研究
- 数据中心布线模块化研究-深度研究
- 2025年度合作项目保密条款及保密协议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机维修保养服务合同范本6篇
- 二零二五年度瓷砖行业定制化采购合同范本4篇
- 碳排放管理员 (碳排放核查员) 理论知识考核要素细目表四级
- 撂荒地整改协议书范本
- GB/T 20878-2024不锈钢牌号及化学成分
- 诊所负责人免责合同范本
- 2024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 印度与阿拉伯的数学
- 会阴切开伤口裂开的护理查房
- 实验报告·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材分析主讲
- 电气设备建筑安装施工图集
-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件 第10章-地下建筑抗震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