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_第1页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课题:十三岁的际遇课时:2课时 主备人:王粉娥审核人:使用时间: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 的过程2、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 语句3、培养自己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教学重点通过感受关键语句来体味文中作者对北大的深情, 深入体会并学习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 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教学难点创设情境,品味诗化的语言,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 理清感情变化的轨迹,体会小作者对北大真挚的情感, 培养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整体学习思路点拨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将用两个课时的时间完成,第一 课时主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

2、, 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深情。第二课时主要是品味语言,我 们要把把精彩的语句逐一找出来加以体味,作深入的思 考,并在全班交流。再反复诵读这些语句,在读中把握 感情。文章中提及的北大对作者的影响,我们要先划出 相应的语句,在讨论后归纳出要点。第一课时课时目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理清作者 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教学过程1自读课文,熟悉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意思弹指()迸溅()沉淀()积攒()呜咽()摒弃()怪癖()哺育()稚气()安恬()蓦然()3、根据注音写字词并解释词义尘yuanqion隆zhbu然xi利xie取Changyangchouqixuyu m

3、il1chouchang二、欣赏北大风景的相关图片,激发自己对北大的向往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自读课文时,思 考:1、“我”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 的?()2、“我”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 么固执地扭过头,不看呢?()3、刚入校的田晓菲和两年后的她有什么变化吗?()四课堂小结。本篇课文是一篇散文,重在抒写一种心境和情绪,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北大的深情。在学习本文时,重在 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关键语句来体味文中作者蕴含的深情。十三岁的际遇 诗化的语言、跳跃的思维对多数初 一学生而言,是难以理解、把握的。所以通过创设情境, 品味语言,理清作者感

4、情变化的思路,体会小作者对北 大真挚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将作为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五。课堂检测1.根据课文内容修改下列病句。(1)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 喜的天地里,我渴望创造,渴望生活(2)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对于北 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3)只有两岸风景变换,河上才始终有着拥抱未来的船客2.下列成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一视同仁白驹过隙小心翼翼B.津津有味弹指一瞬莫名其妙C.不甚感激不折不扣谈笑风声D.耳目一新曲折通幽亭亭玉立六学后记:七教后记:第二课时:一。 默读全文,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 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

5、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 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幺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 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二、 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讨论: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第一部分 (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 的梦想。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 和收获。第三部分 (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 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 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这样分段,显得自然、 合理。2、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幺第 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一个

6、词填在下列括号内: 按时间顺序来写:()3、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 的感受?第一段“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 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 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 (),或 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第二段中“我却固执地扭过 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 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 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 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4、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北大的() (因为是知识的象征)北大的():

7、同学、老师、我(因为是北大的主体)5、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 馆的感觉,是什幺样的感受呢?惶恐于自己的无知,再次扣住 ( )、感动之 情。6、朗读10、11段,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 什幺?“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 在这里“读”是什幺意思?此文的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 上读出了什幺?三。课堂小结。田晓菲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 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 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 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 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 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 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 的。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 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那我们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