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_第1页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_第2页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_第3页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_第4页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某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学习不良初中生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学 号:姓 名:某某学科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导师姓名、职称:某某教授日 期: 学习不良初中生的归因训练实验研究1论文选题的缘由与意义11选题缘由学习不良是世界各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因此学习不良(Learning Disabilities,LD)的研究是一项既充满魅力同时又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它本身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以及实践价值。当前对于学习不良归因的研究尤其是归因训练的研究还比较少。归因训练在近年来已经成为西方心理学界十分重视的研究课题,它为人类行为的控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并且广泛地应用到

2、心理现象研究的各个领域。12研究意义 首先,学习不良儿童及青少年目前已经占有一定的数量,已成为社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有效帮助学习不良初中生改善学习质量,有助于社会的发展。 其次,学习不良者在心理、行为上存在更多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解决他们的学习问题,有助于其心理、社会问题的改善。 再次,通过对学习不良初中生学业特点及归因训练的研究,能切实发现制约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和外在影响因素,为学习辅导做好理论和实践上的铺垫。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学习中的一些切实问题,同时也能够带来现实的社会效益。2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理论依据及研究现状21理论依据211学习不良定义学习不良(learning

3、 disabilities),又称学习障碍、学习困难等,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心理学术语是1958 年由Thelander,Phelps 和E. Kirk 三人明确提出,用以指代轻微脑功能障碍和学习困难儿童。主要是指那些身心健康、智力正常,但在学业中存在严重困难或学习屡遭失败,学习成绩低于教学大纲最低标准者。它不包括那些智力落后的弱智者, 也不包括有生理缺陷、营养不良、体弱多病、心理异常儿童。学习不良本质上是一种或多种心理过程障碍,主要表现在听、说、读、写、思考、数学计算与推理方面的落后和困难。具体而言,一般信息加工或基本心理过程障碍是造成学业失败的重要原因,社会信息加工过程是造成其心理与行

4、为问题的重要原因。学习不良是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异质群体,是伴随着个体一生发展的,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212归因训练的理论 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训练的对象掌握某种归因技能,改变其原有的不良归因方式,形成训练者所期望的积极归因方式。目前,指导归因训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韦纳的成就归因训练模式。归因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韦纳运用实验的和逻辑的方法将原因进行分类,将知觉到的原因按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每个维度都有相反的两极,三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2×2×2=8种原因分类。根据韦纳的理论,将失败归因于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如能力是有害的,它将减少对成

5、功的期望,并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造成恶性循环;相反,将成功归因于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就会增加对将来成功的期望,不会对自尊造成影响。因此,韦纳特别重视努力和能力归因,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倾向于让受训练者在成功时作能力归因,在失败时作努力不够归因,通过反复训练,来增强和保持对将来成功的期望,提高学习动机,改善或增强行为的积极性。22研究现状学习不良(learning disabilities)目前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心理学术语是1958 年由Thelander,Phelps 和E. Kirk 三人明确提出,用以指代轻微脑功能障碍和学习困难儿童。在日本,这方面的研究已成为21 世纪教育科研的六大攻

6、关项目之一;在美国,布什政府把改善学校处境不良学生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美国还成立了专门的国家学习不良委员会,确定了学习不良的教育法案,创办了专门的学术刊物,如Learning Disabilities Quarterly 和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等。学习不良儿童的研究,近几年来已成为国内外研究者比较关注的课题。综观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四个方面:(1)学习不良儿童内涵及外延的分析与界定。企图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但至今并没有达成统一的理解。(2)学习不良儿童学习方式、方法、过程特征的研究。并与正常儿童进行比较,以便发现不良儿童的一些特点。(

7、3)促成学习不良儿童出现的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个性特征等相关因素的研究。(4)学习不良儿童认知、行为、交往等方面发展状况的研究。此外,也有少量论文探讨了学习不良儿童学业归因的问题,但在研究工具、研究深度、归因训练方面比较欠缺,需要进一步深化、系统地开展研究。3论文研究计划31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明确学优生、学习不良初中生各自的归因方式及其特点;(2)通过归因训练改善学习不良初中生的归因方式;(3)通过归因训练提高学习不良初中生的学业成就。32研究假设(1)学优生、一般生、学习不良的初中生三者具有不同的归因方式,学习不良初中生的归因方式不够合理和科学;(2)归因训练能够改善学习不良初中生的归因

8、方式;(3)归因训练可以提高学习不良初中生的学业水平。33论文的创新或特色近些年来,国内关于学习不良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多,但还是主要集中于对其特点及影响因素等的探讨,对其归因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归因特点上,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尤其是对初中生学习不良的归因训练几乎没有;归因训练,就是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人们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方式的过程。运用归因训练可以帮助人们进行行为控制,本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通过对学习不良初中生进行归因训练解决学习不良初中生实际的问题,以期改善其归因方式并提高其学业成绩。34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分析相关研究,丰富理论认识,完善理

9、论设计。(2)问卷调查法。应用开放式“学习不良儿童筛选”问卷、“中小学生学业归因”问卷,根据研究需要开展调查。(3)观察和访谈法。为增强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筛选出的被试及其教师、父母、同伴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和访谈,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确定研究对象。(4)实验法。对学习不良初中生进行归因训练。35实验方案351研究对象从济南历城双语实验学校选择选择出学习不良初中生。在以往研究中人们大多数都对学习不良进行了操作化的定义,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出学业不良。参照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将学业不良界定为: (1)从各班挑选期中考试成绩位于班级后10的同学(即班级后六名);(2)对筛选出的被

10、试及其教师、父母、同伴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和访谈,确定研究对象;(3)除以上标准外,还要满足两条排除性标准:一排除智力落后( IQ < 70) 和智力超常( IQ > 130) 者;相对于学业不良,将学业优秀界定为: (1) 总体智商在85 分以上; (2) 上学期期末各科平均成绩处于全班前8 名之内; (3) 考试各科全部及格。针对这个标准选择学优生。352研究工具(1)中小学生学业成败归因量表(2)中小学生成就动机量表353研究设计本实验为准实验研究。从初二年级选出学习不良者作为被试,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学生在日常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归因训练;对照组仅进行日常教学,不做归因训练

11、。354研究步骤(1)前测:对所有学生都进行施测“中学生考试归因量表”、“中小学生成就动机量表”,对学优生、学习不良初中生的归因方式进行对比研究。(2)归因训练:将学习不良者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归因训练,按照规定的程序,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对照组按原有课程正常教学,不进行任何训练和干预。(3)后测:再次对所有学生都进行施测“中小学生考试成败归因量表” 、“中小学生成就动机量表”,并结合下一次期末考试成绩,来综合考察归因训练的效果。355数据收集与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在电脑上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36归因训练归因训练分集体

12、干预和个别干预两种形式。一是集体干预。集体干预面向全体受训练者,在实际干预过程中采用多种技术,分若干次定期进行。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1) 说服。由研究人员主持,向受训练者讲解一些专题,如说明在学习活动中的正确信念和错误信念,指出学习潜力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心的确立;向受训练者指出努力程度对于学习成功的重要性;引导受训练者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2) 讨论。根据研究人员的讲解,组织学生分若干小组讨论,讨论的问题如自信心与成功的关系? 努力、能力与成功的关系? 影响学习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 示范。让受训练者观看录像或听录音,了解他人在成功和失败时是如何进行归因的,研究人员要说明

13、所期望的归因是什么,并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讨论,加深认识,接受归因反馈,形成思维定势。(4) 强化矫正。让受训练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然后要求学生在事先预备的归因因素中做出选择,对完成任务的情况做出归因。二是个别干预。个别干预与集体干预同步进行,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形式:(1) 咨询。研究人员协同教师在同个别学生谈话时,一方面解答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他们提出的问题,了解他们学习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归因指导,提出具体的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做出积极的归因。(2) 定向训练。由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进行,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正确使用言语评价,对差

14、生可降低起点,必要时可用假成绩反馈,多表扬,少批评,帮助学生一点点进步,使其树立信心,消除自卑心理,提高学习动机,逐步改善其学业不良的状况。根据学习不良初中生的归因特点以及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归因训练活动课程,共计八个活动单元,预计在2011年4月至6月之间完成,每周一次,每次五十分钟,共进行十次。每次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做归因日记。 (1)“欢迎来到成长训练营”(2)“只要努力,败者为王” (3)“原因决定结果” (4)“我要学” (5)“从挫折中重生”(6)“我看成败”(7)“我也很棒”(8)“努力创造奇迹” (9)“聪明学习超效方法”(10)“我的未来之路” 不足:归因训练效

15、果的保持与迁移4研究计划2010.92010.12 文献阅读、论文选题2010.12 论文开题2010.122011.3 进一步文献阅读与资料收集2011.32011.7 实验设计、进行实验2011.72011.10 整理数据、统计分析2011.102012.3 论文初稿2012.32012.4 论文定稿2012.6 论文答辩5论文写作的初步框架结构1文献综述 11学习不良综述 12归因训练理论 13学习不良与归因的关系研究 14本研究的意义 15本研究的创新之处2研究思路 21研究目标22研究假设23研究对象24研究方法25研究工具26研究设计27研究步骤28数据收集与处理 3归因训练31归

16、因训练的实验模式32归因训练的时间安排33归因训练的基本原则34归因训练的活动内容35归因训练的主要方法36归因训练的注意事项4结果与分析41学习不良初中生与学优生的比较42实验组、对照组二者在归因训练前后的比较43实验组自身、对照组自身归因训练前后的比较5讨论51学习不良初中生与学优生的差异52归因训练的具体效果分析53归因训练效果的保持与迁移 6结论7教育建议 8本研究的不足之处9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致谢6主要参考文献目录1刘全礼.学业不良儿童教育学儿童学业不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6 2沈烈敏.学业不良心理学研究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8.1

17、0.3王艳慧.归因训练对低自尊初中生的影响研究D.硕士论文,苏州大学,2006.584胡义秋.高一学生归因训练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D.硕士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3.45辛自强,余国良.学习不良的界定与操作J.心理学动态,1999,(7):6余国良.学习不良:一个有待拓展和深化的研究领域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5455467闫嵘、俞国良.美国成人学习不良研究及其启示J. 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6):8918998余国良、王永丽.学习不良儿童归因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 ,27 (4) :786 - 7909王永丽、俞国良、林崇德.学习不良儿童心理健康的特点

18、研究J.心理科学,2005 ,28 (4) :797 - 80010张雅明、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元记忆监测与控制的发展J.心理学报,2007, 39 (2) : 24925611雷雳、张钦、侯志瑾、周俊华.学习不良初中生的成败归因与学习动机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4;374012 张登印、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认知发展、学习动机和家庭资源的比较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 年第2 期,52 - 56 13 俞国良、董妍.学习不良青少年与一般青少年学业情绪特点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2006 ,29 (4) :811 - 81414韩仁生.小学生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

19、97年第20卷,461 - 47015韩仁生.中小学生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8,(4):442-45116李志英.小学生数学学业不良的归因与转化D.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4.1117韩仁生.中小学生考试成败归因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5,(2):140-14718张林、邢方.归因训练的理论、实践及未来走向J.心理研究,2008,1(3):16-2019韩仁生. 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 2 (24) : 4 - 720韩仁生.韦纳的归因训练理论模式及其实施J.2003(1):56-5821Forsterling. F. (1985) At

20、trition training : a review , Psycho2logical Bulletin , Vol. 98.22韩仁生.当代归因训练三种模式评述J.齐鲁学刊,1998(4):123-12623Seligman , M. E. P. (1967) Failure to ascape traumatic shoc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74,1924Weiner ,B. (1992) Human Motivation , Sage Publications , Inc. 25327025Weiner , B. (1986)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motivation and emotion. New York : SpringerVerlog.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