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戏曲鉴赏第三小组_第1页
潮剧-戏曲鉴赏第三小组_第2页
潮剧-戏曲鉴赏第三小组_第3页
潮剧-戏曲鉴赏第三小组_第4页
潮剧-戏曲鉴赏第三小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服装设计主讲人:孙政京剧潮剧主讲人:詹晓忠目录小组成员分工小组成员分工潮剧概况潮剧概况形成发展形成发展行当名家行当名家唱腔唱腔音乐音乐乐器乐器福建与海外潮剧福建与海外潮剧传承传承 现状现状潮剧与俗语潮剧与俗语剧目名段剧目名段舞台装置舞台装置戏服戏服小组小组成员成员分工分工 一、小组小组成员成员分工分工潮剧概况潮剧概况二、潮剧概况潮剧概况 潮剧,又称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在丑生(角色)有突出表现的地方戏曲,是中国对外最有影响的地方戏剧之一,中国十大剧种之一。 潮剧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它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素有“南国奇葩”的

2、美誉。 形成形成三、形成形成 潮剧是明朝南戏流传到潮汕地区之后,潮州艺人用潮州方言演唱,由于语音、语调上的不同,使原有的曲调起了变化,同时还吸收潮州的民间音乐、小调等,从而在南戏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声腔潮腔,为明代南戏五大声腔之一。清代前期,潮剧称为“潮调”,“泉潮雅调”和潮州戏,属元明南戏的一支。泉潮雅调从音乐唱腔得名;潮州戏则是从地域而得称 。福建泉州和广东潮州人文历史较为一致,潮腔、泉腔相互汲收,渗透融合。 发展发展四、四、发展发展 明末已在闽南的诏安、云霄、平和、东山、漳浦、南靖等地广为流传,与梨园戏关系密切。近代潮剧仿用诵唱文学“歌册”,吸收正音、西秦、外江诸戏曲艺术,从民间音乐、大锣

3、鼓中汲取滋养。潮绣丰富了潮剧的舞台美术。 在暹罗大城皇朝末期(1767年前),潮州戏到了泰国。“五四运动”后海外潮剧的黄金时代在海外的潮剧中心(曼谷)形成,从曼谷到新加坡、柬埔寨、安南等地的演出网点和从曼谷到暹罗各州府演出点纵横交错。 潮剧在明朝形成后流行于广东潮汕、闽南等地,并随潮州人传播到港澳台、上海,以及海外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与欧美地区。省非遗传承基地、省文化厅第一批非遗研究基地广东潮剧院于2012年10月在第四届潮剧节上宣布向联合国申报潮剧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工作正式启动,得到了粤东潮汕各市(汕头,潮州,揭阳,汕尾,普宁)人民乃至海内外潮人的支

4、持。行当行当五、行当行当 潮剧的角色很多。明代为生、旦、贴、外、丑、末、净七行。而且每一种还有不同类型。俗语用“四生、八旦、十六老阿兄”来形容一个演员阵容齐全的标准。四生:小生、老生、花(丑)生。武生;八旦:乌衫旦、闺门旦、彩罗衣旦、武旦、刀马旦、老旦、丑旦(女丑)。“老阿兄”是指在剧中扮演各种杂角。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角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

5、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生角生角 小生、老生、武生、小生、老生、武生、 丑生(花生;三花生)丑生(花生;三花生)旦角旦角青衣(乌衫)闺门旦(蓝衫)衫裙旦、彩罗衣旦(花旦)乌毛、白毛(老旦)、武旦净角净角 文净、武净、丑乌面 丑角官袍丑、项衫丑、踢鞋丑、武丑、裘头丑、长衫丑、褛衣丑、老丑、小丑、女丑。 名家名家六、名家六、名家 姚璇秋,1935年生,女,广东澄海人,潮剧旦角,一级演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广东潮剧院副院长。先后赴泰国、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演出。 潮剧作品:扫窗

6、会王金真、陈三五娘陈五娘、苏六娘苏六娘、辞郎洲陈璧娘等。她继承了潮剧青衣旦行的传统表演艺术程式,又广泛学习融化兄弟剧种的表演艺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台风雍容大方,做工流畅自然,在塑造角色时,能够保持形象的内在感情和形式美的统一。 姚璇秋姚璇秋1957年在中南海为中央领导同志演出,受到毛主席、周恩来和邓小平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林初发林初发 林初发,男,1973年出生,广东揭西县人,1993年毕业于汕头文化艺术学校,2002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表演大专班,国家一级演员,广东潮剧院一团小生演员。其唱腔明亮、咬字清晰,以字求声、以声托情,多次随团出访美国、泰国、新加坡、越南、柬埔

7、寨、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艺术交流演出。 作品:成功饰演狄青出使中的狄青、东吴郡主中的刘备、薛丁山哭灵中的薛丁山、忆十八中的梁山伯。 张怡凰张怡凰 张怡凰,女,潮剧旦角。1971 年11月出生于汕头南澳岛。 1989年毕业于汕头戏曲学校。 2000年至2002年在中国戏曲学院表 演大专班学习。先后在桃花过渡 中饰桃花、闹钗中饰小英, 嫦娥奔月中饰嫦娥、春草闯 堂中饰春草、李半月、柴房会中饰莫二娘、葫芦庙饰香莲、1999年拍摄发行了“张怡凰潮剧艺术专辑”曾多次随团赴新加坡、香港、泰国、美国、澳大利亚、台湾、越南、柬埔寨演出。2001年8月应日本岸和田市市长邀请赴日举办“张怡凰潮剧艺术演唱会”

8、。方展荣方展荣 方展荣,1948年9月生,广东普宁市洪阳镇人,潮剧丑角,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会员。早年就学于潮剧戏曲训练班,其表演诙谐幽默、 雍容大方,行云流 水,灵动自如,唱 腔宽畅明亮,韵味 淳厚,尤以柴房 会、闹钗脍 炙人口,深受广大 观众喜爱。洪妙、洪妙、蔡锦坤蔡锦坤、李有存李有存 洪妙(19041986),男,汕头澄海人。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工老旦,兼女丑,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1957年洪妙随团上京演出,杨令婆辩十本一戏因其成功塑造了杨令婆的舞台形象而钦誉京华,被誉为“活令婆”。他在苏六娘中扮演乳娘,换偶记中扮演老宫女幼花等,在海内外观众中留下了深刻印

9、象。 蔡锦坤(1922-2011),男,广东揭阳市人,潮剧丑角。1957年和1959年两度随团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演出,他项衫丑的表演赢得昆剧名丑徐凌云,王传淞和川剧名丑刘成基的高度赞赏。 李有存(1923-1997),广东汕头市潮阳区人,潮剧丑角。他戏路宽广,在踢鞋丑,项衫丑,官袍丑,长衫丑,裘头丑和老丑等行当的角色均有出色的表演。唱腔唱腔七、唱腔唱腔 潮剧唱腔属于高腔系统,称之为曲牌体系。潮剧作曲通常运用四种素材:一是曲牌,一是滚调(也称滚板),一是民间小调(也称小调),一是词牌(或称唱词),其中最具剧种特色的是曲牌。潮剧唱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唱腔的用调上,潮剧唱腔用调比较讲究,一般互不

10、混杂。曲牌唱腔或对偶曲唱腔一般都应用四种调即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反线调,此外还有锁南枝调、斗鹌鹑调,以及犯腔犯调。活三五调为潮剧唱腔中的特殊音调,其音调和潮语腔调十分密切,因唱词语音升降而产生音调圆活多变,故艺人说:“从乐谱上看,活三五调只有五音,但唱奏之,则一音数韵,圆活变化不止十音。”具有潮腔潮调的浓厚韵味,如琼花的晴天霹雳等;活三五调属悲调,但潮剧唱腔用调多变,也有悲调喜唱的,如京城会的皂罗袍。 唱腔唱腔 潮剧唱腔有一个特点,就是帮唱。帮唱不是潮剧独有,但潮剧帮唱形式和手法,有独特之处。 潮剧演唱用真声,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影响,与京剧、粤剧等的假声唱腔有很大区别,唱念

11、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但唱腔仍以柔婉为特征,少有京戏、广州戏类激越的音调。 音乐音乐八、音乐八、音乐 潮剧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潮剧中有传统曲牌二百多支,乐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国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伴乐部分,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又不断吸收了潮州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乐曲等,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潮剧音乐和潮州音乐的音律,一般为相对的七平韵律或是混合律。潮剧伴奏音乐和潮州音乐虽为不同的两个范畴,但它们互为补充,互相融合。潮剧的伴奏中少不了诗弦乐、潮阳笛套音乐、庙堂音乐等,

12、而潮州音乐中的潮州大锣鼓,则是从潮剧的戏台锣鼓中演化得来。 乐器乐器九、乐器九、乐器文畔乐器:弓弦类:潮州二弦、椰胡、提胡、中胡、大胡、板胡、大提琴、倍大提琴等吹奏类:潮州大中小唢呐(俗称“的禾”或“大、中、小吹”)、潮阳笛套等弹拨类:扬琴、秦琴、月琴、三弦、大三弦、琵琶、中阮等武畔乐器:皮革类:大鼓(又称战鼓)、低音鼓、中鼓、哲鼓、苏鼓木革类:潮州手板、低音板(木鱼板)、中音副板、高音副板铜质类:深波、曲锣、斗锣(又称战锣、撑锣)、苏锣、月锣、钦仔(又称空仔)、九仔锣、铜钟(现已少用)、铜磬、深波钹、苏锣钹、钹仔、吊钹、号头(吹奏类) 乐器乐器 椰胡俗称冇(怕)弦,史称潮提,又称辅弦,是助主

13、弦的意思,它是闽南以至潮州地域音乐文化的代表 波潮州大锣鼓打击乐器之一,为潮州音乐与潮剧特有的打击乐器。 戏服戏服十、戏服十、戏服潮剧戏服,是舞台人物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三个特点: 首先是十分重视身份区别、官阶区别和等级区别,并反映在服装的式样(款式)、颜色和图案花纹上。(皇帝穿龙袍,朝臣穿蟒袍,地方官(州县府官)穿官袍) 其次是实行衣箱规制,全部戏服以明代的生活服饰为基础,参用其他朝代的一些服饰,按其基本式样,归为35类左右,这35类,通过图案、色彩的变化,组成100多套常用服饰,适应于上起秦汉,下至宋元明各个朝代的不同人物的穿戴。一般戏班的衣箱里,只具备100多套服饰,便可应付所有剧目

14、人物穿用(清装戏除外)。 第三,舞台上的戏服无寒暑四季之分,一年四季均可穿戴.舞台装置舞台装置十一、舞台装置十一、舞台装置潮剧演出的舞台装置,从初期到现代,由简单陈设到布景灯光的运用,经过多次变革的漫长历程。早期(清末民初),台中挂竹帘,台前摆一桌二椅.1952年开始改为布幕镜框式舞台形式,台前逐渐增加一些半立体景物及木制现实桌椅。1960年以后,开始采用天幕布作幻灯投影,台前普遍用射灯。挂竹帘棚面挂竹帘棚面这种挂竹帘演戏的古老舞台装置,有元明南戏的遗风。绣帐幔台面绣帐幔台面绣帐幔台面,是20年代至30年代潮剧班时兴的舞台装置,俗 称三门四柱式绣棚面。布画台面布画台面布画台面装置,在时装文明戏

15、兴起后盛行。剧目剧目十二、剧目十二、剧目广东潮剧院资料室从汕头日报刊登的剧团演出资料获悉,1950年至1984年,潮汕各潮剧剧团演出的剧目共1582个。迄今新老剧目总数当在4000个以上。1949年以前演出的剧目来源:一是来自宋元南戏、明清传奇或京、昆、花部剧本;二是潮州地方题材的剧目;三是文明戏(时装戏);四是改编潮州歌册或者与潮州歌册互相移植的剧目。 建国后,则有新整理的传统剧目、新创作的历史剧和古装故事剧、新创作的现代剧和改编移植兄弟剧种或其他艺术品种的剧目。有的传统剧目有较好的唱腔音乐或表演艺术,但剧本的思想内容存在较多的糟粕,整理后改变其主题思想的,如芦林会,该剧原是宣扬封建的三从四

16、德,带有较多的糟粕,整理后,一反原有的思想,成为一折控拆封建罪恶制度的唱工戏。 新创作的历史剧和古装故事剧,宣扬爱国主义思想,歌颂民族气节,宣扬正义。新创作的现代剧有的是50年代初期,配合潮汕土地改革、民主改革的剧目,有的以潮汕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或根据发生在潮汕的真人真事编写的,紧密配合政治运动,起了宣传鼓动的作用;如汕头老虎廖鹤洲、枫溪恶霸吴承族。有的是根据潮汕革命人物或先进人物和事件编写的,如江秀卿。剧目剧目 潮剧传统剧目相当丰富,已发掘出1300多个,大致分为以下二类:宋元南戏和元明杂剧,传奇如琵琶记、荆钗记、拜月亭、白兔记、破窑记、跃鲤记、渔家乐、玉簪记等。这类剧目的主要“关目”与古本大

17、多相同,文词典雅,乐器古朴,做工精细。潮州书坊还刊行木刻唱本,一直流传于国内外潮人居住的地方。 另一类是取材于地方民间传说或以当地实事编撰的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以及龙井渡头、陈太爷选婿、换偶记、柴房会等,这类剧目戏文雅俗共赏,情节曲折有趣,富于地方色彩。中国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潮剧盛行“文明戏”(即当时的现代戏),如林则徐。名段名段十三、名段十三、名段白兔记的井边会、回书、磨房会高文举珍珠记的扫窗会蕉帕记的闹钗 跃鲤记的芦林会荔镜记的陈三磨镜、益春藏书苏六娘的桃花过渡、杨子良讨亲金花女的南山相会等,为潮剧舞台经常上演 的锦出艳段,并分别成为潮剧生、旦、丑的传统应工 戏、教材

18、戏。 潮剧剧目杨令婆辨十本与扫窗会、闹钗 三个潮剧传统锦出戏被誉为“三块宝石”。琵琶记琵琶记 琵琶记是一个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宋代南戏已把它搬上舞台,明代徐渭南词叙录中所录的早期戏文赵贞女蔡二郎,就是演“伯皆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的故事。“是迄今所现的戏曲剧本中第一个古本”在我国戏曲文献宝库中,是十分珍贵的海内孤本。苏六娘苏六娘 剧情来源于潮汕民间故事。苏六娘与表哥郭继春情爱甚笃,私订婚姻,却又被强许配给潮州杨师爷之子,于是两人私奔,被父亲以母病重为借口骗回并处以“浸猪笼”的族规浸死于河中,郭继春得知后蹈江殉情,后两人浮尸江上,尸怀相拥,化成双鱼,日夜游弋于江中。荔镜记(陈三五娘)荔镜记

19、(陈三五娘)取材于潮州民间传说,讲诉的是明代福建泉州人陈三(伯卿)欲往广南探亲,途经潮州,适逢元宵佳节,潮州满城花灯,热闹非凡,陈三便驻足观灯,不料与五娘(黄碧琚)邂逅,两人一见钟情但因五娘已许配 富豪林大而无缘。来年陈 三重游潮州,两人再遇, 五娘投荔枝订情,陈三则 乔装磨镜匠故意打破宝镜, 卖身黄家为奴,后经婢女 益春相助,一同出逃黄府, 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 事。金花女金花女 书生刘永夫妻上京 求名,途中遇盗,双 双投水,分别获救, 金花以为刘永已遇害, 只能寄居兄长金章家 中,备受嫂嫂金章婆 虐待,迫遣于南山牧 羊,受尽苦楚,又欲逼其改嫁,幸遇刘永衣锦回归,夫妻团圆。潮剧与潮汕俗语潮

20、剧与潮汕俗语十四、潮剧与潮汕俗语十四、潮剧与潮汕俗语【父母无修世,卖仔去做戏】【父母无修世,卖仔去做戏】“父母无修世,卖仔去做戏”,是对旧社会潮汕童伶悲惨生活的写照。 在过去,送孩子去戏班的,多是家里生活贫困的人家,一纸卖身契,就注定了这个孩子的下九流地位和非人的遭遇,所以又有另一俗语说:“是父母硗,唔是父母枭。” 戏班的戒律很多,稍不慎,就会遭到刑罚。解放后,废除了童伶制,演员的社会地位也不断地提高。“卖仔去做戏”的悲惨景象不会再现了。但老一辈的潮汕人,却还深深地记得这一句描写旧社会童伶悲惨身世 的俗语。潮剧与潮汕俗语潮剧与潮汕俗语【无丑唔成戏】【无丑唔成戏】潮汕俗语“无丑唔成戏”,是指没有丑角演不成好戏。 潮州本土戏曲的形成,虽然整台都用潮语唱念,但生、旦角色唱、白较多使用潮语的读书音和词汇,而丑角不但可以说白话,而且可以随意插科打诨,逗引观众。有一次,一戏班在做戏,为了娱乐观众,一丑角做了“想要自缢又害怕”和“想要投水却胆怯”的动作后,说了几句“唉!想欲吊颔哩惊畏索大条!想欲跳溪哩惊畏无人捞!便成便成勿去死,留放街市食白米!”诙谐十分,引诙谐十分,引得台下哄堂大笑.潮剧与潮汕俗语潮剧与潮汕俗语【孬过金章婆】【孬过金章婆】潮汕人骂一些心肠恶毒的女人,总是用“孬过金章婆”这一个惯用语。 它的典故 出自潮剧金花牧羊,说的是有一户中等人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