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实用教案_第1页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实用教案_第2页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实用教案_第3页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实用教案_第4页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实用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hu dng)转化为非农业活动(hu dng)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第1页/共17页第一页,共18页。2011年12月,中国社会(shhu)蓝皮书发布,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第2页/共17页第二页,共18页。城市化的进程(jnchng)内部(nib)市区的城市化外围(wiwi)市区的城市化郊区的城市化逆城市化阶段1.城心地区的城市化2.中心市区的城市化1.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3.住

2、宅的扩散与城市化1.土地利用集约化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3.城市网络化第3页/共17页第三页,共18页。第4页/共17页第四页,共18页。 城市化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会延续?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城市化今后将如何发展?这些很容易被人们提出的问题出师科学工作者去探讨(tnto)城市化的机制。(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zhji)动力(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五)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的进程第5页/共17页第五页,共18页。1.农业生产(shngchn)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的生产(shngchn)能力

3、是城市形成的第一前提: 城市是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的聚集地,不能生产(shngchn)农产品,城市人口所需的粮食必须由城市外部的农业提供。就整个社会而言,农业生产(shngchn)创造农产品的能力,除第一产业从业者自己及家属所需要份额外,剩余的粮食生产(shngchn)能力就是省市存在的必要前提条件。基于这一原因,历史上的第一批城市都诞生于农业发达地区,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2.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 第二、第三产业为农业提供了新工具、新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又可以(ky)提供更多的剩余劳动人口进城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因此,农业只提供粮食,不提供劳动人

4、口,非农业部门就不能兴起;非农业部门不能形成,城市也就不能产生。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第6页/共17页第六页,共18页。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立足于国内,必须保证粮食的基本自给,而保证粮食的基本自给的重要条件就是保证耕地的数量。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1996年全国耕地面积(总资源)为1.3108hm2。当年全国总人口为12.24亿人,人均耕地面积为0.106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2001年全国耕地面积下降为1.27108hm2,5年中耕地减少300hm2,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到0.1hm2。由于耕地减少以及其他原

5、因,全国粮食总产量在1998年达到创纪录的5.12108t,即超过0.51012kg后逐渐下滑,2003年仅为4.3108t,比1998年减少了16%,人均粮食拥有量更从411kg下降到334kg,减少了近19%。显然,这一趋势发展下去的话必然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重大影响。为此,中央政府近年来实施了最严厉的耕地保护政策,对各地每年占用的耕地量下达具体指标,并要求各地耕地的占(用)补(充)尽可能平衡。通过种种努力,200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恢复到4.7108t。 由此可见,城市化的第一前提,即农业剩余产品的数量,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依然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中的一个制约(zhyu)因素。第7页/共17页第七

6、页,共18页。 不仅在城市产生的初期需要农业提供剩余的劳动力,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时期也依赖农业提供剩余劳动力。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初期,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城市劳动力出现了短缺现象。为此英国实施了“圈地运动”,强迫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以便为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在美国,工业化时期所需要的劳动力则通过国际移民的方式来解决。 20世纪以来,虽然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很低,但由于农村人口激增,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尖锐,所产生的农村剩余人口问题十分严重。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迁移的过程中,若城市中的非农业部门(bmn)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城市中就会产生大量的无业人口和贫民区,造成过

7、度城市化现象。因此,在实践中,如何使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即如何使农村劳动力得以顺利转化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在内多面临的重大问题。第8页/共17页第八页,共18页。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工业朝着自动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工业部门大量吸收劳动力的时代已经结束,城市发展对工业发展的依赖程度减轻。但是(dnsh),从世界范围看,工业对于城市发展的主导地位依然存在,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第9页/共17页第九页,共18页。城市中的第三产业的发达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工业的现代化密切相关。现代条件下,整个社会的生产流通容量加大,市场交换的频率加快。企

8、业在这样的条件下组织生产,就需要想方设法提高经济效益,千方百计地为用户服务,以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因此,企业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也就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例如,生产运作要求有金融、通讯、运输、研究的协助,产品流通要求有批发(p f)、零售、仓库、广告等行业的配合。第10页/共17页第十页,共18页。 经济发展为城市化的实现提供了某种可能,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brn)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根据1981年美国人口咨询局的资料,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加权平均每人国民生产总值与其相应的加权平均城市化

9、水平之间呈现出一种明显的相关关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一般城市化水平也高。第11页/共17页第十一页,共18页。 人口政策的相对宽松必然会促进人口向城市移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比重逐渐提高;相反,城市对外来人口的限制必然会阻滞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收入水平低相关的非正常状态。如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体制(tzh),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化进程。第12页/共17页第十二页,共18页。(一)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1.城市化进程加快2.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3.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4.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二)当代中国的城市化1.有

10、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乡村城市化显著3.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正在(zhngzi)形成4.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第13页/共17页第十三页,共18页。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第14页/共17页第十四页,共18页。粮食问题农民大量离开原耕种土地,弃耕抛荒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粮食进口率逐渐增高,使得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存在隐患,这不利于中国国家发展和政局稳定。第15页/共17页第十五页,共18页。第16页/共17页第十六页,共18页。谢谢您的观看(gunkn)!第17页/共17页第十七页,共18页。NoImage内容(nirng)总结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