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洛阳规划管理技术规定_第1页
新版洛阳规划管理技术规定_第2页
新版洛阳规划管理技术规定_第3页
新版洛阳规划管理技术规定_第4页
新版洛阳规划管理技术规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洛阳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筑规划设计第三章建筑间距第四章建筑退让第五章建筑高度和景观控制第六章居住区公建配套设施及临时建筑第七章建筑基地、绿地和停车第八章附则附录1制订依据附录2名词解释附录3计算规则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洛阳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有关规范、规定,结合洛阳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洛阳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筑工程。各县(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的建筑工程可参照本规定执行。临时建筑、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及历史遗留私有房屋改建、农村个人建房以及城市旧城区私有 房屋修建按有关规定执行。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建

2、筑工程系指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及其室外装饰装修工程。第四条 本规定所定标准,为建筑规划管理的基本标准。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城市设计等,应符合本规定。各项建筑工程,除执行本规定外,还应根据城市规划有关规定创造良 好的环境。第二章建筑规划设计第五条 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建 筑工程的规划设计系指总平面规划设计和建筑单体设计。第六条 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以及本规定的要求;涉及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配套设施等控制指标的应当符合规划技术条件确定的各项要求。第七条建筑工程规划设计内容及要求

3、(一)修建性详细规划一般应有以下内容:1. 总平面规划图;场地的区域位置。 场地的范围(用地和建筑物各角点的座标或定位尺寸、道路红线)。 场地内及四邻环境的反映(四邻原有及规划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场地内需保留的建筑物、古树名木、历史文化遗存、现有地形与标高、水体、 不良地质情况)。 场地内拟建道路、停车场、广场、绿地及建筑物的布置,并表示出 主要建筑物与用地界线(或道路红线、建筑红线)及相邻建筑物之间的距离。 拟建主要建筑物的名称、出入口位置、层数与设计标高,以及地形 复杂时主要道路、广场的控制标高。 指北针或风玫瑰图、比例。 根据需要绘制下列反映方案特性的分析图:功能分区、空间组合及景观分析

4、、交通分析(人流及车流的组织、停车场的布置及停车泊位数量等)、地形分析、绿地布置、日照分析、分期建设等。2. 彩色渲染图(含透视图、鸟瞰图、夜景照明效果图)或模型;3. 日照影响分析结论报告;4. 交通影响分析报告;5. 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6. 竖向规划设计(什么东西?);7. 文字说明;8. 设计单位出图专用章以及注册师章。(二)建筑单体方案设计一般应有以下内容:1. 建筑的总平面规划图(内容同上);2. 建筑物的平、立、剖面图(比例 1: 100 1: 300,其中平面图应注明 各层的使用功能);3. 彩色渲染图(含透视图、轴测图和夜景照明效果图)或模型;4. 日照影响分析报告(

5、视需要);5. 交通影响分析报告(视需要);6. 文字说明;7. 设计单位出图专用章及注册师章。(三)室外装饰装修工程、 临时建筑、零星建(构)筑物以及一般建(构) 筑物的规划设计要求可适当简化。第八条 重要建筑的设计方案一般不应少于三个。第三章建筑间距第九条 建筑间距系指两栋相邻建筑主体外墙之间的最小距离。第十条 建筑间距的确定应当综合考虑日照、消防、环保、管线敷设、 国家安全、建筑保护、卫生、建筑环境以及土地合理利用等因素。第十一条 多层及多层以下居住建筑间距1. 平行布置时的间距,不得小于1.1h,其中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间距可酌情降低,但不应小于1.0h o注:h为较高建(构)筑物

6、的遮挡高度。2. 多、低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不得少于9米。3. 垂直布置的多、低层建筑山墙宽度大于 15米的其间距按照平行布置的 间距要求控制。4. 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间距 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30。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要求执行。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30。、小于或等于60。时,其最窄处间距不小于平行布置时间距的 0.8倍。 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60 °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直间距控制。5. 多、低层居住建筑并列布置时,若在山墙幵启窗洞,建筑山墙间距不小于8米,若不幵窗洞,则建筑山墙间距不小于6米。山墙间距应同时满足消防间距、市政设施及和防灾安全通道要求。第十二条 高层与

7、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高层与高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在满足国家规范日照分析前提下,3 其最小控制距离不得小于表1所列值表1(单位:米)主、咼肿(较咼朝补建筑)24 < HV 6060 < HV 100100< H南北向253040东西向2025351. 高层与高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在满足国家规范日照分析前提下, 其最小控制距离不得小于表 2所列值。表2(单位:米)咼度24 < H< 6060 < H< 100100< H最小距离152030垂直布置的高层居住建筑山墙宽度应小于等于16米,大于16米时其间距按平行间距要求控制。2. 高层与高层居住建筑

8、并列布置时,在满足国家规范日照分析前提下, 其最小控制距离不得小于表 3所列值。表3(单位:米)咼度24 < H< 6060 < H< 100100< H板式山墙最小距离131520塔式山墙最小距离151825注:山墙幵启窗洞时,距离应适当放大。高层与高层居住建筑对角布置时,对角最小控制距离按并列布置间距 控制。5 3. 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间距 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30。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要求执行。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30。、小于或等于60。时,其最窄处间距不小于平行布置时间距的0.8倍。 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60 °时,其最窄处间距按

9、垂直间距控制。第十三条 高层、多层、低层居住建筑混合区域1. 高层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在满足国家规范日照分析前提下,最小控制距离不得小于 20米。2. 高层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最小控制距离为13米。3. 高层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并列布置时,山墙间距不少于13米并同时满 足消防要求,山墙有居室窗户的应适当加大。4. 高层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对角布置时,对角最小控制距离按并列布置 间距控制。5. 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间距 当两栋建筑夹角小于等于45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平行布置的间距要求控制。 当两栋建筑夹角大于 45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垂直布置的间距要求控 制。第十四条 (一)医院

10、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的生活用房其居住空间应符合不低于冬至日日照3小时的标准要求;(二)大中小学教学楼应符合不低于冬至日照3小时的标准要求;(三)敬老院、老年公寓等特定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其居住空间应符合不低于冬至日照3小时的标准要求;(四)幼儿园、托儿所的生活用房和教学用房应符合不低于冬至日照3小时的标准要求第十五条 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一)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东(西)侧时,参照居住建筑间距 控制;(二)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北侧时,其间距应满足消防、安全、环 保要求,最小距离不得小于 13米。第十六条 非居住建筑间距要求应满足消防、安全、环保要求。第十七条当相邻建筑所处场地

11、有地形高差时,其建筑间距要求应适当考虑高差因素。第十八条 居住建筑底层为商业、车库等非住宅用房时,日照影响分析 以住宅层的窗底标高为基准。第十九条 被遮挡日照建筑只考虑主要朝向,当建筑物朝向的角度超过有效日照时间所规定的角度范围的不做日照影响分析。第二十条 规划区内道路规划红线宽 25米(含25米)以上的道路两侧 的沿路建筑,按规定后退红线后,其相对之间的建筑间距,可不计算遮挡因 素。第四章建筑物退让第二十一条 沿建筑用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公路、河(渠)道、铁路 两侧以及电力线路、文物、绿地保护区范围内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除符合消防、防汛、交通安全、景观、文物保护、环保要求外,并同时符合本章规

12、定。第二十二条 沿建筑用地边界建筑物,其离界距离按以下规定控制,但 离界距离小于消防要求时,应按消防要求控制。(一)离界距离在满足被遮挡建筑间距要求的前提下,投入在相邻地界投影的垂直距离不大于 9米,且其最小控制离界距离不得小于表4所列值表4建筑物退离建筑基地边界距离控制指标表(单位:米)汇离界建筑类也文教卫建 筑居住建筑非居住建筑筑朝向、距离最小距离最小距离最小距离主 要 朝 向低层655多层1096高层181512次 要 朝 向低层3.53按消防要求控制多层65按消防要求控制高层1099(二)地下建筑物的最小离界距离,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 (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底部的距离)的0.7

13、倍,且不得小于3米。(三)多、低层住宅次朝向宽度大于15米、高层住宅次要朝向宽度大于16米时,离界距离按主朝向控制。(四)在双方相邻产权人协商达成协议后,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退界距离可适当调整。第二十三条 沿城市道路两侧的建筑物除经详细规划另有规定的,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最小控制距离不得小于表5所列值:表5建筑后退道路规划红线最小距离控制指标表(单位:米).,距离爻宽广L> 4040> L> 2525> L> 12建筑高度fH< 24 米86524 米 w H< 60 米15121060 米 w H< 100 米201512注:建筑退

14、让道路规划红线距离按建筑物临道路一侧最突出部位水平投影 最外线与道路红线的距离控制。9 (一)建筑高度大于等于100米的,应相应加大后退距离,具体标准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二)建筑次要朝向后退距离按表5所列指标的0.5倍控制,且最小值为5米。(三)高层建筑裙房部分后退道路规划红线距离按主体退让距离的2/3控制。(四)沿道路规划红线两侧有绿化带设置要求的,建筑物退让距离从绿 线算起。(五)地下建筑物和地下附属设施,退让规划道路红线最小距离,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底部的距离)的0.7倍,且不得小于3米。(六)除满足上述规定外,同时应符合第五章规定。第二十四条新建

15、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博物馆、大型商场、宾馆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建筑物,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距离应满 足停车、人流集散的要求,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小于25 米,并应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场地。第二十五条围墙退规划道路红线不少于 0.5米;大门退规划道路红线不少于3米。第二十六条历史街区和传统街道两侧的建筑在满足消防、交通、管线敷设前提下,依据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后退道路规划红线距离可适当减 少。第二十七条 沿河(渠)道规划蓝线(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期保留的 河道规划线)两侧,或沿河道规划蓝线外绿化控制带外侧的建筑物其后退河(渠)道规划蓝线的距离,除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均不

16、得小于7米。第二十八条沿铁路两侧新建、扩建建筑工程(直接为铁路服务的设施除外),应符合以下规定:(一)高速铁路两侧的建筑工程与最近一侧铁路边轨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50米;铁路干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最近一侧铁路边轨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 30米;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最近一侧铁路边轨的最小距离不 得小于15米;铁路两侧的围墙与最近一侧铁路边轨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10米,且围墙的高度不得大于 2.5米。铁路两侧的建筑工程、围墙与铁路路基 坡脚的距离不得小于 5米。(二)铁路两侧的高层建筑、高大构筑物(水塔、烟囱等)、危险品仓库和厂房与最近一侧铁路边轨的最小距离应征求铁路主管部门意见后确定。(三)在

17、铁路道口附近进行建设的,须符合铁路道口管理的有关规定。第二十九条在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一)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指导线边线向外侧延伸所形成的两平行线 内的区域。1. 一般地区沿架空电力线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其后退导线 边线距离除有关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以下距离:1 10千伏 5 米35 110千伏 10 米154 330千伏 15 米550千伏 20 米2. 市区和城镇人口密集地区,沿架空电力线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 筑物,其后退线路中心线距离应符合电力管理的有关规定。(二)电力电缆线路保护区,指地下电力电缆线路向外两侧延伸所形成 的两平行线

18、内的区域。第五章建筑高度和景观控制第三十条建筑高度不应危害公共空间安全、卫生和景观,建筑物高度除须符合日照、建筑间距、消防、抗震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规 定。11 第三一条对建筑高度有特别要求的地区,应按城市规划要求控制建筑高度。第三十二条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飞机场、气象台、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周围的建(构)筑物其控制高度应 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第三十三条在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性建筑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带内的 建筑工程,其控制高度应符合保护性建筑和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并按经批 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先编制城市设计或建筑设 计方案,进

19、行视线分析,提出控制高度和保护措施,经建筑和文物保护专家 论证后,由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具体核定。第三十四条下列建筑物的地上层数设定:1. 无电梯的住宅不应超过六层;2. 中学教学楼不应超过五层;3. 小学教学楼不应超过四层;4. 托儿所幼儿园教学、生活用房不应超过三层;5. 老年人建筑层数宜为三层及三层以下,四层及四层以上应设电梯。第三十五条 米。多层住宅长度不宜超过80米,咼层住宅长度不宜超过60第三十六条其咼度不宜超过第三十七条沿城市道路、建设用地的围墙宜用绿篱、透空围栏等形式,1.8 米。主次干路两侧的建筑应符合景观要求,不得临街布置有碍市容观瞻的烟囱、锅炉房等建(构)筑物。

20、建筑物不准擅自外扩、改门、 改窗、掏孔、挖洞;不得擅自改变建筑物造型和立面。第三十八条 沿街建筑立面要全面装修、粉刷,其装修标准、装饰材料、色彩、格调及所要设置的牌匾、楹联、霓虹灯等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报城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装饰面应及时清刷、翻粉。第三十九条穿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公路规划红线两侧应划定隔离#带,其宽度规定如下:(一)国道、城市快速路两侧各30米;(二)省道两侧各 20米;(三)县以下公路两侧各 10米。第六章居住区公建配套设施及临时建筑第四十条居住区级居住区应规划建设大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独立建筑),建筑面积应在1000平方米以上,具有独立设施配套体系和管理体系,

21、 服务项目齐全,具备为居民提供专业性服务的能力和条件;小区级居住区应 规划建设中型社区服务中心(独立建筑),建筑面积应在800平方米以上,具 有独立设施配套体系和管理体系,服务项目多样,具备为居民提供完善的社 区服务的能力和条件;组团级居住区应规划建设小型社区服务中心,建筑面 积应在500平方米以上,具备为居民提供普通需求的能力和条件,未达到组 团级的居住区按组团级居住区配建。第四十一条临时建筑是指建筑层数必须控制在二层以下(包括二层),不得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等永久性结构形式。第四十二条临时建筑不得改变使用性质,不得转让、买卖、交换,不得擅自改建为永久性建筑。临时建筑使用期满后,应自行拆除,使

22、用期内因 城市规划建设需要拆除的,按有关规定无偿拆除。第七章建筑基地、绿地和停车第四十三条基地机动车出入口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与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量起不应小于70m(二)与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桥)的最边缘线不应小于 5m(三)距地铁出入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5m12 (四)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使用建筑的出人口不应小于20m第四十四条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 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 150m。对规范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 x 4m的消防车

23、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 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第四十五条 建筑基地内的公共绿地面积在居住区内组团不少于 0.5任 /人,小区不少于1仃/人,居住区不少于1.5仃/人,旧区改建可酌情降低, 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 70%在医疗、卫生、体育和教育科研用地中应符合有 关专业的规定;在其他类别用地中应不少于总用地5%居住区内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不宜低于 25%其中居住区内公共绿地应同时满 足宽度不少于 8米,面积不少于 400平方米,且有不少于 1/3绿地面积在标 准建筑日照阴影范围之外的要求。第四十六条位于旧区改建的建筑基地确实难以达到本章规定要求的

24、,经 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管理部门同意,可将屋面地栽 绿地面积(每块不得小于 100仃)折算成地栽绿地面积,其折算公式如下:F=MX N式中:F地面绿地面积;M 屋面地栽绿地面积;N 有效系数(见表 6)。表6屋面标咼与基地面的咼差(米)有效系数(N)HW 1.50.81.5 v H< 5.00.65.0 v H< 12.00.412 v H< 240.3H> 240第四十七条建筑基地内地下车库的出入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地下车库出入口距基地道路的交叉路口或高架路的起坡点不应小 于 7.50m ;(二)地下车库出入口与道路垂直时,出入口与道路

25、红线应保持不小于 7.50m安全距离;(三)地下车库出入口与道路平行时,应经不小于7.50m长的缓冲车道汇入基地道路。第四十八条 各类建筑均须按表 7所列指标设置相应的机动车停车场。表7建筑物性质及分类配建单位机动车 配建最低指标住宅建筑面积144m车位/户1.590m w建筑面积v 144 m0.860ni建筑面积v 90 m20.5建筑面积v 60 m20.3办公省级及涉外车位/ 100卅建筑面积1.2市级机关办公1.0商务办公楼1.0商业商业建筑车位/ 100卅建筑面积1.0农贸市场、沿街商铺0.75专业交易市场、批发市场2.0医院市级及以上医院车位/ 100卅建筑面积1.0市级以下医院

26、0.8博览 建筑图书馆车位/ 100卅建筑面积0.8博物馆、展览馆0.8体育场馆车位/ 100座位1.5-2.5父通 建筑火车站车位/年咼峰日1000旅客2.2汽车站2.2机场2.0影剧院影剧院车位/ 100座位2.0-3.0第四十九条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应就近设置,并宜采用地下或多层车库,地上停车面积不宜少于总停车面积的10%同时不宜大于 20%沿街独立商业建筑应保证商业建筑规划地下停车面积不小于总停车面积 的1/2 (道路停车面积不计算在内)。第五十条非机动车停车场按有关规定设置。第八章附则第五一条在特定地区或特殊情况下,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物时,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规划审批时,可从

27、综合因素考虑提出建筑间距、退让、高度的意见,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第五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 1998年3月27日市政府批 准的洛阳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暂行技术规定 及2000年12月29日印发的 洛阳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暂行技术规定补充规定同时废止。第五十三条本规定有效期为5年。17 附录1制订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附录2名词解释一、低层建筑:指高度小于、等于10米的建筑,低层居住建筑为一至三层。二、多层建筑:指高度大于 10米,小于、等于24米的建筑,多层居住建 筑为四层至八层。三、高层建筑:指高度大于24米的建筑,高层居住建筑为八层(不含八层) 以上。四、裙房:指与高层建筑紧密连接,组成一个整体的多、低层建筑。裙房 的最大高度不超过24米,超过24米的,按高层建筑处理。五、建筑间距:指两幢相邻建筑主体外墙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在计算坡屋面建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