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诗诵读授课教师:杨梅 第1页/共21页惠崇春江晓景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第2页/共21页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其诗取材广泛,想象丰富。作者简介第3页/共21页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善于画鹅、雁等禽鸟与河湖的水景。“春江晓景”图有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写作背景第4页/共21页 课外拓展苏轼趣闻1.“未出厅前三五步, 额头先到画堂前。” “去年一点相思泪, 至今方流到腮边
2、。”2.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3.“秃驴何在?” “东坡吃草”第5页/共21页惠崇惠崇春江晓景春江晓景宋宋 苏轼苏轼竹外竹外 桃花桃花 三两三两 枝,枝,春江春江 水暖水暖 鸭鸭 先知。先知。蒌蒿蒌蒿 满地满地 芦芽芦芽 短,短,正是正是 河豚河豚 欲上欲上 时。时。 第6页/共21页 译文: 竹林外有盛开的桃花三两枝,抓字眼 明诗意竹外桃花三两枝第7页/共21页第8页/共21页 译文: 春江水暖戏水的鸭子最先得知。抓字眼 明诗意春江水暖鸭先知第9页/共21页第10页/共21页 译文: 蒌蒿已经遍地芦苇才刚刚吐芽,抓字眼 明诗意蒌蒿满地芦芽短第11页/共21页lu ho蒌 蒿第12页
3、/共21页第13页/共21页 译文: 正是河豚将要沿江而上的时候。抓字眼 明诗意正是河豚欲上时第14页/共21页课外知识小链接课外知识小链接 河豚,是一种肉味极为鲜美的鱼类,被誉为长江三鲜,千百年年来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上等佳肴,野生河豚鱼为近海底层肉食性鱼类,以贝类、甲壳类和小鱼为食,春季至长江繁殖。第15页/共21页 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第16页/共21页诗歌赏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第17页/共21页名句哲理名句哲理 “鸭知水暖”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 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 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第18页/共21页 诗歌小结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物安全管理要求》课件
- 《生物质碳化技术》课件
- 2025年宇宙生命之谜
- 2024-2025学年浙江省丽水市“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 单位管理制度集粹汇编【员工管理篇】
- 2025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之常用逻辑用语
- 单位管理制度汇编大合集【员工管理】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合并汇编职工管理十篇
- 2024春节放假安全风险应急预案范文(32篇)
- 《穴盘育苗技术》课件
- 针灸推拿学100512练习题库与参考答案
- 常用截面惯性矩与截面系数的计算
- 行车工考试试题
-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课件
- 电力电缆高频局放试验报告
- 肺病科主任年度述职汇报
- 2023年福建省晋江市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坑隐蔽工程验收证书
- 余热发电工程总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建设工程监理费计算器(免费)
- 希望点-列举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