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全套(附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共66页)_第1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全套(附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共66页)_第2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全套(附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共66页)_第3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全套(附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共66页)_第4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全套(附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共66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全套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第

2、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高中地理说课模板(标准格式)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说教材分析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 第 单元第 节内容,主要讲述。就高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本节是本模块本

3、章的重要内容。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锁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而高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有涉及到相关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教师过渡: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指导意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2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

4、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3 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重点:难点:(教师过渡:为了能够充分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认为用一个课时去处理。) 二、说教法及学法1、说教法及选择依据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2)学案导学法: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

5、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教师过渡:这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2 说学法指导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

6、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2)学会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教师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三、说教学程序【激疑导趣】(课堂时间:分钟) 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图表教学预期目标: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导入并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

7、问题进入课堂。【设疑导读】【启思乐动】请同学们按照课前要求分组入座,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 个探究任务。探究一(课前通过学案预习完成一部分,课堂时间:分钟):有关概念性质等问题探究二(课堂时间: 分钟)设置第一个教学高潮: 设计意图:教育心理学上认为,在上课后第5分钟到第20分钟之间,这一段应该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此时便围绕教学重点,抓住教学时机,设置了第一个教学高潮,以便利用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特点,顺利的完成教学重点,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识。探究 (课堂时间: 分钟)设置第二个教学高潮:设计意图:教育心理学上指出,由于中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并不很长,

8、一般在20分钟左右。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此时便围绕教学难点,抓住教学时机,设置了第二个教学高潮,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起思想上的唤醒,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求索,希望能够再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识。 教学手段:小组合作探究预期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整个课堂时间安排:根据各个学校一节课不同的时间长度,根据学生在课堂活动时的具体情况可以适当的在时间分配上灵活点、机动点。【概括升华】学生在我“知识小结”完成后,老师再出示板书以参考。板书:教学手段:合作探

9、究预期目标: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四、小结本节的课堂设计,我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主线是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 一文的粗浅认识和教学预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生成,及时做出调整,以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有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第一单元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口的数量变化。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教材分析(说教材)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

10、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知识内容】: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从时空两个角度阐述人口的发展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其中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基础,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进一步具体化。对于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应使学生明确人口的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及人口基数的关系,以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并通过人口曲线图及统计图来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的时空特点。该部分内容还要求学生探讨影响人口自然增长产生时空差异的因素有哪些。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

11、区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并可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在分析每一类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过程中,注意联系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等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进而综合分析区域发展与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变化的原因。2)比较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3) 学会利用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特征。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探讨人口数量的历史变化过程,并掌握分析这类曲线图的一般方法。2)

12、 通过阅读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统计图,探讨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并掌握分析这类统计图的一般方法。3) 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掌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认识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等客观规律,知道世界上人口增长方面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树立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 协调,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观。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难点:人口增长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关系。四、说教法本节内容因为是接近我们生活,目的主要是通过联系实际来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增长模式的转变,因此主要

13、通过读图分析,阅读材料然后进行讨论总结来完成教学过程,在这过程当中我会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读图,进行科学的分析归纳自己分析的结论.同时让他们通过阅读归纳总结出一些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归纳的能力.五、说学法本节内容不难主要是与实际联系非常强的人口数量上的变化,没有深奥的理论和原理因此学起来也不难,主要可以通过阅读实例和读图表就能理解内容,然后通过对一些实际的安例进行分析来巩固和掌握所要求的知识内容.六、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用书上的图 1.1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1999年10月12日,地球村第60亿位居民诞生,说明世界人口在增长,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人口的数量变化.讲授新课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

14、化(板书)讲授)由世界第60亿人口及我国第13亿人口的诞生引入,来说明人口的数量变化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 人口的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板书)(讲授)1、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以及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通过实例解释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含义。)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通过课本第三页“活动”,学生可得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 关。)2、通过读图1.2及图1.3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从类似人口

15、增长曲线图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分析影响人口增长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通过展示不同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图片来得出原因。)学生在分析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增长快慢的同时应说出判断的依据。(人口增长的快慢主要看曲线的坡度大小,但要注意为什么工业革命后比农业革命期间的人口增长要快,是由于图1.2的坐标单位间隔是不均匀的。)(二)人口的数量变化不仅在时间上是有差异的,在空间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板书)1、通过读图1.4观察人口增长的空间特点,并分析原因。(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地理统计图的分析方法。)2、通过书本第五页“阅读”,进一步验证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差异。再通过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引导学生

16、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出现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从而得出正确的人口发展观。人口增长原因人口问题对策发达国家缓慢经济、文化教育、生育观念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负担重、劳动力不足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发展中国家很快政治、经济、医疗水平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环境恶化、资源不足计划生育学生在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快慢的同时应说出判断的依据。(从人口增长统计图来看人口增长的快慢应该看人口增长的倍数,而不是看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板书)(讲授)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特征的类型划分。它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同,因而形

17、成不同的的人口增长模式。1、通过读图1.6,比较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注意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分析。静态:各种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动态:原始型逐步发展成传统型主要是由于死亡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型逐步发展成现代型主要是由于出生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结合“案1例”芬兰人中增长模式的转变及书本第七页“活动”,综合分析得出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影响人口增长模式发生转变的因素。3、通过下表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地区出生率(%)出生率(%)出生率(%)人口(亿)非洲3.81.42.47.84拉丁美洲2.40

18、.61.85.19亚洲2.20.81.436.83发展中国家2.50.91.748.07大洋洲1.80.71.10.33北美1.40.90.53.10欧洲1.01.1-0.17.29发达国家1.11.00.111.98全世界2.20.91.460.5表注:北美指美国和加拿大;拉丁美洲包括加勒比海地区国家。4、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时空差异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差异目前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原始型高高低农业文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传统型高低高工业文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低低低后工业文明发达国家中国(基本上实现)活动设计:活动一:课本第三页的活动题,把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让他

19、们读图讨论,思考书上的几个问题,最后派个代表回答问题.最后教师做适当的补充: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活动二:课本第七页的活动,先让两位学生阅读第六页的案例结合活动题思考问题,让几个组学生讨论所给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归纳最后教师做适当的补充.时间安排:由于本节内容不难因此整个教学过程是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时间的把握,在做活动和讨论时注意把握时间,自己尽量少说废话.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同学们正确理解和认识人口增长,增长模式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我们可以利用比较法、分析法来掌握,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分析、判断,化理论知识于实践之中。七、说

20、板书设计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一) 人口的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n 人口的数量变化不仅在时间上是有差异的,在空间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口的空间变化。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节课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该节主要分为两部分:人口的迁移和影响因素,对于这

21、两部分教材的处理很简单,课标要求为:根据资料说出人口分布的特点;而考试对于特点这方面也较重视,在本章的内容中这节算次重点,是基于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的基础上讲诉的,进而结合教材和课标制定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迁移的内涵,能够根据有关资料说出国际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能够分析一地人口迁移的原因,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的展示总结归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索取所需信息的能力;通过活动探究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理论联系实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学会尊重他人不要对移民产生歧视,人人平等的情感。【教学重

22、点】人口迁移分布的特点【教学难点】人口迁移分布的特点二、说教法【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活动探究、案例分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准备】课本图1.8,人口分布的相关图表三、说学法1、利用图表历史知识分析解释,提高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2、结合社会潮流引入课题,吸引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带着问题去学习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设计同学们最近几年民工潮盛行,大量民工往东南部城市迁移,同时许许多多的外国公民在我国定居,又有许多我国公民定居外国,人口迁移现象从古至今一直不曾间断,为什么会不断的有人口迁移呢?受哪些因素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口的迁移一节,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八页。设计意图:结合社会现象进行导入

23、,吸引学生兴趣,进行学习。2、练习设计(分析)思考:请同学们说出下列人口迁移分别属于哪一类?A.15世纪扳卖非洲黑人奴隶B.王工程师因工作需要从前黄调往马杭C.三峡工程大移民设计意图:利用习题,知识迁移巩固活学活用,深入理解知识。3、总结设计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分析总结我国人口迁移现象。人口迁移的阶段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迁移方向人口迁移的原因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由北向南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口迁移规模小,频率低国家政策和户籍管理制度影响,有计划有组织进行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农村城市;内地沿海务工、经商、学习、培训五、说板书设计按迁移方向划分人口的迁移概

24、念分类国际迁移按地理范围划分国内迁移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人口的空间变化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说课,有不足之处还望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口的合理容量。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含义、两者的关系以及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影响因素并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做法;结合中国国情提出适合中国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

25、施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及案例分析理解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通过问题探讨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并强化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科学发展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更多地关注国家国情,树立主人翁意识保护地球强大祖国。【教学重点】环境人口容量的内涵以及影响因素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措施【教学难点】环境人口容量的内涵以及影响因素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措施二、说教法【教学方法】案例分析、问题探究、归纳总结【教学准备】有关环境人口的材料【教学手段】多媒体三、说学法1通过有趣故事导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2.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及分析创造

26、性思维能力;3.通过对比总结,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能力,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学习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则小故事:“复活节岛的悲剧”,从该案例你意识到了哪些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有趣故事引起学生兴趣,引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节课中。2、.问题设计提问:进一步对比环境人口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不难发现环境人口容量是在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上加上了一些附加条件。而这些附加条件往往就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就是说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哪些因素又是关键性因素呢?该问题自然过渡,同时通过补充案例及读图思考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解答但又要求学生主动探究

27、,发散思维。设计意图: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发现学习理论,利用提问,创设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引导学生联系知识,积极思考,大胆联想,发散思维,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3、活动设计在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中,假定条件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统计结果,结合一下三种观点你同意哪种,为什么,谈谈你对未来人口发展以与环境人口容量的看法。乐观派悲观派中间派着眼于尚未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以及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认为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科技进步使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现今世界的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容量。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不能解决

28、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进一步增长,后果不堪设想。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以使地球上的人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设计意图:通过该活动引发学生对前面知识的应用理解,同时结合自己对社会的看法,自己的大胆想象思考事件的结构,表达自己的理由,这些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测验,让学生在锻炼中提高自己。4、作业设计课后探究:中国到底能不能依靠本身的资源养活自己呢? 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思考。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对知识进行理解强化能够应用,同时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更多地关注

29、国家国情,树立主人翁意识保护地球强大祖国。五、说板书设计本节课知识结构框架图: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问题研究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说教材【教材分析】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课文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深刻的探究了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问题,本节课作为本章知识的总结与升华,具有概括性、综合性等特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培

30、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理想材料。【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根据教材资料,看到存在的农民工现象,认识该支队伍对常熟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该现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采取开展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研究问题、汇报总结、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的能力。德育目标:增加学生对农民工现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关心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以致用。【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综合分析农民工现象对迁出地以及迁入地经济的影响,提出解决的方案。教学难点:运用教材案例,对农民工现象提出合理的建议。二、说教法【教学方法】讲述法

31、、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三、说学法本节课作为问题研究的内容,是在学习了整章知识之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主要考查其对本章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积累程度。首先,学生可以在课前做好适当的调查工作,用实际的案例来说明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问题;其次,在课上,学生要发扬合作精神,进行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得到真知;最后,在课后,可以在教师的知道下,完成调查学习的报告,以此来巩固自己的认识。四、说教学过程1.通过视频:农民工大量涌入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引出对农民工现象的探究。2学习新课:a.通过对资料一的分析,来认识农民工这一现象发现问题。该过程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讨论发炎为主,让

32、学生发现问题。b.基于对农民工现象的认识以及资料2 的分析,请同学辨证的分析出这一现象的利弊分析问题,当然,这一部分内容还是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但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引导。c.最后,请同学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应该怎样解决农民工所面临的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部分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局限于书本,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3.课堂小结:本节课作为问题研究课程,探讨了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现象,了解了农民工生存的环境,以及体会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通过合作探讨,得出了一些列解决的方案。着重培养大家对于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增加大家对农民工现象的感性认识,希望大家运用所学知识关心现

33、实社会中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以致用。五说板书设计问题探究 如何看待农民工问题1. 现状2. 影响a. 对农村:b. 对城市建设:3. 解决措施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 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来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教材由三部分内容构成,从城市形态到城市土地利用到城市功能分区最后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这

34、三部分内容实质是相互联系的,从外到里,从表到内,构成本节内容。本节课在本章城市化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学好本节内容,才能有助于下面课程的深入,更好地学习理解下面的内容。同时在本教材中属城市这一内容,是人类聚落的结果,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舞台,即是与前一章的紧密联系,对后面的学习起着启下的作用。同时可以强化一下人文地理的学习思路:聚落到城市与生活到生产生活人地关系再到可持续发展,谨记这一思路学习思考人文地理的知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与类型分析和理解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以及它们的特点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变化与变化因素过程与

35、方法:通过调查和研究,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重点难点】重点: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难点:城市功能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二说教法【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讲述、归纳总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准备】城市结构相关材料三说学法1.利用图片展示信息,引入问题;2.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及分析创造性思维能力;3.通过对比总结,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能力,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四. 说教学过程1导入学习通过图片创设情境引入:教师展示一些自己曾拍摄过的城市形状鸟瞰图,引

36、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城市形态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引起悬念进而引入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引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节课中。2.活动设计:结合课本设计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及引出不同的功能分区。提问:首先请同学们合作看图2.2找出有哪些土地利用方式?通过不同的土地利用又形成怎样的功能分区?通过学生的回答,让他们知道有那些利用方式以及建立在土地利用基础上的功能分区。设计意图:通过读图,提高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对知识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分析,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抽象概括及表达能力。利用问题,创设思考。3.问题设计:创设问题情境提问:结合课本找出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

37、类型及各自特点,模式形成的因素又有哪些?学生回答,使其掌握基本模式及特点,通过对比,分析把握每一模式各自的特征,学会把握事物本质。设计意图:阅读课本,总结归纳,同时引导,通过原因规律的探究,大胆设想,总结规律掌握人文地理学习思路。4.活动设计:内部空间结构变化,结合实例,分析说明。提问:结合江宁区的变化,分析江宁区城市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课本24页活动题,提出功能结构布局方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好理解理论,掌握城市结构布局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活动题方案的提出,学生能够掌握布局的规律性,解决问题。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的不枯燥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够通过总结,深层次

38、认识城市结构布局,活学活用。5作业布置:设计意图: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五. 说板书设计板书按照知识内在联系设计,易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便于深入了解记忆。知识发生线索: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地域结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平原团块状概念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土地利用分类2.功能分区1.概念:城市内部空间结构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3.形成因素.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一、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分散型谷地 条带状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说课,有不足之处还望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说

39、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 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节课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城市的不同等级以及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课标要求为: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这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础上,了解城市基本形态构成之后,对于城市服务功能的学习,是对城市的进一步了解,但与第一节内容联系并不紧密,两部份内容关键是学习城市的不同服务地域,服务等级,基于以上教材

40、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并理论联系实际辨别现实社会的城市等级运用有关原理,说明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差异。了解城市服务范围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掌握不同等级城市的分布特点了解称城市六边形理论,并能用其解释荷兰圩田居民点设置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枣强镇及上海城市等级演化分布的学习,掌握不同等级城市城市服务范围与功能以及城市等级提高的基本条件通过对德国城市分布案例的学习,总结归纳出不同等级城市分布规律通过城市六边形理论的学习,学会分析城市居民点布局等现实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经济、人口、交通、服务种类)等相关资料的搜

41、集,让学生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重点难点】重点:不同等级城市所具有的特定服务功能难点:城市六边形服务嵌套理论及运用二.说教法【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读图分析、对比法【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三.说学法1.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问题进而引入课堂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2.通过活动串接各部分,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及分析创造性思维能力;3.通过对比总结,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能力,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四. 说教学过程1导入学习通过问卷调查创设情境引入教学:问卷调查把商店规模类比为不同等级城市,通过调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由此引入“城市的不同等

42、级”的学习内容。在购买以下物品时,你会选择怎样规模的商店?纸、米、笔等日常用品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 高档服装、数码产品同样城市等级也如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设计意图:通过调查引起学生兴趣,引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节课中。2. 活动设计通过课本活动:完成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学习。枣强镇居民日常选择问题,和开始问卷调查实质一样,但具体用途却不同,因而更具有简单可操作性。设计意图:简单的活动,不同的效果,让学生了解知识,更贴近实际生活的学习,让学生学习更主动更具有教育性。3、活动设计: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案例三,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

43、解释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问题。问题:(1)A 、B、C等级为何要这样设置?(2)位置选择为何将高一级的设在低一级居民点的中央?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将所学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让学习融会贯通。4、作业布置:用学会的方法为所在城市的升级提供相应的规划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贯穿应用。五. 说板书设计板书按照知识内在联系设计,易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便于深入了解记忆。知识发生线索:城市不同人口规模城市不同等级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 中心地理论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三、城市空间组合的等级体系1、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2、

44、中心地理论第三节 城市化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城市化。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节课来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城市化内涵,世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还提出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图片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城市空间结构和服务功能的特征后,从时间角度探讨城市化的概念,进程,影响三方面内容,进而依据课标及教材的图表案

45、例分析后,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城市化的内涵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掌握城市化的各阶段及各自特点,能够解释不同城市的所处的阶段及特点;(课时一)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能针对消极影响提出解决措施。(课时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总结归纳城市化内涵,并且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分析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因素,提高分析归纳概括能力通过案例和图表分析,归纳发展中及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以及城市化各阶段特点(课时一)通过读图及实际生活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活动,从实际出发提出措施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消极影响通过活动,从自己家乡出发,提出家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课时二)情感

46、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保护城市环境从自身做起的观念,从实际出发从自身出发美化城市环境树立同学们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教学重点】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说教法 案例法、图表分析法 三.说学法1.利用图片展示信息,引入问题;2.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及分析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同学热爱家乡之情;3.通过对比总结,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能力,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学习播放影片民工潮片段,以及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土地用地规模展示。提问引起悬念:为什么民工都往城市流,选择进城呢?长三角

47、城市土地日益扩大又是一种怎样的现象呢?设计意图:通过直接感知引起学生兴趣,引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节课中。2. 活动设计结合课本图及案例,分析完成课本35页的活动题。(回答并总结)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初期阶段较低较慢城市集中中期阶段现对较高很快郊区城市化后期阶段较高缓慢甚至停滞逆城市化设计意图:根据资料分析抽象出自己所需的内容,并能进行对比总结,提高学生概括分析能力,并能更好地记忆区分知识。3. 活动设计投影上海市的卫星城镇建设、交通改善图以及住房图等,探讨上海为解决城市化的问题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进一步引导思考总结对于城市化带来的问

48、题,除了上海市的做法,你还有什么想法?设计意图:借上海的例子一方面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自己掌握城市化问题及措施,活跃思维;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优秀的意识;4. 活动设计.未来展望生态城市课本38页的活动,结合合肥市环城公园,解释生态城市。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人地协调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5. 活动设计分析南京的城市化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除了共性外,还有没有自己的个性问题?对于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设计意图:结合身边的地理,落实乡土地理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从身边的环境小事做起,落实环境教育。五. 说板书设计第三节城市化一、城市化内涵1、定义

49、2、标志:(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3、动力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横向城市化的阶段特征2.纵向城市化的地域特征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消极影响及措施2.积极影响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哪里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节课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问题研究,该节课主要是要求同学们能够对于前面知识的运用,能够结合所学分析住房应考虑的因素,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负效应,对于城市化我们应该如何冷静的分析面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购房影响因素;理解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含义及特点,能够分析材料现象。能力目标:能够

50、分析自身因素,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合理地选择住房情感目标:树立对于城市化应有的情感态度,结合自身不要随意的判断一件事物的好坏。【教学重点】如何综合各方面因素合理地选择住房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理解【教学难点】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理解二、说教法【教学方法】小组探讨、调查研究、对比归纳【教具准备】课本资料、多媒体三、说学法1、利用课前小组探究形式对所学问题进行相关调查,培养学生深入生活交际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2、通过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抓住事物本质特征解决问题;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学习课前我让同学们调查分析了住房选择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同学们的成果,总结出购房的原则性问题,合

51、理地指导我们购房。设计意图: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因为事前已经让同学们预习调查过了,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同学们都期待展现成果,故直接表现同学们的内心节约时间。2. 活动设计课前活动:分成四组,对南京三个住房地段进行调查,新街口夫子庙、板仓、仙林,对住房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析该地段的房价要求,居民的要求,居民为何要在该地段购买住房,基础设施设置等等其它与居民购房有关的因素。设计意图:利用课前小组探究形式对所学问题进行相关调查,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了解知识来源于社会还能培养学生深入生活交际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3.问题设计同学们,不知道你们在调查过程中是否发现一个问题,郊区的房子

52、,特别是别墅,都是些高档居所,许多有钱人的居住场所,那为什么会这样呢?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居民都往城里挤,为什么还会有许多有钱人往郊区搬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第二个问题:逆城市化。设计意图:承转过渡知识,从购房选择因素的学习过渡到郊区化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给学生以启迪。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农业的区位选择。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教材简析: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

53、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课标要求: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2、结合所学知识同,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内容地位与作用: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进而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一部分,教师应该给学生进一步讲解这些因素分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活动

54、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使学生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接着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农业区位的含义;(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2.过程与方法:(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重点:1、分析农业区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