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M知识点与规范快速检索表_第1页
PKPM知识点与规范快速检索表_第2页
PKPM知识点与规范快速检索表_第3页
PKPM知识点与规范快速检索表_第4页
PKPM知识点与规范快速检索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KPM知识点规范检索表PMCAD板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表912912 现浇混凝土板的尺寸宜符合下列规定:1 板的跨厚比:钢筋混凝土单向板不大于30,双向板不大于40;无梁支承的有柱帽板不大于35,无梁支承的无柱帽板不大于30。预应力板可适当增加;当板的荷载、跨度较大时宜适当减小。2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应小于表912规定的数值。楼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61 除本规范特别规定者外,建筑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此时,可假定结构与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内力和变形分析可采用线性静力方法或线性动力方法。荷载建筑结构荷载规范4 楼面和屋面活荷载 4.1 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4.1.1

2、 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的标准值及其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系数,应按表4.1.1的规定采用。表4.1.1 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及其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系数 项次类 别标准值(kNm2)组合值系数c频遇值系数f准永久值系数q1(1)住宅、宿舍、旅馆、办公楼、医院病房、托儿所、幼儿园(2)教室、试验室、阅览室、会议室、 医院门诊室2.00.70.50.60.40.52食堂、餐厅、一般资料档案室2.50.70.60.53(1)礼堂、剧场、影院、有固定座位的看台(2)公共洗衣房3.03.00.70.70.50.60.30.54(1)商店、展览厅、车站、港口、机场大厅及其旅客等候室(2)无

3、固定座位的看台3.53.50.70.70.60.50.50.35(1)健身房、演出舞台(2)舞厅4.04.00.70.70.60.60.50.36(1)书库、档案库、贮藏室(2)密集柜书库5.012.00.90.90.87通风机房、电梯机房7.00.90.90.88汽车通道及停车库:(1)单向板楼盖(板跨不小于2m)客车消防车(2)双向板楼盖(板跨不小于6m×6m)和无梁楼盖(柱网尺寸不小于6m×6m)客车消防车4.035.02.520.00.70.70.70.70.70.70.70.70.60.60.60.6续表4.1.1 项次类 别标准值(kNm2)组合值系数c频遇值系

4、数f准永久值系数q9厨房 (1)一般的     (2)餐厅的2.04.00.70.70.60.70.50.710浴室、厕所、盥洗室:(1)第1项中的民用建筑(2)其他民用建筑2.02.50.70.70.50.60.40.511走廊、门厅、楼梯:(1)宿舍、旅馆、医院病房、托儿所、幼儿园、住宅(2)办公楼、教学楼、餐厅,医院门诊部(3)当人流可能密集时2.02.53.50.70.70.70.50.60.50.40.50.312阳台:(1)一般情况(2)当人群有可能密集时2.53.50.70.60.5注:1 本表所给各项活荷载适用于一般使用条件,当

5、使用荷载较大或情况特殊时,应按实际情况采用。2 第6项书库活荷载当书架高度大于2m时,书库活荷载尚应按每米书架高度不小于2.5kNm2确定。3 第8项中的客车活荷载只适用于停放载人少于9人的客车;消防车活荷载是适用于满载总重为300kN的大型车辆;当不符合本表的要求时,应将车轮的局部荷载按结构效应的等效原则,换算为等效均布荷载。4 第11项楼梯活荷载,对预制楼梯踏步平板,尚应按1.5kN集中荷载验算。5 本表各项荷载不包括隔墙自重和二次装修荷载。对固定隔墙的自重应按恒荷载考虑,当隔墙位置可灵活自由布置时,非固定隔墙的自重可取每延米长墙重(kN/m)的13作为楼面活荷载的附加值(kN/m2)计入

6、,附加值不小于1.0kN/m2。4.1.2 设计楼面梁、墙、柱及基础时,表4.1.1中的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在下列情况下应乘以规定的折减系数。1 设计楼面梁时的折减系数:1)第1(1)项当楼面梁从属面积超过25m2时,应取0.9;2)第1(2)7项当楼面梁从属面积超过50m2时应取0.9;3)第8项对单向板楼盖的次梁和槽形板的纵肋应取0.8;对单向板楼盖的主梁应取0.6对双向板楼盖的梁应取0.8;4)第912项应采用与所属房屋类别相同的折减系数。2 设计墙、柱和基础时的折减系数1)第1(1)项应按表4.1.2规定采用;2)第1(2)7项应采用与其楼面梁相同的折减系数;3)第8项对单向板楼盖应取0.

7、5;对双向板楼盖和无梁楼盖应取0.8;4)第912项应采用与所属房屋类别相同的折减系数。注:楼面梁的从属面积应按梁两侧各延伸二分之一梁间距的范围内的实际面积确定。表4.1.2 活荷载按楼层的折减系数 墙、柱、基础计算截面以上的层数123456892020计算截面以上各楼层活荷载总和的折减系数1.00(0.90)0.850.700.650.600.55注:当楼面梁的从属面积超过25n时,应采用括号内的系数。4.1.3 楼面结构上的局部荷载可按附录B的规定,换算为等效均布活荷载。人防板跨中折减系数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4. 10 内力分析和截面设计SATWE裙房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13 钢筋混凝土房

8、屋抗震等级的确定,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底层框架部分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抗震墙的抗震等级可与其框架的抗震等级相同。注:底层指计算嵌固端所在的层。2 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外,相关范围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板对应的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3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四级。地下室中无

9、上部结构的部分,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4 当甲乙类建筑按规定提高一度确定其抗震等级而房屋的高度超过本规范表612相应规定的上界时,应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注:本章“一、二、三、四级”即“抗震等级为一、二、三、四级”的简称。转换层所在层号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44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不规则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1 平面不规则而竖向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入扭转影响,且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

10、平均值的1.5倍,当最大层间位移远小于规范限值时,可适当放宽;2)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高烈度或不规则程度较大时,宜计入楼板局部变形的影响;3)平面不对称且凹凸不规则或局部不连续,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块计算扭转位移比,对扭转较大的部位应采用局部的内力增大系数。2 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刚度小的楼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其薄弱层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根据烈度高低和水平转换构件的类型、受力情况、几何尺寸等

11、,乘以1.252.0的增大系数;2)侧向刚度不规则时,相邻层的侧向刚度比应依据其结构类型符合本规范相关章节的规定;3)楼层承载力突变时,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65。3 平面不规则且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类型的数量和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不低于本条1、2款要求的各项抗震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经专门研究,采取更有效的加强措施或对薄弱部位采用相应的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102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024 转换结构构件可采用转换梁、桁架、空腹桁架、箱形结构、斜撑等,非抗震设计和6度抗震设计时可采用厚板,7、8度抗震设计时地下室的转换结构构

12、件可采用厚板。特一、一、二级转换结构构件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内力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9、1.6、1.3;转换结构构件应按本规程第432条的规定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嵌固端所在层号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613 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的确定,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底层框架部分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抗震墙的抗震等级可与其框架的抗震等级相同。注:底层指计算嵌固端所在的层。2 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外,相关范围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板对应

13、的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3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四级。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4 当甲乙类建筑按规定提高一度确定其抗震等级而房屋的高度超过本规范表612相应规定的上界时,应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注:本章“一、二、三、四级”即“抗震等级为一、二、三、四级”的简称。6110 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2

14、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其他结构的抗震墙,房屋高度大于24m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底部两层和墙体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房屋高度不大于24m时,底部加强部位可取底部一层。3 当结构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的底板或以下时,底部加强部位尚宜向下延伸到计算嵌固端。6114 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地下室顶板应避免开设大洞口;地下室在地上结构相关范围的顶板应采用现浇梁板结构,相关范围以外的地下室顶板宜采用现浇梁板结构;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

15、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2 结构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大于相关范围地下一层侧向刚度的0.5倍;地下室周边宜有与其顶板相连的抗震墙。3 地下室顶板对应于地上框架柱的梁柱节点除应满足抗震计算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1)地下一层柱截面每侧纵向钢筋不应小于地上一层柱对应纵向钢筋的1.1倍,且地下一层柱上端和节点左右梁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之和应大于地上一层柱下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的1.3倍。2)地下一层梁刚度较大时,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应大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同时梁端顶面和底面的纵向钢筋面积均应比计算增大10以上;4

16、地下一层抗震墙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结构体系板柱剪力墙结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63 板柱-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 房屋高度大于12m时,抗震墙应承担结构的全部地震作用;房屋高度不大于12m时,抗震墙宜承担结构的全部地震作用。各层板柱和框架部分应能承担不少于本层地震剪力的20。2 板柱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按等代平面框架分析时,其等代梁的宽度宜采用垂直于等代平面框架方向两侧柱距各14。3 板柱节点应进行冲切承载力的抗震验算,应计入不平衡弯矩引起的冲切,节点处地震作用组合的不平衡弯矩引起的冲切反力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

17、一、二、三级板柱的增大系数可分别取1.7、1.5、1.3。恒活载计算信息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519 高层建筑结构在进行重力荷载作用效应分析时,柱、墙、斜撑等构件的轴向变形宜采用适当的计算模型考虑施工过程的影响;复杂高层建筑及房屋高度大于150m的其他高层建筑结构,应考虑施工过程的影响。地震作用信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6 结构的截面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6度时的建筑(不规则建筑及建造于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除外),以及生土房屋和木结构房屋等,应符合有关的抗震措施要求,但应允许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2 6度时不规则建筑、建造于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7度和7度以上的建筑结构(生土房屋和

18、木结构房屋等除外),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抗震验算。注: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其抗震验算应符合有关规定。511 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2 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3 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4 8、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注:8、9度时采用隔震

19、设计的建筑结构,应按有关规定计算竖向地震作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024 转换结构构件可采用转换梁、桁架、空腹桁架、箱形结构、斜撑等,非抗震设计和6度抗震设计时可采用厚板,7、8度抗震设计时地下室的转换结构构件可采用厚板。特一、一、二级转换结构构件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内力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9、1.6、1.3;转换结构构件应按本规程第432条的规定考虑竖向地震作用。1052 7度(0.15g)和8度抗震设计时,连体结构的连接体应考虑竖向地震的影响。“规定水平力“的确定方式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43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平面、竖向不规则性,应按下列要求划分:1 混凝土房屋、钢结构房屋和钢-

20、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存在表3431所列举的某项平面不规则类型或表3432所列举的某项竖向不规则类型以及类似的不规则类型,应属于不规则的建筑。表2 砌体房屋、单层工业厂房、单层空旷房屋、大跨屋盖建筑和地下建筑的平面和竖向不规则性的划分,应符合本规范有关章节的规定。3 当存在多项不规则或某项不规则超过规定的参考指标较多时,应属于特别不规则的建筑。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43 抗震设计的混凝土高层建筑,其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1 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减少偏心;2 平面长度不宜过长(图343),LB宜符合表343的要求;图图3 平面突出部分的长度l不宜过大、宽度b不宜过小(图343),lBm

21、ax、lb宜符合表343的要求;4 建筑平面不宜采用角部重叠或细腰形平面布置。345 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l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22、。 注:当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本规程第373条规定的限值的40时,该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该楼层平均值的比值可适当放松,但不应大于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13 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的确定,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底层框架部分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抗震墙的抗震等级可与其框架的抗震等级相同。注:底层指计算嵌固端所在的层。2 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外,相关范围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板对应的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

23、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3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四级。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4 当甲乙类建筑按规定提高一度确定其抗震等级而房屋的高度超过本规范表612相应规定的上界时,应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注:本章“一、二、三、四级”即“抗震等级为一、二、三、四级”的简称。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813 抗震设计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应根据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

24、的比值,确定相应的设计方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不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时,按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其中的框架部分应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框架进行设计;2 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但不大于50时,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3 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但不大于80时,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其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4 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80时,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但其最大适用高度宜按框架结构

25、采用,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限值应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当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不满足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规定时,可按本规程第311节的有关规定进行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和论证。地面粗糙程度建筑结构荷载规范7.2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7.2.1 对于平坦或稍有起伏的地形,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根据地面粗糙度类别按表7.2.1确定。地面粗糙度可分为A、B、C、D四类:一A类指近海海面和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一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和城市郊区;一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D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表7.2.1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 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地面粗糙度类别(

26、m)ABCD5101520304050601.171.381.521.631.801.922.032.121.001.001.141.251.421.561.671.770.740.740.740.841.001.131.251.350.620.620.620.620.620.730.840.93续表7.2.1 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地面粗糙度类别(m)ABCD70809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2.202.272.342.402.642.832.993.123.123.123.121.861.952.022.092.382.612.802.973.123.123.121.

27、451.541.621.702.032.302.542.752.943.123.12L021.111.191.271.611.922.192.452.682.913.127.2.2 对于山区的建筑物,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可按平坦地面的粗糙度类别,由表7.2.1确定外,还应考虑地形条件的修正,修正系数11分别按下述规定采用:1 对于山峰和山坡,其顶部月处的修正系数可按下述公式采用:公式         (7.2.2) 式中 tg山峰或山坡在迎风面一侧的坡度;当tg0.3时,取tg0.3;k系数,对山峰取3.2,

28、对山坡取1.4;H山顶或山坡全高(m);z建筑物计算位置离建筑物地面的高度,m;当z2.5H时,取z2.5H。图                图7.2.2 山峰和山坡的示意对于山峰和山坡的其他部位,可按图7.2.2所示,取A、C处的修正系数A、c为1,AB间和BC间的修正系数按的线性插值确定。2 山间盆地、谷地等闭塞地形 0.750.85;对于与风向一致的谷口、山口 1.201.50。7.2.3 对于远海海面和海岛的建筑物或构筑物,风

29、压高度变化系数可按A类粗糙度类别,由表7.2.1确定外,还应考虑表7.2.3中给出的修正系数。表7.2.3 远海海面和海岛的修正系数距海岸距离(km)404060601001.01.01.11.11.2修正后的基本风压建筑结构荷载规范7 风 荷 载 7.1 风荷载标准值及基本风压7.1.1 垂直于建筑物表面上的风荷载标准值,应按下述公式计算:1 当计算主要承重结构时          (7.1.1-1)公式2 当计算围护结构时      

30、;    (7.1.1-2)公式7.1.2 基本风压应按本规范附录D.4中附表D.4给出的50年一遇的风压采用,但不得小于0.3kNm2。对子高层建筑、高耸结构以及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其他结构,基本风压应适当提高,并应由有关的结构设计规范具体规定。7.1.3 当城市或建设地点的基本风压值在本规范全国基本风压图上没有给出时,基本风压值可根据当地年最大风速资料,按基本风压定义,通过统计分析确定,分析时应考虑样本数量的影响(参见附录酆。当地没有风速资料时,可根据附近地区规定的基本风压或长期资料,通过气象和地形条件的对比分析确定;也可按本规范附录D中全国基本风压分

31、布图(附图D.5.3)近似确定。7.1.4 风荷载的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系数可分别取O.6、0.4和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422 基本风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采用。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但一般选用在不常用表上查X,Y方向结构基本周期(秒)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附录E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E.1 高耸结构E.1.1 一般情况T1=(0.0070.013)H钢结构可取高值,钢筋混凝土结构可取低值。E.1.2 具体结构1 烟囱1)高度不超过60m 的砖烟囱:    公式

32、0;      (E.1.21)2)高度不超过150m 的钢筋混凝土烟囱:公式          (E.1.22)3)高度超过150m,但低于210m 的钢筋混凝土烟囱:公式式中H烟囱高度(m);d烟囱1/2 高度处的外径(m)。2 石油化工塔架(图E.1.2)1)圆柱(筒)基础塔(塔壁厚不大于30mm)公式(E.1.2.1)(E.1.2.2) 式中H从基础底板或柱基顶面至设备塔顶面的总高度(m);Do设备塔的外径(m);对变直径塔,可

33、按各段高度为权。取外径的加权平均值。图图E1.2 设备塔架的基础型式(a)圆柱基础塔;(b)圆筒基础塔;(c)方形(板式)框架基础塔;(d)环形框架基础塔2)框架基础塔(塔壁厚不大于30mm)T10.560.40×10-32/Do          (E.1.2.3)3)塔壁厚大于30mm 的各类设备塔架的基本自振周期应按有关理论公式计算。4)当若干塔由平台连成一排时,垂直于排列方向的各塔基本自振周期T1 可采用主塔(即周期最长的塔)的基本自振周期值;平行于排列方向的各塔基本自振周期T

34、1 可采用主塔基本自振周期乘以折减系数0.9。E.2 高层建筑E.2.1 一般情况1 钢结构      T1=(0.100.15)n         (E.2.1.1)2 钢筋混凝土结构      T1=(0.050.10)n         (E.2.1.2)式中n建筑层数。E.2.2 具体结构1 钢筋混凝土框架和框

35、剪结构公式          (E.2.1.3)2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公式          (E.2.1.4)式中H房屋总高度(m);B房屋宽度(m)。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阻尼比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没找到pkpm教程是这样说的:结构阻尼比,对钢结构去0.01,对有墙体材料填充的房屋钢结构去0.02,对钢筋混凝土及砖石砌体结构去0.05用于舒适度验算的风压和结构阻尼比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76

36、房屋高度不小于150m的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应满足风振舒适度要求。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规定的10年一遇的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结构顶点的顺风向和横风向振动最大加速度计算值不应超过表376的限值。结构顶点的顺风向和横风向振动最大加速度可按现行行业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的有关规定计算,也可通过风洞试验结果判断确定,计算时结构阻尼比宜取0.010.02。表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第五节 验算要求第.条 非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钢结构,以及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钢结构在不计算地震作用的效应组合中,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构件承载力应满足下列公式要求:公式二、结构在风荷

37、载作用下,顶点质心位置的侧移不宜超过建筑高度的/;质心层间侧移不宜超过楼层高度的/。对于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要抗侧力构件的高层钢结构的位移,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的有关规定,但在保证主体结构不开裂和装修材料不出现较大破坏的情况下,可适当放宽。 结构平面端部构件最大侧移不得超过质心侧移的.倍。三、高层建筑钢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顺风向和横风向顶点最大加速度,应满足下列关系式的要求: 公寓建筑(或)./ (.-) 公共建筑(或)./ (.-) 四、顺风向和横风向的顶点最大加速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顺风向顶点最大加速度公式.横风向顶点最大加速度公式五、圆筒形高层建筑

38、钢结构应满足下列条件,当不能满足时,应进行横风向涡流脱落试验或增大结构刚度。公式考虑风振影响建筑结构荷载规范7.4 顺风向风振和风振系数7.4.1 对于高度大于30m且高宽比大于1.5的房屋和基本自振周期T1大于O.25s的各种高耸结构以及大跨度屋盖结构,均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发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风振计算应按随机振动理论进行,结构的自振周期应按结构动力学计算。注:近似的基本自振周期T1可按附录E计算。7.4.2 对于一般悬臂型结构,例如构架、塔架、烟囱等高耸结构,以及高度大于30m,高宽比大于1.5且可忽略扭转影响的高层建筑,均可仅考虑第一振型的影响,结构的风荷载可按公式(7.1.11)通过

39、风振系数来计算,结构在z高度处的风振系数z可按下式计算:         (7.4.2)公式7.4.3 脉动增大系数,可按表7.4.3确定。表7.4.3 脉动增大系数0T21(kNs2m2) 0.01 0.02 0.04 0.06 0.08 0.10 0.20 0.40 0.60 钢 结 构 1.47 1.57 1.69 1.77 1.83 1.88 2.04 2.24 2.36 有填充墙的房屋钢结构 1.26 1.32 1.39 1.44 1.47 1.50 1.61 1.73 1.81 混凝土及砌体结

40、构 1.11 1.14 1.17 1.19 1.21 1.23 1.28 1.34 1.38 0T21(kNs2m2) 0.80 1.00 2.00 4.00 6.00 8.00 10.00 20.00 30.00 钢 结 构 2.46 2.53 2.80 3.09 3.28 3.42 3.54 3.91 4.14 有填充墙的房屋钢结构 1.88 1.93 2.10 2.30 2.43 2.52 2.60 2.85 3.01 混凝土及砌体结构 1.42 1.44 1.54 1.65 1.72 1.7 1.82 1.96 2.06 注:计算0T21时,对地面粗糙度B类地区可直接代入基本风压,而对

41、A类、C类和D类地区应按当地的基本风压分别乘以1.38、O.62和0.32后代入。构件承载力设计时考虑横风向风振影响建筑结构荷载规范7.5 阵风系数7.5.1 计算直接承受风压的幕墙构件(包括门窗)风荷载时的阵风系数应按表7.5.1确定。对其他屋面、墙面构件阵风系数取1.0。表7.5.1 阵风系数gz离地面高度(m) 地面粗糙度类别 A B C D 5 1.69 1.88 2.30 3.21 10 1.63 1.78 2.10 2.76 15 1.60 1.72 1.99 2.54 20 1.58 1.69 1.92 2.39 30 1.54 1.64 1.83 2.21 40 1.52 1.

42、60 1.77 2.09 50 1.51 1.58 1.3 2.01 60 1.49 1.56 1.69 1.94 70 1.48 1.54 1.66 1.89 续表7.5.1 离地面高度(m)地面粗糙度类别 A B C D 80 1.47 1.53 1.64 1.85 90 1.47 1.52 1.62 1.81100 1.46 1.51 1.60 1.8 150 1.43 1.47 1.54 1.67 200 1.42 1.44 1.50 1.60 250 1.40 1.42 1.46 1.55 300 1.39 1.41 1.44 1.51 水平风体型系数7.3 风荷载体型系数7.3.1

43、 房屋和构筑物的风载体型系数,可按下列规定采用:1 房屋和构筑物与表7.3。1中的体型类同时,可按该表的规定采用;2 房屋和构筑物与表7.3.1中的体型不同时,可参考有关资料采用;3 房屋和构筑物与表7.3.1中的体型不同且无参考资料可以借鉴时,宜由风洞试验确定;4 对于重要且体型复杂的房屋和构筑物,应由风洞试验确定。图构造规则性信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23 水平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扭转耦联地震效应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规则结构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时,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两个边榀各构件,其地震作用效应应乘以增大系数。一般情况下,短边可按1.15采用,长边可按1.05采用;当扭转刚度较小时,周边各

44、构件宜按不小于1.3采用。角部构件宜同时乘以两个方向各自的增大系数。2 按扭转耦联振型分解法计算时,各楼层可取两个正交的水平位移和一个转角共三个自由度,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确有依据时,尚可采用简化计算方法确定地震作用效应。1)j振型i层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确定:公式3)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耦连效应,可按下列公式中的较大值确定:公式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434 高层建筑结构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下列地震作用计算方法:1 高层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质量和刚度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以及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结构应采用考虑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

45、振型分解反应谱法。2 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高层建筑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3 79度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下列情况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1)甲类高层建筑结构;2)表434所列的乙、丙类高层建筑结构;3)不满足本规程第352356条规定的高层建筑结构; 4)本规程第10章规定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表注:场地类别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规定采用。设防地震分组场地类别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16 建筑的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按表416划分为四类,其中类分为0、1两个亚类。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

46、覆盖层厚度且其值处于表416所列场地类别的分界线附近时,应允许按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特征周期。具体可查不常用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和钢框架抗震等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12 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612确定。表注:1 建筑场地为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2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 3 大跨度框架指跨度不小于18m的框架;4 高度不超过60m的框架-核心筒结构按框架

47、-抗震墙的要求设计时,应按表中框架,抗震墙结构的规定确定其抗震等级。813 钢结构房屋应根据设防分类、烈度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813确定。表注:1 高度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和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2 一般情况,构件的抗震等级应与结构相同;当某个部位各构件的承载力均满足2倍地震作用组合下的内力要求时,79度的构件抗震等级应允许按降低一度确定。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9 抗震等级391 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抗震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1 甲类、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

48、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当建筑场地为,I类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2 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当建筑场地为I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392 当建筑场地为、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393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根据抗震设防分类、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

49、求。A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393确定。当本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A级高度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特一级采用,甲类建筑应采取更有效的抗震措施。注:本规程“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即“抗震等级为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的简称。图395 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一层相关范围的抗震等级应按上部结构采用,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四级;地下室中超出上部主楼相关范围且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其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396 抗震设计时,与主楼连为整体的裙房的抗震等级,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外,相关范围不应

50、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板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表397 甲、乙类建筑按本规程第391条提高一度确定抗震措施时,或、类场地且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丙类建筑按本规程第392条提高一度确定抗震构造措施时,如果房屋高度超过提高一度后对应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则应采取比对应抗震等级更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3 基本规定 3.0.1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划分,应根据下列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 1 建筑破坏造成的人员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的大小。 2 城镇的大

51、小、行业的特点、工矿企业的规模。 3 建筑使用功能失效后,对全局的影响范围大小、抗震救灾影响及恢复的难易程度。 4 建筑各区段的重要性有显著不同时,可按区段划分抗震设防类别。下部区段的类别不应低于上部区段。 5 不同行业的相同建筑,当所处地位及地震破坏所产生的后果和影响不同时,其抗震设防类别可不相同。 注:区段指由防震缝分开的结构单元、平面内使用功能不同的部分、或上下使用功能不同的部分。3.0.2 建筑工程应分为以下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1 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 2 重点设

52、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 3 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 4 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 3.0.3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

53、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注:对于划为重点设防类而规模很小的工业建筑,当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材料且符

54、合抗震设计规范对结构体系的要求时,允许按标准设防类设防。3.0.4 本标准仅列出主要行业的抗震设防类别的建筑示例;使用功能、规模与示例类似或相近的建筑,可按该示例划分其抗震设防类别。本标准未列出的建筑宜划为标准设防类。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32 建筑场地为类时,对甲、乙类的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对丙类的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333 建筑场地为、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

55、度(0.20g)和9度(0.40g)时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中震或大震设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11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3111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应分析结构方案的特殊性、选用适宜的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并采取满足预期的抗震性能目标的措施。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应综合考虑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的特殊性、建造费用、震后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各项因素选定。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分为A、B、C、D四个等级,结构抗震性能分为1、2、3、4、5五个水准(表3111),每个性能目标均与一组在指定地震地面运动下的结构抗震性能水准相对应。表表3113 不同抗震性能水准的结构可按下列规定进行设计:1 第1性能水准的结构,应满足弹性设计要求。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其承载力和变形应符合本规程的有关规定;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规定:公式2 第2性能水准的结构,在设防烈度地震或预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关键构件及普通竖向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宜符合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