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最熟悉的陌生人_第1页
儿童,最熟悉的陌生人_第2页
儿童,最熟悉的陌生人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儿童 ,最熟悉的陌生人儿童:一个成人建构的概念儿童无法替自我言说, “儿童”“童年”是成人建构的概 念或观念。“儿童观是认知主体以儿童为对象建构出的一种 社会知识,随儿童形象'的诞生而形成, 并影响着儿 童形象'的塑造。 ”童年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菲利普?阿利埃斯在儿童的世纪一书中指出童年概念是一个社会性的建构,有时 间的节点。在远古时代,儿童被认为是氏族或父母的公共财 产,可以任意处置;在中世纪,西方深受宗教神学的影响, 儿童被认为是小大人;到 18 世纪,卢梭提出把儿童当儿童 看待,“发现儿童”被誉为教育的 “哥白尼”式发现;1936 年, 蒙台梭利甚至以一句颠覆性的“儿

2、童乃成人之父”揭示“童 年的秘密”。在中国,从封建纲常出发,儿童曾是成人的附属,是光 耀门楣和传宗接代的工具;从社会本位、国家本位出发,儿 童是要被培养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 人,“小兵张嘎”“赖宁”曾是儿童的理想形象以及学习榜样; 在现代,儿童也被称为“祖国的花朵” “民族的希望” “天生 的哲学家、诗人、画家”自然、成人:多个维度中的“儿童”自卢梭“发现儿童” ,“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 “依据儿 童的自然天性设计教育”成为教育中的“正确” 。但这并不 意味让儿童“随便”发展,杜威指出“我们务必使可取的倾 向有一个适当的环境,使它们保持活跃,这些自然倾向的活 动必须控制其他倾

3、向的方向,使那些没有什么结果的倾向因 不用而废弃”。如何平衡其中的关系考察每个教育者的教育 艺术,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众多教育者的追求。人们曾认为,童年是成人的未成熟状态, “长大成人” 是儿童的发展目标。后来,儿童、童年的独特性被承认和不 断被认识,儿童不再是成人的附庸。 于是,“儿童一成年人” 有了明确的区隔, 很多活动和区域 “儿童不宜”。“儿童不宜” 下,儿童获得了保护,也受到更多的限制。一些作为人的整 全性学习,也在“儿童不宜”下被抹杀或遭到忽视,例如性 教育。新的隐忧:童年的消逝 在现代儿童观的倡导下,儿童与成人应该有明确的区隔, 一旦这个区隔被逾越或淡化,常常会引发对儿童的担

4、忧。这 其中,最闻名莫过于尼尔 ?波兹曼对童年消逝的惊呼:在电 子媒介的冲击下,区别于儿童与成人的显著特点正逐渐模糊; 仍处于童年期的儿童与成人间的区别很快消失。于是,儿童 “早熟”,再一次“成人化” 。波兹曼的担忧来自电视对童年 的威胁。在数字化时代, 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下, 泛 ?E 的网游、资讯让儿童与成人的区隔进一步模糊。除了学者的担忧,在众人的日常认知中,童年应是无忧 无虑、天真快乐的,但在学业负担过重、各种附加培训和学 习的压力下,童年似乎不再是天真快乐的代名词。学业、升 学、就业通过父辈的焦虑,成为无声的压力加码到儿童的身 上。对儿童教育做“减法”也成为众多人的呼声。从波兹曼的惊呼到众人的呼声, “保护童年”成为保护 儿童的新口号。以儿童之名“儿童本位”作为传统儿童观的对立面,成为现代教育 的基本立场与价值取向。 “以儿童之名”的教育和行为似乎 有了先天的合法性与优越性。 “发现儿童” “尊重儿童”“让 儿童站在中央” ,诸如此类的表达在教育中成为迷人的口号; 抛却成为一颗“螺丝钉”式宏大话语,一句“为了你好” “为 了孩子好”似乎让众多教师的日常教育行为具有了正当性;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也成为资本鼓噪消费的有力宣传。在有“社会本位”与“集体主义”深重传统的社会,践 行“儿童本位”价值观面临着众多挑战。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