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精简版_第1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精简版_第2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精简版_第3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精简版_第4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精简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等教育心理学总结第一章 绪论1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包括:心理动力(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状态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2 德国 冯特 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心理学主要流派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研究无意识现象(潜意识),采用自由联想和梦境分析手段 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斯金纳,研究可观察到的行为,采用实验方法研究可观测的行为 认知心理学派奈赛尔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马斯洛、罗杰斯 强调“以人3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学

2、生目前已经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最近发展区”。教育就是基于现有发展水平,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4 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是1903年 美 心理学家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5 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结合自身体会,谈谈每种效应的启示)?答:*教师的威信包括教师的职业威信和教师的人格威信。我们所说的威信是教师本人因人格特性而令学生尊重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因此形成和维护教师良好的威信,既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又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如果教师

3、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不高,那么教师的要求与教诲即使是正确的,也往往会成为“耳旁分”,学生听不进去也不会认真执行,甚至还可能会跟教师会发生冲突。反之教师的一切要求与教诲都会顺利地被学生所接受并努力去执行。*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威信效应:即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名片效应: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观点一致的观点,投其所好。“话不投机半句多”从反面证实了这种效应 “自己人”效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若干相似之处,则会使受教育者把教育者当作“自己人”,因此所论述的观点,较易接受。这就要求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发现相似之处。 好感效应: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

4、感。他们会更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因此要在学生中建立好感。所以,要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和道德修养,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形成好感,同时注意与学生交流,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6 教师的三种教学水平?答:尝试式教学:没有经过师范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只是具备某些学科专业知识或文化知识,就走上工作岗位,通过盲目尝试或经验积累而进行的教学,是“没有理论的实践”。懂得该教什么,不懂得何教,教学效果差 因循式教学:学过教育理论,受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懂得教育基本常规。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教学,但是其针对

5、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懂得如何教,教育效果高于尝试式教学,但不是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懂得如何教 策略式教学:较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的情境,以及教师本人自身素质等种种因素选择有效的方式方法,灵活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并能对教学效果作出反思和调控,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不仅关注教什么、如何教,更关注“如何有效的教”。使学生学会,而且会学、会创造。是教师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1 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两自一结合) 学习内容上的特点 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 (两高一实践) 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 学科内容的高层次

6、性和争议性学习方式上的特点 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两自一结合) 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 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尝试错误学说 学习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P29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说 条件反射的几个规律性现象:强化、消退、自若恢复、泛化、分化、高级条件反射P31 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说(学习即对环境刺激的操作反应、学习依赖于强化、提倡程序教学)3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知发现说 ×强调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P34

7、15;提倡发现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要) 奥苏伯尔认知接受说×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机械学习、意义学习×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教学原则“逐渐分化”与“整合协调”×先行组织者: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根据组织者的作用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科恩伯格 知识观:科学的知识包含真理性,但是对现实纯粹客观的反映,强调知识的相对性 学生观: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和经

8、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生 的协作对意义建构起重要作用 学习观: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是学习的基础、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和方式第二章 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1奥苏伯尔将学习动机分:认知动机、自我提高的动机、附属动机P52 认知动机:是一种要求理解实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一种内部动机,是学习中最重要、最稳定的动机 自我提高的动机: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所

9、以,他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外部动机,但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附属内驱力:个体为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P55 答: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差。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难度较大时,需要的动机水平就低;难度适中时需要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难度较小时;则需要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教师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

10、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3学习动机理论 动机期望理论:个体学习动机的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 激励力量:学习动机激励水平的高低,表明被激发的学习动机的大小,即为达到学习效果而做的努力程度。 期望值:人们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否导致所想得到学习效果和目标的主观概率。 效价:指某一学习目标满足个体学习需要的价值。对学习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实现得可能性越高,其激发的动机力量就越大。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内驱力阿特金森将个体成就动机分成两类:力求成功的动

11、机、避免失败的动机 力求成功者: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任务。 避免失败者:倾向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成败归因理论 美 维纳从三个维度对结果的归因进行分类: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 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自我实现理论(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3学习动机的激发: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下,利用一

12、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激发学习动机?P63 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 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励 正确知道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第四章 知识、技能的学习1 知识学习过程包括: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2 2促进大学生知识有效感知的条件: 灵活运用多种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是在感知实际事务的基础上进行的,为知识的理解和保持提供感性材料。模象直观:指事务的模拟性形象,能摆脱实物直观的局限,提高直观的效果

13、,为理解知识传造有力条件。言语直观:指教师通过书面或口头语言的生动具体的描述、比喻、夸张等形式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运用感知规律,突出对象特点:强度律: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晰地感知。教师在教学中音量要适中;板书字体、教具大小要适中;教室的光线充足。差异律:被感知的对象必须与他的背景之间有所差别。讲课时应重点突出,使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异明显。活动律:活动的对象更容易被我们所感知。恰当地使对象呈现运动状态,可以增强感知效果。教学中采用活动教具、模型以及现代化的视听多媒体设备,提高知识学习效果组合律: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态上相似、颜色上一致的事务,

14、易于构成一个系统或一个整体,都容易被感知的一组对象。使零散的材料组合起来,易于形成整体概念;板书应布局合理,位置顺序排列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对比律:在性质上或强度上具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当他们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感官时,时学生对他们差异的感知变得清晰,从而提高感知的效果。把具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能更气息地被感知。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指导学生参与活动3 促进大学生有效理解知识的条件 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称为肯定例证,指包括知识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成为否定例证,指不包括或只包括极少部分知识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正例传递有利于概括的信息,而反例则传递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提供丰

15、富的变式:将概念的正例加以变化,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科学地进行比较 启发学生自觉概括4 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三个环节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瞬时记忆(0.252秒)、短时记忆(小于1分钟)、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甚至保持终身的记忆)5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保持曲线):艾宾浩斯首创用无意义音节字表作为记忆实验的材料。 学习结束的较短时间内,遗忘的速度很快,遗忘的内容也很多。接着下降的趋势就变得较为缓慢,遗忘的速度有所减慢,数量有所减少,最好在很长时间内基本不再变化。可简述“先快后慢”,因此学习时应及时复习,加以巩固。6 知识应用的基本过程?答:审 题:称分析课题,

16、对课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综合,弄清各条件之间的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课题归类:通过思维把握知识的关联,把课题与过去所学的相关知识信息发生联系,进一步去寻找解决课题的有关知识和方法。重现知识:把与解决课题有关的知识提取出来,为下一步解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解 题: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求解,由已知推向未知,或者由未知推向已知,直到找出问题的答案。7 动作技能的形成:认知阶段、动作分解阶段、动作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8 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 动作的有意识控制减弱:动作形成的初期阶段,内部语言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当动作熟练阶段,动作自动化后,学生的动作控制从有意识向无意识转化,由自动控制取代了有

17、意识控制。 利用线索的减少:动作形成的初期,学生只对那些明显线索发生反应。当技能熟练时,学生就根据很少的线索完成动作,因而随着动作技能的完善,利用的线索逐渐减少。 动觉控制的加强:动觉控制与熟练动作技能的形成有密切联系,初学者主要根据外部反馈来调节自己的动作,而熟练者主要依据动觉反馈来协调自己的动作,此时视觉、听觉等外部感觉系统反馈的作用降低了,但动觉控制的作用不断加强了。 运动图式的形成:熟练后形成自动化。 预见和应变能力的增强:熟练后对动作进行充分地预测,表现出较强的预见性和应变 能力。第五章 学习策略与学习迁移1元认知:个人在对自身认识过程意识的基础上,对其认知过程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控制

18、与自我调节。就是对自己认识过程与结果的认识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2 学习策略:学习者为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3 记忆编码策略:组块、替换、联想、理解 组块:将输入的看似分散无关的信息加工组合成一个记忆“块”或记忆单位,从而扩大记忆容量的一种策略。替换:将不易记忆和难以记忆的项目设法变成有意义、易记住的材料的一种编码策略。 记忆术:通过在本无内在联系的项目间建立联系,以增强项目的意义性的策略。4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得经验对另一种学习得影响 正迁移(积极迁移):一种经验得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消极迁移

19、):一种经验得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顺向迁移:先前学习中所获得得经验对后继学习得影响 逆向迁移:后继得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得影响 5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形式训练说:把迁移看作是通过对组成“心里”的各种官能进行分别训练来实现。因此,迁移的实质是“心灵”的官能或心理活动的形式得到训练的结果。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心灵”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技能的提高会促进另一个技能的提高。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学习材料之间的相同因素,以促进学习迁

20、移。 经验概括说: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学习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时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共同原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不同内容中所隐含的共同原理揭示出来,并使学生充分内化,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更加灵活有效的学习。 关系转换说:认为“顿悟”是关系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迁移不是由两个学 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种学习情境中共同成分、原理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 认知结构说:强调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影响。认知结构包括:认知结构的概括性、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认知结构的巩固性。 6 教学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答科

21、学的选择教学内容,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即布鲁纳强调的学科基本结构)合理的编排教学内容,基本的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改进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在呈现教材内容时,应遵循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的原则。同时,应遵循“综合贯通”的原则,加强内容的横向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训练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阿学习,促进学习迁移。

22、第六章 问题的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 1 创造性: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指一种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或对象。分真创造和类创造 真创造: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类创造:产生的成品在人类历史哈桑并非首创,它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 2 创造的心理过程: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然开朗阶段、验证阶段 3 创造力最主要的特征: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4 创造性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答: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有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5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 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主观的也有客观,主要

23、有:问题表征:反映对问题的理解程度,问题表征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它直接影响问题的解决情绪状态:高度紧张和过渡焦虑等消极情绪状态会抑制大学生的思维活动,阻碍问题解决,适度愉快高兴等积极情绪则为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提供良好的情绪背景动机强度:大学生保持适中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一般来说,越使复杂的问题,其动机强度的适中点越是偏低点定势作用:是先前活动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克服定势的消极作用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功能固着:指个体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务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的可能有的功能,在问题解决中,有时需要克服这种功能固着

24、中才能找到新的求解思路原型启发: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利用原型启发来解决问题,关键要作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断积累知识经验,善于发现实物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第七章 品德心理与教育1 品德结构的“四分法”将品德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2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采用观察法和对偶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科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两难故事法” 16岁是一个人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女性道德判断水平普遍低于男性 社会学习论:认为人的行为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其实质就是替代强化,影响道德的因素:社会环

25、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习论注重实验室实验观察学习论或模仿学习论要求:教师本人必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学生树立的榜样是可信、可亲、可敬的提高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净化社会环境和大众传媒3 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态度定势的形成: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当前事物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倾向。道德观念的确立:一方面表现为对社会道德关系、准则的认识,另一方面就是要将这种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以便能够对他人与自己的道德行为作出评价(分为了解道德规范;进行道德评价)道德情感的培养:伴随道德观念反映人的内在需要的一种态度体验,道德情感起到联系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桥梁作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

26、方面着手努力:P173通过具体的道德情境培养直觉的道德情感;通过文艺作品或先进人物培养想象的道德情感;通过说理培养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活动理性基础,是个体对自己要遵循的道德观念的确信。一旦道德信念形成就会是个体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从而成为品德形成的关键性因素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行为过程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和诱惑,需要进行道德抉择和行为调节,这就是道德意志的体现道德行为的养成:掌握道德行为技能;训练道德行为习惯(形成习惯需要3周的时间)4 品德矫正的心理策略过矫正:要求不良行为者通过自身的努力消除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恢复并改善原有的状况,同时还要进行适当的练习

27、。过矫正要以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人格为前提。防范协约:也称为教育合同强化暂停表征性奖励榜样示范第八章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1 自我意识: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自我认识的结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自我意识结构(知、情、行)自我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爱、自卑、自信、内疚、自豪、责任感、优越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2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P186自我意识的分化: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自我意识的统一·自我意识的

28、转化与稳定2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全面认识自我:全面而正确地认识自我是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通过认识他人和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我;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我;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总知,正确全面的自我认识是在准确全面的自我观察,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经常深刻的自我批评,积极有效的自我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积极悦纳自我:是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即使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悦纳自我涉及到一个人是以积极的态度认可自我形成自尊,还是以消极的态度拒绝自我形成自卑。注意两个方面:积极地评价自我;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29、。努力完善自我: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善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的过程: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努力提高现实自我第九章 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调适1 社会助长作用: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社会懈怠作用: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造成活动效率的下降的现象。也称为社会干扰或社会惰化。2 去个性化: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的自我约束减轻,责任感意识下降,而产生的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3 从众: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相符行为的现象。易抹杀了个体的独创性思维。4 集体舆论:指集体中占优势的言论和意见。5 集体规范:集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与准则

30、。6 集体凝聚力:指集体成员的吸引力以及成员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力量汇合。7 人际吸引的因素?简答答:人际吸引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喜欢、悦纳的现象。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相似吸引(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因素越多,相互之间的人际吸引力越大) 互补吸引(当双方的需要满足正好成互补关系时,双方的吸引程度也会增加) 仪表吸引(仪表吸引尤其在第一次见面时,影响作用巨大。人际交往的时间越长,仪表所起的作用越小) 人格吸引(人格吸引的产生主要时人格魅力的作用,是人际吸引最本质的因素。这种吸引作用并不是即时发生作用的,而是交往时间越长魅力作用越大)8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一往情深)答: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先入为主而

31、产生的良好第一印象,会以定势效应作用于主体,将有利于人际交往的进行交往互动,人际交往的成功与人的主动性程度有很大的关系,要敢于主动和别人交往。移情,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同情、共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等9 良好人际关系的未回?答:避免争论,争论往往都以不愉快的结果而结束。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会使他人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受损,要学会“坏话好说”艺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容易打破人际关系的僵局。学会批评,学会批评是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策略。第十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1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针对心理有疾病的人的教育,可分为两种趋向: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2 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3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知情行,自我独立,人际适应,人格)答: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独立)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自我)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人格)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情)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适应)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行)4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矛盾冲突?(成才理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