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录错误!未找到目录项。城市地铁隧道工作面开挖的地层应力分布规律摘 要:基于深圳地铁实测资料,系统地分析了隧道:工作面开挖的地层应力分布特征,揭示了城市地铁隧道上:作面围岩应力重分布的规律,提出了浅埋隧道围岩应力的分区概 念。关键词:隧道工程:城市地铁隧道;地层应力;分布特征1 引 言采用浅埋暗挖法开挖城市地铁隧道,其应力临测相对其变形观测较少,尤其是用来完整 分析地层应力分布的量测资料十分匮乏。因此,城市地铁隧道工作面开挖的地层应力分布规 律的系统研究,对地铁隧道的结构设计、施工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深圳地铁隧道现场测试资料,拟对城市地铁隧道开挖的地层应力分布规律进行 研究。2 测 试 断
2、 面 的 工 程 概 况 针对深圳地铁浅埋暗挖法部分标段,如双洞双线隧道的5, 6 和 13 标及单洞重叠线隧道的3A和3C标,地表沉降相对较大。本文选取6和3A标作为重点观测研究对象,其他标段由施工方配合观测。2.1 6标段测试断面概况测试断面里程为左SK5+070b双线隧道中心线距为13 m。隧道埋深4.0 m ,为 9.8 m ,上覆地层依次为素填土、中砂、粘土和砂质粘性土。其中富水砂层厚度为相对隔水层厚度为 2.2 m。地下水埋深为2.5m,断面为马蹄形(6.5mx6.6m(宽X高)。初期支 护为$22 mm格栅钢架+Q6 mm钢筋网(150mm150mm)+250m厚C20喷射混凝土
3、;超前支护为 $32mm3.25mm短注浆双排小导管,其布置布置在拱部150°范围。施工采用台阶法,台阶(核心土地)长度为8m 。2.2 3A 标 段 测 试 断 面 概 况测试断面里程为SKi+487.5。隧道埋深为13m上覆地层依次为素填土、软土、中砂、砾砂和粉质粘土。其中富水砂砾层厚度为5m,相对隔水层厚度为2 . 6叶 地下水埋深为1. 5m=断面为直墙拱形(6.8m X l3m(宽X高)。初期支护为 $25mm格栅钢架+ $8mm钢筋网 (150mnl150mm)+300mm厚C20喷射混凝土。超前支扩采用注浆小管棚$76mm5mr加注浆小导管$42mm4mm其布置范围为拱
4、部。施工采用4步台阶法,3个台阶均设临时横撑。3 现 场 测 试 内 容 与 测 点 布 置围岩应力测试包括: (1) 超前小导管应变测试; (2) 围岩与初期支护接触应力测试; (3) 孔 隙水压力测试; (4) 初期 支护结构内力测试; (5) 拱脚接触应力测试。超前小导管应变测试采用胶基箔式3 mmX5mn应变片;接触应力采用1.0 MPa 土压力盒:孔隙水压力采用0.2 MPa钢弦式压力计;结构内力采用钢弦式钢筋计。超前小导管应变测点布置是取$32 m论2.5 m的小导管,上、下对称布点各5个,安装在拱顶和拱腰处(设置3 根补偿管 ) 。6 标段应力测点布置见图1。3A标段应力测点布置
5、基本标,因是重叠道,点数目有增加16i-JU岩4.1围岩26标段各测点围岩向应力历变化势见图各测点围i-JU岩向应变化趋图2中横坐标观测时间的正号表示已封闭成环, 负号表示未封闭, 以下同由所测的围岩径向应力并结合3A, 3C(与3A紧邻,工程条件相同)等标段的实测资料可得,其应力分布规律如下: (1) 拱腰和仰拱处的围岩径向应力较大:而拱顶与仰拱底处的围岩径向应力均较小,相比较而言,最小值产生在两侧墙,其大小排序为P抑拱P拱部P边墙;(2) 对双线隧道,由于右线开挖影响,在仰拱部位,总的表现特征是仰拱右侧处的径向应力大 于其左侧;(3)3A标段断面的径向应力较 6标为大,原因为 3A标设临时
6、仰拱且断面下部分处 于风化岩上,围岩变形相对较小,故由“ 地层- 支护”特征曲线可知,其必然导致径向应力大; (4) 在结构未封闭成环之前,拱部变形过大,实测应力值较小,随时间延长,初期支护结构刚度及强度提高,其支护抗力逐渐增大,反映为围岩施加于支护的径向应力也随之变大,这符合“地层-支护”特征曲线的原理; (5) 拱部压力在下台阶开挖至断面里程时,开挖边墙 前后的压力值产生了较大的改变。此时,拱顶压力增大,而两拱腰却稍有下降。随下半断面 支护结构的施作,整体刚度提高,拱部压力存在一个“平台 ”( 压力大小不变 )或“卸荷”( 压力略有下降 ) 现象,随整个支护结构的应力调整和再分配,拱部压力
7、又重新进入一个缓慢增长 直至稳定的过程; (6) 边墙与仰拱处的压力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断面封闭成环后,随 着结构的逐步稳定,应力的调整和再分配,仰拱的压力值增长速率相对较大,从而使仰拱部 位承受了较大的围岩压力。4.2 孔 隙 水 压 力 分 布 特 征 孔隙水压力的历时曲线见图3。由图 3 以及在 3A,3C 标等的量测资料可知,孔隙水压力的分布特征为: (1) 初期支护未封闭成环前,孔隙水压力随工作面推进有降低的趋势,表明工 作面处的孔隙水压力为最小值,而随着断面的封闭,孔隙水压力逐渐增加,至一定值后渐趋 稳定; (2) 拱顶部位孔隙水压力为负值,表明该处土体处于松驰状态,为剪性张
8、拉区; (3) 仰 拱处的孔隙水压力为最大,其次为下台阶的右下侧和左下侧: (4) 孔隙水压力分布与围岩径向 应力分布特征基本类似。 图 3 孔 隙 水 压 力 的 历 时 曲 线4.3初期支护格栅钢架结构内力由所测的格栅钢架主筋的截面轴力和弯矩的变化趋势通过结构简化而计算,见图4 和 5。由图4, 5可知,(1)在观测断面安装后7d(开挖工作面距测试断面1.39D),初期支护的上半断面轴力,在封闭后符号变异。封闭成环后,上、下断面的截面轴力有增加的趋势,然 后呈稳定态势且拱部略有下降。 (2) 上半断面结构的轴力在刚安装时为压力,其后变为拉力。拱部轴力在封闭成环后,变为压力,两拱腰也由受拉变
9、为受压;下半断面左右两边墙以及仰拱两侧轴力均为压力,而在仰拱底处由开始的拉拉逐渐趋变为压力状态。上述特征与设计的 整个结构断面皆受压不相一致。 (3) 结构所受弯矩的分布状态为:在封闭成环后,除仰拱部以(4) 相比较而言,上半断面承受了较及侧墙为内侧受拉外,其他实测的结果均与设计值不同。弯矩,说明上半断面的支护结构为主要承受部位图4图5初次初次支扩支护结构结构截面截面轴力弯矩变化变化趋势趋势4.4超前支护体对超前小导管的应力分析采用拉( 压 ) 弯组合,以拱腰小导管为例,其拉(压)应变及弯曲应变在 不同 开 挖 长度 时 , 实测 应变 沿小 导管 长度 的 变 化趋 势 见图 6,7 。图
10、6 小 导 管 的 拉压 应 变 的 变 化 趋 势图 7 小 导 管 的 弯 曲 应 变 的 变 化 趋 势 由图 6, 7 及其他小导管的应变测试资料可得,超前支护小导管的应变变化特征为: (1) 随 工作面。开挖,超前支护体上沿全长皆有应力分布,小导管的工作状态是拉弯组合,即小导 管在围岩荷载的作用下,产生弯曲的同时也伴随有拉伸。 (2) 随工作面推进,拉应力增加,其 应变增量有向下一测点递增的趋势。 (3) 当工作面推进长度大于小导管长度时,尤其是上下台 阶封闭成环后,小导管全部转化为受压,表明其超前作用消失。 (4) 由弯曲应变知,其承受地 层上覆荷载的能力随小导管在土中剩余长度的减
11、小而减小。因此设计时应该考虑,必须保证 小导管在土中有一定的剩余长度。4.5 拱 脚 与 土 体 的 接 触 应 力 对浅埋暗挖法,隧道拱脚处土体的承载力将直接影响隧道拱顶下沉。为寻求减缓拱顶下 沉的拱脚处理措施,分别在左、右两拱脚安设了土压力盒。实测表明,拱脚处的接触应力远 超过土体的基本承载力 ( 实测值最大为 814.2 kPa ,而土体的基本承载力仅为 260 kPa) ,倘不 采取措施,必使拱顶下沉急剧增大,或者消极等待初期支护封闭成环后,才能使拱顶下沉变 缓。5 浅 埋 隧 道 应 力 重 分 布 的 分 区 认 识8 的实线实测的围岩径向应力与上覆土柱荷载的比值随隧道开挖而呈现的
12、分布规律如图部分。而对工作面前方应力的分布状态,可利用超前支护的应力量测资料作推断。由本次超 前小导管的现场量测资料可知,围岩压力产生的最大应变点 (应力集中峰值 ) 距工作面的距离 约为1.2m。文11)对超前支护体的数值模拟也表明:有预加固时,隧道工作面前方约2. 5m处,其围岩径向力就等于原始地应力。若没有预加固,则此距离可远至工:作面前方15m。据此可绘出随工作面开挖,其前后应力的分布规律如图8(其中工作面前方应力分布 (无测点线)为推断结果。L为推进长度,D为隧道宽度)。针对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的隧道工作面前方围岩应力的分布特征见图 9。由图 9 可知,其与上
13、述实测和分析的 规律一致。上述隧道工作面围岩应力重分布的规律也已被模型试验所验证。文11) 基于实验室试验,利用传感器所测的随工作面移动,拱顶上部围岩压力的分布规律是:隧道推进时,在上 覆地层中产生了 “压力波形”。在工作面前方 49m处,围岩中的应力与原始应力相比较, 逐渐增加7%18%。图8 围 岩 压力 与土柱 荷载比 值随开 挖 的分布 规律图 9 工 作 面前 方围 岩应力 分布 特征在工作面前 2 4m 处达到最大值,然后在工作面前方0.5 2.5m 距离处降低到原始应力,并在已安装的衬砌处降到原始应力的40% 50%。在工作面处为原始应力的70%95 。 工 作 面 通 过 一 段 距 离 后 , 围 岩 压 力 逐 渐 增 加 而 接 近 原 始 应 力 。基于实测以及上述分析,可提出浅埋城市地铁隧道工作面,沿隧道推进方向,其围岩应力分布可分3个区域,如图10。图10中,I为原始地应力区,n为增压区,川为应力降低区 ( 减压区 或卸 荷区 ) 。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青春萌动教学设计及反思
- 《道德观念竞技场》课件
- 2025大豆收购合同模板
- 《奔驰轿车概述》课件
- 《在线教学课件》课件
- 2025标准新车购买合同样本
- 2025房产的抵押借款合同范本
- 2025年社保代理合作合同
- 2025年工业厂房建设借款合同模板
- 2025私营企业员工劳动合同
- 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案例
- GB/T 311.2-2013绝缘配合第2部分:使用导则
- GA 1517-2018金银珠宝营业场所安全防范要求
- C语言期末考试试题南昌航空大学
- 取消订单协议模板(5篇)
- 东风天锦5180勾臂式垃圾车的改装设计
- 浦发银行个人信用报告异议申请表
- 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练习题知识讲解
- 防孤岛测试报告
- 按摩常用英语
- midas NFX使用指南(八)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