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分报告一:国际产业转移一、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概述1 1 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内涵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 国家和地区。 它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 一个包含着 国际产业贸易与国际产业投资的综合过程。 它既是对产业构成要素的 国际移动的描述,也是对产业形成与演进历史的梳理。国际产业贸易往往意味着转入国必需的某些具有较高技术水 平的技术设备、原辅材料、 中间产品的输入,因而对转入国产业结构 发生影响。 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 它有助于转入国产业成长与 结构转换。也就是说转入国可以利用这些技术设备、原辅材料、中间 产品,建立新的工业部门, 改造传统产业部门。国
2、际产业投资往往意 味着资本、技术等的直接输入,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也能产 生与国际产业贸易相同的结果。国际产业转移是从外在形式来看, 与相关国家相关产业之间的 贸易和相关国家相关产业之间的投资并无二致。 但发达国家与转入国 之间的绝大部分贸易, 实际上是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两国产业之间的 贸易,因此,我们称它为国际产业贸易。发达国家在转入国的投资, 尤其是直接投资,一般是伴随着资本输出的较先进技术产业的输出, 或者说发达国家较高发展水平的产业向转入国较低发展水平的产业 投资,因此,我们称它为国际产业投资。当产业贸易与产业投资所引 起的累积性产业成长达到一定程度时, 某些产业在转入国更具有竞
3、争 优势时, 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便会发生, 从而引起产业转入国与产业转 出国产业结构的革命性转换。转出国之所以进行产业转移,是因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 要,也是它们开发使用过时技术,实现最后价值增值的需要。它们不 可能通过转让高新技术来培植与自己竞争的对手以追逐利润最大化 为目标的资本输出。 产业转出国吸收产业转移通常是谋取外来投资的 外部经济效应,即获得技术、管理经验、训练人员以及其它的前向联 系效应和后向联系效应1 2 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 对于转出国而言,从短期来看,国际产业转移对于发达国家也 有负面影响,如对国内就业水平的影响和本国产业“空心化”现象。 但从长期来看,其正效应大于负效应。因
4、为归根结底,它为本国的结 构转换提供了绝好契机。 产业转移的条件是该产业产品不可能在本国 生产已经失去了昔日的比较优势, 不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这 样的产业转移出去, 可以为那些附加值高的新产业提供更多的资本和 劳动力。鉴于我国目前主要作为产业转入国参与国际产业转移, 我们下面 着重分析国际产业转移对转入国的影响。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关联效应和竞争效应(一)国际产业转移对转入国的正面效应:我们对国际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作一个大致的归 纳。综合而言,它可以在下列四个方面推动转入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要素转移效应。这有两种形式:贸易转移要素和投资转移 要素。贸易转移要素是指转入国家
5、可以从转出国进口零部件等中间品 和机械设备等资本品,引进相对先进的技术。这里发生了商品所有权 的转移,因而可称为所有权的要素转移。投资转移要素,是通过转出 国在转入国直接投资而带入中间产品、 资本品和先进技术,因而所有 权仍然属于转出国。对于转入国来说,这可能只是一种虚拟式要素转 移。第二,就业结构的变化。通过产业贸易而建立起来的新产业, 自 然会吸收一定的劳动力就业,或从其它产业流入一定量的劳动力。 由 于这些新产业通常是从事制成品的生产, 而且通常这类新产业除了高 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关键工序的熟练操作工来自投资国之外, 一 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则由转入国的劳动力担任,从而促
6、进转入国就业人口的增加和就业结构的变化。第三,技术、知识溢出效应。 转出国在产业转移中移入的产业, 尽管一般不会是本国最先进的技术的产业, 但其技术水平仍然高于转 入国的同类产业。在其直接投资过程中,一方面它从自身需要出发, 会对转入国的劳动力进行教育培训,另一方面,通过外资企业雇佣本 国人员而获得操作技术、工艺流程、管理经验、市场营销等先进的技 术和管理经验,从而降低本国的学习成本曲线,促进本国技术与管理 水平的提升。第四,结构成长效应。 通过要素转移效应和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 应,或者提高本国已有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 或者通过前向联 系效应和后向联系效应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 或者产生新
7、的产业, 从 而有利于本国产业升级换代,加速其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以上四个效应的作用下,产业转移有可能带动转入国 GDP勺 增加:一方面, 产业结构升级引起的贸易结构变化,可能会有更多的 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输出, 使本国从出口贸易中获得更多的 价值盈余;有可能带动转入国GDP勺增加:另一方面,国内贸易产品 生产能力的扩展以及劳动力工资的上升, 在国内市场上增加国民生产 总值。产业转移成为经济动力的四种效应,能否转变为现实性,有赖 于转入国政治环境的稳定, 一个强有力的以经济发展作为实际目标的 廉洁、高效的政府及其各种适宜的经济政策的配套。(二)国际产业转移对转入国带来的问题 即使具备某
8、些条件,并且事实上产业转移也会成为经济上的动 力,仍然不排除产业转移具有阻碍经济发展的作用。或者说,单纯依 赖于产业转移,转入国并不能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第一、虚拟竞争优势。要素转移中的固有技术级差通过产业转移, 可能在转入国出现产业技术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象, 这类产业的 产品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市场销售, 都有可能打上某转入国的字 样,给世人造成一种该国拥有这类产业竞争优势的印象。但实际上, 由于产权和管理权, 大部分或全部控制在外商手中, 一般而言转入国 与转出国之间的技术级差和产业级差不仅存在,甚至有固化的倾向, 因此这类产业的大部分或全部, 对于转入国来说, 可能只是
9、虚拟产业。( 1)技术级差。无论是从产品周期理论的“时滞”说来分析, 还是从转出国产业转移的基本动因来考察, 或是从近几十年来的实际 状况来看, 都决定了转出国在产业转移中所移出的产业, 一般不会是 国内最先进的技术的产业, 而且该产业的核心技术也始终掌握在转出 国手里,因此移出技术的发达国家与移入技术的转入国之间的差距将 长期存在。(2)产业级差。从产业转移的历史与现实来看,转入国与转出 国除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等国际分工 方面存在的产业级差外, 生产过程型分工级差和产品差别型分工级差 将越来越普遍。通常在某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者同一产品的不同层级 之间,也存在劳动密集
10、程度、资本密集程度、技术密集程度的差别。 由于技术转移固有级差的存在, 同时由于转出国对转入国民族工业的 挤压,双方在产业结构等级方面的差距容易固定化。第二,收益的不均衡分配。 产业转移加快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 可能性,并不意味着转入国在产业转移中能够获得与它们的价值投入 相应的价值盈余。在技术水平、 垄断性与制度结构方面, 产业转出国具有明显的优 势,因而具有更多的价值盈余来源: 如由不平等交换所引起的价值盈 余差额,在贸易与投资中由垄断因素引起的垄断利润, 由制度结构差 异和国际权力结构所引起的制度利润加之由于转入国急于引进外 资,不仅其国内地区间争相出台优惠政策以减免税让利, 而且转入国
11、之间也激烈竞争, 纷纷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国投资者, 最终都是 增加外国投资者的资本回报率,而使转入国自己获取的直接利益甚 少。产业转出国吸收产业转移通常是谋取外来投资的外部经济效 应,即获得技术、 管理经验、训练人员以及其它的前向联系效应和后 向联系效应。但是,这些外部效应的获得,取决于移入产业的性质、 双方当事人的谈判能力,以及其它各项经济政治条件。 “飞地”现象 或“飞镖”效应,就是在这方面不利于转入国的典型现象。第三,污染产业的转移与有害产业的扩散。 西方工业化是以 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为代价的,这已经成为 20 世纪下半叶西方人的 共识。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来说, 这是一种严重的外部效应
12、。 也就是说, 企业通过该产业赚得了利润, 但给社会造成了损害。 社会成本远远大 子私人成本。 转出国对这类产业一般实行限制其国内生产的政策, 因 此对于企业主而言, 产业转移则成为在不受管制的条件下继续获取利 润的途径。 结果是大批污染产业迁往转入国, 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 环境,不利于该国的可持续发展。二、战后的四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战后以来至 90 代前期,国际上曾掀起四次产业调整和转移的浪 潮。由于每次参与的国家 ( 或地区)和传递、调整的内容不同,因而自 然地形成整体范围不断扩大, 并呈现多层次追赶、 整体性成长的态势。一) 20 世纪 50 年代的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战后,作为东亚区域
13、的隐性成员,美国在科技和产业发展水 平方面居于领先地位, 因而首先拉开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序幕, 成为第 一次国际性产业调整浪潮中的主角。美国在率先进行的产业调整中, 一方面积极发展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 吸收已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 集型产品;另一方面进行海外投资和资本、技术输出,援助和扶植日 本等当时处于中等工业发展水平的国家。 而东亚区域的日本则有效地 把握住了这次发展良机,大量引进来自美国为主的先进设备和技术, 一方面大力发展纤维、 食品等出口导向型轻纺工业, 以进一步积累推 动工业化的资本;另一方面则积极扶植面向国内市场的进口替代工 业,如钢铁、化工等资本密集型工业和一部分耐用消费品工业,以
14、适 应和满足国内扩大生产所需设备的生产和居民的消费需求。据统计, 从 1950 年至 1959年间,引进的最新外国 技术达 2332 件,并从 1955 年开始扩大更新设备, 而且最新设备在全部机械设备中所占比重迅速 超过当时欧美发达国家。 如 1955 年末至 1964年末,美国全部机械 设备中,使用年限达 10 年以上占 64,其中 20年以上占 23;日 本同期使用年限 6 年以下由 428下降到 27,而仅仅使用 3 年的 最新设备从 43 3飞跃到 562, (o 这使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 力迅速壮大起来。(二) 20世纪 60年代的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 由于前一时期以美国为中心的产业调
15、整和转移带动了日本的 产业调整,进入 60 年代,日本已和美国一起,充当第二次结构调整和传递浪潮的主角, 并且以后日本一直在东亚区域充当结构调整和转 移的发源地,对东亚各国和地区的结构调整和连锁型变动发挥了重要 作用。这时,美、日集中力量发展钢铁、化工、汽车和机械等出口导 向型资本密集工业, 同时重视发展部分技术、 资本密集型进口替代工 业,如电子工业、 机器人和航天工业等,而把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 逐渐转移到转入国。亚洲“四小”经过 50 年代的进口替代,劳动密 集型的轻纺工业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并且在劳动力的素质和价格低 廉上较之其他国家具有绝对比较优势。 因而抓住这一国际性产业调整 和
16、转移的机遇,及时转向发展出口导向型轻纺工业,如纺织、服装、 食品、杂货等。由于“四小”不仅具有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而且具 有优良的地理位置, 因而也成为 美、日转移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的 理想场所。同时,“四小”中的韩国和中国台湾还在这一时期利用外 部环境提供的机遇, 积极扶植发展钢铁、化工、民用机械和家电等 进口替代型重化工业。 至于东盟四国也逐渐在这第二次浪潮中受到波 及,开始加入产业结构调整行列,但基本上四国都采取满足国内需 求为主的进口替代型工业化战略,因而“四小”是这次调整和转移浪 潮的主要得益者。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战后的“日本经济奇迹” , 也造就了“四小”腾飞的“启动机制” 。
17、(三)20世纪 70年代的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70 年代曾发生过两次“石油危机”冲击, 1973 1975 年爆发世 界性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耗能较多的重化工 业,迫使他们对产业结构进行第三次大调整,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把部分粗放型重化工业向海外转移。同时,亚洲“四小”因经济迅 猛发展而弱化了廉价劳动力的优势, 加之发达国家对轻纺工业产品进 口采取限制政策,促使“四小”抓住国际经济给它们提供的第三次产 业调整和转移的机遇, 及时地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 一方面大力承接 和引进美、日等发达国家转移进来的某些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钢铁、 化工和造船等工业; 另一方面开始将失去比较优势的
18、一部分劳动密集 型产业移植到东盟四国, 以此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高级化。 这一 时期,东盟四国也积极参与产业调整行列, 马来西亚和泰国率先把这 以前面向国内市场的轻纺工业, 迅速扶植成面向出口的主导工业, 实 现了工业化发展战略转换, 接着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也在这次调整浪 潮中实现由原先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战略的转换, 使东盟四国在这次 国际产业转移后,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四)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 1985年 9月西方五国财长会议后,日元大幅度升值,美元贬值。 随着石油和初级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下跌, 不仅给日本而且给整个国际 经济以强烈冲击, 从而掀起
19、战后以来的第四次产业结构调整和传递浪 潮。日本作为东亚区域调整的源头, 一方面开发和普及创造性技术与 知识密集型工业,与美国在高技术产业领域争夺“制高点” ,并以微 电子最新技术改造原有传统产业, 以适应国内需求的变化; 另一方面 进一步把失去比较优势的资本、 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部分低附加价值 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海外,尤其是“四小”和东盟,利用当地的资 源和劳动力低廉的优势就地生产然后返销或向第三国出口。 这次转移的产业除了一部分附加值较高的轻纺工业外, 还包括汽车、电子等已 经实现技术标准化了的资本密集型和一部分技术密集型工业,因此这次转移和传递对东亚区域,尤是对四小和东盟四国具有更大的辐
20、射影 响。图1.1战后国际产业转移浪潮示意图三、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特征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它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网络化和世界市场的一体化,促进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和扩大。在产业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目前正在兴起第五次 产业转移。但这一轮产业转移与以往四次大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呈 现出不同的特征。( 1)从产业转移的路径和主体来看, 直接投资成为国际转移的 主要路径,跨国公司成为产业转移的主体。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 国际产业结构的转移又有了新的动因, 那就是由国际直接投资在决定 国际间产业结构转移上起到了主导作用。 跨国公司的购并和重组成为 产业转移的主要途
21、径, 1999 年全球企业并购总额高达 3.3 万亿美元, 比 1998 年上升了 31%,其中跨国公司并购总额达 4110 亿美元,占全 球跨国投资额的 63.8%。(2)从产业转移的内容来看, 转移的是产业价值链上的某个环节。 跨国公司开始了由面向东道国市场的简单一体化战略向在全球范围 内建立生产体系的复合一体化战略的转变。 在复合体化战略下, 母 公司和子公司之间按照各自竞争优势分置于产业价值链的不同位置 上,形成相互间的垂直或水平分工, 它们共同组成一个以价值增值链 为纽带的国际体化生产体系。 产业转移的内容不再是某个特定的产 业,而是产业价值链中的某个环节。从制造业产业链条上来看,在
22、研 究与开发一核心部件制造一零部件制造一组装销售五个阶段中, 发 达国家向转入国转移的多为获利最少的第 4和第 3 阶段,即组装和零 部件制造阶段。同时利用和扩展东道国的销售渠道,抢占市场。(3)从产业转移的层次来看,呈现升级态势。 20 世纪 90 年代中 期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与传统产业相 比,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更为鲜明的全球化发展特征, 跨国公司在全球 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更为广泛, 扩张速度也更为迅速。 高新技术产业 在全球的激烈竞争和扩张加速了这些产业中的相关链条向发展中国 家的转移。( 4)从产业转移的方向来看, 呈现多元化格局。 跨国公司不断 寻找具有比较优势
23、的地区,不再在某个地方从一而终。 进入二十世 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国际资本流动都采取了自由放开的政 策,尤其是广大转入国都逐步减少了对外资进入的限制, 甚至提供优 于本国投资者的待遇来吸引外资。 在这样的国际政策环境下, 国际资 本流动的范围、 规模和速度不断加大。 投资格局的多元化日益加剧。四国际产业转移对于中国的意义4.1 中国接受产业转移的四个阶段 我国大陆在承接世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次是来自香港地区制业的产业转移, 这次转移的方式主要是 “三 来一补”,转移的地点主要是珠江三角洲, 所带动的产业主要是纺织、 服装、鞋帽、玩具、日用品等。第二次是来自中国台
24、湾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其转移的方式主 要是投资办厂和贴牌生产相结合,转移的产业主要是 IT 产品和家电 产品,转移地点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 东莞和苏州等 地作为世界通信产品零部件制造基地的崛起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第三次是来自日本、韩国制造业的产业转移。第四次是来自 欧美制造业的产业转移, 这两次产业转移初现端倪, 主要集中在以上 悔为中心的包括珠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环渤海经济带在内的东部 沿海地区,所转移的产业比较广泛,相对而言,尚未形成像东莞、苏 州这样特色鲜明的产业制造基地。4 2 中国大规模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和现状。从全球角度来看,转入国制造业主要有东亚、东南亚和拉美
25、两大 区域。近年来, 东亚和东南亚制造业超过拉美制造业,并使世界制造 业加速向东亚转移,而中国由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持续增长, 加上巨大的市场潜力,已成为其中吸纳全球产业转移的中心地带。之所以在中国能形成这种全球生产转移效应,原因有以下四点: 第一、世界经济不景气特别是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美国经济下滑是 形成这一效应的国际大环境; 第二、中国良好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国内 外对中国经济长期预期改善, 使这一效应形成的关键, 中国巨大的市 场需求和信息技术市场的快速发展更是导致信息技术产业生产和采 购向中国集中的直接诱因; 第三,中国除了在部分市场要素上具有成 本比较优势外,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和
26、技术创新实践, 已经具备了较 好的工业基础, 大量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 进一步 发挥了中国的比较优势, 显著增强了中国的出口竞争力, 这是导致全 球生产向中国转移的重要基础; 第四,中国采取的优化通关环境千方 百计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的政策措施, 对这一效应的形成发挥了积极 作用。尤其是“9.11 ”事件后,不但加剧了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衰退, 也引起了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调整。 跨国公司为了最大限度地规避 潜在物流风险, 正致力于原有垂直分工体系的重组, 同时为了尽可能 缩短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的距离, 跨国公司更倾向于使制造业领域的 相关环节在接近消费市场的地点相对集中。 中国
27、凭借潜力巨大的消费 市场、低通货膨胀、高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优惠的外资政策以及 低汇率,拥有吸引外资和发达国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最大优势, 同 时也成为国际资本最安全的“避风港” 。(1)从规模上看, 连续 8 年中,中国每年平均吸纳外国直接投 资 400 亿美元以上。在财富 500 强中,有近 400 家已经在我国投 资 2000 多个项目。美国排名前 500 名的公司有一半以上到中国投资。 世界上最主要的电脑、电子产品、电信设备、制药厂、和发电设备制 造厂家都将把他们的生产网络扩大到中国, 中国已经被纳入跨国公司 全球生产和供应链之中。 2001 年 110 月,全国新批外商企业2054
28、9个,平均每天有 1 亿多美元投入中国。中国的人世,将为外资 进入中国提供更有利的环境。 1995 年至 1999 年,全国 53 个国家级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企业由 12980家增加到 17498 家。在全球直接 投资大幅下挫的形势下, 2001 年以来中国实际吸收外商投资大幅增 长,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明显增加。 这些也充分说明了生产转一效应的 存在马太效应。(2)从层次上看 ,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转移由于发达国家跨国公 司间竞争的白热化,为了获得最大市场和利润,从战略需要出发,也 会将最新产品拿到我国来生产。 英特尔将向上海的英特尔制造厂新增 投资 302 亿美元,用于验证、测试和封装最新的
29、支持英特尔奔腾 4 处理器平台的英特尔 845 芯片组。世界上最主要的电脑、电子产品、 电信设备、石油化工等制造商,已将其生产网络扩展至中国。中国有 些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合资或组成各种形式的策略联盟, 得以引进世 界最先进的生产设备, 进行高层次、 高品位酌世界最新设计产品的生 产。不仅如此,茌过去的几年中,世界知名公司已经在中国设立了 100 多个研究和开发中心,以便更好地贴近市场,实施本地化战略并 利用中国高素质人力资源。 当然,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仍然被其利用 知识产权及专利法规加以保护和控制。(3)从影响上看, 出现国内竞争国际化的新趋势。 当前中国市场 实际上已经呈现出国内竞争国际化的
30、新特点,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 国际竞争和国内竞争, 已经很难截然分开了。 这种竞争今后会更加激 烈。例如, 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 苏、浙两地的产业发展 已直接参与国际分工,而不是简单地以上海为中心进行分工 与配套,从而 出现与上海出现产业同构化、在同一层面上进行水平 分工的竞争新格局。 又比如, 中国主流汽车制造厂基本是已经与国外 跨国公司合资, 国外合作者差不多都带来了自己最新产品, 几乎成为 中国企业身后汽车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4 3 对中国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几点认识1、对国际产业转移本身的认识 直接投资不仅为中国带人了产业成长所必需而转入国又十分缺乏 的资金和技术,而且提供了直接进入
31、国际市场的渠道。同时,子公司 和合资企业的存在与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示范效应、 溢出效应、 关 联效应和竞争效应,使得中国得以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化,积累资金, 提高技术水平,发展关联产业,从而较为迅速和有效地建立和发展现 代产业。因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带动的加工贸易的发展,是中国切 人全球化产业的生产体系,逐步由低附加值的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 产业链条演进的重要而且便捷的途径。因此,从产业的国际竞争角度看国际产业分工的内部化使得一国 的竞争优势不在体现于最终产品和某个特定产业上,而是体现在该国 在全球化产业的价值链中所占据的环节上。 而对于转入国来说,其全 球化产业的成长过程,事实上就成为不断
32、培育和积累竞争优势, 由劳 动密集的非战略环节一步步向技术密集的战略环节挺进的过程。,从产品生命周期上来看,发达国家主要从事研究开发以及技术创新产品 开创期、成熟期的生产,获取高附加值的垄断利润和经济租金;而发 展中国家则主要进行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靠适度规模的生产和不断渐 进性创新才能得到微薄的收益;把握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机 遇,是转入国的共同目标,因而,也无形中加剧了转入国彼此间在高 新技术加工贸易中的竞争。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发展加工贸易、 参与高 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从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创造了有利的外部 条件。当跨国公司投资企业在知识、资本、劳动力效率等竞争要素中同 时具备竞争优势
33、时,就会容 易形成超强竞争力,压制行业内民族企 业的生存空间,从而使跨国公司的竞争力难以真正转化为区域自身的 产业竞争力,外资一旦撤离就会使投资地的产业竞争力迅速下降;而 当跨国公司投资企业在各种竞争要素中处于劣势时,则会难以促进区 域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发达国家将低端制造技术加速向转入国进行产业化转移,尽管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开始逐渐将一些成熟的高端技术向转入国转移,但中低档技术的转移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产业转移的主体。发达国家在将 转入国变成他们的加工组装基地和制造工厂的同时,仍然可以掌握传统产业的核心技术,并通过不断向转入国转让其专利技术获取市场利 益。中国虽然是世界运动类鞋业的全球性工厂, 但
34、是美国耐克公司却 拥有最先进的运动鞋设计制造技术,中国的制鞋企业只是其公司的打 工仔。 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资本、技术、甚至市场都受控于外国 跨国公司,沦为跨国公司的组装或加工基地,无论该基地有多强,充 其量只不过是人家的工厂,都无法与前述英、德、美、日世界制造中 心相提并论。我们欢迎跨国公司与我们 合资进行国际间的合作竞争,倡导抓 住机遇、结合比较优势,有选择地接续国外转移过来的制造业,生产国外品牌产品;我们支持通过灵活的贴牌战略引进先进生产设施, 或因此使闲置生产能力得到 禾U用,并以“中国制造”产品打进国际 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但是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成为跨 国公 司的加工厂,而是要
35、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打造自主创新产品去争夺世 界市场。当今,市场垄断 的真正含义在于技术的垄断,市场份额仅 仅是技术垄断的一种回报而已。如果我们不加强整个产 业链上的竞 争力,特别是产品的研究开发能力,就会受制于跨国公司,应验强者 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 。即便在制造上获得相对的发展,但 永远只能是一艘拖在舰队后面的小船,摆脱不了跟 进一落后的陷 阱,摆脱不了技术依赖的地位,最终成为地球村的贫民,永远与经济 强国无缘。这种 “世界工厂”距“世界制造中心”相去甚远,不仅 缺乏积极的意义,还存在相当的危险性。(2)从我国的现状来看我国至今仍是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国 家,与工业先进国 家相比,存
36、在着明显的差距: 在产业结构上, 目前中国仅仅在轻纺、 服装、日用 品、家用电器、电子信息零部件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竞争 力,占据了一定的国际市场。但是,尤其在发达国家的主流市场上,“中国制造”即OEM或ODM(贴牌或外来技术加工)的多,中国自己 品牌的产品少。 主要靠的是成本优势, 而不是技术优势, 附加价值低。 而在许多资金、技术密集产业上明显 后于发达国家。些高、精、 尖的产品品种和关键零部件依然需要大量进口。中国汽车产量虽然 跃居世界第8位,但是在核心技术上与欧美相比至少落后 15年。 在市场结构上,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市场集中度低,处于低水平竞 争之中。政府干预过多,特别是国有企业,退出
37、市场和进行纵向、横 向并购扩张的自由度小。 大企业不够大、不够强,控制市场的能力低。 多数产业的大企业在生产经营效率、 制度效率上尚无法与跨国公司相 匹敌。在“人世”前,不论家电产业还是汽车行业都 没有来得及 在竞争中形成国际型的大集团。 在 5 年的保护期内, 大企业集团的成 长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尚处初级阶段, 国际经营 经验欠缺, 对外直接投资低于转入国平均 水平,仅有少数产业能 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国加入 WTO 和融人全球经济的进 程中, 还没有真正的中国跨国企业走上国际经济的大舞台, 在国 际市场产生重大影响。这与中国作为第 6 经济大国、第 7 贸易大
38、国的国际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研究开发能 力较差,科技投入少。 1999年和 2000年中国研究与开发经费分别为 GDP 的 083和 1。而美国、日本和韩国达到 1的年份分别为 1950 年、1959年和 1983年。目前大都接近 3的水平 多数企 业 的研发投入水平 (占销售收入的比例 )也大大低于国际同行,引进后的 再创新力度不够。因为一个国家被称之为世界工厂,意味着其制造业已经是 全球重要的工业品生产基地, 有一批仑业群和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 上呼风唤雨,其生产能力、市场占有率。新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 力以及经营管理水平在与世界同类产业同类企业的比较中居于优势 地
39、位,它们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影响着甚至决定着世界市场的供求关 系、价格走向和发展趋势2。就产业结构来看, 我们现在只是在劳动密集型如纺织, 服装,日用品等轻纺工业领域 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台的组装加工 业如家电、 电脑零部件等领域有着比较优势, 但在资本和技术密集的 飞机、汽车、精密机床、石化、半导体、精细化工等制造领域还远远 谈不上具备了世界工厂的规模水平。 尽管机电产品在我国的出口产品 构成中已取代轻纺产品成为出口主力, 2001 年的比重达到 45%.但大 多为低单价、低附加值的产品。人家出口一架波音客机,就相当于我 国出口 20-30万台彩电, 这说明我们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发达国家还 有
40、相当差距。在企业经营规模方面的差距也十分显著,我们的海尔公司虽然跨 入了世界家电十强, 但迄今为止, 尚无一家中国的工业制造企业进入 全球 500 强。我们有几十家汽车整车制造企业, 但他们的年产量加起 来,尚不及美国通用或者福特一家之多。在新技术新产品研方面。中国早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 生产国与出口国, 出口厂家却基本上是替外国品牌加工服装。 迄今尚 未创出一个世界级服装品牌。 据称,在纽约和巴黎的商厦每销售一件 中国女工缝制的诚意,中国人一般只能拿到其销售额的 5%-7%,其 余则落入商标所有者、 经销商、店主以及中介的腰包。 有人做过测算, 我国工业制成品自有品牌出口阴工业设计和
41、工艺包装问题, 每年损失 在 250 亿美元以上。5、自 1995 年以来,我国每年出口的工业制成品超过 1000亿美元。 其中机电设备的进口比重明显高于原材料。 去年机电产品的进口额高 达 1204 亿美元,约占进口的 50% 。有人根据各年的中国投入产出 表进行计算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占我国社会总需求 60%的设备、 材 料需求当中,需要进口解决的约占 21%。另有 16%的零部件需要进 口。这意味着, 为维持我国的现有生产, 中间投入的 37%需要靠进口 来解决 /。上海装备制造业新一轮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1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外部保障经过几年的
42、努力, 上海在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社会负担重、 冗员多、 债务重等突出问题方 面走在 了全国前列 基本保障社会化、 补充保险商业化和社会救助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体 系初步形成。2良好的综合配套能力和工业基础为装备制造业新一轮的发展提供了产业基础 上海工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本构成了上海资本密集、 技术密集的工业框架。 上 海目前 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拥有产业、行业、晶牌、技术、管理、人才、交 通等方面的综合优 势,是我国能够全面承担各种大规模配套型项目的主要缄市之一3雄厚的科技力量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上海是人才荟萃之地,拥有各类专业人员 80 余万人,有一批与国外同行有着
43、密切联系 的著名专家 上海有 37 所设有机械制造院、 系或专业的理工科高校, 还有 80 多个中央和地 方从事或部份 从事装备设计研究的科研单位。 上海装备制造业大中型企业中建立的技术 开发机构数、 科技人员占 职工人数的比例等均较市内多数行业为高。 上海通过多年来的 国外先进技术引进, 已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 并通过产学研联合, 具备了一定的引进技术消化及自主研究开发能力。4独特的区域优势和人文环境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条件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上海通过持续高强度的投入, 械市综合服务功能有比较明显的改 善。海作为国内企业走向世界, 国外公司投资内地的窗口, 作为联接国际
44、国内两个市场的通 道,已经形 成了融资结算比较方便,信息获取比较便捷,口岸贸易比较畅通,市场秩序比 较规范,社会信誉比 较良好,中介服务比较发达,生活环境比较优越的综合发展环境。图1 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出慝额申所占份额的变化内资企业圈外资企业图2 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地位口内资企业因外资企业美文欣赏1、走过春的田野,趟过夏的激流,来到秋天就是安静祥和的世界。秋天,虽 没有玫瑰的芳香,却有秋菊的淡雅,没有繁花似锦,却有硕果累累。秋天,没有 夏日的激情,却有浪漫的温情,没有春的奔放,却有收获的喜悦。清风落叶舞秋 韵,枝头硕果醉秋容。秋天是甘美的酒,秋天是壮丽的诗,秋天是动人的歌。2、
45、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储蓄的过程,在奋斗的时候储存了希望;在耕耘的时候储存了一粒种子;在旅行的时候储存了风景;在微笑的时候储存了快乐。聪明的 人善于储蓄,在漫长而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学会储蓄每一个闪光的瞬间,然后用 它们酿.成一杯美好.的.回忆.,.在四季.的变幻与交賛之.间,.散发浓.香.,.珍藏.一生3、春天来了,我要把心灵放回萦绕柔肠的远方。让心灵长出北归大雁的翅膀,乘着吹动彩云的熏风,捧着湿润江南的霡霂,唱着荡漾晨舟的渔歌,沾着充盈夜 窗的芬芳,回到久别的家乡。我翻开解冻的泥土,挖出埋藏在这里的梦,让她沐 浴灿烂的阳光,期待她慢慢长出枝蔓,结下向往已久的真爱的果实。4、好好享受生活吧,每个人都是幸福的。人生山一程,水一程,轻握一份懂 得,将牵挂折叠,将幸福尽收,带着明媚,温暖前行,只要心是温润的,再遥远 的路也会走的安然,回眸处,愿阳光时时明媚,愿生活处处晴好。5、漂然月色,时光随风远逝,悄然又到雨季,花,依旧美;心,依旧静。月 的柔情,夜懂;心的清澈,雨懂;你的深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1元旦冬日新品发布会邀请函范文
- 2024版出口玩具购销合同范本6篇
- 2024年地铁广告安装与乘客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度大型公共建筑施工项目中介服务合同2篇
- 2024年标准钢材购销合同样本一
- 2024年展览馆软装设计及展品供应服务合同范本3篇
- 临沂科技职业学院《会计业务综合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林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定制钢板库施工方案
- 2024年度清洁服务公司保洁员用工合同2篇
- 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南
- GB/T 38509-2020滑坡防治设计规范
- GB/T 33336-2016高纯工业品三氯氧磷
- FZ/T 07019-2021针织印染面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 低利率时代家庭财富管理课件
- 舌尖上的台州课件
-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二)模拟卷
- 拆除、报废记录表
- 生命密码-课件
- 动画制作员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下(多选、判断题部分)
- 急救中心急救站点建设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