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山隧道监控量测与超前地质预报专项方案_第1页
筠山隧道监控量测与超前地质预报专项方案_第2页
筠山隧道监控量测与超前地质预报专项方案_第3页
筠山隧道监控量测与超前地质预报专项方案_第4页
筠山隧道监控量测与超前地质预报专项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黄石至阳新一级公路筠山隧道及接线工程 筠山隧道监控量测与超前地质预报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核: 审批: 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黄石至阳新一级公路筠山隧道及接线工程项目经理部2015 年 10 月 目目 录录一 隧道监控量测实施大纲隧道监控量测实施大纲.11 工程概况.12 监测依据.23 监测目的和意义.24 监测内容.34.1监测项目.44.2监测断面布置.44.3工程量清单.45 监测方法.45.1地质及支护状态观察.45.2地表沉降观测.55.3周边位移及拱顶下沉量测.95.4控制测量项目及测试方法.146 控制标准.157 监测质量与安全保证措施.167.1监测质量保证

2、措施.167.2监测安全保证措施.17二二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大纲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大纲.221 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 .222 超前地质预报的原则 .223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233.1、掌子面地质素描法.233.2、超前钻孔预报.244 超前地质预报质量与安全保证措施.254.1超前地质预报质量保证措施.254.2超前地质预报安全保证措施.25 第 0 页一 隧道监控量测实施大纲隧道监控量测实施大纲1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筠山隧道位于湖北省阳新县太子镇与白沙镇交界处,为一座分离式长隧道,隧道洞轴线总体近南北向,进口段略有弯曲。左洞 ZK23+875ZK26+030,长2155m,最大埋深

3、 454m;右洞 YK23+880YK26+120,长 2240m,最大埋深 462m,属长隧道。左洞级围岩 225 米,级围岩 1890 米,级围岩 40 米;右洞级围岩 290 米,级围岩 1910 米,级围岩 40 米。筠山隧道左幅进口设 25m明洞、出口设 5 米明洞;筠山隧道右幅进口设 25m 明洞、出口设 20 米明洞,左右幅进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左右幅出口洞门均采用端墙式,衬砌结构形式采用复合式衬砌的暗洞形式。表 1 隧道围岩类型表洞门形式围岩衬砌类别及长度(m)隧道名称布置形式起讫桩号长度(m)进口出口VZK23+875ZK26+030(左幅)2155削竹式端墙式4018902

4、25筠山隧道分离式YK23+880YK26+120(右幅)2240削竹式端墙式401910290隧道左右幅进口均位于半径 R=700m 的左偏圆曲线上;左、右幅出口均位于直线段,隧道左、右幅纵面线型为 1.1上坡,接近出口处为弧线过渡。隧道区属构造剥蚀侵蚀低山地貌,尖棱山岭地形。该隧道斜穿带状山脊,隧道穿越区地面高程一般约为 110m590m,经过区域山顶地表整体呈波状起伏。隧道进口位于村落的荒地,平缓坡面,地表自然坡度为 14,随着坡面爬升,地表坡度也逐渐增加,洞前台面为厚层洪积物覆盖,下层基岩为灰岩,未有岩溶发育;隧道出洞口为两沟交汇的凸状山嘴,山嘴两侧山体坡度不一,整体走向与山脊走向接近

5、。隧址区位于父子山倒转背斜的核心地块,背斜受区域构造影响,为一紧闭褶皱,北翼倒转,但隧址区岩层产状整体上较为一致,约为 1565。发育 第 1 页两组优势节理,节理面特征如下:走向 5,近直立,间距约 0.30.5m,节理贯通 第 2 页性好,微张,无填充;20018,间距约 0.5m,节理贯通差,无填充。隧址区内可见近直立的断裂构造发育,与路线 YK24+070YK24+140 段有交叉,断裂形成的破碎带宽度一般 50m-80m,断层破碎带两侧岩体破碎,但呈松散碎块状,胶结性差,整体稳定性差。隧址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二叠系栖霞组(P1q)、志留系坟头组(S2fn)高家边组(S1gj)地层、及第四

6、系冲洪积物(Q4ap1 和 Q2-3aq1) ,按地层的地质年代、形成机制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根据钻孔揭露情况自地表往下各地层主要特征分述如下:-1 冲洪积粉质粘土夹碎石(Q4ap1):褐黄色,可塑,稍湿,主要成份1以粘粒为主,含少量角砾。-2 冲洪积碎石夹粉质粘土(Q2-3aq1):灰黄色,密实,稍湿,主要成1份以碎块石为主,含少量角砾,粉质粘土充填。灰岩(P1q):深灰色,微晶结构,中层厚状构造,局部含硅质团块,花2芯多呈柱状。砂岩夹砂质页岩(S2fn):黄褐色,细粒结构,中薄层状结构,岩芯多 3呈短柱状,以砂岩页岩为主,局部夹灰绿色页岩。页岩夹砂质页岩(S1gj):灰色,细粒构造,薄层状构

7、造,岩芯多成短柱 4状,以页岩为主,局部夹砂质页岩。2 监测依据监测依据隧道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国家标准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99-1999) 、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93)和公路隧道新奥法指南 。3 监测目的监测目的和意义和意义(1)监控量测可在施工期了解施工情况,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为工程施工服务。认识各种因素对隧洞受力和变形等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改进施工工艺和修改施工参数提供数据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开挖过程控制,调整开挖坡度、梯度、进尺、钻爆法施工参数等,为 第 3 页安全施工提供可靠依据。经对监测资料分析和反馈后,再

8、进一步修改设计和施工方案,确保安全,加快施工进度。2)了解支护效果,并根据监测数据反馈分析预测下一步的支护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根据受力和变形发展趋势和建筑物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采取其他保护措施,为优化经济合理的支护参数提供依据;并为其他隧道的安全施工、运行提供依据和参照。3)分析各种因素对地表和围岩变形的影响,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预测、预报施工安全和隧道结构稳定性,减小地表和围岩变形,保证工程安全;4)预测施工引起的地表和土体变形,根据地表变形发展趋势和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沉降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采取保护措施,并为确定经济、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确保地表建筑物和底线管线安全;5)

9、为研究地层、地下水、施工参数和地表沉降与土体变形的关系积累数据,为改进设计和调整施工参数提供依据;掌握和收集地下水位变化动态和超前注浆对地表的影响因素,防止地下水资源的流失和施工污染,保护生态环境;(2)安全运行的需要公路隧道开挖之前的地质条件、岩体形态等不易完全掌握,通过施工期的监测,能够直接显示获取隧道性状变化,达到了解隧道围岩稳定性和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的目的。当公路隧道支护后,隧道支护结构由于周边围岩应力卸荷将产生应力重新分布,支护结构将产生较大的变形和应力,需通过监测设施来了解隧道支护结构的应力、变形等监测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判断支护结构工作是否正常,以便采取措施。建立预警机制,保证工程

10、安全,避免发生结构和环境安全事故。4 监测内容监测内容依据施工图设计中监控量测方面的内容,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确定以下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 第 4 页4.1 监测项目监测项目地质与支护状态观察地表沉降观测洞内收敛量测拱顶下沉量测4.2 监测断面布置监测断面布置隧道级围岩约 80m,共布设 4 个断面,级围岩约 3800m,共布设 125 个断面,级围岩共 515m,共布设 52 个断面,共计 181 个断面。4.3 工程量清单工程量清单表表 2 2 工程量清单工程量清单量 测 项 目单位数量(个)地质及支护状态观测-浅埋地段地表沉降地表沉降观测断面20周边位移水平收敛及周边位移断面86拱顶下沉量

11、测拱顶下沉量测断面865 监测方法监测方法5.1 地质及支护状态观察地质及支护状态观察细致的目测观察,对于监视围岩稳定性是既省事而作用又很大的监测方法,它可以获得与围岩稳定状态有关的直观信息,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所以目测观察是新奥法量测中的必测项目。(1)观察目的 第 5 页1) 预测开挖面前方的地质条件。2) 为判断围岩、隧道的稳定性提供地质依据。3) 根据喷层表面状态及锚杆的工作状态,分析支护结构的可靠程度。(2)观察内容1) 掌子面地质水文条件、岩性、结构面产状、有无断层,是否偏压、围岩类别,掌子面自稳情况,地下水的影响情况等,并做好记录。2) 对初期支护效果观察包括:锚杆的锚固效果、喷

12、层的光洁度、喷层有无裂缝,裂缝的部位、长度、宽度、深度,喷层是否把钢支撑全部覆盖。5.2 地表沉降观测地表沉降观测(1)监测目的了解隧道开挖过程中隧道顶部地表的最大沉降值,为调整隧道开挖速度和支护强度参数提供依据,以确保隧道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安全。(2)监测仪器设备使用精密水准仪、铟钢尺进行监测。用精密水准仪以二级沉降监测的精度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来施测,组成变形监测的高程监测控制网。仪器在开始使用前均需检定,作业过程中严格遵守规范。每次观测都采用相同的观测仪器,相同的观测人员按相同的观测线路进行。监测精度 h0.1mm。(3)测点布置1)监测基准点的设置沉降监测是根据监测基

13、准点高程进行的,基准点的形式和埋设可参考三等水准点的要求进行,其数目不少于 3 个,以便组成水准控制网。对基准点定期进行校核,防止其本身发生变化,以保证沉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基准点应在沉降监测的初次观测之前 1 个月埋设好。 第 6 页1030202030407040图图 1 1 基准点埋设方法示意图(单位基准点埋设方法示意图(单位:mm:mm) 埋设基准点应考虑如下因素,见图 1:a.基准点应布设在监测对象的沉降影响范围以外,保证其坚固稳定。b.尽量远离道路和空压机房等,以防受到碾压和震动的影响。c.力求通视良好,与观测点接近,其距离不宜超过 100m,以保证监测量精度。d.避免将基准点埋设

14、在低洼容易积水处。2)监测点的设置测点布置在洞口浅埋地段,共设置 12 个观测横断面,每 23m 一个测点。 5m5m1535m10m1535m525m10m4545O2O1O2 图图 2 2 地表沉降观测布置图地表沉降观测布置图(4)监测频率开挖面前后30m, 2 次/1 天开挖面后 3080m, 1 次/2 天 第 7 页开挖面后80m, 1 次/7 天(5)注意事项1)施工前应作好监测准备工作:如设置测点,引入高程控制点,配置水平高的监测人员及水平仪等仪器。2)在布置测点时应注意在位移量较大的地段将测点布置密一点。3)地表量测与地下洞室各项监测应同步进行,以利于资料的相关分析。4)量测数

15、据及分析结果全部纳入竣工资料,备查。(6)量测数据的整理1)绘制每一横断面沉降槽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2)绘制每一横断面最大沉降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3)绘制每一横断面最大沉降量与开挖面距离关系图;4)对横断面沉降槽垂直位移进行回归分析;5)对纵断面沉降槽垂直位移进行回归分析;6)根据隧道顶部地表沉降及拱顶沉降值对土体内部垂直位移进行回归分析;7)根据回归分析数据求出每一断面沉降稳定值;主要成果曲线如图 35 所示。Smax衬砌中线u(mm)原地面线图图 3 3 横断面沉降随时间变化图横断面沉降随时间变化图 第 8 页Ot(天)Smax(mm)图图 4 4 横断面最大沉降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图横断面

16、最大沉降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图OS(m)Smax(mm)图图 5 5 横断面最大沉降量随开挖面距离关系图横断面最大沉降量随开挖面距离关系图(7)处理措施1)在整理资料时,若发现地表位移量过大或下沉速度无稳定趋势时,对下部结构应采取补强措施。 增加喷混凝土厚度,或加长加密锚杆,或加挂更凑密更粗的钢筋网; 提前施作二次衬砌,要求通过反分析较核二次衬砌强度; 提前施作仰拱。2)在整理资料时,若发现地表下沉速度具有稳定趋势时,应据此求出隧道结构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上的最终荷载,以便对结构的安全度作出正确的判断3)若经过对各种量测数据联合反分析后,发现初期支护或二次衬砌结构安全系数较大,在经过设计人员同意后,

17、可对下一段与此地质类型相近的支护参数作适当调整。 第 9 页5.3 周边位移及拱顶下沉量测周边位移及拱顶下沉量测(1) 周边位移监测1)监测目的地下工程开挖后,净空收敛也是反映围岩与支护结构力学形态变化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参数,通过监测可了解围岩和支护结构的稳定状态。2)监测仪器使用收敛计进行监测。3)测点布设原则周边位移监测最重要的是合理确定监测断面的数量,而断面数量的确定应从国家隧道施工技术规范相关内容和设计图纸要求这两方面充分考虑。并应遵守如下原则:a.设计单位有指导意见的,按设计单位的指导意见考虑布置;b.若设计单位没有指导意见的,按规范规定选择具有代表性地段进行布置。当然,在施工过程中

18、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每个断面上周边位移的测线数量,根据隧道地质条件和施工方法的不同而不同,测线数量布置一般如表 3 所示。 表表 3 3 周边位移量测断面的测线数周边位移量测断面的测线数周边位移测点与拱顶下沉测点布置在同一个断面上。在同一断面内,收敛特殊地段地 段 开挖方法一般地段洞口附近埋深小于 2B有膨胀压力或偏压地段全断面开挖一条水平线三条或六条短台阶法二条水平线四条或六条四条或六条四条或六条多台阶法每一台阶一条水平测线每一台阶三条水平测线每一台阶三条水平测线每一台阶三条水平测线 第 10 页基线的布设,应根据断面大小、开挖方法选择不同的布置形式。结合本隧道开挖方法,周边收敛位移量

19、测断面测点布置图如下图 6、图 7。安装测点时,在被测断面上用风钻机或冲击钻成孔,孔径为 40-80mm 深度 20cm,在孔中填塞水泥砂浆后插入收敛预埋件,尽量使两预埋件轴线在基线方向上并使销与孔轴线处于垂直位置,上好保护帽,待砂浆凝固后即可进行监测。衬砌中线ABCBC监控点布置图图图 6 6 台阶法开挖周边收敛位移量测断面测点布置示意图台阶法开挖周边收敛位移量测断面测点布置示意图监测断面布置图图图 7 7 全断面法开挖周边收敛位移量测断面测点布置示意图全断面法开挖周边收敛位移量测断面测点布置示意图4)收敛观测方法a.将百分表读数调至 2.53.0cm;b.将收敛计钢尺挂钩分别挂在两个测点上

20、,收紧钢尺,将销钉插入钢尺上适当的小孔内,用卡钩将其固定;c.转动调节螺母使钢尺收紧到观测窗中的线条与面板成一直线为止; 第 11 页d.读取钢尺百分表中的数值,两者相加即为测点间距离;e.每次测量完毕后,先松开调节螺母,然后退出卡钩,将钢尺取下,擦净收好,并定期涂上防锈油脂;f.将每条测线前后两次测线距离相减即可算出各测点间相对位移(即隧洞位移收敛值) 。5)周边位移监测提交成果a.绘制位移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b.绘制位移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c.绘制位移量与开挖面距离关系曲线;d.找出位移一时间回归曲线,求出最终净空位移量;(2)拱顶下沉监测1)监测目的了解断面变化情况,判断拱顶的稳定性,

21、防止塌方。2)监测仪器使用水准仪和铟钢尺进行监测。3)测点布置与周边位移设在同一个断面,测点布置示意图如下图 8 所示。衬砌中线A测桩图图 8 8 拱顶下沉断面测点布置示意图拱顶下沉断面测点布置示意图 第 12 页4)监测方法在拱顶固定一带倒三角环的测桩,测试时将水准仪安放在标准高程点和拱顶测点之间,铟钢尺底端抵在标准高程点上,并将铟钢尺调整到水平位置,然后通过水准仪后视铟钢尺记下读数为,再前视普通钢卷尺(注意钢卷尺在每1H次测试时均要保持相同的张紧力)记下读数位,若标准高程点的高程为,2H0H则本次测试拱顶测点的高程为,两次不同测试的拱顶高程差即为021HHH两次间隔时间内的拱顶下沉。测试方

22、法示意图如图 9 所示。测桩长度要考虑喷射混凝土的厚度,不能将测桩埋入喷射混凝土的厚度 拱顶测桩(倒三角环)普通钢卷尺标准高程点水准仪铟钢尺H1H2H0图图 9 9 拱顶下沉测试方法示意图拱顶下沉测试方法示意图5)注意事项a.在施工初期阶段,或地质较差时,或位移下沉量及速度较大时,应适当增加量测断面及量测频率。b.测点设置应可靠,并应妥善保护,测量仪器使用前应严格标定。c.各测量项目应尽可能布置在同一断面,测量点应尽可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以便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及为以后的工作提供经验。6)数据处理分析a.当隧道水平位移收敛速度为 0.10.2mm/天,拱顶下沉位移速度为0.1mm/天时可以认为

23、围岩已基本稳定。对、级围岩,应根据量测结果确定二次衬砌施作的适当时间,施作过早可能使二次衬砌承受过大的荷载。 第 13 页b.在监测过程中,若发现净空位移过大或收敛速度无稳定趋势时,对结构应采取补强措施。c.若发现净空位移收敛速度具有稳定趋势时,应据此求出隧道结构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上的最终荷载,以便对结构的安全度做出正确的判断。d.若经过对各种量测数据联合反分析后,发现初期支护或二次衬砌结构安全系数较大,在经过设计人员同意后,可对下一段与此地质类型相近的支护参数作适当调整。e.对围岩级别的变更及对支护参数的调整均必需有相应的量测数据并得到设计方认可。(3)注意事项及监测数据处理1)在施工初期阶

24、段,或地质较差时,或位移下沉量及速度较大时,应适当增加量测断面及量测频率。2)测点设置应可靠,并应妥善保护,测量仪器使用前应严格标定。3)各测量项目应尽可能布置在同一断面,测量点应尽可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以便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及为以后的工作提供经验。(4)对测量资料的整理1)绘制位移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2)绘制位移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3)绘制位移量与开挖面距离关系曲线;4)找出位移-时间回归曲线,求出最终净空位移量;(5)围岩稳定标准当隧道水平位移收敛速度为 0.10.2mm/天,拱顶下沉位移速度为 0.1mm/天时可以认为围岩已基本稳定。对、级围岩,应根据量测结果确定二次衬砌施作的适当时

25、间,施作过早可能使二次衬砌承受过大的荷载。(6)特殊情况处理在监测过程中,若发现净空位移过大或收敛速度无稳定趋势时,对结构应采取补强措施。根据我国现行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隧道周边允许相对位移值见表 3。结构补强的主要措施如下:1)增加喷混凝土厚度,或加密锚杆,或加挂钢筋网; 第 14 页2)提前施作二次衬砌,要求通过反分析较核二次衬砌强度;3)提前视作仰拱。表表 4 4 隧道周边允许相对位移值隧道周边允许相对位移值(%)(%) 覆盖层厚度围岩级别50m50300m300m0.10.30.20.50.41.20.150.50.41.20.82.00.20.80.61.61.03.0注:

26、相对位移值是指实测位移值与两侧点距离之比,或拱顶下沉与隧道宽度比; 脆性围岩取表中较小值,塑性围岩取表中较大值; 、级围岩可按工程类比初步选定允许值范围; 本表所列数值可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实测和资料积累作适当修正。5.4 控制测量项目及测试方法控制测量项目及测试方法控制测量项目及测试方法见表 5 第 15 页 表表 5 5 控制测量项目及方法一览表控制测量项目及方法一览表项目名称方法及工具布置量测间隔时间地质及支护状态观察岩性,结构面产状及支护裂隙观察或描述,地质罗盘及规尺等开挖后及初期支护后进行每次爆破后、支护后进行地表下沉水准仪,水准尺浅埋地表,每23m 一个测点开挖面前后30m,2 次/1

27、 天开挖面后 3080m,1 次/2 天爆破后 24 小时内进行0-1B2B-3B3B-5B5B监测项目水平收敛及拱顶下沉量测收敛计、水平仪级围岩每1520 米一个,级围岩每2040 米一个1-2 次/天1 次/天1 次/天1 次/周6 控制标准控制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和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 规定,隧道施工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停工,采取措施进行处理:(1)周边及开挖面塌方、滑坡及破裂;(2)量测数据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并可能达到警戒值;(3)支护结构变形过大或出现明显的受力裂缝且不断发展;(4)时态曲线长时间没有变缓趋势。(5)

28、施工前方有明显的溶洞并赋存水。对于监测数据各种围岩的绝对值判断标准可见相关规范,此外,还可通过变形速度的变化趋势来判断围岩的安全性: 第 16 页1),即变形速率不断下降,围岩趋于稳定;022dtud2),即变形速率保持不变,应发出警告,及时加强支护系统;022dtud3),则表示变形速率不断增加,已进入危险状态,须立即停工,022dtud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进行加固。7 监测质量与安全保证措施监测质量与安全保证措施7.1 监测质量保证措施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为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及连续性,特制定以下各项质量保证措施:1)监测组与施工、监理工程师密切配合工作,及时向施工、监理工程师报 告情况和问

29、题,并提供有关切实可靠的数据记录。2)监测项目人员要相对固定,保证数据资料的连续性。3)监测仪器采用专人使用、专人保养、专人检校的管理。4)监测设备在使用前均应经过检校,合格后方可使用。 5)各监测项目在监测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实施细则。6)监测数据均要经现场检查,室内两级复核后方可上报。7)各监测项目从设备的管理、使用及资料的整理均设专人负责。8)针对施工各关键问题,及时分析数据、反馈信息,指导施工。监测质量保证体系如图 10。 第 17 页图图 10 0 监测质量保证体系框图监测质量保证体系框图7.2 监测安全保证措施监测安全保证措施(1)安全保证体系建立强有力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既注

30、重安全思想宣传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又注重日常安全生产工作的检查、落实。安全监测保证体系见图 11。 第 18 页确保监测安全总目标逐一落实解决安全隐患经济兑现开展安全活动安全领导小组队每周一次检查工班每天一次检查班组每工序检查定期检查按照规定提取技术措施经费其它经济奖惩普及教育专业教育监测项目部安全领导小组综合办公室检查保证组织保证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思想保证经济保证专职安全强化安全意识增强预防能力图图 11 安全监测保证体系图安全监测保证体系图(2)安全管理制度根据国家及相关部门颁布的有关工程安全规定,结合本工程的特点,制定如下安全管理制度:1)安全责任制 实行岗位责任制,把安全生产纳入竞争机制

31、。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做到齐抓共管,抓管理、抓制度、抓队伍素质,盯住现场,跟班作业,抓住关键,超前预防。2)安全教育培训 第 19 页所有的管理人员、专业工程技术人员都要接受安全教育,具体由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组织安排培训内容。3)安全事故申报和奖惩制度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事故隐患,做到安全检查有记录。引入经济机制,把安全工作与工资、奖金挂钩。4)安全检查制度在监控作业过程中加强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提出安全整改意见和措施,并督促落实,确保作业安全。(3)监控量测期间安全保证措施及人身安全保证措施1)监控量测期间安全保证措施a.临时用电及照明安全措施建立、健全供用电设

32、施的运行和维护操作规程。运行及维护人员必须熟悉操作规程,熟悉供用电系统的情况。b.机械设备、元器件作业安全措施监控量测作业前,操作人员必须认真听取技术人员的现场交底及有关安全注意事项,并对仪器设备作详细检查,作业中集中精力,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2)人员安全保证措施开工前对职工进行岗前培训,进行安全基本知识和技能教育,进行遵章守纪和标准化作业的教育,经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对监控量测地段建立日常巡查制度,对重点监测地段实施安全员跟班监督制度,并接受安全监察人员的监督检查。 (4)应急安全事故处理措施 1)应急小组应急小组组织机构及职责组 长:杨贵佳 副组长:霍志刚、李刚、马浪、贾旭恒、候长福成 员

33、:王多、刘益、田洪宇、孟智超、徐鑫、黄洪泉、岳兵2)组长职责 第 20 页a 对项目的安全生产负全面领导责任和直接领导责任。 b 应宣传、贯彻执行各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制度。 c 定期向公司及各级主管部门报告安全生产情况。 d 贯彻和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 e 定期听取安全情况汇报,研究和解决施工生产中的安全问题。f 负责审批隧道防止坍塌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积极采纳合理化建议,总结推广安全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g 组织大型安全检查和安全活动,加强安全教育。 组织发生坍塌事故时的抢险救援工作,并主持重大伤亡事故的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并督促落实。 3)副组长职责 a 在组

34、长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进行各项安全工作,对项目队施工生产的安全负具体领导责任。 b 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度、标准和条例,负责制定和落实高边坡坍塌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c 不违章指挥,经常组织安全检查,清除事故隐患。 d 制止违章作业。 e 坚持对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 f 发生安全事故时,组织并领导抢险救援工作,及时上报,参加伤亡事故的分析、调查处理,总结经验教训。 4)成员职责 a 在项目领导下,认真执行各项安全生产施工技术措施。 b 对安全生产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 e 当发生坍塌事故时,在应急小组领导的指挥下,进行各种抢险救援工作,积极参加事故原因的调查、分析,总结经验

35、教训,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5)工程部部长职责协助总指挥负责工程抢险、抢修的现场指挥。 6)物质设备部部长职责负责抢救受伤人员的生活必需品供应及抢险救援物资的供应和运输工作。 第 21 页7)救援专业队伍及分工 应急小组和全体职工都负有对隧道坍塌的抢险救援责任,每个施工队伍对事故的救援工作必须无条件的执行。在事故发生时听从指挥中心调遣,力争把事故损失降低到最小,其任务及分工: a 每个救援危险目标设立一个救援抢险队伍,人员由工程部、物资部和施工队组成。 b 事故救援物资运输队:物资部和劳务队组成。 c 后勤保障供应队:由综合保障部担任,成员有司机、炊事员、医生和勤杂人员等。 第 22 页

36、二二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大纲大纲1 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主要包括常规地质方法、工程物探方法等,在预报时一定要结合隧道掌子面前方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设计, 进一步拓宽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概念的含义。特别是在复杂地质条件隧道施工过程中, 在加强工程地质分析的同时, 应结合工程物探对隧道不良地质进行超前地质探测预报研究,为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工程地质资料。避免工程地质灾害,从而保证施工安全。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目的为:(1)预报开挖掌子面前方的岩性变化或围岩类别;(2)掌子面前方可能出现的地质断层及岩石破碎带的情况;(3)掌子面前方软岩地段的位置和长度

37、;(4)开挖段前方岩体是否含水及可能的涌水情况等。(5)通过对隧道洞身范围内(特别是掌子面前方)的岩体破碎地段、断层发育等不良地质的预测和分析,给掌子面的开挖提供重要的指导。2 超前地质预报的原则超前地质预报的原则根据隧道工程线路长度、地质条件等实际情况,坚持超前地质预报“三结合”和风险靶段划分原则,即“地质与物探、钻探结合,洞内外结合,长短及不同物探方法结合” ,在对隧道风险分级的基础上,采用相对应的预报方案。(1)地质与物探、钻探结合地质分析工作是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在较好了解地质情况的基础上,才能使物探的解释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大大减少物探多解性带来的难题,离开了地质的物探

38、极易偏离真实的地质,离开了物探的地质就很难将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细化。(2)洞内外结合野外地质调查与洞内地质素描和洞内预报成果相结合,即宏观地质分析与具体的施工超前预报相结合。 第 23 页(3)长短及不同物探方法结合长期超前预报探测距离较长,但准确性稍差,短期超前预报探测距离较短,但准确性较高,两者的结合可以取长补短,有效提高超前地质预报的准确性;各种物探方法各有千秋,单独采用一种方法往往精度达不到要求。而不同物探方法的结合,则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有效提高超前地质预报的准确性。3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隧道为高风险岩溶隧道,为了保证施工安全,根据业主和设计文件要求,在高风险

39、地段实施综合超前地质预报,预报手段包括掌子面地质素描法超前地质钻孔3.13.1、掌子面地质素描法、掌子面地质素描法当围岩较软或通过断面结构破碎等不良地质段时,在每一工序的开始都要进行地质情况的超前预报和围岩情况的观测分析,并作好围岩情况的记录和描述;确定能够满足工序施工的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后方可进入工序施工。专职地质工程师在每次爆破后对开挖面进行地质观测素描和地质作图。内容包括地下水状态(出水点、出水量、水压力、突水情况等) 、地层岩性(产状、结构、地质构造影响程度等) 、岩石特征(岩石名称、风化状况、岩石结构、质地、强度) 、地质结构面(间距、延伸性、粗糙度、张开性等) 、软弱夹层、贯穿性强

40、的节理、断层(填充情况、风化程度、开度、渗漏)等。根据地质观测素描的结果,做出开挖面前方较短距离内的岩体稳定性分析,通过综合分析判断,提出地质预测报告。对地质资料,预报地质条件变化情况及对施工影响程度;预报可能出现断层及破碎围岩的部位、型式、规模及影响程度,提出处理措施;预报可能出现的富水情况,防止突然涌水、突泥。地质预报施工方法见图 12,隧道地质预报内容及措施见下表 6。 第 24 页图 12 地质预报施工方案示意图表 6 隧道地质预报内容及措施3.23.2、超前钻孔预报、超前钻孔预报根据地质调查结果,对富水软弱破碎围岩段,即断层及影响带区域内,可能产生的岩爆和有害气体地段,坚持超前地质钻

41、孔。在挤压性大变形地质地段,坚持地质钻孔并取芯,分析岩样的实际物理力学性质。用地质钻机,在开挖面钻 13 个孔(每次探孔深 15m,开挖 12m,保留3m,再开始下一次钻孔,一般地质地段超前地质钻孔一个,涌水地段 34 个) 。探孔的主要目的是探明地下水及水压情况,在钻孔的同时,记录钻孔速度、岩碴岩粉特征、含泥量、出水部位、钻杆是否突进(及深度)等情况,综合判断前方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在挤压性大变形地质地段,进行部分超前地质钻孔取芯,认真分析试验岩样的物理力学性质,预测软岩的膨胀性和洞室大变形的特征制定整治方案。措施项目位置洞顶及洞壁左侧洞壁、右侧洞壁、洞顶地质素描(数码成象)掌子面每 10 米拍摄一张数码相片计算单孔水平钻探(一般钻孔深度可达 4050m)超前水平钻探多孔水平钻探、多孔 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