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复习资料(共)(共25页)_第1页
有机化学复习资料(共)(共25页)_第2页
有机化学复习资料(共)(共25页)_第3页
有机化学复习资料(共)(共25页)_第4页
有机化学复习资料(共)(共25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绪论1、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均裂与异裂2、均裂与异裂产生物种的特征均裂产生物种的特征:产生自由基(自由基:带单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异裂产生物种的特征:产生离子(可能是正离子,可能是负离子)3、请写出C-H键均裂产生的物种。4、是什么物种?(碳自由基)5、请写出C-X键均裂产生的物种。6、是什么物种? 是什么物种?(碳负离子)是(碳正离子);是碳负离子。7、电子酸碱理论酸和碱的定义 酸:电子的接受体为酸 碱:电子的给预体为碱8、BF3是分子形态的酸,原因: NO2+是离子形态的酸。H2O是分子形态的碱,原因:OH,RO是离子形态的碱。烷烃1、烷烃的“烷”与“烃”的涵义 “烷”指碳原子之间以单键连接

2、,碳原子其余的键由氢原子饱和;“烃”指碳氢两种元素组成。2、碳原子的类型 3、氢原子的类型(氢原子类型由碳原子类型确定)4、不同氢原子反应活性的排序(叔氢>仲氢>伯氢)5、不同碳自由基的稳定性排序(叔碳自由基>仲碳自由基>伯碳自由基>甲基自由基)6、“自由基稳定性”与“对应氢原子类型”的关系(自由基稳定,氢原子活性高)7、常见的烷基:含一个碳原子:甲基含两个碳原子:乙基含三个碳原子:异丙基,正丙基含四个碳原子: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8、烷烃的命名 2,2,3三甲基丁烷 2甲基4乙基己烷9、烷烃的构象9.1构象产生的原因:单键旋转,结果是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不

3、同排列方式。9.2乙烷的典型构象:交叉式;重叠式。交叉式构象比重叠式构象稳定9.3 围绕(C2-C3)单键旋转的典型构象 稳定性排序:交叉式>重叠式 交叉式(对位交叉>邻位交叉)>重叠式(部分重叠>完全重叠)10、烷烃涉及的反应氯代反应活性高于溴代反应;溴代反应的选择性比氯代反应的选择性高。环烷烃1、按环的大小,分类小环(C3C4), 普通环(C5C7), 中环(C8C12),大环(C12以上)。2、环的稳定性比较环己烷>环戊烷>环丁烷>环丙烷。3、描述环稳定性的理论两个环张力理论;弯曲键理论。环张力理论的核心是成键原子的杂化轨道压缩,以满足轨道最大重

4、叠(成键方向:杂环轨道轴线),故压缩轨道产生张力,因而,小环存在环张力。在环己烷、环戊烷、环丁烷和环丙烷中,环丙烷环碳原子轨道压缩量最大,故张力最大,所以最不稳定。弯曲键理论的核心是成键原子保持杂环轨道的夹角(109°28),成键原子间的杂化轨道重叠成键,形成的键电子云形状象香蕉一样是弯曲的,故杂化轨道间重叠程度小,因此键稳定性变差。在环己烷、环戊烷、环丁烷和环丙烷中,环丙烷环上碳原子间形成键弯曲最大,故,杂环轨道间重叠程度小,键最不稳定。4、环烷烃的命名环丙烷 1,2二甲基环丙烷 反1,3二甲基环戊烷 1甲基3乙基环己烷5、环丙烷的加成反应5、环己烷衍生物的构象问题椅式构象比船式构

5、象稳定;6、画出环己烷衍生物的优势构象画出1-甲基-4-乙基环己烷的优势构象画出顺1-甲基-4-乙基环己烷的优势构象画出反1-甲基-4-乙基环己烷的优势构象根据环己烷衍生物的构象,命名该化合物。顺1-甲基-4-乙基环己烷烯烃、炔烃、二烯烃1、命名2戊烯;1甲基2异丙基环己烯 3戊烯1炔 1,3己二烯5炔2、构型问题指出下列烯烃的构型(顺反标记法;Z/E标记法)(顺式-;Z-) (E-) (E-) 标注二烯的构型 (2E,4Z)3、在催化加氢反应中,叁键比双键的反应活性高;在亲电加成中,双键比叁键的反应活性高;叁键的电子云致密,电子云的变形性小,反应活性低;双键中的电子云疏松,电子云的变形性大,

6、反应活性高。4、本章反应涉及的中间体4.1 碳正离子中间体的稳定性排序叔碳正离子>仲碳正离子>伯碳正离子>甲基碳正离子4.2 亲电加成反应中的中间体与卤素的加成涉及鎓离子(含卤原子的三元环正离子);与卤化氢加成涉及的是碳正离子。 5、亲电加成反应遵循马氏加成规则(HBr+R2O2;B2H6属于反马氏加成)6、鉴别用简单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各组化合物丁烷,丁烯,1丁炔; 丙烷,环丙烷,丙烯,丙炔芳香烃1、芳香性与芳香性的判据芳香性:易取代、难加成、难氧化的性质。判据:休克尔规则(规则要素:环合共轭体系;电子云对称分布在分子平面两侧;电子数目4n+2)2、具有芳香性的分子、离子等3、

7、单环芳烃的反应4、二元取代苯的定位规律及其应用4.1 定位基的定位能力次序(记住)邻对位定位基:O>NR1R2>NHR>NH2>OH>CH3>X间位定位基:N+R1R2>NO2>CN>SO3H>CHO>COOH4.2 定位规律邻对位基1+邻对位基2能力强者定位(即排序在前者);间位基1+间位基2能力强者定位(即排序在前者);邻对位基+间位基邻对位定位(即排序在前者);5、命名甲苯 乙苯 苯甲酸 间羟基苯甲酸 2氨基5羟基苯甲醛 萘磺酸旋光异构1、手性、偏振光、旋光度、左旋体、右旋体、外消旋体、内消旋体概念(看教材)手性(性质的特

8、征);偏振光(光的转动平面特征);右旋体(转动平面偏转方向,右);左旋体(转动平面偏转方向,左);外消旋体(混合物,左旋体+右旋体,等量);内消旋体(分子结构特征,分子内有对称面,表现无旋光性);旋光度(旋转偏振光转动平面所转动的角度)、2、看图填空 3、命题判断手性分子不一定有手性碳原子;有手性碳原子不一定是手性分子。手性分子的判据:一般而言,分子没有对称因素(对称面和对称中心)则有手性。有对称面 有对称面 对称中心4、用“*”标出手性碳原子5、判断手性碳原子的构型或将透视式改写为费歇尔投影式,并判断其构型(S) (S) (S)题干:标注手性碳原子的R/S构型6、常见不含手性碳原子的手性分子

9、联苯型化合物,丙二烯型化合物,含其它不对称原子的化合物等7、含两个相同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环状化合物有顺反异构,还有对映异构8、旋光异构体的性质对映体相同点:比旋光度、熔点、沸点、密度、折光率和溶解度(在非手性溶剂中)等相同。对映体不同点:旋光度不同。9、将纽曼投影式(或锯架式)改写为费歇尔投影式卤代烃1、思维导图消除反应典型条件:强碱、浓碱;醇溶液;加热(升高温度有利)消除反应典型条件:碱、稀碱;水溶液;加热2、亲核取代反应机理(SN1、SN2)图例3、SN1、SN2反应历程的活性排序(看上图)SN1活性:关心动力(来自M1、M2、M3的推动力);动力大活性高叔卤代烃>仲卤代烃>伯

10、卤代烃SN2活性:关心阻力(来自M1、M2、M3的阻力);阻力小活性伯卤代烃>仲卤代烃>叔卤代烃4、记住卤代烯烃与卤代芳烃的反应活性排序卤代烯烃:烯丙型>孤立型(或隔离型)>乙烯型卤代芳烃:苄基型>孤立型>卤苯型(或芳基型)5、命名4氯环己烯 2甲基1碘环丙烷 1,3二氯苯 6、化学反应醇酚醚1、命名甲醇 乙醚 甲乙醚 苯甲醚 苯酚 -萘酚2、反应活性排序(记忆)醇与活泼金属的反应活性排序:伯醇>仲醇>叔醇醇与氢卤酸的反应活性排序:叔醇>仲醇>伯醇;醇与不同氢卤酸反应活性排序:HI>HBr>HCl不同类型醇发生分子内消除反

11、应排序:叔醇>仲醇>伯醇3、典型反应4、醇、酚、硫醇和硫酚的酸性排序酚的酸性(硫酚酸性>酚酸性)>醇的酸性(硫醇酸性>醇酸性)C6H5SH(硫酚)> C6H5OH(酚)> C2H5SH(硫醇)>C2H5OH(醇)5、硫的3d轨道,使之可形成高价化合物,且氧化发生在硫原子上。醛酮醌1、命名普通命名法丙酮 丙烯醛 环己酮甲基乙基甲酮 二乙基甲酮 二苯基甲酮 甲基苯基甲酮系统命名法(Z)-2-溴-2-丁烯醛 (2R,3S)-2-甲基-3-氯戊醛 (2S,3S)-2-羟基-3-甲氧基庚醛2、不同结构的醛、酮发生亲核加成反应活性大小,由强到弱的次序为:3、

12、反应式在实际工作中,常用二元醇(如1,2-二醇、1,3-二醇或1,2-二硫醇、1,3-二硫醇)能与醛、酮反应生成环状缩醛或缩酮,以保护羰基。对苯醌 邻苯醌 a-萘醌 b-萘醌(1,4-苯醌) (1,2-苯醌) (1,4-萘醌) (1,2-萘醌)羧酸及其衍生物1、命名苯甲酸,乙酸,(顺或E)2,3二甲基2戊烯酸,乙酸乙酯,N甲基N乙基乙酰胺,乙酰乙酸乙酯2、酸性排序3、水解(醇解)的反应活性排序酰卤>酸酐>酯>酰胺;水解的产物均是羧酸,醇解的产物是酯4、反应式 含氮含磷化合物1、命名 甲胺 乙胺 苯胺 二甲胺 三甲胺 二苯胺 甲乙胺 甲基环戊胺 异丙基环己胺 N-甲基苯胺 N,

13、N-二甲基苯胺 N-甲基-N-乙基苯胺 2-甲基-5-氨基己烷 2-氨基苯甲醛 2-氨基-a-萘甲酸 氢氧化三甲基乙基铵 溴化三甲基十六烷基铵 (三甲基乙基氢氧化铵) (三甲基十六烷基溴化铵)2、碱性排序问题(CH3)3N (CH3)2NH CH3NH NH3 (气体状态)(CH3)2NH CH3NH (CH3)3N NH3 (溶液状态)不同结构芳胺的碱性强弱次序是:一级胺 二级胺 三级胺。即:脂肪族仲胺 > 脂肪族伯胺 > 脂肪族叔胺 > 氨 > 芳香族伯胺 > 芳香族仲胺 > 芳香族叔胺3、反应式 如果季铵碱的氮原子上烃基具有如下结构特征时:-碳有苯基,

14、-碳有乙烯基,-碳有羰基等吸电子基团时,消除反应有悖霍夫曼消除规则,却遵守的是查依采夫(A.M.Saytzeff)规则,生成的主要产物是Saytzeff产物。例如:兴斯堡反应偶联反应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1、常见杂环化合物(命名)呋喃;噻吩;吡咯;吡啶;嘧啶;噻唑;苯并咪唑2、亲电取代反应活性排序(呋喃;噻吩;吡咯;苯)吡咯>呋喃>噻吩>苯3、芳香性排序(呋喃;噻吩;吡咯;苯)苯>噻吩>吡咯>呋喃(离域能150KJ/mol; 117KJ/mol; 88KJ/mol; 67KJ/mol)4、反应碳水化合物1、单糖的D/L构型单糖构型确定的D/L构型标记以甘油醛作为

15、参比标准: 构型确定的关键:选择距离羰基最远的手性碳与甘油醛标准比对来确定其D/L构型。2、单糖的环状结构(形成原因:分子内的羰基与分子内的羟基形成半缩醛或半缩酮) 环状结构有两种:环形结构式(费歇尔投影式);透视式(哈武斯式)3、呋喃糖和吡喃糖4、单糖的构象中,半缩醛(或半缩酮)的半缩醛羟基5、果糖与葡萄糖的区别方法在溴水作用下,褪色的是葡萄糖;不褪色者为果糖。6、不能采用碱性介质的氧化剂区别醛糖和酮糖 原因:酮糖在碱性介质中,会通过烯二醇的中间体而转变成醛糖,仍会表现出还原性,故无法在碱性介质的氧化剂区别醛糖和酮糖。7、差向异构体含多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中,只有一个手性碳原子构型不同,其余的

16、手性碳原子构型均相同的非対映异构体,称差向异构体。概念要素:非对映异构体(含手性碳原子的同分异构体);含多个手性碳原子;一个手性碳构型相同,其余手性碳构型均相同。 在同一个糖的环状结构中,的型与型(型与型也是非对映异构体)也是差向异构体。8、将D甘露糖的开链式结构改写为哈武斯式,并标注其型与型。已知,甘露糖的开链式结构如下:9、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凡是能被弱氧化剂(托伦试剂,本尼迪试剂,菲林试剂)氧化的糖称为还原性糖。判断糖是否具有还原性,关键是寻找分子结构中是否有半缩醛羟基(或半缩酮羟基),示例:蛋白质核酸氨基酸1、蛋白质的构成基本单元蛋白质的构成基本单元是氨基酸。2、蛋白质与多肽的异同点

17、相同点:蛋白质与多肽的最小构成单元都是氨基酸。不同点:相对分子量10000以上者为蛋白质;10000以下者为多肽。3、根据氨基与羧基数目多少对氨基酸分类氨基数目等于羧基数目,中性氨基酸;氨基数目大于羧基数目,为碱性氨基酸;氨基数目小于羧基数目,为酸性氨基酸。4、氨基酸的两性与等电点 氨基酸是偶极离子(又称两性离子;解释为分子中既带有阴离子又带有阳离子)。可图示化为: 氨基酸的性质:一言概之,具有胺的性质(氨基决定)和羧酸的性质(羧基决定)。 等电点:溶液的pH值达到临界值,此值下阴离子的量等于阳离子的量(呈电中性),该pH值为等电点(简单理解:“等量电荷点”即“正电荷等于负电荷”的“点”;“点

18、”可以视为“pH的值”)。用“pI”来表示。 氨基酸在等电点的特性:溶解度最小(可用于氨基酸的分离纯化);在电场中,不向阴极移动也不向阳极移动。 氨基酸偏离等电点时,可能向阴极或阳极移动(氨基酸待正电荷向阴极移动;氨基酸待负电荷向阳极移动)。5、氨基酸的性质5.1与甲醛的反应氨基酸与甲醛的反应(实质是羰基化合物与胺的反应)是定量反应,该反应的产物中氨基已消失,仅残留有羧基,再利用酸碱滴定(即用碱标准溶液滴定之)就可以测定氨基酸中“羧基的含量”。5.2 与亚硝酸的反应 氨基酸中的氨基如果是伯胺,利用它与亚硝酸反应定量释放出氮气,通过测定“氮气的量”就可以获得氨基酸中“氨基的含量”。5.3 氨基酸

19、的鉴别方法 氨基酸与水和茚三酮生成有色物质(注意:非氨基酸没有该性质),利用该性质可以区分氨基酸与其他氨基酸。6、蛋白质的结构 蛋白质有四级结构(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一级结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序,称一级结构(氨基酸排序结构) 二级结构:蛋白质中肽链的构象(螺旋结构,片层折叠结构)(链的一次盘旋折叠) 三级结构:带构象的肽链通过分子内的副键(称次级键)作用成盘旋折叠的最稳定的空间构象(简单理解:“带构象的肽链”的再盘旋折叠)(“带一次盘旋折叠”链的二次盘旋折叠)。 四级结构:众多以“三级结构的亚基”(四级结构的单位是“三级结构的亚基”)通过非共价键缔合在一起的聚集体,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

20、构。7、蛋白质的两性与电场中移动的规律蛋白质有两性(N端为氨基,C端是羧基,中间是烃基和酰胺键),是两性离子(与氨基酸的两性离子具有相似性)氨基酸有等电点(pI);多肽、蛋白质也有等电点(pI)。氨基酸在电场中移动(视所荷电性不同而异);多肽、蛋白质也有在电场中移动(视所荷电性不同而异)。移动规律:pH>pI,氨基酸带负电荷,朝正极移动; pH<pI,氨基酸带正电荷,朝负极移动; pH=pI,氨基酸不带电荷,不移动。同理,蛋白质与多肽有类似规律:pH>pI,蛋白质带负电荷,朝正极移动; pH<pI,蛋白质带正电荷,朝负极移动;pH=pI,蛋白质不带电荷,不移动。与本问题

21、有关的信息:【注意:pH 从1(小,酸)14(大,碱)】性质应用:利用等电点可以分离纯化蛋白质或多肽。8、蛋白质的其他性质 胶体性质。蛋白质的沉淀(可逆沉淀,不可逆沉淀)(盐析去除了蛋白质表面的水化膜,引起蛋白质分子相互凝聚沉降,属于可逆沉淀。可逆沉淀的特性是沉淀因素消除后,加水或透析后,蛋白质沉淀可溶解);(化学沉淀剂,生物碱沉淀剂,均生成蛋白质与试剂的结合物沉淀,该沉淀属于不可逆沉淀;水溶性有机溶剂较长时间和温度较高时,仍然会产生不可逆沉淀。不可逆沉淀中,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发生了很大变化或被破坏)。蛋白质变性(物理因素易引起副键破坏,化学因素是基团发生了变化)。变性: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蛋

22、白质内部结构变化,导致理化性质改变,生理活性丧失。蛋白质变性分可逆变性(三级结构变化)和不可逆变性(二级结构变化),但是蛋白质变性不会引起一级结构变化。9、简单化学方法区别蛋白质、氨基酸和淀粉双缩脲反应区别蛋白质(显色),区分出蛋白质;碘液遇淀粉变蓝,区分出淀粉;余者为氨基酸。10、下列各组混合物在什么pH时进行电泳,其分离效果最佳?请陈述理由。血清白蛋白(pI=4.9)和血红蛋白(pI=6.8);肌红蛋白(pI=7.0)和胰凝乳蛋白酶原(pI=9.5);卵清蛋白(pI=4.6)、血清白蛋白(pI=4.9)和尿酶(pI=5.0)pH在4.96.8进行电泳时,分离效果最佳。原由:pH在4.96.8区间,血清白蛋白带负电荷,血红蛋白待正电荷,电泳时,血清白蛋白向正极移动,血红蛋白向负极移动。pH=4.9进行电泳时,分离效果最佳。原因:pH=4.9时,卵清蛋白带负电荷,向正极移动,血清白蛋白电中性,不移动,尿酶带正电荷,向负极移动。萜类、甾族化合物1、萜类化合物的组成通式(C5H8)n2、萜类化合物在化学结构上的共同点 可以划分为若干异戊二烯结构单元;分子式与异戊二烯有简单的倍数关系,或分子中碳原子数都是5的倍数。3、根据胡萝卜素的结构,判断是几萜化合物?4、写出甾族化合物的基本骨架5、根据氢化可的松的结构,请判断该化合物属于哪类物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