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庸的心得体会五篇_第1页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五篇_第2页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五篇_第3页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五篇_第4页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五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读中庸的心得体会五篇读中庸的心得体会1 看了这本经典书大学中庸,我觉得这本书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几千年的人,关于以前的历史都记忆犹新,刻骨铭心。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体现人性和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它也可以告诉我们许多数不胜数的道理。这些道理散发开来塞满天地四方,收拢回来又能隐藏内心深处。他所蕴涵的趣味无穷无尽,而且都是很实在的学问,关于我们终身受用,而且用之不竭。这些道理深深地影响了我,例如:做人要以身作则,做人要感恩,做人要勤学其中最深入的是:感恩和勤学。 像感恩,做人一定怀着

2、一颗感恩的心,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像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 像勤学,如果我们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们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们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就像著名的政治家孙敬和大学问家匡衡,他们为了勤学而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他匡衡,幼时极爱读书,白天在田间忙於助大人农作,日落始返家,欲读书却苦於家中无灯,后来忽发妙想,原

3、来,邻家点灯的那间房与他仅一壁之隔,他硬悄悄凿了个小孔,借此一孔之光,夜夜倚壁读书,读完了不少书。后来,匡衡成了著名的学者,特别是关于诗经一书,在当时的见解无人能出其右。汉元帝时,他的学问极为当朝赏识,所上之书屡被采纳。他的凿壁偷光故事,也成了学界千古佳话 读了这本书,我获益良多,读过这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希望我们读了这本书后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2 大学中庸是一本适宜正在学习的学生读的。这本书给予我许多道理,好像是雨水滋润着鲜花的心田。 大学中庸还教导我们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品德高尚的人总是执

4、行以身作则。 俗话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管庸者好坏,此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不免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正确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教师坚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

5、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激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爱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大学中庸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修养品性为根本,假设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就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己分

6、开,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干得之。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学生所必需有的。无论碰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管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书是我们的朋友,有的人认为大学中庸是“宝,但有人认为它是“草。我去认为它是宝!你们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大学中庸哦!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3 从初中开始就已经接触一些中庸的观点,高中的语文填空题也常常出现四书五经,工作后,也常常听到或看到很多人在做人、做事方面、奉行中庸之道。今年学校下发了阅读小册子,我借此机会认真对中庸进行了研读,边读边对照自己的生活,认真的进行了思索。 什么

7、叫中庸?要给其下个定义太难,但很多人还是愿意接受朱熹的定义:“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中庸作为平民的哲学,其核心是中庸之道。所谓的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在行为准则上:“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这种境界来自于内心的“诚,怀着“诚敬之心、“敬畏之心,不懈的进行主观心性的修养。在修养方法上,强调“择善而固执之心的勤奋精神,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第一章天命,在本章中天命指的是个人的禀赋。任何一个人的禀赋是自然形成的,那么明白此道理便知道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这就是道。在修行道时,强调“教化。在教化过程中,强调“慎独,慎重的修养

8、自己,并强调“中和。什么叫“中,就是不偏不倚。人都有喜怒哀乐,但发出来要有克制。在天命之节,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展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基于我们天生善性,通过修养达成我们高尚的道德,以我们的德行影响、感化、劝化四周的人们,抵达教化的至高境界。在文中认为,人生命的本意是善的,生命的本真之义:纯净、透明、和谐。当我们了解了生命的本性后,家庭的熏陶与教养以及社会的影响,确定了我们的言行,形成了人格。在生活的施行中,随着人的成长,人要懂人情世故、学会待人处事、与人为善,并且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找到合适自己的处事方法。当我们行走在命运之路上时,面对人生的得失,一路上有痛苦和快

9、乐,当痛苦时,要学会克制自己的哀伤,做到“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快乐时,也不能过度。为人处事时,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与自私。做事要遵从规律,用道来规范自己,正如老子的道德经中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什么呢?“道也者,不可须臾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在此句中,非常强调慎独,严格要求自己。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凝神静修,心存对天地神明的敬畏。正所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者,自知也。在强调慎独时,也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说话要慎重,三思而后说,说话办事时,一定要看场合,区分对象,要说不同的话语。 天命、本性、修道、教化,是人与社会发展进化

10、的哲学。上天之大德,在于宽厚,在于包容。中庸便是博大与包容。中,“把东西放在中“中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境界;不苛刻、在厌弃、不厚此、不薄彼、“庸就是自在、认同、接受,智者中庸,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大学问。 这是我读完前三章,天命、时中、鲜能中的一小点心得。但是越读越感觉自己无知,有很多东西还没有参透。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4 近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耻近乎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现代

11、专家的译文,感觉我们古人真不简单。原来我的印象中,古文经典无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间,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经过世事的浸润,阅览人事的沧桑,再细细品味古文经典,感觉自己先前的熟悉是多么的肤浅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时宜。系统地阅读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熟悉,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熟悉,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体会,因为

12、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5 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读后感。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保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

13、获还是不小的。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表达“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开,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干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