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加耳穴贴压治疗黄褐斑59例疗效观察_第1页
针刺加耳穴贴压治疗黄褐斑59例疗效观察_第2页
针刺加耳穴贴压治疗黄褐斑59例疗效观察_第3页
针刺加耳穴贴压治疗黄褐斑59例疗效观察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针刺加耳穴贴压治疗黄褐斑59例疗效观察(广州天河区中医院针灸推拿科,广东510655)摘 要 将115例黄褐斑患者按59 : 56的比例随机分 为2组,即针刺加耳穴贴压法治疗组59例,采用针刺血海、 三阴交、足三里、曲池、肺俞等主穴加耳穴贴压内分泌、丘 脑、卵巢、子宫、肝、肾等穴治疗;对照组56例,采用内服 维生素e、c,外涂复方维甲霜。经统计学分析显示,治疗组疗 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o主题词黄褐斑/针灸疗法耳穴贴压,王不留行黄 褐斑/穴位疗法黄褐斑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 提高,对本病的治疗日益受到重视。笔者通过针刺加耳穴贴 压治疗本病59例收到良好效果,

2、同时设对照组56例对照观 察,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115例,均来自门诊女性患者。随机分为治 疗组59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56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 长9. 5年。对照组56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56岁;病程最 短3个月,最长10年。两组在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经统 计学检验差别无显著性意义,有可比性。黄褐斑发于双额、 颊部70例,发于双额、鼻部26例,发于颊、鼻、口周11例, 泛发整个面部8例。2治疗方法根据中医临床辨证,将本病分为肝郁气滞、肝肾亏虚、 气虚血瘀3型。2. 1治疗组针刺加耳穴贴压治疗2个月统计疗效。(1) 针刺主穴:血海、三阴交、足三里、曲池、肺俞。配 穴:肝

3、郁者加肝俞;肝肾亏虚者加肝俞、肾俞;气虚血瘀者加 膈俞。针刺方法:主穴针以补法,血海穴针感以向小腹部传导 为佳,余穴平补平泻,每次留针20分钟,每日1次,20日为一 疗程,间隔5日继续下1疗程。(2) 耳穴:内分泌、丘脑、卵巢、子宫、肝、肾,常规消 毒后,用0.5 cmx0.5 cm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在上述穴位, 每周换12次,两耳交替。嘱病人每天按压35次,按压至 耳郭发热或灼热感为止。2.2对照组予口服维生素e 50 mg、维生素c 0. 3 g,日3次,同时 外涂复方维甲霜(含维甲酸0. 1%,去炎松0. 1%、氢醍3%),日 2次。治疗2个月统计疗效。3疗效观察3. 1疗效标准参照国家

4、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 行业标准第157页黛黑斑疗效评定标准。治愈:颜面皮肤 呈正常肤色。好转:褐斑颜色消退30%o无效:褐斑无明显变 化或颜色消退不足30%。3.2治疗结果经治疗2组疗效比较见表lo由表1可见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其差 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 01) o4讨论祖国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病与肝郁气滞、肝肾亏虚、 气虚血瘀有关,是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气血瘀滞于 皮肤的一种表现。医林改错认为本病是”血瘀皮里”而 成,其病虽在外,实因内而发,治宜外病内治而求其本。故针 刺治以补血养肝,疏肝解郁,滋肾养阴为主。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故取脾经之血海,具有调血气,理血室的功效; 肺俞应肺,肺主气,”气为血之帅”,与血海共同行补气调血 之功。曲池、足三里分别为手足阳明经之合穴,阳明为多气 多血之经,故二穴合用共奏行气活血之效。背俞穴(肝俞、肾 俞、膈俞)为脏气汇聚和转输部位,三阴交为足太阴、厥阴、 少阴之会,诸穴合用可使气机调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面部 黄褐斑的女性发病率较男性发病率高出许多,这与女性内分 泌系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失调有关。耳穴内分泌、丘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