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加固的反拱预应力技术及其提高钢结构承载能力的分析_第1页
碳纤维加固的反拱预应力技术及其提高钢结构承载能力的分析_第2页
碳纤维加固的反拱预应力技术及其提高钢结构承载能力的分析_第3页
碳纤维加固的反拱预应力技术及其提高钢结构承载能力的分析_第4页
碳纤维加固的反拱预应力技术及其提高钢结构承载能力的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碳纤维加固的“反拱预应 力 技 术 ”及 其 提高 钢 结 构 承载 能 力的 分 析碳纤维作为一种高强的复合材料,由于它具有质量轻、减振性能好、可粘贴性和操作方便等优点,已经在钢筋混凝土桥梁加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1999 年在宁 (南京) 合 (合肥) 公路江苏段高速化改造过程中和山东省内的104国道上 T 形桥梁的加固改造中1, 2, 都利用了碳纤维板对部分桥梁进行了加固处理,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开展了碳纤维在钢筋混凝土桥梁加固方面的理论研究3, 取得了许多成果,发现利用碳纤维可以有效地恢复与提高桥梁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但是,许多铁路桥等结构是钢结构,

2、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也会由于局部的损伤或提高承载力的需要对其进行加固,过去对于钢结构的加固主要采用焊接杆件或增大截面等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都存在增加结构自重、施工困难等缺点。文献4用数值方法分析了经过碳纤维加固后的钢结构,发现利用碳纤维可以有效地提高钢结构部分进入塑性区后的刚度和承载能力;但是在弹性状况下由于碳纤维的截面较小,而且弹性模量与钢材的弹性模量相近,于是在相同荷载作用下经加固后结构的应力与应变并没有得到有效减小。而钢结构一般按强度设计、刚度校核5,不考虑材料的塑性承载能力,因而在现有的设计规范下采用粘贴碳纤维的技术不能有效地增加结构的使用荷载。于是本文提出了一种碳纤维加固的“反拱预应力技术

3、”,可以在现有的钢结构设计规范下利用碳纤维有效提高钢结构的承载能力;同时,文中推导了考虑结构状态变化的正截面应力应变计算公式和承载力计算公式,可以方便工程应用。1 碳纤维加固的“反拱预应力技术”本文提出的“反拱预应力技术”的基本思路是:将传统的体外预应力施加技术与碳纤维加固技术结合起来,在具体实施时,首先利用已经成熟的体外预i应力施加技术,在结构使用荷载的反向变形,并在该变形状态下粘贴碳纤维, 当碳纤维与钢梁等结构粘贴可靠后撤收施加预应力的设备。该技术的基本施工 流程见图1(a)(b)(c)(d)图1施加预应力和粘贴碳纤维过程示意(a)准备施加预应力(b)施加预应力(c)粘贴碳纤维(d)撤收预

4、应力施加设备通过分析该技术的施工流程图,可以发现该技术利用了传统的体外预应力施加技术,首先使结构产生 一个反向的变形,而后粘贴碳纤维片;在碳纤维粘贴可靠后撤收施加设备,于是结构要恢复原来的形状; 在结构恢复原来形状的过程中,碳纤维被拉伸,而碳纤维被拉伸的力是由碳纤维与梁之间的剪应力提供的, 于是在梁的下部将产生相向的剪力,这种剪力类似于偏心压力(图2),正是这种偏心力使结构依然处于预应力的状况下。这样在结构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在使用荷载作用下处于受拉状况的区域此时处于压应力 状况,而在使用荷载作用下处于受拉状况的区域此时处于拉应力状况,一旦使用荷载作用到结构上,首先 需要抵消这部分预应力,从而

5、提高了结构的承载能力。图2自然状态下梁的受力状况图3体外施加预应力方法之一需要说明两点:对于桥梁等结构,图1b的预应力施加方法并不适用,因为千斤顶往往在河跨中间没有施力点,而图 3所示的体外预应力施加方法可广泛应用于桥梁结构6。要注意施加反向荷载不能使钢结构产生初始的塑性变形。因 为钢结构是采用强度设计、刚度校核的准则,不允许结构产生塑性变形。2结构正截面应变应力解析表达式利用碳纤维加固的“反拱预应力技术”进行钢结构加强时,结构经历了两种几何状态变化(没有粘贴碳纤维与粘贴碳纤维两种结构)与3种受力工况(作 用反向弯矩、释放反向弯矩和施加使用荷载 3个工况),因而是一个复杂的非线 性问题,但是为

6、了便于工程应用,我们做了如下假定:平截面假设,即无论 钢梁是在碳纤维加固前还是加固后正截面的变形都满足平截面假设;碳纤维与混凝土梁粘结可靠,不发生相对滑移;不考虑碳纤维的高度对于截面抗弯能力的影响,即认为碳纤维片形心位置处于梁的下缘;计算碳纤维的应变时 考虑结构变化的影响,即不能简单认为等于钢梁下缘的应变。在以上假定基础 上,计算钢梁在利用“反拱预应力技术”加固时各阶段正截面的应变应力。2.1施加反向弯矩阶段根据一般的材料力学原理可以知道:在初始反向弯矩Mo作用下的矩形截面上下缘应变 £。是:6MoEbh2(1)式中E混凝土或钢材的弹性模量;ho梁的高度;b梁的宽度。2.2撤收预应力

7、施加设备阶段当反向初始弯矩撤消后,假设由于梁恢复原来形状引起粘贴碳纤维的拉应变为5、£1为反向初始弯矩撤消后梁在自然状况下上缘的应变,8 2是反向初始弯矩撤消后梁在自然状况下下缘的应变。根据碳纤维与梁下缘协调变形的原理,则有:S 2 = S 0- S 1(2)其中,£ t是碳纤维在反向弯矩撤消后梁恢复原来形状引起的碳纤维拉应变。同时,根据平截面假设,有:Xcho -Xc(3)其中,Xc是截面中性轴距上缘的距离。在反向弯矩撤消后,由于梁没有外力的作用,平截面上的力与 力矩必须实现自平衡,即在梁拉应力区的合力与碳纤维拉力的和应该等于梁压应力区的合力;梁拉应力区 的合力与梁压应力

8、区的合力形成的弯矩等于碳纤维拉力与梁压应力区的合力形成的弯矩,并且方向相反。 具体可以表达为:11EtAt +2bE®1Xc =2bE82(h。-Xc)(4)EttAt (ho -Xc) =EbXch0(5)根据式(2)、式(3),求解上面两式,有:ho3(6)Ebho ;。4EtA Ebho(7)将式(7)代入式(2)、式(3),有:7;24EtA4EtA Ebho(8)2EtA-1 =,o4EtA Ebho(9)2.3施加使用荷载阶段在该阶段梁截面的应变可以分解成两部分:一是由于反拱作用施加在梁与碳纤维中的预应力,它们由式(2)、式(3)与式(7)可以求得;二是使用荷载作用在梁上

9、引起的应变,由于碳纤维与钢材的弹性模 量相近,这里不仿假设两者相等,于是由使用荷载MU在矩形截面上下缘引起的应变为:(10)6Mu_2Eb(ho ht)其中,ht是碳纤维片的厚度。则截面上下缘的总应变分别为:s -3-16Mu2EA2 一oEb(ho ht)4EtA Ebho(11)x '3'26Mu4EtAtEb(ho ht)2 4EtA Ebh。(12)我们知道在传统碳纤维加固技术下,由于钢结构采用强度设计准则, 变应该满足:结构正截面的最大应力与最大应。3 W (T 或 £ 3< £ 根据式(10)应该有:(13)_2Eb(h0 ht)MUo6(

10、14)而在利用反拱预应力技术时,应该有下式成立:_2MufS WEU(15)显而易见,式(15)的右端项大于式(14)的右端项。可见利用反拱预应力技术是可以有效提高钢结 构的承截能力的。3算例为了说明本文解析解的正确性,我们用考虑大变形效应与结构变化的非线性有限元对一 个利用“反拱预应力技术”加固的矩形截面钢梁进行了分析,并且将分析结果与解析解进行 了对比分析。本文针对长5m3高0.5m、宽0.15m和下部粘贴5 nlm厚碳纤维片的钢梁建立了非线性有限 元的计算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梁被简化成平面应力问题,单元选用四节点平面单元;反向弯 矩由作用在梁下缘距梁端为1.5m处的两个点上集中力提供,从而

11、在跨中形成了一个纯弯曲问题;而使用荷载作用在相同位置梁的上缘;为了反映“反拱预应力技术”施工流程中结构的 变化,本文在ANASY轨序的求解控制中打开了大变形选项, 并且利用了单元“生死技术” 7 即首先连同碳纤维一起划分结构的网格,但在求解施加反向弯矩时结构的应力与应变时,将 碳纤维部分的网格杀死,当分别求解撤收预应力施加装置与施加使用荷载时结构的应力与应 变时,则激活这些单元;材料的本构关系则采用以下两种符合材料特点的本构关系:对于钢 材采用理想弹塑性本构关系,即当材料达到屈服点时,应变增加的同时,应力却保持不变, 对于碳纤维片则采用了典型的脆弹性本构关系,即在纤维应力达到断裂强度之前,认为

12、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是线性关系,一旦拉断后纤维不再承受任何应力。表 1则给出了两种材料的 主要力学参数,图4给出了不同初始弯矩下碳纤维的拉应变,图 5给出了使用荷载下正截面 上的应变分布。表1 主要材料的力学参数材料种类弹性模量/GPa屈服强度/MPa抗拉强度/MPa碳纤维(FTS-C6-30)500-2500钢210240-通过图4、图5分析可以发现:本文在几个基本假定基础上推导的解析与有限元解较为吻合,可以作为工程应用的技术公式。一本文解析第岫雌育*元*应鲍|胪图4第二阶段碳纤维的拉应变解释解与有限元解对比初蛤册碗图5第三阶段碳纤维的拉应变解释解与有限元解对比4结语本文针对在强度设计准则下碳纤维加固钢结构效果不是很明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反拱预应力技 术”。通过理论推导发现:该技术在强度设计准则下可以有效提高钢结构的承载能力。同时本文推导出利 用该技术加固矩形截面钢梁时正截面上的应变预应力分布计算公式,该推导思路便于推广到不同截面的钢 梁,公式简单方便,可以作为工程设计的公式。参考文献1董放红,金志强.碳素纤维板在老桥改造中的应用.华东公路,2001 (5): 14-172柯敏勇,柏文正,孔善能,等.应用碳纤维加固韩庄闸 T梁.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1 (3): 5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