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_第1页
必修四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_第2页
必修四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_第3页
必修四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_第4页
必修四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必修四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一、教学目标掌握用向量方法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简单运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为建立其它和(差)公式打好基础.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2. 教学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这里不仅有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还有探索过程必用的基础知识是否已经具备的问题,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问题,等等.三、教学设想:(一)导入:问题1:我们在初中时就知道 ,由此我们能否得到大家可以猜想,是不是等于呢?根据我们在第一章所学的知识可知我们的猜想是错误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二)

2、探讨过程:在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学习当中我们知道,在设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等于角与单位圆交点的横坐标,也可以用角的余弦线来表示。思考1:怎样构造角和角?(注意:要与它们的正弦线、余弦线联系起来.)思考2:我们在第二章学习用向量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两角差余弦公式我们能否用向量的知识来证明?(1)结合图形,明确应该选择哪几个向量,它们是怎样表示的?(2)怎样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的计算公式得到探索结果?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三)例题讲解例1、利用和、差角余弦公式求、的值.解:分析:把、构造成两个特殊角的和、差. 点评:把一个具体角构造成两个角的和、差形式,有很多种构造方法,例如:,要学会灵

3、活运用.例2、已知,是第三象限角,求的值.解:因为,由此得又因为是第三象限角,所以所以点评:注意角、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 思考:本题中没有,呢?(四)练习:1.不查表计算下列各式的值:解: 2教材P127面1、2、3、4题(五)小结: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首先要认识公式结构的特征,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熟知由此衍变的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角、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学会灵活运用.(1)牢记公式(2)在“给值求值”题型中,要能灵活处理已、未知关系(六)作业:习案作业二十九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一)一、教学目标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推导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

4、公式的方法,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特点的过程,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运用;2. 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三、教学设想:(一)复习式导入:(1)大家首先回顾一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2)?(二)新课讲授问题:由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怎样得到两角差的正弦公式呢?探究1、让学生动手完成两角和与差正弦公式. 探究2、让学生观察认识两角和与差正弦公式的特征,并思考两角和与差正切公式.(学生动手)探究3、我们能否推倒出两角差的正切公式呢?探究4、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把上面的式子化成只含有、的形式呢?(分式分子、分母同时除

5、以,得到注意: 5、将、称为和角公式,、称为差角公式。(三)例题讲解例1、已知是第四象限角,求的值.解:因为是第四象限角,得, ,于是有: 思考:在本题中,那么对任意角,此等式成立吗?若成立你能否证明? 练习:教材P131面1、2、3、4题例2、已知求的值()例3、利用和(差)角公式计算下列各式的值:(1)、;(2)、;(3)、解:(1)、;(2)、;(3)、练习:教材P131面5题(四)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我们要熟记公式,学会灵活运用.(五)作业:习案作业三十。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一、教学目标1、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和正切公

6、式,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特点的过程;2、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和正切公式的应用及类型的变换。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运用;2. 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三、教学设想:(一)复习式导入:(1)基本公式 (2)练习:教材P132面第6题。思考:怎样求类型?(二)新课讲授例1、化简解:此题与我们所学的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不相象,但我们能否发现规律呢? 思考:是怎么得到的?,我们是构造一个叫使它的正、余弦分别等于和的.归纳:例2、已知:函数(1) 求的最值。(2)求的周期、单调性。例3已知A、B、C为ABC的三內角,向量,且,(1

7、) 求角A。(2)若,求tanC的值。练习:(1)教材P132面7题 (2)在ABC中,则ABC为( ) A直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2) ( ) A 0 B2 C D思考:已知,求三、小结: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和正切公式的应用及类型的变换四、作业:习案作业三十一的1、2、3题。3.1.3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一、教学目标以两角和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以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教学难点:二倍角的理解及其灵活运用.三、教

8、学设想:(一)复习式导入:大家首先回顾一下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练习:(1)在ABC中,则ABC为( ) A直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2) ( ) A 0 B2 C D思考:已知,求我们由此能否得到的公式呢?(学生自己动手,把上述公式中看成即可),(二)公式推导:;思考:把上述关于的式子能否变成只含有或形式的式子呢?;注意: (三)例题讲解例1、已知求的值解:由得又因为于是;例2在ABC中,例3已知求的值解:,由此得解得或例4已知(四)练习:教材P135面1、2、3、4、5题(五)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我们要熟记公式,在解题过

9、程中要善于发现规律,学会灵活运用.(六)作业:习案作业三十二。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二倍角的变形公式推导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体会化归、换元、方程、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2、理解并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并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形,体会三角恒等变形在数学中的应用。3、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已

10、有的十一个公式为依据,以推导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的推导作为基本训练,学习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在与代数变换相比较中,体会三角变换的特点,提高推理、运算能力教学难点: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变换过程的设计,不断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变换过程的能力三、教学设想: (一)复习:三角函数的和(差)公式,倍角公式(二)新课讲授:1、由二倍角公式引导学生思考:有什么样的关系?学习和(差)公式,倍角公式以后,我们就有了进行变换的性工具,从而使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更加丰富,这为我们的推理、运算能力提供了新的平台 例1、试以表示解:我们可以通过二倍角和来做此题因为,可以得到;因

11、为,可以得到又因为思考:代数式变换与三角变换有什么不同?代数式变换往往着眼于式子结构形式的变换对于三角变换,由于不同的三角函数式不仅会有结构形式方面的差异,而且还会有所包含的角,以及这些角的三角函数种类方面的差异,因此三角恒等变换常常首先寻找式子所包含的各个角之间的联系,这是三角式恒等变换的重要特点例2已知,且在第三象限,求的值。例3、求证:()、;()、证明:()因为和是我们所学习过的知识,因此我们从等式右边着手;两式相加得;即;()由()得;设,那么把的值代入式中得思考:在例3证明中用到哪些数学思想?例3证明中用到换元思想,()式是积化和差的形式,()式是和差化积的形式,在后面的练习当中还

12、有六个关于积化和差、和差化积的公式三练习:P142面1、2、3题。四小结:要对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加深认识,学会灵活运用五作业:习案三十三。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二)一、教学目标1、通过三角恒等变形,形如的函数转化为的函数;2、灵活利用公式,通过三角恒等变形,解决函数的最值、周期、单调性等问题。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三角恒等变形的应用。难点:三角恒等变形。三、教学过程(一)复习:二倍角公式。(二)典型例题分析例1: ;解:(1)由得(2)例2解: .例已知函数(1) 求的最小正周期,(2)当时,求的最小值及取得最小值时的集合点评:例是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应用的

13、举例,它使三角函数中对函数的性质研究得到延伸,体现了三角变换在化简三角函数式中的作用例4若函数上的最大值为6,求常数m的值及此函数当时的最小值及取得最小值时的集合。(三)练习:教材P142面第4题。(四)小结:(1) 二倍角公式:(2)二倍角变式:(3)三角变形技巧和代数变形技巧常见的三角变形技巧有切割化弦;“1”的变用;统一角度,统一函数,统一形式等等(五)作业:习案作业三十四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三)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三角公式及其变形公式(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抓住角、函数式得特点,灵活运用三角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14、力教学重点和、差、倍角公式的灵活应用教学难点如何灵活应用和、差、倍角公式的进行三角式化简、求值、证明教学过程例1:教材P141面例4例1. 如图,已知OPQ是半径为1,圆心角为的扇形,C是扇形弧上的动点,ABCD是扇形的内接矩形.记COPa,求当角a取何值时,矩形ABCD的面积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面积.例2:把一段半径为R的圆木锯成横截面为矩形的木料,怎样锯法能使横截面的面积最大?(分别设边与角为自变量)解:(1)如图,设矩形长为l,则面积,所以当且仅当即时,取得最大值,此时S取得最大值,矩形的宽为即长、宽相等,矩形为圆内接正方形.(2)设角为自变量,设对角线与一条边的夹角为,矩形长与宽分别为

15、、,所以面积.而,所以,当且仅当时,S取最大值,所以当且仅当即时, S取最大值,此时矩形为内接正方形.变式:已知半径为1的半圆,PQRS是半圆的内接矩形如图,问P点在什么位置时,矩形的面积最大,并求最大面积时的值PQRSO解:设则故S四边形PQRS故为时,课堂小结 建立函数模型利用三角恒等变换解决实际问题.课后作业 1. 阅读教材P.139到P.142; 2. 习案作业三十五.第一章三角函数复习(一)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一、知识结构:二、知识要点:1. 角的概念的推广:(1) 正角、负角、零角的概念:(2) 终边相同的角:所有与角a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a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 象限角的集合:

16、第一象限角集合为: ;第二象限角集合为: ;第三象限角集合为: ;第四象限角集合为: ; 轴线角的集合:终边在x轴非负半轴角的集合为: ;终边在x轴非正半轴角的集合为: ;故终边在x轴上角的集合为: ;终边在y轴非负半轴角的集合为: ;终边在y轴非正半轴角的集合为: ;故终边在y轴上角的集合为: ;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为: .2. 弧度制:我们规定,长度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用弧度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做弧度制. 在弧度制下,1弧度记做1rad. (1) 角度与弧度之间的转换: 将角度化为弧度: 将弧度化为角度: (2) 把上述象限角和轴线角用弧度表示.(3) 上述象限角和轴

17、线角用弧度表示:3.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2) 判断各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3) 三角函数线:4.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1) 平方关系: (2) 商数关系:5. 诱导公式诱导公式(一)诱导公式(二)诱导公式(三)诱导公式(四)sin(pa)=sina cos(p a)=cosa tan (pa)=tana诱导公式(五)对于五组诱导公式的理解 :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3. 利用诱导公式将任意角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步骤:三、基础训练:四、典型例题: 例3. 五、课堂小结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3. 诱导公式.六、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P.67-P

18、.68;2. 习案作业十六中1至6题. 第二章 平面向量复习课(一)一、教学目标1. 理解向量.零向量.向量的模.单位向量.平行向量.反向量.相等向量.两向量的夹角等概念。2. 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3. 向量的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共起点)和三角形法则(首尾相接)。4. 了解向量形式的三角形不等式:|-|±|+|(试问:取等号的条件是什么?)和向量形式的平行四边形定理:2(|+|)=|+|+|.5. 了解实数与向量的乘法(即数乘的意义):6. 向量的坐标概念和坐标表示法7. 向量的坐标运算(加.减.实数和向量的乘法.数量积)8. 数量积(点乘或内积)的概念,·=|cos=

19、xx+yy注意区别“实数与向量的乘法;向量与向量的乘法”二、知识与方法向量知识,向量观点在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很多分支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它具有代数形式和几何形式的“双重身份”能融数形于一体,能与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许多主干知识综合,形成知识交汇点,所以高考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数量积的主要应用:求模长;求夹角;判垂直三、教学过程(一)重点知识: 1. 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2.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 3. 向量运算及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则 4. 两点间的距离: 5. 夹角公式:6. 求模: (二)习题讲解:习案P167 面2题,P168面6题,P169面1题,P170面5、6题, P171面1

20、、2、3题,P172面5题,P173面6题。(三)典型例题例1 已知O为ABC内部一点,AOB=150°,BOC=90°,设=,=,=,且|=2,|=1,| |=3,用与表示 解:如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xoy,其中, 是单位正交基底向量, 则B(0,1),C(-3,0),设A(x,y),则条件知x=2cos(150°-90°),y=-2sin(150°-90°),即A(1,-),也就是= , =, =-3所以-3=3+|即=33(四)基础练习:习案P178面6题、P180面3题。 (五)、小结:掌握向量的相关知识。(六)作业:习案作业

21、二十七。第二章 平面向量复习课(二)一、教学过程(一)习题讲解:习案P173面6题。(二)典型例题例1已知圆C:及点A(1,1),M是圆上任意一点,点N在线段MA的延长线上,且,求点N的轨迹方程。练习:1. 已知O为坐标原点,=(2,1),=(1,7),=(5,1),=x,y=· (x,yR) 求点P(x,y)的轨迹方程;2. 已知常数a>0,向量,经过定点A(0,a)以为方向向量的直线与经过定点B(0,a)以为方向向量的直线相交于点P,其中.求点P的轨迹C的方程;例2.设平面内的向量, , ,点P是直线OM上的一个动点,求当取最小值时,的坐标及ÐAPB的余弦值解 设

22、 点P在直线OM上, 与共线,而, x2y=0即x=2y,有 , = 5y220y+12= 5(y2)28 从而,当且仅当y=2,x=4时,取得最小值8,此时,于是, 小结:利用平面向量求点的轨迹及最值。作业:习案作业二十八。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复习(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本章的知识的复习、总结,使学生对本章形成一个知识框架网络.2. 能灵活运用公式进行求值、证明恒等式.教学重点:运用公式求值、证明恒等式.教学难点:证明恒等式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复习(略)二、作业讲评习案作业三十五中的第5、6题.三、已知三角函数值求三角函数值四、证明恒等式五、课堂小结1. 给值求角时,先要求所求角的某一三角函数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