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实习报告_第1页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_第2页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_第3页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_第4页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震实习报告 报告成绩指导老师(签名)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地震勘探教学实习报告目 录第一章 绪论3§1.1本次实习的目的、要求及其实习内容31.1.1实习目的及要求31.1.2实习内容4§1.2 测区的自然地理、交通与经济条件4§1.3物探工作完成情况61.3.1 实习日程安排及组织情况61.3.2 仪器装备 .61.3.2 完成工作情况7第二章 工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仪器简介.8§2.1工区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8 2.1.1 地层.8 2.1.2 物性特征.8§2.2 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简介.92.2.1 地震仪器92.2.2 仪器的操作10

2、 2.2.3 一致性检测和干扰波调查.10第三章 浅层初至折射波法勘探.10§3.1浅层地震初至折射波法野外工作方法103.1.1测线布置及观测系统103.1.2激发与接收条件的选择11 3.1.3 数据采集.12§3.2浅层地震勘探的资料整理及解释.123.2.1记录质量的评估与初至的拾取.12 3.2.2 时距曲线的绘制.14 3.2.3 确定交点、计算有效速度Ve并延长时距曲线的可解释区间.15§3.3浅层折射波资料的定量解释163.3.1 t0差数时距曲线法的基本原理163.3.2 t0差数时距曲线法定量解释步骤173.3.3 成果分析及评价18第四章 浅

3、层地震反射波法野外工作方法19§4.1干扰波的调查及最佳接收窗口的选择194.1.1 干扰波的调查及压制194.1.2 最佳接收窗口选择20§4.2多次覆盖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20 4.2.1 测线布置.20 4.2.2 观测系统.20 4.2.3 观测系统的类型.22 4.2.4数据采集.23第五章 三维地震反射波资料的解释.23§5.1资料概述24 5.1.1 工区概况、资料来源和地质、地震特点.24 5.1.2 工作任务和目的.25§5.2 垂直时间剖面的对比与解释25 5.2.1 垂直剖面特征描述.25 5.2.2 垂直剖面波对比的原则和方法.26

4、 5.2.3 断层对比.27 §5.3 等T0构造图的绘制.28 5.3.1 等To图的概念28 5.3.2 绘制等T0构造图的方法和步骤23 §5.4 三维资料成果分析和解释. 29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30 §6.1 成果及结论.30 6.1.1 成果结论.,.30 6.1.2建议和意见.30致谢.31参考文献:31第1章 绪论地震勘探是物探领域使用最广泛,分辨率最高的方法,所以地震勘探对学物探的我们来说有一种神奇的吸引力。经过半个月的等待,终于迎来了我们的地震教学实习。尽管听说这次实习图件绘制复杂,资料解释困难,但这并没影响我们的热情,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地震勘探

5、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当遇到弹性分界面时,将产生反射、折射和透射,接收其中不同的成分的波,获取其运动学、动力学特征,可以分析岩石、地下构造的信息。教学实习考虑到我们水平有限,以及反射波法处理、解释的复杂性,本次实习以折射波法为主。§

6、1.1 本次实习的目的、要求及其实习内容1.1.1 实习的目的及要求本次实习的目的是将所学的课堂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整个流程。其中包括现场踏勘、施工设计、数据采集、资料整理、资料处理、地质解释及报告编写等。初步进行野外工作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刻苦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的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能力得到初步的训练。1.实习目的1、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校内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2、初步了解地震野外工作方法技术和装备,初步进行野外生产各工种工作技术的基本训练;3、学会浅层折射资料的整理和解释;4、学习

7、浅层反射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的设计和最佳窗口的选择;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作风,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2.基本要求1、学会熟练地使用和维护地震仪器和装备。实习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工区一部分物理点的测量工作,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2、学习和掌握多种地震分支方法的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技术,并能处理野外出现的一般故障问题。3、结合实际工区的资料,初步了解地震工作设计的原则和方法。4、学习并掌握地震野外资料的一般整理、处理和反演、图示方法。5、根据工区实际地质条件和实测的物探资料,编写实习报告,初步掌握物探资料的解释方法和地震成果报告的编写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

8、。6、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作风,严肃认真的态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1.1.2实习的内容 (1)了解工区地质、地球物理概况;(2)浅层地震仪原理、操作步骤和维护方法;(3)测线布置及观测系统设计;(4)浅层地震折射波野外采集技术(人手一组,每组采集4炮); a、干扰波调查; b、仪器一致性检测(检测检波器性能); c、追逐相遇时距曲线资料的采集; d、初至拾取、折射资料处理解释;(5)浅层地震反射波野外采集技术; a、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设计; b、反射法野外资料采集(不做解释);(6) 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无水平切片,用二维方法解释三维资料)。图1-1-2 实习内容一览表内容目的人员分

9、配仪器操作练习学会地震仪Geode的使用每人必会一致性、噪声检测检测检波器性能,掌握噪声信息每组一组数据折射波数据采集与处理解释这时我们实习的主要环节,目的在于掌握折射波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方法流程每人一组数据,解释时附带手工解释图观测系统设计掌握反射波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设计方法每人必会反射波数据采集学会反射波多次覆盖数据采集方式(条件、能力有限,不做处理)大组进行三维资料解释掌握三维数据资料的解释方法(无水平切片,用二维的方法解释三维)每两人解释一个剖面绘制一等to构造图,每六人解释一全套三维资料§1.2 测区的自然地理、交通与经济条件本次实习区域在我国北方唯一的不冻港所在的美丽的海滨

10、城市秦皇岛市。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39°5040°10,东接辽宁,北临承德,西依唐山,东连渤海,海岸线长113公里,水域面积一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和避暑胜地,旅游业十分发达。秦皇岛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平原、海岸带从北向南呈梯状分布。山地属燕山山脉东段,分布于抚宁县、卢龙县北部和青龙满族自治县全境,海拔多在200m1000m之间,海拔1846m的都山师燕山山脉东段主峰和秦皇岛境内最高峰。深林主要分布在山地。农田主要分布在丘陵,主要的农作物是玉米、高粱、小米。北戴河海滨总体为侵蚀丘陵

11、地形,北戴河镇西北部的东联峰山海拔152.9m,有多条河流入海,自东往西依次有汤河、新河、戴河、洋河、饮马河。其中汤河全长20km,入海口位于海港区汤河口,离实习站北侧约3km;新河全长15km,在鹰角亭北侧入渤海;戴河长约35km,流域面积290km2,在戴河河口入海。在沿海地区未见有流沙分布。秦皇岛市交通发达,以水陆、陆路为主,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交通枢纽。陆、海、空交通都极为方便。京哈、京秦、大秦铁路横贯东西;其港口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不冻天然良港。秦皇岛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台风和梅雨,四季分明。夏季主导风向为南风或西南风,冬季为东北风。年平均降雨

12、654.9mm,其中80%集中在暑期,故每年夏季多山洪发生。山洪期间,多以大石河、汤河、戴河等作为排泄渠道。地下水位夏季高,冬季低,总体趋势西北高、东南低。与地形起伏基本一致。北戴河地区受海洋气候影响较大,年温差变化比同纬度的北京要小得多,全年平均气温8.910.3°C,最冷月份(1月)-9.3-5.4°C,最热月平均气温24.125.2°C。暑期海水温度2425°C,沙面温度3133°C,气温24.5°C。我们的实习地选在站内操场,之所以选择这里而不出野外,是因为野外地形起伏不适合做地震,同时岩石出露不便埋检波器,而站内操场地势平坦

13、,地表覆有第四系土壤,岩层界面清晰相对平稳,很适合做地震勘探教学。实习站北临燕大,南接海湾,交通便利,景色幽雅,气候宜人。实习站与工区位置,可见下图。图1-2-1 实习站交通位置图 图1-2-2 工区位置图§1.3 物探工作完成情况经过两个星期的漫长等待,终于盼来地震实习。尽管半个月的实习已经很劳累,但出于对地震的美好印象,同学们热情高涨。由于时间紧迫加上天气阴雨的影响,教学计划进展的并不顺利,部分安排更改时间或者等待天气变化。经过老师合理的调整加上同学们对自己认真负责的态度,各项工作还是顺利完成,学习目的基本达到。实习期间,每人在保障组内任务完成的同时,也必须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必

14、须亲自参与熟悉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这几天时间里,同学们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克服了各种困难,各项工作顺利完成。1.3.1 实习日程安排及组织情况本次地震勘探教学实习时间为7月28日8月3日共7天时间,室内教学与野外实践相结合,室内教学、野外实践各有四次,具体安排如下:表1-3-1 日程安排表时间工作安排地点7月28日上午室内教学,讲授实习安排要求和地震勘探原理教室下午仪器(Geode96)的操作、测网布设练习站内足球场7月29日上午室内教学,讲授折射波法原理实施,多次覆盖原理,以及观测系统设计教室下午检波器一致性检测,干扰波调查,折射波法数据采集站内足球场7月30日上午继续折射波法数据采集站内足球

15、场下午初至波拾取方法教学教室7月31日上午室内教学,讲授三位资料处理原则、报告编写要求教室下午资料整理教室8月1日全天三位资料的处理与解释,等to构造图绘制教室8月2日上午资料整理、数据处理、图件绘制、资料解释教室、宿舍下午反射波法数据采集教室8月3日全天报告编写、图件绘制教室1.3.2 仪器装备本次地震实习共使用两套地震仪器,一组一套,为Geode96浅层地震仪。每组具体配置如下:主机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测线1条,检波器24道,电源1个,锤子1个,电源线1根,数据线1条,两条电缆。两组配置相同。表1-3-2 仪器装备一览表仪器简介 数目 Geode地震仪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Geo

16、de浅层地震仪能够满足折射、反射地震勘探、井间勘探、面波调查等地震监测需要。仪器操作使用件实习指导书地震部分附件2 每组1台38Hz检波器检波器的作用:把地表微弱的机械振动变成电信号,然后记录下来。因此,实质上它是一种机电转换装置(原理就是发电机原理)。检波器可分为:速度检波器(动圈式)、位移检波器、加速度检波器。 每组24个 电缆(大线)将检波器与地震仪相连每组2根笔记本电脑用于地震数据的记录,存储每组1台大锤用于地震波的激发每组1个 数据线、电源线数据线用于连接锤子和地震仪器电源线用于连接电源和地震仪器每组每样各1根电源用于对地震仪器供电每组1个测线用于测量距离排列检波器每组1条1.3.3

17、 完成工作情况由于天气原因,原来的安排有所改变,但各项任务基本完成,学习效果基本达到。表1-3-3 完成工作量情况一览表工区仪器一致性检测干扰波调查浅层折射波采集浅层反射波法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基地足球场以小组为单位对24道检波器进行一致性检测,发现3个检波器工作不正常,拿出做好标记布置48道检波器,观察所得波形,对该地干扰波进行分析。以小组为单位,布置24道检波器,每人一套(四炮)观测数据。一个上午一个下午,数据采集基本完成,质量基本合格以大组为单位,进行了反射波法六次覆盖数据采集的演示六人一小组分析解释一套三维资料,追踪识别T3、T6、T7三套地层,每两人一组追踪一套,绘制等to构造图,任务

18、顺利完成各种成果图件汇总如下:表1-3-4 图件一览表折射波法反射波法三维资料解释数据曲线图7张解释图1张(折射界面图)2张(测网布设和原理图)14张(追踪地层,标定断层)手工图1张1张(等to构造图)第二章 工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仪器简介§2.1 工区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2.1.1 地层北戴河教学实习区的底层属于晋冀鲁豫地层区、燕辽地层分区、秦皇岛小区,为华北型地层。除普遍缺失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下中三叠统、白鹅系和第三系之外,就华北型地层而言,区内地层出露相对齐全:分别有上元古生界青白口系上部地层、下古生界寒武系和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上石炭统至二叠系、中生界上三叠统至侏罗系和新生界第

19、四系。此次实习的工区地表大多数第四系覆盖,植被稀少,工区内出露地层以奥陶系下统石灰岩为主,其中有燕山期辉绿岩脉(近东西向)。(2)岩浆岩和变质岩 秦皇岛地区处于燕山造山带东段,东与太平洋板块相邻。造山带活跃的内力地质作用使得岩浆岩和变质岩分布十分广泛。从分布面积看,新太古代变质岩约占30%,新太古代和中生代侵入岩约占40%,震旦纪侏罗纪盖层约占10%,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约占20%。 资料表明,在盖层沉积中,绝大部分为侏罗纪火山岩,火山岩和变质岩约占全区面积的78%,这表明秦皇岛地区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非常强烈。(3)构造实习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朝地块燕山褶皱造山带的东段,东临太平洋板块,实习区的

20、构造运动表现明显,既有升降运动的表现,又有水平运动的表现。按时间上可以将实习区构造分为古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和现代构造运动。新生代以后实习区差异升降和阶段性升降运动明显,造成实习区西北高,东南低的地貌格局,并造就了实习区总体水系流入东南,注入渤海。2.1.2 物性特征岩石物性差异是进行物探工作的前提,因此必须了解本区的各种岩矿石的物性参数。根据以往工作的资料,列举与工作任务有关的各种岩矿石参数(表2-1-2)。表2-1-2 实习工区岩矿石参数表相关地层岩性 密度(g/cm3)磁化率(10-3SI)电阻率(.M)速度(m/s)第四系土层<2.00.909-1.30040-90石灰岩2.70

21、.003-0.195辉绿岩2.9-3.03.32-45.8260-320花岗岩0.025-0.1834500-6500砂页岩2.62-2.720.006-0.142§2.2 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简介2.2.1 地震仪器本次实习使用的是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Geode96浅层地震仪能满足折、反射地震勘探、井间勘探、面波调查等地震监测需要。A/D转换器和高速过采样技术达到了24位地震仪的精度。频带从1.75Hz到2000Hz,采样间隔20us到16ms。采集的数据包存在32位的叠加器中,然后传回到主机的硬盘或其他介质上。Gede包装坚固、防水、防震,有提手,重4.1kg,用12V的外

22、接电池可连续工作10个小时;其工作原理如图2-2-1。Geode地震仪工作时需与检波器、电源、电脑、触发器(大锤)相连接。多台仪器可以相互连接组成更多的道工作(图2-2-2)图2-2-1 浅层地震仪工作原理图2-2-2 Geode工作连接示意图(上图为单台,下图为多台连接)2.2.2 仪器的操作仪器各主菜单功能如下:SURVEY:测点名称,测线号的输入。GEOM:排列设置,输入炮点,检波器点的桩号,道间距,跑间距及排列滚动方式。OBSERVER:备注:输入天气,仪器操作员等信息。ACQUISITION:采集参数设置:采样率,记录长度,采集滤波器,叠加方式,采集道/无效道设置,前置增益的设置。F

23、ILE:文件:设置地震数据文件名,存储的文件夹,数据文件格式,及回放读取数据。DISPLAY:显示:调整显示方式,包括调整单炮记录的显示方式、频谱显示方式等。DOSURVEY:测量。WINDOWS:调整显示窗口。ANSWER:折射解释。PRINT:调整打印方式。SYSTEM:系统:调整仪器时间、日期、触发方式、检波器测试,内触发,仪器关机等。在实际野外数据采集中使用最多的是ACQUISITION,进行各种采集参数的设置。在进行数据采集时,1号键切换,绿色条带为可采集状态,红色条带为锁闭状态,黄色条带正在处理状态,只有在绿色条带时才可以进行数据的采集。5号键为数据采集窗口。此外还有2号键清屏,6

24、号键自动调整幅度等快捷键的操作,方便在实际采集时的工作。首先,把Geode连接到一台笔记本电脑上,构成一个折射或反射地震仪;然后把12道或24道检波器和触发器(大锤)连接到仪器面板上;最后连接好电源接着打开仪器电源开关,在电脑上设置数据采集的各项参数,如测量方式、采样间隔、记录长度、放炮次数等。第一次在工区进行数据采集时要进行一致性检查试验;首先将24道检波器以4x6的排列,前后左右检波器相距约5cm,插好检波器之后。在一定距离之外放炮,观察电脑上记录的波形特征;找出有差异的道,分析原因并进行改正,直到所有道接受的波形一直为止。2.2.3 一致性检测和干扰波调查将24道检波器分两列插在一块,大

25、约距离50m放炮检测。通过显示记录信息,检测各检波器工作状况。发现第9道、第11道和第23道检波器工作不正常,检查原因,更换掉了检波器,问题排除。将有问题的检波器做上标记,以防勿用。主要干扰波有篮球场上拍球、过路火车、工区喧哗声、风呼啸声。其中以拍球影响最大,其噪声强度几乎和放炮震源强度相当。第三章 浅层初至折射波法勘探§3.1 浅层地震初至折射波法野外工作方法和数据采集3.1.1  测线布置及观测系统1.测线布置的原则 地震测线是指沿地面或海面进行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路线。沿测线观测到的数据经数据处理以后的成果,就是地震剖面(时间剖面或深度剖面) ,它是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依

26、据。 原则如下: (1)测线应尽量为直线,因为这时垂直切面为一平面,所反映构造形态比较真实。当然 在复杂的地形地表条件下,也可以采用弯曲测线进行地震工作。 (2)主测线应尽量垂直构造走向,目的是能更好地反映构造形态,此时倾角为真倾角,并为绘制图件提供方便。同时也可以减少地震波的复杂性,避免大量异常波的出现。但地层 倾角较大时,测线不沿构造倾向布置。 (3)测线间隔随勘探程度的提高,应由疏到密。 (4)测线应尽量通过已有的井位,做好连井连片测线,以利于地层的对比和全区域连片成图。再根据工区场地的限制、工区地下地质结构以及工区地形而布设。2.折射波法观测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折射波法的观测系统主要有单

27、边观测系统、相遇观测系统、追逐观测系统以及相遇追逐观测系统等。 此次地震勘探实习中,采用的是相遇追逐观测系统。其示意图如图3-1-1所示。其优点是可以利用追逐时距曲线的平行性延长解释区间,判定有无穿透,能较准确的确定时深转换波速。 图3-1-1 追逐相遇观测系统示意图3. 测线布设在实习实习站的操场上地震测区布设一条34.5米长的剖面,测线方向为东西向。通过完成一条完整的剖面测量及资料处理结合工区已知地质资料给出合理的地震地质解释。3.1.2  激发与接收条件的选择1. 激发l 对激发条件的基本要求1)使有效波有相当强的能量,干扰波相对微弱;2)使有效波的频谱与干扰波的频谱有相当大的

28、差异;3)在同一震源点激发时,地震记录有良好的重复性。l 震源排列长度与震源点间距的选择排列的长度L,取决于工作方法,目的层的深度及震源能量的大小。折射波法的排列长度,通常取为所需探测的折射界面深度H的35倍;面波采集道间距小于波长1半;反射波法的排列长度,通常是最大炮检距Xmax=(0.71.5)H为宜。我们这次实习选择的震源为重锤。2.接收l 对接收条件的基本要求地震记录是研究地质现象的原始资料,因此在选择最佳激发条件以确保有效激发地震波的同时,应选择良好的接收条件。从而保证地震记录具有如下特点:1)有效波突出,并有明显的特征;2)与各地震界面相应的有效波层次分明,波间关系清晰;3)干扰波

29、少,强度弱并容易分辨。l 检波器性能的选择检波器分垂直检波器和水平检波器;速度及加速度检波器。此次实习选用的检波器是频率为28赫兹的垂直检波器l 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在野外施工中,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对地震记录的质量有严重的影响。检波器应该插紧与地面结合好,检波器附近不应有树丛、杂草等易于受风影响的干扰物。3.1.3 数据采集我的测网布设和放炮顺序如下:图3-1-2 测线布设图通过数据采集,获得四组不同炮点(两组边炮,两组追逐炮)的数据。§3.2浅层地震勘探的资料整理及解释3.2.1记录质量的评估与初至的拾取1.资料质量评价原则由于本次实习主要是利用初至时间,来获得折射波的地震资料。所以,资

30、料质量的高低就在于每一炮的地震记录的初至波的图线显示是否明显。若初至明显,折射波和直达波图形明显,初至时间易于读取,则地震资料的质量较高,反之,则资料质量低。2.初至的定义初至时间是指最先到达的有效波的时间3.初至拾取的具体方法初至时间的拾取是利用波的对比原则,确定初至波(包括直达波和折射波),读取波的起跳时间。本次实习主要运用seis2005,来读取初至时间。并存为文档。表3-2-1 部分文档数据X第一炮t4第二炮t2第三炮t1第四炮t30.00 49.90946643.983541.500000 34.765431.50 48.72428142.7544596.49657135.29218

31、33.00 47.93415541.52537510.79835435.9506194.50 47.27571940.91083517.90946636.4773676.00 46.61728339.59396422.50000237.6625527.50 45.8271638.97942427.82990538.5843629.00 45.16872438.36488331.60493939.63785910.50 44.11522737.48696933.09739340.55966912.00 43.19341736.87242933.71193341.4814813.50 42.271

32、60635.90672334.32647341.74485815.00 42.00823235.64334935.02880542.271606······4.相位校正当某道上的有效波初至不清楚时,可利用相位对比,读取相位的时间,并对改道进行相位校正。对于相遇炮的记录一定要读取初至时间,而对于追逐炮的记录,当大多数道上的初至不明显时,可读取所有道上的相位时间,而不做相位校正。本次实习,有效的初至波明显,故不用相位校正。拾取过程,示意图如下:图3-2-1 首端边炮初至时间拾取图3-2-2 尾端边炮初至时间拾取图3-2-3 首端追逐炮初至

33、时间拾取图3-2-4 尾端追逐炮初至时间拾取3.2.2 时距曲线的绘制利用Pickwin软件,进行初至时间拾取后,可以生成四个文件,整理文件,汇总成一个文档(见表3-2-1),可以利用剖面线距与四个时间数列绘制四条初至时间曲线。图3-2-5 追逐相遇系统时距曲线图3.2.3 确定交点、计算有效速度Ve并延长时距曲线的可解释区间(1)利用追逐炮与相遇炮平行性确定交点位置从图可以看出,左端点在7号检波点和8号点之间,右端点在16号检波点和17点之间。( 2) 计算上覆盖层有效速度VeVeA=XA/tA ; VeB=XB/tB ;Ve左=(VeA + VeB)/2 ;Xe左=(XA/2+X

34、B/2)/2=(XA+XB)/4.代入数据可得Ve左=269.91 m/sXe左=4.5 m同理可得Ve右=(VeA + VeB)/2 =314.53 m/sXe右=(XA/2+XB/2)/2=(XA+XB)/4=29.25 m利用内插外延的方法,可以得出每一道的有效速度Ve。小于4.5m地震道Ve=Ve左=269.91 m/s;大于29.25地震道Ve=Ve右=314.53 m/s如图所示:图3-2-6 上覆地层速度曲线图算得Ve平均速度Veave=292.67vm/s( 3) 按与追逐炮平行的原则,延长折射波时距曲线,求取互换时间T。由追逐炮的时距曲线记录,则可以求得t1和t2的

35、曲线图,并由相遇炮的曲线求得互换时间T。 T=(t1+t2)/2=44.12 ms .如下图所示:图3-2-7 互换时间T曲线§3.3 浅层折射波资料的定量解释3.3.1 t0差数时距曲线法的基本原理本次解释要求采用t0差数时距曲线法,其中求取折射面的法线深度h和折射层的波速V2,表达式为: (1) (2) 式中: t0t1+t2-Tt1-(T-t2)t1-t(ms) t1-t2+Tt1+(T-t2)t1+t(ms) t0单位为ms,h单位为m,速度单位为m/s.图3-3-1 t0差数时距曲线法折射界面示意图3.3.2 t0差数时距曲线法定量解释步骤1、根据t0= t1+ t2-T,

36、= t1-t2+T,可得t0和。下面为to、的的曲线图:图3-3-1 、to曲线图2、由图3-3-1,根据V2=2cos/(d/dx)2X/(x),可求得V2。算得V2平均速度 V2ave=1902.05 m/s. 这个数值远小于花岗岩的平均速度,可能是花岗岩分化的结果。图3-3-2 V2曲线图3、由h= 可求得界面深度h。下面为折射界面深度深度曲线。图3-3-3 折射界面图求得界面深度平均值Have=3.85m。4、 综合成果3.3.3 成果分析及评价1. 地表覆盖层从图3-1-6可知地表第四系土壤地震波速为269.90.37-314.53m/s,平均速度为292.67m/s。经验表明砂质粘

37、土的地震波速度在300m/s至900m/s的范围内从速度层面上分析,表层覆盖层为砂质粘土,但粘土还比较丰富。从图3-3-4可得,表面覆盖层厚度在3.52-4.12m之间,平均厚度为3.85m。2. 基岩从图3-3-3可知,基岩速度在1394.77-2579.00/s(个别1500以下小速度可能由于拾取初至产生了误差),这比实际资料提供的花岗岩速度4500-6500小许多,可能由于表层花岗岩风化并侵入地下水。3. 折射界面覆盖层的底层深度界面即为折射界面。深度3.52-4.12m之间,平均深度为3.85m。界面比较浅,这个数据可能并不准确,因为地下水波速在覆盖层与花岗岩之间,实习前的大雨可能影响

38、地层波速,使所测得数据偏小。4.误差分析1)初至的拾取使影像解释结果的最大不确定因素。2)V2=2X/(x),由于我们所获得的是离散数据,求取V2时存在不精确性。3)噪声干扰特别是篮球场上的噪声对采集数据的质量影响很大。4)降水丰富,而我们做的事浅层地震,地下水对波速地层界面划分有一定影响。5)声波对初始波的拾取影响很大,我们所求得覆盖层速度可能受到声波的影响。第四章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野外工作方法反射波法是在靠近震源的不同位置上,观测地震波从震源到不同弹性分界面上反射回地面的地震波动,研究由不同界面反回来的反射波场,可以解决地下岩层的产状、结构、构造,甚至于岩性等问题。§4.1 干扰

39、波的调查及最佳接收窗口的选择4.1.1   干扰波的调查及压制1.干扰波调查的意义、目的 干扰波调查主要是用来确定有效波和干扰波的特性,进而采取措施压制干扰。干扰波调查一般用单道检波器小道距接收,不使用模拟滤波器。排列可用L形,以便调查侧向干扰,每激发一次,排列沿测线移动几个道间距,直到最大炮检距达到普通反射勘探所用的最大炮检距为止。对所得地震记录进行分析,识别出有效波和各种干扰,然后计算其视速度、视频率、视波长、振幅及与最弱的有效波的振幅比等特性。如果随机干扰较强,则还需计算它们的相关半径。2.干扰波的类型特点及压制方法在进行数据采集前先进性的干扰波调查。为了消除干扰波,

40、在干扰波严重的地区,设计专门的测线来记录干扰波,以掌握干扰波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称为干扰波调查。一般采用道距为35米的小排列,连续接收几个排列,并且不使用混波和滤波,以便清楚地连续追踪出各种规则干扰波。干扰波调查又译“干扰波研究”,“噪声分析”。在采集地震数据时,检波器会接收到反射波,折射波,还会接收到声波、面波、50HZ工业电干扰等。我们可以用检波器组合来压制面波。用多次覆盖来压制多次波,各种博得时距曲线有一定的相关性,且震动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形成扰动带,追踪不到有效波。根据干扰波调查的资料,首先可设计组合检波,目的在于保持有效波不变而最大地压制干扰,但在许多情况下做不到这样,而只好采取折衷方

41、法,在不压制信号的条件下允许一部分干扰存在。如果需要组合激发,应该与组合检波同时设计和试验。组合参数确定后,进行道间距,偏移距和覆盖次数等参数的选择。因为最精确的速度资料是在排列长度等于反射界面深度时获得,所以应根据主要目的层的深度确定排列长度。然后,一方面由所使用的仪器道数确定道间距,另一方面要考虑避免空间采样的假频,应使深度点间隔小于波长之半。偏移距一般为能避开激发点附近的干扰,同时也要考虑排列长度。覆盖次数由信噪比决定(1)规则干扰波:多次波、声波、浅层折射波、面波等a、面波:能量强衰减慢,压制面波可利用其与反射波视速度的差异进行压制;b、声波:速度一般为340m/s;c、多次波:消除海

42、上鸣震,可利用正常时差消除(压制)多次波;d、交流电干扰:可利用陷波器(50hz)进行压制;浅层折射波。(2)无规则干扰 4.1.2 最佳接收窗口选择为了有效地避开面波、声波、直达波和折射波对有效反射波的干扰,可把接收地段选择在尽可能不受或少受各种干扰波影响的地段,这种最佳接收地段又称为“最佳时窗”。,在最佳时窗内接收,可避开面波和折射波的干扰 ,此外,其反射波振幅随炮检距的增大而减小(正常变化),相位随炮检距的增大而基本保持不变。可见,最佳时窗的选取关键在于选取接收排列的两个端点,即选择偏移距和最大炮检距。一般情况下,可通过展开排列法观测试验确定。最佳接受窗口为10m,实习偏移距选

43、用12m。§4.2 多次覆盖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4.2.1测线布置测线的布置取决于任务书的要求、测区的地形与地震地质条件,要因地制宜以最少的工作量完成任务书的要求。主测线的方向,应尽可能地垂直地层或构造的走向,并与地质钻探的测线、其它物探方法的测线重合,以利于各种资料的对比分析和相互补充验证。在主测线之间,还应适当布置联络测线,以控制成果精度在作面积性工作时,测网的密度,不论比例尺大小,都应该保证在按工作比例尺绘制的图件上,剖面线距为14厘米。4.2.2观测系统1)、浅层反射波法的简单连续观测系统沿测线布设01、02、03等激发点。01点激发时,在01,02地段接收,可观测A1R1地段

44、的反射;02点激发,接收段仍是01,02地段,可观测到A2R1地段的反射波。然后移动排列到 O2O3地段观测,分别在02、03点激发,可勘探A2R2和A3R2段界面。依此沿测线连续地激发和接收,直至测线观测结束,这种观测方式称连续观测系统。由于在排列两端分别激发,所以该观测系统又称双边激发观测系统。此种观测系统仅对地下反射界面段一次采样,故称它是单次覆盖观测系统。图中O1、O2点互为接收点和震源点,所以它们是具有时间等值性的互换点。我们可以用虚震源法求得界面。浅层反射波法的激发与接收的程序同折射波法。2)、多次覆盖观测系统O1O2O3O4O5O1*O2*O3*O4*O5*A4A5A1A2A3R

45、1R2R3R4图4-2-1 简单连续观测系统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分为双边放炮(包括中间放炮)和单边放炮两种形式。一般来说,采用下倾方向单边放炮的观测系统进行工作为好。对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主要要求是:必须使所研究界面长度范围内的全部反射点(或反射段),都能得到相同次数的覆盖。但每放一炮所能研究的界面长度有限,因此设计观测系统时首先需要沿测线等间隔地布置炮点位置,依次激发,并在相应的接收段上进行记录。炮点间隔或每次放炮后移动道数关系式确定,其中N表示地震仪器记录道数,n表示叠加次数,表示道间距,s是一个系数,单边放炮为1,双边放炮为2。表4-2-1 炮道反射点号示意表现以单边放炮24道接收的六次覆盖观

46、测系统为例。由上式可得v=2,即每次放炮后炮点和接收点朝一方向移动两道,在相邻两炮放炮时共中心点道集的道号相差为4道。实习所采用的是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它的各项参数为:检波道数(N):24 偏移距(X): 0m炮点距():2m 道间距:1m 4.2.3观测系统的类型图4-2-3 观测系统示意图简单连续观测系统(a、b、c):接收点靠近激发点,能避开折射干扰,便于施工,但面波和声波干扰较大。间隔连续观测系统(d):有偏移距。延长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可得到障碍物下的界面信息,但不能互换对比、折射干扰、排列长度大于障碍物宽度。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观测系统:为了获取共反射点道集、压制多次波等特殊干扰、提高信

47、噪比。单边和中间放炮。图4-2-4 无偏移距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示意图 图4-2-5 有偏移距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示意图4.2.4数据采集测线和仪器都准备好后设置参数,采样率0.15ms、记录长度0.3s。由于采用检波器触发,每次激发延迟不相同,故采用自动叠加效果不好,实习中我们采用了1个炮点叠加一次做多次观测(一般选5次),保存所采集的数据到室内手动叠加,去除了因为延迟而导致的不同相位叠加的影响。此次地震勘探实习中,采用的是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实习中道间距1m,前24采用6次覆盖,根据公式 (其中N为总道数,n为覆盖次数),可得每激发一次,炮点前移2m。1、 放置炮点,偏移距0 m,完成1次叠加采集后,保存数据文件。2、 将炮点前移2m,重复上面步骤并保存各点各次记录的数据文件,做好记录。3、 做完24道的排列后,更换小组人员进行下一个排列的勘探工作。此次地震勘探实习中,采用的是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实习中道间距1m,前24采用6次覆盖,根据公式 (其中N为总道数,n为覆盖次数),可得每激发一次,炮点前移2m。第五章 三维地震反射波资料的解释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就是把地震相转为沉积相,恢复其古地理面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