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脉诊学习心得简介第一篇:脉诊学习心得脉诊学习心得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其中我以为以切脉最为主要,也最能反映一个中医大夫的水平。确有医者以三指决死生,按脉而知病恙。且不说中医其他何等神奇,只此一招就可知病在何脏何腑,实在是中医文化之重中之重。,然而我又确见不少家父同门,从医多年仍不能领会脉诊之精要,只为“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之流,实在让我心痛。又觉中医诊断学里脉诊部分实在不怎么样,遂在家父指导下潜心研读濒湖脉学,实践理论结合。通过一段时间总算初涉脉诊门路,浮、沉、迟、数、滑、弦、濡、弱也大概分清,对濒湖也略有心得,特别写来希望大家探讨。 首先,学习脉诊一定要对其有信心。中国医学发展几千年,脉
2、诊的手法理论都很完备,其能存在如此长的时间,客观上说明他一定是有效的,一定能指导我们诊断治疗疾病。否则,脉诊早就被时间冲刷干净了,更不会有历代医家的继续发掘。虽然现在西医大行其道,以至于中医院校本身都有很多人怀疑和非议脉诊的科学性,但我想告诉大家:夫难事,必为我能而他人不能者。没有潜心学习研究的人,永远领会不到脉诊的精华,永远达不到“从脉辩证”的最高境界。而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自古有之,其言其行大可当笑话看来。所以,如果各位想在中医学真的有所造诣,脉诊绝对是不能省略的科目。 其次,说说我认为该学什么内容。现在的中医诊断学脉诊部分前后的总论不错,提供很多指导性的东西,像“举按寻”的手法介绍,
3、三步九侯的所指,甚至是“独处藏奸”的道理都很重要。可是具体叙述29种(濒湖里是27种)|卖相时,写得实在不怎么样,反倒不如濒湖脉学有意义。很多东西都是把濒湖缩抄,翻译成白话文,再加几句说明,可到底其脉整体和部分显现的意义如何却没有提。比如滑脉,临床上所见极多。书中说到主病:多见于痰湿食积和湿热。可寸滑和迟滑有什么不同?关滑寸滑又有什么不同?三部俱滑呢?很多重要的问题没有说明。临床很多病人很可能是一手关部浮滑,寸部浮滑带有弦意,尺部沉滑,如此又该怎么辩证呢?总之,我实在认为学脉学一定要背濒湖脉学,没有坚实的根基,一辈子都不能从脉辩证。 第三,说说我对濒湖脉学的初感。体状诗和相类诗是描述和区分脉象
4、的,熟记他们可以加深对脉象的理解和分辨能力。“滑脉,往来前却,流利辗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手,辘辘如欲脱”,类似的话只有熟记后,才能在见到滑脉时恍然大悟:滑脉原来如此。等临床一段时间,大部分脉象自己就有所明了,这时脉象到手便能有直观的感觉了。但一定要隔断时间就重新记忆一下,会有更深的感悟。主病诗分两部分,一是此脉大体主病,二是三部主病。以浮脉为例:第一部分“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居,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第 二部分“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我起先也很疑惑为什么有两段内容,是否第一部分说病因,第二部分说症状?后来通过和家父的讨论,以及对古本
5、难经(都退色了,我真佩服我父亲的爷爷保存书籍的能力)的考究,我们一致认为:第二部分说的是每个分布的症状和部分病因,而第一部分是总纲,是三部都出现同种脉象时的分析,同时更是作为可能出现的病因病机蕴含在第二部分的每部主病中。例如,“寸部浮,症状可能是头痛目眩,病因可能是内风”,这是对第二部分第一句理解,但这里说的症状和病因是可能出现的,而第一部分的内容:“浮迟为伤风,浮数是热邪,浮紧是寒邪束表”给我们提供了更广泛的思路,从第二部分提到的寸部脉浮可能出现的症状的基础上,让我们在更广范围的病因中思考疾病本质。所以我认为:第一部分是某一脉象的总纲,任何分步脉象背后都是总纲带领的病因病机。有时第一部分和第
6、二部分的病因不同,这时第一部分说的往往是导致第二部分内容出现的更深层原因,即第一症状病因。他与第二部分的第二症状病因联合起来,成为整体,是我们发现疾病变化的根本所在。但因为脉象变化繁多,如何从众多病因病机中发现要旨,必须长时间的实践才行啊 第二篇:脉诊学习心得脉诊学习心得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其中我以为以切脉最为主要,也最能反映一个中医大夫的水平。确有医者以三指决死生,按脉而知病恙。且不说中医其他何等神奇,只此一招就可知病在何脏何腑,实在是中医文化之重中之重。,然而我又确见不少家父同门,从医多年仍不能领会脉诊之精要,只为“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之流,实在让我心痛。又觉中医诊断学里脉诊部分实在不
7、怎么样,遂在家父指导下潜心研读濒湖脉学,实践理论结合。通过一段时间总算初涉脉诊门路,浮、沉、迟、数、滑、弦、濡、弱也大概分清,对濒湖也略有心得,特别写来希望大家探讨。首先,学习脉诊一定要对其有信心。中国医学发展几千年,脉诊的手法理论都很完备,其能存在如此长的时间,客观上说明他一定是有效的,一定能指导我们诊断治疗疾病。否则,脉诊早就被时间冲刷干净了,更不会有历代医家的继续发掘。虽然现在西医大行其道,以至于中医院校本身都有很多人怀疑和非议脉诊的科学性,但我想告诉大家:夫难事,必为我能而他人不能者。没有潜心学习研究的人,永远领会不到脉诊的精华,永远达不到“从脉辩证”的最高境界。而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
8、人,自古有之,其言其行大可当笑话看来。所以,如果各位想在中医学真的有所造诣,脉诊绝对是不能省略的科目。其次,说说我认为该学什么内容。现在的中医诊断学脉诊部分前后的总论不错,提供很多指导性的东西,像“举按寻”的手法介绍,三步九侯的所指,甚至是“独处藏奸”的道理都很重要。可是具体叙述29种(濒湖里是27种)|卖相时,写得实在不怎么样,反倒不如濒湖脉学有意义。很多东西都是把濒湖缩抄,翻译成白话文,再加几句说明,可到底其脉整体和部分显现的意义如何却没有提。比如滑脉,临床上所见极多。书中说到主病:多见于痰湿食积和湿热。可寸滑和迟滑有什么不同?关滑寸滑又有什么不同?三部俱滑呢?很多重要的问题没有说明。临床
9、很多病人很可能是一手关部浮滑,寸部浮滑带有弦意,尺部沉滑,如此又该怎么辩证呢?总之,我实在认为学脉学一定要背濒湖脉学,没有坚实的根基,一辈子都不能从脉辩证。第三,说说我对濒湖脉学的初感。体状诗和相类诗是描述和区分脉象的,熟记他们可以加深对脉象的理解和分辨能力。“滑脉,往来前却,流利辗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手,辘辘如欲脱”,类似的话只有熟记后,才能在见到滑脉时恍然大悟:滑脉原来如此。等临床一段时间,大部分脉象自己就有所明了,这时脉象到手便能有直观的感觉了。但一定要隔断时间就重新记忆一下,会有更深的感悟。主病诗分两部分,一是此脉大体主病,二是三部主病。以浮脉为例:第一部分“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
10、居,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第 二部分“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我起先也很疑惑为什么有两段内容,是否第一部分说病因,第二部分说症状?后来通过和家父的讨论,以及对古本难经(都退色了,我真佩服我父亲的爷爷保存书籍的能力)的考究,我们一致认为:第二部分说的是每个分布的症状和部分病因,而第一部分是总纲,是三部都出现同种脉象时的分析,同时更是作为可能出现的病因病机蕴含在第二部分的每部主病中。例如,“寸部浮,症状可能是头痛目眩,病因可能是内风”,这是对第二部分第一句理解,但这里说的症状和病因是可能出现的,而第一部分的内容:“浮迟为伤风,浮数是热邪,浮紧是
11、寒邪束表”给我们提供了更广泛的思路,从第二部分提到的寸部脉浮可能出现的症状的基础上,让我们在更广范围的病因中思考疾病本质。所以我认为:第一部分是某一脉象的总纲,任何分步脉象背后都是总纲带领的病因病机。有时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病因不同,这时第一部分说的往往是导致第二部分内容出现的更深层原因,即第一症状病因。他与第二部分的第二症状病因联合起来,成为整体,是我们发现疾病变化的根本所在。但因为脉象变化繁多,如何从众多病因病机中发现要旨,必须长时间的实践才行啊第三篇:脉诊心得:脉诊总纲是阴阳-切脉象.脉诊心得:脉诊总纲是阴阳-切脉象 脉诊心得:脉诊总纲是阴阳 2010-03-05 17:36:48 来源
12、: 收集于网络显示次数:编辑:未知进入论坛 一、脉诊总纲是阴阳“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伤寒论·辨脉法第一)这可是张仲景伤寒论正文开宗明义第一句话!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也是脉诊的总纲。内经作者和张仲景都己明确地作了结论。所谓“脉诊虚实为纲”,舍其本而竞逐其末,虽景岳亦是千虑之失。总纲之下,方是浮沉迟数虚实,可以称为提纲。概念清楚,法度缜密。以上几乎是常识性的内容,没有什么争议。是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若言人之虚实,则“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
13、言病之虚实,则“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遇疑似不定时,合色脉以万全。察色诊脉以定病位之表里脏腑,病情之寒热虚实,或从证、或从脉,岂是偏取沉按一法耳? 虚劳病可说是“虚”,金匮要略对本病尤详于脉,“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脉象大,或者极虚,都可能是劳病的脉象;“脉浮者,里虚也”、“男子脉虚沉弦此为劳之使然。”脉浮或者脉虚沉弦,也都是劳病的脉象;它如:脉浮大和浮弱而涩、极虚芤迟和诸芤动微紧、虚弱细微、脉大等等。都是要我们临证必须脉证合参。脉有真假,凡阳证见阳脉者多实,阴证见阴脉者多虚,这些皆为脉证相符,所谓真也;假指脉证不符,实证见虚脉,虚证见实脉。例如今之临床教
14、学,同学们感受最深莫如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脉象,本病辨证属虚,属于金匮要略的“虚劳、亡血失精”一类,当无异议。其脉数而弦大,随其病情加重而剧,倘通过治疗,症情好转,脉亦逐渐减弱,若脉微细和平,血色素常可达90g/l以上。这正是:脉有真假,识得假时假即真。再举一个病例:一新加坡来南大读博士的35岁比丘尼于2003年11月求诊,彼邦地近赤道,在南京冬日特别怕冷,手足冻疮,破溃不堪。右脉弦细左脉微,手足清冷,足部脱袜后,足前部及后跟,已有受冻的痕迹。当时,随诊学习的同学,都以为是当归四逆汤证。结果我给出的却是四逆散方加味。众皆不知何故。余谓“诸君,厥者极也,阴阳气不相顺接,极造其偏,手足逆冷。有
15、热厥有寒厥。何以得知?是舌质红绛起红点,少津而口干。左脉微,假象也,当舍脉从舌。”诸君问:这是“假脉”?回答这个问题是非常困难的,仿金刚经法解决疑难:“是假脉,非假脉,是名假脉。” 盖肝主疏泄,敷布阳气,倘肝气阻遏,阳气不能布于四末,而肢冷,而冻伤。此脉右弦细左微,正是肝气阻遏,阳气郁于中之脉象。12月复诊,虽气温一降再降,而手足温,两手寸关皆现浮滑带数之脉,阳气畅达无碍矣。 二、脉诊易学而难精脉诊是中医的一部分,中医是中国文化一部分,中国文化,无论中医、中国画、中国书法、京剧、围棋、气功、太极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易学而难精。脉诊,浮沉迟数是很容易的,尤其是迟数,老师学生都会有相同的感觉
16、。难在三部九候和微、涩、散、革、结、代、芤、牢、伏等。由于人的各项生理效应产生变化都极其灵敏,脉诊所得有时无法重复,师生授受时,难以手把手地教。正是“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过去的不可得,现在的留不住,转瞬即逝的感觉,常常在师生间无奈地发生。不过我们在临床带教前,师生都作了充分沟通,尤其是在对老年患者诊脉时,久按或换人再按,多发生变化,老师按寸微,学生按寸关都弦;老师按弦而带涩,学生没有涩的体会,老师再去重按,真的没有涩的感觉了。如此等等。因为脉象难以重复,所以近代以来的多种脉象仪都以无声无息而告终。科研得奖而不能推广应用的另一原因,是脉诊分左右手、寸关尺、三部九候。我曾欲与脉象仪研究
17、课题负责人李枝教授合作,验证胸痹“阳微阴弦”与冠心病临床脉图的关系,李枝教授无奈地摊开双手,“我们的脉象仪只有一个点,力难胜任。”再者,该脉象仪课题进行时,请了几位老中医专家,为健康学生或患者搭脉,同一人之脉象,一个专家一个说法,有时相差甚远。这种困难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所以古人对于脉诊的论述特别详尽,使用譬喻、使用描述,语言也特别生动,目的要你心领神会。内经强调悟而后通神明:“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笔者以为,这种慧悟、目明心开、神乎神,是渐进渐悟的过程,必须以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为基础
18、,纸上得来,终归是浅。再者,平心静气,专心一意的定力是获得慧悟的一个重要条件。三、脉诊必须三部合参、脉证合参临床工作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每看一个病人,都有一个独立思考再创造过程,其功力大异其趣。举寸部脉微为例:一妪寸部脉微,诊为中气下陷,以其关尺微细,其病为胃下垂。另50余岁男性患者寸口脉微,诊为胸痹,以其关尺脉弦,此类患者病常被怀疑为冠心病,查心电图,有的有部分导联t波、s-t段异常,有的正常。有病人左寸微,但右寸浮滑甚至浮上鱼际,左关尺弦,诊为心气虚兼有肝阳上亢,肝风或风痰挟相火上旋。其病为冠心病并患有高血压病(有学生问:肝阳何以弦到右寸?师答:木火过旺,金石俱焚。或许可以圆其说也)。
19、促脉为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促而有力者为阳热亢盛之证,促而无力者多为气虚将脱之象;结脉为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有阴盛、气结、寒痰、瘀血等多种主病;代脉为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间歇,间歇时间较长。为脏气衰微或气滞血瘀之证。 第四篇:脉诊总结伏脉:邪厥痛(谐音:谢绝痛) 牢脉:牢寒疝癥积(老和尚真急) 涩脉:痰食滞瘀,精血少(谈十只鱼,精血少:和十只鱼谈恋爱,必然精血虚少) 结脉:结气血(虚衰),阴盛气结寒痰(瘀)血(这样记比较押韵) 代脉:动脉病症加脏衰 促脉:痰脏痈,阳瘀食(贪赃用,养鱼食) 弦脉:痰弦疼(弹弦疼:弹弦的手指很疼) 紧脉:紧积(食积)寒痛(紧急喊痛) 主痛证的脉:紧伏代动弦
20、(警服带动弦:取警服时带动了琴弦) 主湿证的脉:细缓濡滑(喜欢如花) 主宿食的脉:滑涩紧促(花色紧簇) 主寒证的脉:结迟牢紧(劫持牢警:劫持了牢狱里的警察) 主痰证的脉:结涩弦滑促(劫色嫌话粗) 既主虚又主湿的脉:缓濡细第五篇:中医脉诊教案中医脉诊教案 词目:脉象 拼音:maì xìang 基本解释 pulse condition;type of pulse 中医指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的情况 详细解释 中医学名词。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为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一般分为浮、沉、迟、数四大类。 晋 王叔和 脉经细分为二十四脉, 明 李时珍 濒湖脉学增为二十七脉, 明 李中梓 诊家
21、正眼增为二十八脉。 编辑本段基本简介 脉动应指 (指头)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形态、充盈度、显现部位、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方面。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于肺 ,且肺主气 ,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藏血,肝主疏泄,有调节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而且精可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
22、物质基础之一。故脉象的形成与五脏功能活动有关,而且五脏与六腑相表里,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六腑的变化。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编辑本段相关记载 晋·王叔和脉经将脉象总结为二十四种;元·滑寿诊家枢要发展为三十种脉象;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定为二十七脉;明·李士材诊家正眼再增入疾脉,合二十八种脉象。后世多沿用二十八脉。 编辑本段相关分类 浮脉 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23、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 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 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 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
24、虚热。 虚脉 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 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 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 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 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 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
25、。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1 编辑本段正常脉象 正常人脉象,又称平脉,常脉。常脉为三部有脉,一息四至(每分钟脉搏早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节律均匀,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尺脉沉取不绝。称为有胃,神,根。其中有胃,就是有胃气,脉搏表现和缓,从容,流利,有神;有神,是指脉搏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有根。主要表现为尺脉沉取不绝。 此外,脉象与内外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气候,年龄,性别,体质,劳逸及精神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脉象也会发生某些生理变化。例如一年四季,脉象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脉急数,青壮年脉多有
26、力,老人脉稍弦,妇女脉象较男性脉象弱而略快;胖人脉稍沉,瘦人脉稍浮;劳力之后,饮酒,饱食或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来较弱;脑力劳动者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等。这些均应与病脉相鉴别。另外,少数人桡动脉走向异常,脉可不显现与寸口,如有的显于寸口的背侧,名曰“反关脉”;有的从尺部斜向手背,名曰“斜飞脉”。这都不属于病脉。 编辑本段影响因素 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脉象是一种生物信息传递现象,是从外部测量到的关于循环系统的一个信号。其不足之处是,不精确,缺乏量化,如号脉可发现高血压,但测不出血压值,若说号出高压180mmhg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
27、生物体,除了发送内源性信息,还发送外源性的信息。决定脉象的内源性因素主要是前面提到的三方面的因素。决定脉象的外源性因素有地理、气候等。 天冷了,血管收缩变细了,血流会减慢;天热了,血管舒张变宽了,血流会加快,脉象就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哪怕是外界环境微不足道的变化,在脉象上都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如果在生理的调节范围内,是正常的脉象;超过生理范围,就是病态的脉象。有了干扰,脉象有时就不准确可靠。在这时,经验显得尤其重要,诊脉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可以较准确地发现病变,而一般的中医大夫就可能诊断不清,甚至诊断失误。 编辑本段其他相关 脉象口诀歌 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
28、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
29、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