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说课稿》_第1页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_第2页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_第3页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_第4页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程是初等数学的基本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中学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开端,也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意识的重要题材.本节教材主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说是小学与中学内容上的衔接点,方法上的分水岭.(二)教学内容“从算式到方程”新教材与原教材的显著区别:方程这一部分内容不是按照由定义到解法最后讲应用的纯数学体系编排,而是首先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比较算术方法与方程求解的区别,体会方程的优越性,让学生认识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

2、学的一大进步.然后再通过具体实际问题所列方程,介绍方程等概念.新教材的编写更加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三)教学重点难点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习惯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对列方程不太熟练,为了防止学生仍停留在列算式解题的低层上,所以本节重点确定为:让学生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比较列算式与列方程在分析数量关系上的区别及列方程时相等关系的建立.而本节中学生可能感到困难的仍是实际问题相等关系的建立.二、目标分析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以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方程等基本概念.2.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具体问题中的数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体会

3、并认识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三)情感目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三、教法与学法分析根据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较紧密的特点,教学中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背景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恰当设计各种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活动,获得知识,积累经验,体验成功,积极推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努力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四、教学过程分析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用等式的性质解简简单的(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

4、)一元一次方程初步具有解方程中的化归意识;培养言必有据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学重点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知识难点需要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并且有一定的思维顺序。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复习引入解下列方程:(1)x+7=1.2;(2)在学生解答后的讲评中围绕两个问题:每一步的依据分别是什么?求方程的解就是把方程化成什么形式?这节课继续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由于这一课时也是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所以通过复习来引入比较自然。探究新知对于简单的方程,我们通过观察就能选择用等式的哪一条性质来解,下列方程你也能马上做出选择吗?例1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0.5x-x=3.4(2)先让

5、学生对第(1)题进行尝试,然后教师进行引导:要把方程0.5x-x=3.4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方程左边的0.5,怎么去?要把方程-x=2.9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x前面的“-”号,怎么去?然后给出解答:解:两边减0.5,得0.5-x-0.5=3.4-0.5化简,得-x=-2.9,、两边同乘-1,得lx=-2.9小结:(1)这个方程的解答中两次运用了等式的性质(2)解方程的目标是把方程最终化为x=a的形式,在运用性质进行变形时,始终要朝着这个目标去转化.你能用这种方法解第(2)题吗?在学生解答后再点评.解后反思:第(2)题能否先在方程的两边同乘“一3”?比较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

6、法更好?为什么?允许学生在讨论后再回答.例2(补充)服装厂用355米布做成人服装和儿童服装,成人服装每套平均用布3.5米,儿童服装每套平均用布1.5米.现已做了80套成人服装,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几套儿童服装?在学生弄清题意后,教师再作分析:如果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x米,根据题意,你能列出方程吗?解: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米,根据题意,得80x×3.5+1.5x=355.化简,得280+1.5x=355,两边减280,得280+1.5x-280=355-280,化简,得1.5x=75,两边同除以1.5,得x=50

7、.答: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50套儿童服装.解后反思:对于许多实际间题,我们可以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以求出问题的解.也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判别求出的答案50是否正确?在学生代入验算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方法: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可以把这个数值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例如:把x=50代入方程80×3.5+1.5x=355的左边,得80×3.5+1.5×50=280+75=355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50是方程的解。你能检验一下x=-27是不是方程的解吗?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尝试就会有不同的收获:一部分学生能

8、独立解决,一部分学生虽不能解答,但经过老师的引导后,也能受到启发,这比纯粹的老师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积级性。这里补充一个例题的目的一是解方程的应用,二是前两节课中已学到了方程,在这里可以进一步应用,三是使后面的“检验”更加自然。解题的格式现在不一定要学生严格掌握。课堂练习教科书第73页练习第(3)(4)题。小聪带了18元钱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品,他买了5支单价为1.2元的圆珠笔,剩下的钱刚好可以买8本笔记本,问笔记本的单价是多少?(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建议: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进行评议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2 数学说课稿初一各位专家、领导,下午好!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整式的加法

9、和减法第1课时。我将从教材与学生、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课的设计:一、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以及代数式、整式的概念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首先合并同类项的运算是建立在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之上,而熟练的整式加减运算又是各种式的运算的基础;其次,对法则的探索过程能使学生积累探索式的运算的基本经验,使学生体会到字母也可以参与运算,而且在运算中要遵循运算律,这为将来探究整式、分式的运算做好了思想方法上的准备。综上可知,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对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数学思想都将产生重要影响的课。本课时内容分四个层级:第一,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同类

10、项概念及其合并问题;第二,探索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得到合并的法则;第三,运用法则化简多项式,训练学生的基本运算技能,向学生展示法则的运用价值;最后是练习,提供了与所学知识相对应的、形式活泼多样、有难易层次的练习和习题。通过以上分析,本课的重点应该是:1.经历探索合并同类项的过程,正确理解同类项概念和合并法则;2.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化简多项式。2.学生分析从数的运算到含有字母的运算,学生的认知有了新的冲突。他们一方面感到好奇从而有较强的学习愿望,另一方面又受到自身抽象思维不足以及过分依赖操作、模仿的学习方式的影响,所以感到困难重重,经常会出现机械死板、不会变通、屡错屡犯等问题。针对这个现实,在教

11、学设计时要特别注意结合现实生活、具体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并设计足够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从具体数的运算向抽象的字母运算转变,使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鲜活的数学,而不是由枯燥的概念和繁琐的运算堆砌而成的数学。因此,本课的难点是理解同类项的概念,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二、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技能:能识别多项式中的同类项,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化简多项式。2.数学思考:通过法则的探索,进一步体会字母可以象数一样参与运算,运算时应遵循数的运算律;通过合并同类项,体会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3.问题解决:通过“同类项可以合并”这一问题的提出,以及法则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

12、解决问题的能力4.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三、教学过程设计这是教学流程图首先,我用教材中的问题导入课题:如图,在一块长为x,宽为y的草地中间,挖了一个面积为的水池后,剩余草地的面积是多少?学生会写出两个不同的代数式和,我让学生分别解释各自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上的差异,为新课的导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我让学生讨论:“这两个式子有什么不同,它们相等吗,为什么?”在具体情境中,学生容易理解下面的运算,从而发现式子也是可以运算的,我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离开这个具体情境,你会对式子进行运算吗?比如”这样顺势就导入了

13、课题整式的加法和减法.在这里,我运用变式来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学生感到仿佛能做出来,又觉得有点似是而非,于是你一言我一语起了争论,这时我指出思考的方向:“字母也是数,因此对字母运算一定要遵循数的运算律,动脑筋中的运算用到了哪条运算律呢?”引导学生由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待学生用分配律解释了动脑筋中的运算后,我指出:以上的运算实际上是运用分配律把多项式的项合并成了一项,再度引导学生思考:三个变式也能用分配律合并成一项吗?学生再次讨论后,得出以下结论:1.并不是所有的项都可以合并;2.只有字母部分完全相同的项才可以合并。至此,同类项的概念已是呼之欲出,这时我给出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的名称,让学生

14、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同类项下定义,注意多叫几个学生说说,各抒己见。通过这些活动,理解同类项这一难点已于无形中得到化解。正确识别同类项是合并同类项的前提,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学生不容易做到这点,所以我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做出了推迟给出概念、延长辨析过程的处理,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分配律,让学生体会到字母也可以参与运算,使学生积累起探索数、式运算的基本经验,另一方面也促成了学生对同类项的深刻理解,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描述,为将来拓展到字母系数的同类项等留下发展的空间。当然探索和概括的过程也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使学生体会到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创新意识。有了以上的探索经验,本课的另一个难点:

15、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已经不难突破。我让学生思考教材中的“议一议”多项式x2y+3x+1-4x-5x2y-5中的同类项可以合并吗?x2y+3x+1-4x-5x2y-5=x2y-5x2y+3x-4x+1-5(交换律)=(x2y-5x2y)+(3x-4x)+(1-5)(结合律)=(1-5)x2y+(3-4)x+(-4)(分配律)=-4x2y-4x-4)讨论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询问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理性精神。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合并后的多项式变简单了,但并不是一定要合并成一项,强调只有同类项才可以合并。学生运用刚刚领会到的方法解决了多项式中同类项的合并问题,一定很有成就感,盼望老师

16、给出更多的问题,借着这个势头,我又提出新的任务:怎样在合并同类项时做到既快又准确呢?这就需要准确理解合并法则,并采取一些特别的书写方法来进行训练。于是进入运用新知巩固训练环节,我向学生展示教材例1,鼓励学生自己完成,并讨论合并的具体方法。例1合并同类项(1);(2)在学生练习和讨论时,教师要“耳听四方,眼观八路”,将学生中反馈的信息迅速纳入下一进程的教学活动中去。比如有的学生这样做第(2)题:,还有不少学生概括合并的法则是“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减”,对此我做出补充说明:一是强调多项式中的项是通过加法连接而成的,所以中的“”应视为项的系数的符号,二是根据分配律,合并时应把项的系数相加,而不是相加减

17、。通过让学生自曝错误再辨析纠正错误,学生对法则的理解更透彻了,用起法则来也更得心应手了。接下来我又以例题2为例,教给学生具体的操作步骤:一画、二换、三并,三个步骤简明扼要,便于学生模仿训练,尽快形成基本技能,并且告诉学生,熟练后还可以省略一些步骤,做到口算。例2合并同类项(1);(2).解(1)-3x2-14x-5x2+4x2(2)xy3+x3y-2xy3+5x3y+9=-3x2-5x2+4x2-14x=xy3-2xy3+x3y+5x3y+9=(-3-5+4)x2-14=(1-2)xy3+(1+5)x3y+9=-4x2-14x-xy3+6x3y+9=训练中,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千差万别,因此

18、仍会出现各种错误,比如不能正确识别同类项,混淆运算符号与项的符号,有理数运算错误等等,对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解题情况,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作为新的学习资料,组织学生查错因,想对策,谈体会,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互帮互学,将新知逐步内化。合并同类项:除了以上的例题和练习,教材还提出了多项式相等的概念,让学生再次体会合并同类项的价值,这就使得整个知识链更加完整了。教学中我这样设计:先提出问题:多项式与多项式相等吗?莽撞的学生会脱口答出:不相等。这是因为学生对字母进行运算的意识还没有形成,对此我反问学生:2+3+5和1+6+3也不相等吗?学生受到启发,恍然大悟,马上想到相等与否要通过运算才

19、能下结论。这种顿悟让学生把以往对数的运算经验迁移到了现在对式的运算中,因而能更好的体会到合并同类项的价值,强化了对式子进行运算的意识和能力。接下来我又通过教材中的练习再次强化和巩固。练习3.下列两个多项式是否相等?习题a组3.如果多项式与多项式(其中a,b,c是常数)相等,则a=_,b=_,c=_.在反思评价环节,我让学生从知识和课堂行为两方面进行反思评价: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以前哪些知识有联系?所学知识有何用处?2.你是否主动积极地参与了小组讨论与学习,你发现自己或者小组成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通过反思,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倡导积极健康的学习风气。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

20、、教材分析本探究活动是继等腰三角形性质、判定之后探索能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条件的内容。学习等腰三角形,离不开线段的相等和角相等,分割等腰三角形将加深同学们对等腰三角形地认识,是等腰三角形内容的延续和拓展。同时,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二、学生起点分析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从年龄特点看: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操作,厌倦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从知识储备上看:他们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如三角形内角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等;从技能水平上看:他们已经初步具有自主探索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经历可以分

21、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条件的探索过程,培养探索精神和合情推理能力;2、在活动中,体会知识的运用和数学思考的方法;3、通过探索条件的实践过程,体会数学推理的乐趣,增强合作交流意识。教学重点:可以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条件的探索过程。教学难点:作等腰三角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图形四、教与学的方式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小组活动,探求新知3、梳理概括,形成结构4、布置作业拓展延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整节课中我始终贯彻“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主构建”的教育理念,采用“探,疑、研,悟”等环节主体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浓厚氛围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感情。充分体现科学性和人文

22、性的统一。五、教学流程设计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情景一、学生阅读第120页的阅读理解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初步认识图形分割的意义,培养数学阅读的兴趣和方法。也为后面的如何分割做了复习。情景二:在动听的音乐声中,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生活中有关的等腰三角形的图片。图片最后出现等腰三角形花坛。教师拿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把剪刀,提问:谁来帮老师分割这个三角形花坛,使它变成两个三角形以便可以种上不同的花?这样设计:一是用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出学习主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进一步体味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生上台演示。这时,教师可以

23、引导学生有两种分割方法:一种是分割线经过顶角顶点;一种是分割线经过底角顶点。这样设计:为后面的分类讨论思想打下铺垫2、小组活动,探求新知第一部分:教师追问:已知花坛的三个角分别为36°、72°、72°,你可以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吗?如果老师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改成20°、20°、140°,你还能分吗?合作:小组合作设计两个三角形,使这两个三角形都可以被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学生展示图片,讲解分割思路。(教师反问:为何不从顶角的顶点分割?)归纳小结:当顶角小于底角时,分割线经过底角的顶点,反之,顶角大于底角时,分割线经过顶角的顶点。质疑:

24、任何三角形都能被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吗?这样设计:从特殊的三角形出发,加上学生对这个三角形比较熟悉,学生比较好操作,再到一般三角形,从而产生质疑:不是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可以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探索能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这个等腰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关系?学生动手画顶角分别是锐角、直角、钝角的等腰三角。这样设计:让学生感知等腰三角形的多样性,为分类讨论思想打下铺垫设底角为x度,小组合作作图,并求出顶角的度数(x的代数式表示):第一、二组研究分割线经过顶角的顶点的情况,后两组研究分割线经过底角的顶点的情况。这样设计:是让学生亲历科学发现的全过程,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

25、法。通过作图求解,学生可以求出:顶角是底角的2倍、3倍、倍。对于倍,教师适当引导。第三部分:探索能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这个等腰三角形每个内角是几度?学生根据内角和180度,求出角度。3、梳理概括,形成结构知识: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和方法;体验:探究活动中的感悟。教师适当引导补充,并对学生的表现适当评价,给予鼓励。4、布置作业拓展延伸分层作业:必做题:把一个角为36°的等腰三角形分成4个等腰三角形。选做题:把角度分别20°、20°、140°等腰三角形分成三个等腰三角形。这样设计:一是想以动手操作开始,再以动手操作结束,使课堂教学浑然一体;二是让学习

26、从课上走到课下,让一种学法得以构建,让一种思想得以延续。六、教学反思:我努力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舞台,无论环节设计,还是作业的安排,都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了学生的数学体验。通过操作、观察、质疑、验证、深化等自主探索活动。丰富知识、提升能力、获得体验。使学生初步具有自主学习之法、终身学习之愿、快乐学习之情。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 说教材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 章第 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 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教学

27、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我将制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 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2. 通过学习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探究过程,体会类比数学思想方法。3.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及总结概括能。三 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会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本节课有两个教学难点:把不等式中的未知数化为1这一步时,应根据不等式的性质确定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会灵活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的知识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四说教法、学法数学知识相对比

28、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是觉得很枯燥,接受新知识会比较困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采用了趣事导入法、类比法。根据七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又好动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合作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以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五说教学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将新知识化难为易,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的。1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首先通过鲁班造锯的故事引入课题,这个故事也正体现了数学中常用的类比数学思想,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这种类比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再让学生通过解1道含有分母的一元

29、一次方程,进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2 探究新知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已有知识的实际现状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我设计了4道很简单的小问题题( 用不等式表示下列各式)得出4个一元一次不等式让学生观察其共同特点从而很顺利的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再给出5个不等式让学生判断是否为一元一次不等式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再启发学生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步骤,进一步比较知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3 巩固练习通过学生自主合作解2个一元一次不等式,一个

30、不含分母、不含等号,一个含有分母、含有等号。这样由浅入深的设计让学生更容易注意到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若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若不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4小结设计一个问题 (议一议):解不等式移项时应注意什么?系数化为1时应注意什么?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应注意什么?是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注意:解不等式移项时要变号但不改变不等号的方向;系数化为1时不等式两边同除以或乘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若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若不包括分界点画空心点。5 作业布置让学生把教材第126页第1题和第2题写在课堂作业本上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总之,本节课在教学时我采用的是故事导入法、类比数学思想方法。由

31、古代著名的工匠鲁班经过茅草割手的事实类比发明了锯子导入课题,让学生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和创新性。从而让他们通过回顾和练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借助类比思想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深刻体会温故知新的成就感,进而轻松愉快的获得新知识。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第九章第二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不等式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解集等知识 ,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以后顺利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有关内容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七

32、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且要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在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推理,类比,分析.得到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3、情感与态度:初步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知实际问题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将解集在数

33、轴上表示出来。重点的依据:“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我确定这节课的重难点是看两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二是学生的认识水平。这节课的意图是让学生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为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教学难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难点的依据:不等式与方程一样是千变万化的,因此不等式的解法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如何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 说教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

34、,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上一节课学生已初步会进行不等式的简单变形,但是在运用不等式性质3时容易出现错误。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

35、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五、说学法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

36、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六、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导入新课:(35分钟)在这节课开始之初先出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要求学生在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解出这两个方程并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的依据。这样为后面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类比其解法埋下伏笔。在这之后,要求学生说出不等式的3条基本性质,增强课程连续性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知识的学习。2.创设情境 导入新知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不

37、等式,要求学生观察分析,分组讨论这些不等式的共同特点。学生归纳总结出共同特点后,要求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给这些不等式取名字。通过观察,猜想,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要求学生类比推理,归纳总结,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类比推理 深化新知在学生识别了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后,出示例1(1):2(1+x)4x-1 (2) 2(x+5)>3(x-5)(3) (4)这四道题分三个类型,让学生熟练掌握刚学的知识.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重视教

38、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4、板书设计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板书1(1):2(1+x)4x-1 (2) 2(x+5)>3(x-5) (3) (4)5、布置作业。在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后,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及时巩固这一节的内容,同时为下一课时做准备,教师要有区别的布置作业,

39、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课堂作业:126页1(1)(2)(3)(5)(四).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重视过程,主动建构,突出应用的原则,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让学生主动地建构其新的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的智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教材地位,作用特点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在小学学过垂直的概念及画法,但由于是在小学四年级,学生接受几何知识能力较差,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垂直概念中所蕴含的识别与性质,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学生对概念本质的探索,而对于画法,学生多数没有掌握这一基本技能,所以我在教学时

40、先让学生代表任意画两条垂直直线,再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然后共同总结规范画法步骤,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很好培养了学生这一基本技能,本节课还涉及到垂直的一些性质和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这些知识的学习直接影响后续学习的情况,如画三角形的高,垂直的识别和性质的应用,垂线段、点到直线之间的距离、两点间的距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因此本节课垂直的教学极其重要。另外在教材处理上比其他版教材更注重情境性,生活性、探索性,本节课教学时可关注这些有利因素,完全可以克服学习接受难,几何语音叙述难,抽像几何图形难的特点,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感悟、交流,再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完全可以上出一节轻松活泼,有趣的课来,也能够让学生的三

41、维目标均得以实现。二、教学目标1、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理解垂直的概念,并学会符号表示和书写格式,从中体会数学于生活,感受定义概念的合理性、简洁性。2、探索并掌握画垂线的方法,从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意识。3、探索并了解垂线的一些性质,感悟实践出真知的哲理性。设计意图:目标的确定融合了三维目标,并没有把它们割裂开来,体现了在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思想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垂直的概念及画法难点:垂直概念的探索与理解设计意图:理解垂直的概念,掌握画法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关健,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出错均源于这两点学习的不到位,故如此确定重点,而对于概念的理解包含二

42、个方面:性质与识别,学生不易理解,故须加强探索,如此确定难点。四、学习准备全班同学按成绩好中差与性格互补分成68组,每组6人。设计意图:方便学生分组讨论,利于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也是对学习杜朗口的课堂教学精华的一个体现。五、过程设计(一)演示教具,揭示课题1、问题:小学学过两线之间有哪些位置关系?谁能到黑板上摆一摆2、学生代表摆教具3追问:垂直是不是相交?相交是不是垂直?4总结:垂直是相交的特例5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进一步研究和学习垂直。设计意图:本节课垂直的知识点起源是相交线,让学生回顾,摆一摆,加深体会垂直是相交的特例,如此设计,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是对小学知识系统的一次提升。(二)多

43、个角度,探索概念1、认一认:欣赏画面,从中指出垂直线。2、举一举:举生活中垂直的实例。3、折一折:用一张长方形纸挤出两条垂直的成本。4、想一想:上面我们从感性上再次认识了垂直,那么究意怎样给垂直下个定义呢?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活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感悟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他们观察问题本质,勤于思考的数学思维习惯,同时激发他们对数学本质的思考。5、议一议:哪种说法最好?设计意图: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教师追问,并出示探索问题,从而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也为以后垂直的性质与识别的应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在这里学生的探索讨论远比教师的直接给出好得多,通过这个活动也培养了学生多方

44、面的能力,可谓三维目标在此环节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6、说一说:垂直的概念。7、记一记:默记1分钟。8、看一看:表示方法与用法。9、摆一摆:让学生分组用三角板组合摆放并指出垂直的线来。10、练一练:做2个小题目。(三)探索画法,总结性质1、问题:上面你已经学会了判断两线垂直的方法。那么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条吗?有几种方法?2、选3名学生用不同方法在黑板上画。3、师问:过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画垂线,你会画吗?4、学生代表上黑板画,并说明画法,教师演示,共同总结方法。5、画一画6、议一议:经过一点有几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既复习了垂线的多种画法,又让学生再此探索掌握了用三

45、角板画垂直的方法,多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另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知识的基本落实。(四)动手操作了解性质1、问题:过路如何走最短的路线?2、学生边走边说方法3、学生画出最短路线,并设计方法验证4、总结5、结合上述情境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6、演示7、生活小常识的应用设计意图:用过马路引出垂直的性质远比跳远实例更具生活性,一般性,情趣性,也利于学生接受,而借助这个情境又引出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再借助的辅助演示,突破这一难点 ,而用跳运作为应用,又是对这一概念的巩固,也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六、练习课后练习七、小结1、让学生谈收获与体会,并质疑。2、出示本节课主要知识点,让学生体会。八、

46、作业设计说明1、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关注实效。让学生学会垂直的画法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但多年来学生学的并不好,甚至到了初三都未学会,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教学时没有夯实这一基本功,设计时通过让学生先画再展示画法,再借助总结画法,再让学生画,再反馈等活动,确实让学生学会了画法,比小学的技能也有一个质的飞跃。2、注重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关注三维。学生在小学基础上对于垂直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到位,尤其对垂直的性质及识别不理解,也易混淆,这直接导致以后学习会出现以下问题:不知如何证明垂直,不会用性质。因此本节课设置一个探索活动,让学生去议一议哪种说法更好,从而规范格式,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感悟

47、会更深刻,记忆会更长远,也激发了学习欲望,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和自主探索的精神。3、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关注操作。本节课中多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刻理解。4、加强的精确使用,关注有效。仅为教学辅助手段,不可滥用,本节课只在情境引入、探索概念本质、规范画法、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时使用,可谓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既省时又激趣,而且没有冲淡数学课注重思考的本质特性。5、注重恰当创设情境本节课的情境创设融入逐个教学环节中,由于生活性、趣味性、欣赏性强,极大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6、因为本节课内容多且偏难,又重要,所以教学时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

48、调整为2课时。7、本设计力求体现与融合杜朗口课堂教学的精华。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 说教学目标1. 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2. 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3 通过学习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探究过程,体会类比数学思想方法。4、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及总结概括能。基于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学生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体会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本教材的结构和教学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基于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章的结构和教学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

49、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基于对学情的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 9 章第 2 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难点:把不等式中的未知数化为1这一步时,应根据不等式的性质确定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二、说教法、学法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是觉得很枯燥,接受新知识会比较困难。为

50、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采用了复习导入法、演示法、讲解法、类比法。三、说学法根据七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又好动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合作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练习法以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四、说教学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将新知识化难为易,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的。1、 回顾旧知,提出目标首先通过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复习引入课题,体现了数学中常用的类比数学思想,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这种类比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再让学生通过解1道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51、,进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2 探究新知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已有知识的实际现状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我设计了4道很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让学生观察其共同特点从而很顺利的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再让学生举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从而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的理解;再启发学生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步骤,进一步比较知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3 巩固练习通过学生自主合作解2个一元一次不等式,一个不含分母、不含等号,一个含有分母、含有等号。这样由浅

52、入深的设计让学生更容易注意到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若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若不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4、归纳小结 达标检测设计一个问题 (议一议):解不等式移项时应注意什么?系数化为1时应注意什么?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应注意什么?是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注意:解不等式移项时要变号但不改变不等号的方向;系数化为1时不等式两边同除以或乘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若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若不包括分界点画空心点。5 作业布置让学生把教材第126页必做第1题和选做第2题写在课堂作业本上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总之,本节课在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复习导入法、类比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

53、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和创新性。从而让他们通过回顾和练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借助类比思想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深刻体会温故知新的成就感,进而轻松愉快的获得新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授课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法(二)"。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一、教材分析与处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

54、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总目标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并能够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而言:一、 知识技能:让学生熟练掌握三个或三个以上有理数相加的运算,并能灵活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运算简便;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二、过程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经历对有理数的运算,领悟解决问题应选择适当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使学生逐渐形成事物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观点,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5、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的理解与掌握。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使运算简便。二、教学方法和数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先让同学们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进行总结。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三、教学过程的设计1、回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让同学回忆之前的内容,渐渐进入学习状态。2、引入:在引入上,让同学们运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让学生自已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