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工程课程内容_第1页
土地利用工程课程内容_第2页
土地利用工程课程内容_第3页
土地利用工程课程内容_第4页
土地利用工程课程内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土地利用工程课件内容第一章 绪论一、土地利用工程的定义土地利用工程是提高土地质量、提升土地效能、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工程技术措施的综合。二、土地利用工程的特征明确的建设范围;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内容;明确的建设周期;明确的各类用地指标;明确的土地利用问题。三、土地利用工程的目的在人类利用土地过程中,对土、水、肥、气、热等因素进行全面控制、调整和改变;在生产活动改变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同时,建立新的生态系统平衡。四、土地利用工程的内容土地开发工程;土地利用工程;土地整治工程;土地保护工程。五、土地开发土地开发是对尚未利用的土地资源或利用还不充分的土地,采用道路、水

2、利、垦殖等手段进行合理流域开发或区域开发,根据当地的立地条件,开垦为农田,增辟牧场,营造林木,用于旅游,资源开采等,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生产优势和潜力。六、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组织土地的合理利用。根据土地生态平衡和适地适用的原理,依据现代科学技术,用地养地结合,因地制宜发挥土地生产优势,调整农、林、牧、副、渔五业用地布局,以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七、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是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或不同利用目的的低产土地和经受破坏不能利用的土地进行改造治理,以改良立地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八、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采取科学技术手段,防止耕地面积

3、减少和土地质量退化,对城市、工矿企业的有机废料、无机废料、重金属及化肥、农药等造成的土地资源损害进行防治。九、土地利用工程学科划分根据国土资源学科分类,土地利用工程学科划分为土地开发工程、土地整理工程、土地复垦工程、土地退化防治工程、土地保护工程、土地利用工程设计、土地利用工程管理、土地利用工程经济学、土地利用工程评价等。十、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村庄整治力度不够;土地“占补”没实现真正质量平衡;忽视生态建设;缺少相应的土地利用技术规范 与标准;缺乏系统知识的土地利用工程技术人才;管理滞后。十一、土地利用工程研究发展趋势与优先主题(1)优先研究主题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土地制度与政策、

4、数字化土地调查技术与方法、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综合整治技术集成与示范、土地标准体系建设等。(2)重点主题 土地资源评价与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与生态修复、土地集约利用技术、土地监测调查信息化技术。第二章 土地利用工程项目一、土地利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广义的概念是指决策过程中所进行的全部分析论证工作,包括方案设想、机会分析、初步可行性研究和详细可行性研究。狭义的概念是指决策构想基本明确的前提下,针对一个具体方案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是在进行项目投资、工程建设之前的准备性研究工作。二、土地利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作用项目决策的依据,提出可靠和合理

5、的建议;筹集资金的依据,提出项目评估的意见;规划设计的依据,提出项目建设地点、规模、方案等;建立项目组织的依据,提出机构、管理、技术明确要求;申请施工许可的依据,需得到管理部门的业务许可。三、土地利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步骤(1)准备 提出项目建设的意向;(2)调研 了解基本情况,清查基础设施,明确建设依据,提出建设目标;(3)方案 编制不同方案,分析个方案优缺点,推荐最优方案;(4)优化 深入分析最优方案,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资金有保障。四、土地利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划分(1)第一阶段 投资机会研究,包括通过对自然资源调查、预测,寻找有利的投资机会,提出项目投资建议;(2)第二阶段 初

6、步可行性研究,包括经过投资项目初步评估、广泛分析,确定项目的选择依据和标准,进一步分析项目是否具有生命力;(3)第三阶段 详细可行性研究,包括深入细致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做出详细、完整的评价,给出最优方案。五、土地利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1)合法、合规性分析;(2)经济可行性分析;(3)效益可行性分析;(4)技术可行性分析;(5)适宜性分析。六、土地利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的内容项目区选择及项目确定;项目区概况;项目分析;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土地权属调整方案;项目建设组织管理;投资估算;效益评价与风险分析。七、土地利用工程项目概念土地利用工程项目是指工程投资主体通过组建运作机构,

7、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根据所确定的土地利用目标和用途,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手段,对项目区内土地进行整治,并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八、土地利用工程项目方案土地利用工程项目方案是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对地块物理形态和产权结构的调整以及农田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在三维空间和时间序列上建立合理的用地结构及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所做的安排和布置。 九、土地利用工程项目方案编制的原则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内涵挖潜”为手段;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为重点;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为目标。十、土地利用工程项目

8、中土地利用布局的内容地块布局 地块规模、长度、宽度、方向、形状等基本要素设计;水利布局 排灌工程、机井工程、沟渠工程等设计;道路布局 田间路、生产路、通村道路等布设;其他布局 林草、截流沟、沉砂池、护坡、沙障等设计十一、土地利用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与工程管护内容施工条件 场地条件、建材来源和修配加工条件;工程施工 施工方法、施工程序;施工进度 确定施工工期;实施措施 工程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资金控制;工程管护 确定管护范围和管护模式及经费来源 十二、土地利用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土地利用工程项目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为达到既定目标,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方法与工具对项目所实施的计划、组织、指挥

9、、协调和控制的活动。十三、土地利用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1)管理的目标是取得土地利用工程的成功;(2)管理的周期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含决策、设计、施工、运营等的管理;(3)管理的内容涵盖技术、质量、安全、造价、进度、资源、现场、组织、合同、信息等;(4)管理是以土地利用工程为对象,通过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使得工程参加者能高效完成既定任务。十三、土地利用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1)风险分散 分布在广大农村;(2)权属复杂 土地分散经营;(3)涉利主体分离 投资方无资金回收压力、项目法人缺乏利益驱动、受益主体无投资回报动力;(4)成果分享与管护分离 共享共用设施;(5)核心问题 国家

10、投资、施工队建设、农民受益、地方政府管理。十四、土地利用工程项目管理阶段划分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管护阶段。十五、土地利用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整体管理 计划执行控制;范围管理 规划定义核实;进度控制 排序估算进度;成本控制 估算预算费用;质量控制 规划控制保证;人力管理 组织招聘管理;采购管理 询价合同获。十六、土地利用工程项目管理的五项基本制度法人责任制度;项目监理制度;项目招投标制度;管理合同制度;公告制度。十七、土地利用工程项目建设环节的内容组织设计环节;现场管理环节;进度控制环节;成本控制环节;质量控制环节。十八、土地利用工程项目工程施工阶段工作流程各级国土部门 开展监督检查,包

11、括中期检查、实施进展半年报告、年度验收和专项检查等;实施领导小组 协调解决有关问题;项目承担单位 建立现场办公会制度;协调解决有关问题;项目施工单位 进行工程施工;项目监理单位 进行工程建设监理;项目设计单位 对有关规划设计进行咨询、指导。十九、土地利用工程项目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三环节事前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和事后质量控制。二十、项目年度验收年度竣工验收是对一年以上建设期项目的年度计划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的阶段性或中期检查验收,是决定该项目下一年度是否续建的依据。二十一、项目竣工验收项目竣工验收是项目实施部门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实施方案,全面完成后,对竣工项目实施情况及效果的全面验收;是项目验

12、收的最终阶段。二十二、项目竣工验收工作流程二十三、安徽省平原排灌工程类型区的土地利用限制条件及主要工程组合形式(1)土地利用限制条件 易涝易旱,涝灾尤为突出;土壤肥力差,粮食产量不稳定;灌溉水源以河水为主;面上配套不完善,排水系统不健全;人口密度高,农村居民点用地较多。(2)主要工程组合形式 土地平整 以条田为主;灌溉排水 以河流地表水为灌溉水源,以建立完善的排水体系为重点;田间道路 田间支道为水泥混凝土或沥青碎石路面,田间道为砂石路面,生产路为素土夯实路面;农田防护 护路护沟林、护堤护岸林、岸坡防护工程。第三章 土地开发一、宜农荒地的概念宜农荒地是指以发展农业为目的,适宜开垦种植农作物与人工

13、牧草和经济林果的天然草地、疏林地、灌木林地与其他尚待利用的土地。 二、黑土宜农荒地的基本特征分布地点 黑龙江省北部黑河地区和大兴安岭东坡的山前 气候条件 温和湿润;10积温15002500;年降水450-650mm;旱作保证率高。地形地貌 多为起伏缓和的漫岗地与河谷阶地。土壤条件 深厚的黑色腐殖质层;厚度在3070mm;表层有机质含量常10g/kg;土质粘重;pH中或偏微酸。植被类型 以杂草类为主;唐松草、地榆、大叶野碗豆等。三、黄土宜农荒地的基本特征分布地点 黄土高原及长城沿线的黄土丘陵气候条件 10积温30004000;年降水量400500mm地形地貌 不同程度的切割峁、梁状丘陵土壤条件

14、土层厚;表土SOM含量低;土质以粉砂壤为主;结构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植被类型 多为次生植被,实际是多年的撂荒地四、宜农荒地划分的依据土地生产力的高低,取决于荒地的各种性质及形成荒地的各个自然因素;具体指适宜性、限制性和生产潜力的特征;适宜性指荒地宜里程度及适种作物、牧草的种类;限制性指荒地开发中的限制因素与限制程度;生产潜力指荒地垦后作物或牧草可能达到的产量水平。 五、宜农荒地等级划分的标准一等宜农荒地 质量好或较好,农业利用无限制或少限制,不需采取改良措施或略需采取改良措施,垦后容易建成稳产高产农田,在正常利用,对其本身或邻近土地不会产生不良后果。二等宜农荒地 质量中等,农业利用受一定限制

15、,需要采取一定改良或保护措施,才能开垦利用。三等宜农荒地 质量差,农业利用受很大限制或土块肥力很低、改良困难,需采取复杂的工程措施,才能开垦利用。六、我国农业开发的战略思想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的组合;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必须与集约化经营相结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七、黄土高原宜农荒地开发的基本方针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八、黄土高原宜农荒地开发的基本措施(1)农业措施 植树造林、种草(保持水土,治本措施),将坡耕地改为

16、水平梯田(降低水流速度,促进黄土就地沉积,土壤肥力增加,可以种草种树保持水土),修建水平梯田(保持水土)。 (2)水土保持工程等措施 修建水库(调节、防洪、发电)、打坝淤地(在沟里建坝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中,把上泥沙淤积成“坝地”)。 (3)生物技术措施 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角度进行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研究与生态环境改良。(4)小流域综合治理 以上措施之综合,外加农业技术和生物技术农业技术;重点在保持水土。九、黄土丘陵沟壑区宜农荒地开发具体措施(1)梁峁顶防护体系,以种植灌草为主防风固土;(2)梁峁坡防护体系,加强坡改梯工程建设,建设小型水保工程;(3)峁缘线防护体系,拦截梁峁坡防护体系

17、的剩余径流,分割水势;(4)沟坡防护体系,采取自然封育措施,恢复林草植被,适当实施造林种草,拦截上道防护体系的剩余径流;(5)沟道防护体系,从上游到下游,支毛沟到干沟,修建淤地坝,以坝系工程建设为主,两侧平缓地改造为梯田台地,发展坝系农业,并在沟道植树种草。十、黄淮海平原宜农荒地开发措施加强水利建设,增强抗灾能力 主要工作:抗御洪涝,着重要继续加强黄、淮、海三大河的整治和建设;上中游要做好水土保持,减少下泄泥沙;中下游要加高加固堤防,清除行洪障碍,提高行洪、泄洪能力。抗御旱灾和解决水资源不足,要着重厉行节水灌溉,并调整作物布局,适当控制灌溉而积,注意旱作产量的提高。改良低产土壤,发挥土地增产潜

18、力 盐碱土应在加强水利建设的基础上,采取排、泄、平、肥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并可利用盐碱地种植较为耐盐作物;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可积极兴建排涝设施,发展水稻种植;砂姜黑土要除涝治渍,降低地下水位;增施有机肥料和磷肥,协调和提高土壤养分;针对湿时粘重、干时板结等特点,注意适墒整地;风沙土应以生物措施为主,实行适应、利用与改良相结合,因地制宜种植耐旱、耐瘠、适应沙性土壤的作物,增施有机肥和轮作绿肥,营造防护林网防风固沙;对淤底沙土或沙淤相间的土壤,可采取深翻混和沙淤的办法进行改良。适当增加复种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大有潜力,应在继续改善水肥条件的基础上,将春播玉米、棉花、花生、甘薯等改

19、为夏播,与小麦一年两熟。同时,可进一步发展间作、套种,利用春玉米、果园等,间套种花生、大豆作物等。为克服季节限制,还应推广育苗移栽、保温育苗等技术,以提高复种。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多种经营 进一步建立粮、经、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推进专用饲料生产和饲料工业,发展猪、禽为主的饲养业;充分开发利用沿海、第四章 土地利用一、用地养地的概念指利用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地,种植各种农作物,通过科学的耕作技术、轮作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施肥技术等各种措施养护土地,使其具有良好、持续不断的生产能力,其肥力不但不减退而有所提高。二、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合理选用作物(作物结构与布局)达到适地适作,改善环境条件,供

20、给适量的水分和养分,增强作物光合能力,并增加光合面积,具体包括:种植理想株型的品种、提高复种指数、掌握适宜播栽期等。合理密植 根据作物本身的特性和栽培条件,在不妨碍个体生长发育的前提下,增加作物种植密度;种植理想株型的品种 株高适中、杆粗、叶直小、叶厚、分蘖密集;提高复种指数 增加收获面积,延长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的光合时间;播期适宜,使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良好的光照和适宜条件下,产量就能有所提升。三、用地养地的实现途径合理轮作 不同作物要求养分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它们吸收利用养分、水分的能力也不同;根据作物对养分吸收和利用的特点不同进行轮作,均衡地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地调整或改善

21、某些土壤肥力因素。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在轮作中通过种植豆科作物,利用了自然资源的氮素,与禾本科作物长期连作相比,可以改善土壤中氮素状况,并对后作有利;作物的茎秆、残茬、根系、落叶等可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有助于增加有机质和改善物理性质;不同的作物在不同的条件下的生物量以及返回土壤的量是不同的。广辟肥源增施有机肥料 种植豆科绿肥,除了它在生长过程中能增加土壤中氮素外,翻压后还能给土壤增加大量有机质,养地效果显著。四、典型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冬小麦留茬免耕残茬(秸秆)全程覆盖技术为例)夏闲期备耕 收获留茬、碎秆覆盖、夏闲期免耕、杂草清除;播前准备 选择适地品种、种子处理;播种规格 确定作物播种时期、

22、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施足底肥、免耕播种;田间管理 查苗补苗、追施肥料、中耕除草、病虫防治。五、轮作轮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在生产上把轮作中前茬作物与后茬作物的轮换。六、翻耕与深松的优缺点比较。(1)翻耕 优点:土壤松碎,利于翻埋有机肥和秸秆残茬,杂草、病菌;缺点:跑墒,耗能高,成本高,容易造成水土流失。(2)深松 优点:可间隔深松,虚实结合;作用深度大,可打破犁底层;不乱土层,减少跑墒和因耕作造成的土壤侵蚀,特别适合旱地、丘陵、土层薄和白浆土地区;耗能少,成本低;可分散在不同时期进行,不必集中作业; 盐碱地深松可保持脱盐位置不动,减轻盐碱危害;缺点:不能翻埋有

23、机肥和秸秆残茬,杂草、病菌。七、土壤有效养分系数土壤有效养分系数是无肥区农作物吸收养分量与土壤养分测定值的比值。第五章 土地治理一、土地荒漠化的概念指在干旱、半干旱(包括部分半湿润)地区的脆弱生态条件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砂质荒漠环境的退化。二、荒漠化的分类根据地表形态特征和物质构成,荒漠化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冻融及石漠化;根据其具体表现,可分为土地沙漠化、石漠化、红色荒漠化、黑土退化、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等。三、荒漠化地区的气候特征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为丰富;气候干燥;冷热剧变;风大沙多,风能资源丰

24、富。四、风沙运动的形式当风速大于启动风速时,土壤和沙粒物质随风运动,其运动方式有悬移、跃移、蠕移3种形式。五、土壤抗蚀性土壤抗蚀性是指土壤抵抗外营力对其分散和破坏的能力。六、影响风蚀的因素土壤抗蚀性、降雨、土丘坡度、裸露地块长度、植被覆盖程度等。七、沙丘移动的形式前进式、往复前进式和往复式八、风蚀地区土壤退化的表现土壤流失;土壤质地变化;土壤养分流失;土壤生产力下降;土壤磨蚀。九、荒漠化的防治的原理与途径增大地表粗糙度,降低近地层风速;阻止气流对地面直接作用;提高沙粒起动风速,增大抗蚀能力;改变风沙流蚀积规律。十、荒漠化防治工程荒漠化防治工程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为治理和预防土地荒

25、漠化所采取的各种工程的、生物的、农业的和综合的技术措施与手段。十一、植物治沙的三个基本作用(1)植物固沙作用 植物以其茂密的枝叶和聚积枯落物庇护表层沙粒,降低近地层风速,加速土壤形成过程,提高临界风速值,起到固沙作用。当沙面逐渐稳定以后,便开始了成土过程。(2)植物阻沙作用 增强降低风速,起到阻沙作用;植被阻沙作用大小与覆盖度有关,不同植物固沙和阻沙能力取决于近地层枝叶分布状况。(3)植物改土作用 机械组成发生变化;土体物理性质发生变化;水分性质发生变化;有机质含量增加;氮、磷、钾三要素含量增加;碳酸钙含量增加,pH值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沙层含水率减少。十二、植物治沙物种选择的基本出发点

26、。(1)萌芽快,根系生长迅速而发达;(2)具有旱生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十三、生物固沙的三种形式直接固沙;植苗固沙;扦插固沙。十四、机械沙障机械沙障是采用柴、草、树枝、黏土、卵石、板条等材料,在沙面上设置障碍物,控制风沙流动的方向、速度、结构,改变蚀积状况,统称机械沙障。十五、沙障孔隙度沙障孔隙面积与沙障总面积之比叫做沙障孔隙度。十六、直立式沙障的设置方法选择当地的芨芨草、芦苇、板条、高杆作物等制作材料,将材料基部插入沟底,下部加稍头,两侧培沙,扶正踏实,两侧培沙要高出沙面10cm。十七、高立式活动沙障的设置方法选择木板、铁钉等制作材料,用板做成不透风的沙障,以行列式的为主,高度与高立式沙障近似

27、;可随风向的变化随时移动位置。十八、各种沙障的效果对比高立式沙障 防沙效果好,但易造成流沙堆积,设置后需经常维修。耗料多,费工多;半隐蔽式沙障 格状草沙障的取材方便,施工简便,成本低,固沙效果较好;黏土沙障的成本低,有较强的保水能力,对植物治沙有利,但受地区的限制较大。十九、风力治沙的概念风力治沙是以风的动力为基础,人为地干扰控制风沙的蚀积搬运,因势利导,变害为利的一种治沙方法。二十、风力治沙的技术措施以固促输,断源输沙 用可行的治沙方法固定流沙、切断沙源,使流经防护区的风沙流成为非饱和气流,使积沙被气流带走或以非堆积搬运形式超过防护区,使被保护物免受积沙危害集流输导 集流输导是聚集风力、加大

28、风速、输导防护区的积沙,防止沙埋危害。二十一、水力拉沙的概念水力拉沙是以水为动力,是运用水土流失的基本规律,以水力为动力,通过人为的控制影响流速的各项因子,使水流集成股流,造成水的流速大于土体的抵抗力。同时,水量超出渗透速度,形成径流,水和泥沙顺坡流走;其实质是利用水力定向控制蚀积搬运,达到除害兴利的目的。二十二、水土保持的概念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二十三、流域的概念流域是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二十四、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其中

29、气候因素包括降水、温度、风力,地形因素包括坡度、坡长、坡形,土壤因素包括土壤的透水性、抗蚀性、抗冲性,植被因素主要是植被拦截雨滴、调节地表径流、固持土壤、改良土壤性状、降低风速等;人类因素有消极的破坏植被、不合理利用及开发建设项目等,积极因素有改变微地形、改良土壤性状、改善植被状况等。二十五、植被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1)拦截雨滴 植被通过林冠截留和枯枝落叶截留,在减少雨量的同时,能大大削减降雨的动能,减少溅蚀及集中股流量。(2)调节地表径流 植被中的枯枝落叶层,保护地表,吸收地表径流,增加地表粗糙度,分散、滞缓径流,过滤泥沙。对到达地表的降雨进行再分配。(3)固持土壤 植被的根系像铆钉一样,对

30、土壤起到一定的网络固持作用,大大增加了土壤的稳定性。(4)改良土壤性状 枯枝落叶腐烂可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根系又增加了土壤孔隙度。(5)减低风速,防止风害 植被存在对减低风速,防止风害有积极的作用,但植被不同的结构起到的防护效果,应用的条件是不一样的。二十六、各种挡墙的适用条件 重力型挡墙 可以防止滑坡和崩塌,适用于坡脚较坚固,允许承载力较大,抗滑稳定较好的情况;空心挡墙 若滑动面出露在斜坡上较高位置,而坡脚基底较坚固,这时可采用空心挡墙,即明洞;分级挡墙 若滑动面有几个且滑坡体较薄,可分级支挡。二十七、单位面积梯田土方量计算 田面宽: BH·(ctg ctg );田埂占地宽: BnH

31、·ctg ;田面毛宽: BmH·ctg;地埂底宽: Ddh(1ctg);田面斜宽: LH/sin;田坎高度: HL·sin;耕作田面宽: bBD。1公顷面积土方量:二十八、坝系的主要布设方式上淤下种,淤种结合布设方式;集水面积小、坡面治理较好,洪水来源少的沟道,可由沟口到沟头、自下而上分期打坝方式,当下坝淤满能耕种时,再打上坝拦洪淤地,逐个向上形成坝系。上坝生产,下坝拦淤布设方式;在流域面积较大的沟道,坡面治理差,来水很多,劳力又少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从上到下分期打坝的办法,待上坝淤满利用时,从溢洪道一侧开挖排洪渠,将洪水全部排到下坝拦蓄,再打下坝,滞洪拦淤,由沟头

32、直打到沟口,逐步形成坝系。轮蓄轮种,蓄种结合布设方式;这种布设方式适于不同大小的流域,只要劳力充足,同时可以打几座坝,分段拦洪淤地,待这些坝淤满生产时,再在这坝的上游打坝,作为拦洪坝,形成隔坝拦蓄,所蓄洪水可浇灌下坝。待上坝淤满后,由滞洪改为生产,接着加高下坝,变生产坝为滞洪坝。支沟滞洪,干沟生产的布设方式;在已成坝系的干支沟内,干沟以生产为主,支沟坝以滞洪为主,干支沟各坝应按区间流域面积分组调节,控制洪水,达到拦、蓄、淤、排和生产的目的;支沟坝淤满后,有条件就继续加高,若无条件,就应加强坡面治理,保持较大的滞洪库容,以保证干沟重点坝的安全生产。二十九、造林地的整地造林地的整地是指造林前通过人

33、工措施对造林地的环境条件进行改善,以使其适合林木生长。三十、带状清理与块状清理带状清理是以种植行为中心清除其两侧植被,或将采伐剩余物堆成条状。块状清理是以种植穴为中心清除其四周植被,或将采伐剩余物归拢成堆的清理方式。三十一、播种造林的特点与应用条件优点 有利于形成自然、匀称、完整的根系分布,幼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多棵种苗形成群体,可淘劣留优,技术简单,节约劳力,成本低。缺点 种子发芽要求较好的立地条件,干旱、高温、寒冷、霜冻、风沙、灌木杂草茂盛的地方不易成功,用种量大限制应用范围,易遭受鸟兽危害,抚育费用高。应用条件 种粒比较大、易发芽、种源充足的树种,造林地水分条件较好、杂草少、各种灾害轻

34、的地方,人烟稀少、劳动力缺乏的地区。三十二、植苗造林的特点和应用条件优点 栽植完整的植株,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强;比播种造林方法营造的人工林郁闭早、初期生长快;用种量小;在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的地方造林成功率高。缺点 育苗工序庞杂;起苗时苗木的根系受损伤,要经过缓苗期,且影响成活;造林费工。适用条件 绝大多数树种,特别是珍贵树种;一般立地都可以应用。三十三、人工营造护坡水土保持用材林的配置型式主要乔木树种行与灌木带的水平带状混交 沿坡面等高线,结合水土保持整地措施,先造成灌木带,带间距4-6m,灌木成活后,经第一次平茬,再在带间栽植乔木树种12行,株距2-3m。乔、灌木隔行混交 乔、灌木同时栽

35、植造林,采用乔、灌木行间混交。结合农林间作,乔木或灌木营造纯林。三十四、复合林牧护坡林的配置型式短带状沿等高线配置,每带长1020m,每带由23行灌木组成,带间距46m,水平相邻的带与带间留出缺口,以利牲畜通过;沿等高线均匀灌丛配置,灌丛的株行距约为2×2m或2.5×2.5m,具体的要依据立地条件与灌丛的大小确定;短带状与均匀的灌丛相配合,带间距加大到20m,再在带间均匀配置灌丛;短带与人工播种牧草相结合,沿等高线配置灌木带,上下两带间距加大到2030m,带间播种牧草,以禾本科与豆科牧草为主;在牧场周围的护牧林要以带状或带状沿等高线配置。每带植树23行,宽度56m,防护林带

36、间距离为带宽的810倍,并注意留出牧道缺口。 三十五、根据复合林牧护坡的一般要求,自行合理设计2种复合林牧护坡林的配置型式,并计算栽植灌丛的相应工程量。(要求:清晰说明设计思路和画出设计图;详细列出计算过程)三十六、沟头防蚀林的配置方法集水面积小,来水量小时在沟头修筑涝池,全面造林;集水面积极小时,把沟头集水区修成小块梯田,在梯田上造林;集水区比较大,来水量比较多时,要在沟头修筑一道至数道封沟埂,在埂的周围全面造林;在集水面积大,来水量多时,修数道封沟埂,在垂直水量方向营造密集的灌木林带。三十七、沟沿防蚀林的配置方法在沟沿造深根性灌木树种,靠外侧营造乔灌木混交林带;如果沟坡没有到自然倾斜角时,

37、可以预留崩塌线;靠沟沿35行紧密结构的灌木带,紧靠灌木带营造乔灌异龄、复层混交林。第六章 土地平整工程一、平整土地的一般要求平整后田块内所有各点高程都应比农渠(或毛渠)引水口的水位低;平整后的田面坡度应满足灌水要求,田面纵坡方向应顺着耕作方向和灌水方向,不允许倒坡;应满足一定的平整精度,田面坡度要求均匀一致;平整工作量最小,要求移高填低,就近挖填平衡,运距最短,工效最高;选择机械化施工为主、人工施工为辅的整地方案;平整后的土地应加强田间管理。早灌塌实水,重施有机肥,促进土壤熟化。二、土方量计算的断面法断面法是用一组等距或不等距的互相平行或垂直的断面将拟计算的地形、分解成段,分别计算这些段的体积

38、,再将其各段体积累加,以求得计算对象的总土方量。三、各种土地平整工程量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特点方格网法 地形平缓或台阶宽度较大的地段,在田块平面形状比较方正的情况下,计算精度较高。断面法 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地区,或者挖填深度较大又不规则的地区采用,计算较为方便。散点法 地形虽然有起伏,但变化比较均匀,不太复杂的地形。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测量不受限制,可以根据地形情况,布置测点。四、试用方格网法(20m×20m)计算坡度为1/400、北低南高、东西无倾斜坡地的土地平整工程量需标注各桩点设计高程,并计算指定网格的挖填方量,及其施工零线。(实测各桩点高程已在图中标出需写出计算过程)五、某地土地

39、整理工程方格边长为20×20m,设计纵向比降为1/100,横向比降为1/200。试画出施工零线和计算挖填方总量。(实测各桩点高程已在图中标出需写出计算过程)六、垂直断面法计算土方量的计算步骤。(1)划分断面 根据地形图、竖向设计图或现场测绘图,将要计算的场地划分横断面S1、S2,Sn,划分为垂直等高线。各断面间的间距可以不等,一般为10-20m,在平坦地区可适当大些,但最大不超过50m。(2)绘制断面图形 按比例绘制每个横断面的自然地面和设计地面轮廓线。自然地面轮廓线与设计地面轮廓线之间的面积,即为挖(填)方的断面。(3)计算断面面积 横断面面积计算可按近似图形展开计算。(4)计算土

40、方量 V=(A1+A2)*D/2 其中:A1、A2为相邻断面面积,D为断面间距。七、水平断面法和垂直断面法各自适用范围(1)垂直断面法:适用于地形纵坡较有规律变化地段的土方量计算,或者如带状山体、沟渠、河堤、路。(2)水平断面法:适用于有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小土山丘、洼地土地平整时估算。八、土壤安息角土壤安息角是指松散状态下的土壤颗粒自然滑落而形成的天然斜坡面与地面的夹角。九、土方施工的基本流程研究和审查图纸;查勘施工现场;编制施工方案;消除现场障碍物;设置测量控制网;修建临时设施;配备人员与机具;施工进场。十、机械化平整土地施工工艺(1)定位、放线、抄平、找坡;(2)表土剥离;(3)土方开挖;(

41、4)土方运输(5)土方填筑;(6)填土压实;(7)表土回填控制;(8)堤埂施工。十一、推土机、铲运机与单斗挖掘机各自的适用范围(1)推土机 多用于农田平整和清理,推一类土至四类土;找平表面,场地平整;短距离移挖作填,回填基坑、管沟并压实;开挖深小于1.5m基坑;堆筑高1.5m内的路基、堤坝;配合挖土机从事集中土方、清理场地、修路开道等工作。(2)铲运机 用于铲土、运土、铺土、平整和卸土等工作;对运行道路要求低,适应性强,投入使用准备工作简单;多用于大面积的农田平整、大型基坑的开挖或堤坝与路基的填筑等土方工程。(3)单斗挖掘机 开挖停机面以上一类土至四类土,它与自卸汽车配合,可完成大型干燥基坑或

42、土丘的挖运;也可用于开挖基坑、管沟等有地下水的土层或泥泞的土壤。第七章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一、蓄提水工程蓄提水工程主要是指项目区内或项目区附近有河流通过,利用蓄水设施调蓄河川径流,通过修建塘堰等蓄水工程,对径流进行调节,以解决供需水不相适应的矛盾;主要形式为坝、塘等。二、灌区系统规划布局步骤(1)拟订灌溉设计标准;(2)确定灌溉制度与灌溉用水量;(3)选择灌溉水源与取水方式;(4)灌溉渠系布置;(5)典型田块设计。三、山丘型灌区的灌溉系统设计形式(1)干渠沿等高线布置 多见于分水岭与山溪或河流间的狭长地带渠线长而缓;(2)干渠沿主要分水岭布置 多见于浅丘岗地,比降由地面坡度决定。四、灌水模数灌水

43、模数是单位灌溉面积需要的灌溉净流量。五、地面灌水方法地面灌水方法是使灌溉水通过田间渠沟或管道输入田间,水流呈连续薄水层或细小水流沿田面流动,主要借重力作用兼有毛细管作用下渗湿润土壤的灌水方法,又称重力灌水法。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水闸的设计步骤根据渠系规划,选定闸址位置;根据上下游关系,选定水闸型式;根据设计流量,确定底板高程和宽度;布置闸室和连接段;设计消能结构;进行防渗设计。七、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涵洞的设计步骤根据汇水面积确定涵洞的设计流量;确定涵洞孔径式样及出入口铺砌类型;出入口泄水面标高;涵洞长度计算和涵长调整;涵洞基础设计。八、安徽省平原排灌工程类型区的农用机井设计基本思路(1)基本

44、要求 优先开采浅层地下水;采用节水技术和设备;尽量利用渠灌与井灌结合(2)井型选择 主要取水含水层埋藏深度小于40m,且富水性强,机井出水量较大时,可采用大口井;淮北平原一般选择:内径1.53m,井距150250m,单井灌溉面积23hm2。(3)井群布置 按梅花形或方形布井;地面坡度平缓地区,井位宜居中布设。(4)机井配套 机井动水位埋深大于8m时,宜选用潜水泵或长轴深井泵。 九、涝灾与渍害涝灾是指降雨过多形成旱地积水或水田淹水过深而造成作物减产或失收的灾害;渍害是指因地下水位过高或连续阴雨导致土壤过湿而危害作物正常生长的灾害。十、设计排涝流量设计排涝流量是指排除在某一排涝设计标准下的暴雨产生

45、的地面径流的排水流量。十一、试用暴雨扣损法、平均排除法计算某地区的排涝流量和排涝模数。(已知条件,F总=20km2,其中F水=12km2,F旱=7km2,F沟=1km2;稻田耗水e=4mm/d,稻田滞蓄雨量h田滞=30mm;沟道水面蒸发e0=3mm/d,沟滞蓄雨量h田滞=500mm;排涝标准为日雨量200mm两天排出;前期雨量影响系数=0.6,当地雨量最大初损Im=90mm,前期雨量-净雨深关系常数b=116mm)解:(1)计算净雨深旱田净雨深 =200+0.6×90-116=138(mm)水田净雨深 =200-30-4×2=162(mm)沟道净雨深 =200-500-3&

46、#215;2=-306mm综合净雨深 =(mm)(2)计算Q和q=(m3/s)=(m3/s·km2)十二、地下输水管道系统布置要求与方式要求:力求单位面积管长最短,管线平直;与其他设施相互协调;尽量做到双向分水,力求降低成本。方式:a.树枝状管网 水源位于田块一侧,树枝状管网呈“一”形、“T”形和“L”形;水源位于田块中心,常采用“工”字形和长“一”字形。b.环状管网 水源位于田块一侧、控制面积较大的环状管网布置形式;水源位于田块中心,控制面积约6.710 hm2。c.梯田树枝状管网 布置干管沿地形坡度走向,即干管垂直等高线布置,干管可双向布置支管。支管均沿梯田地块方向,平行等高线布

47、置。d.山丘辐射状管网:干管是扬水压力管道,因此必须垂直等高线布置,以使管线最短;支管平行于等高线布置。同时,因地形起伏,故布置辐射状分支管由支管给水栓供水,并沿山丘脊线垂直等高线走向。第八章 农村道路工程一、农村道路分类田间支道 主要是村庄与村庄之间联系的道路;田间道 联系村庄与田块的道路,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等生产服务的道路;生产路 联系田块、通往田间的道路,为人工田间作业和收货农产品服务。二、农村道路线路设计总原则线路设计要充分考虑各级道路要做好衔接设计,统一协调规划,使各级道路形成系统网络。道路中心线以平直线为主,路长最短,联系简捷;道路坡度、转弯角度等技术指标应符合有关技术

48、要求;应与原地形、村、规划后的田、林、渠、沟等布局相协调,利于田间生产管理;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三、试根据下图所示,计算水田地区农村道路路床、路基、路面体积工程量。第九章 湿地恢复工程一、湿地的狭义和公认的定义狭义定义:湿地是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公认定义: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二、湿地恢复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包括湿地的恢复、湿地改

49、建以及湿地重建。三、湿地恢复工程湿地恢复工程指利用生态学、系统学、工程学的方法实现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使其恢复到较接近于受干扰前状态的工程。四、湿地恢复的原则尊重湿地生态过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借鉴系统自我恢复;考虑系统多重功能;注意湿地过渡地带;以系统功能促恢复;遵循生态工程原理;模拟系统分布格局。五、湿地自然恢复湿地自然恢复是通过恢复自然水文模式(流量、流速、水位季节波动和年际波动等),来恢复湿地的生态过程的方式。六、湿地恢复的流程退化状况调查;确定恢复区域;本底调查;确定恢复目标;使用参照地点;选择恢复方法;实施湿地恢复;湿地恢复监测;恢复长期管理;恢复综合评价。七、湿地恢复技

50、术构成湿地生境恢复技术 包括湿地基底恢复、湿地水状况恢复、湿地土壤恢复;湿地生物恢复技术 物种选育和培植技术、物种引入技术、物种保护技术、种群动态调控技术、种群行为控制技术、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技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 生态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生态系统构建、集成技术。八、湿地水环境恢复的生物拦截技术的方法与措施方法:控制外来污染物主要采取生态拦截系统:包括设置生态沉降池、生态坝、生态隔离带和投放生物制剂等方法。措施:在入水口处安置生物膜,或种植茭白、慈菇、菖蒲、芦苇和睡莲等部分吸收污染物较强的水生植物,建立滨水植物隔离带,通过植物的截留和纳污等功能,建立生态屏障

51、,割断或减少污染源输入。九、湿地水环境恢复的植物净化技术的方法与措施方法:以本土植物为主,也可适当引种本地区其他植物污水中大部分氮。措施:沉水植物净化技术、湿地经济植物净化技术、藻类净化技术。十、表流湿地与潜流湿地各自的优缺点(1)表流湿地:优点 表流湿地系统具有投资少、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等;缺点 占地面积大、负荷小,处理效果易受到气候、植物覆盖度等的影响且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期才能稳定运行。(2)潜流湿地:优点 由于水流在基质表层以下流动,具有保温性能好、处理效果受气候影响小和卫生条件较好等特点;出水水质稳定,不需适应期,占地小;缺点:投资要比表流湿地高,管理和控制相对复杂。第十章 草地恢复

52、工程一、草种选择的基本方法(1)筛选本地种 对现有草地,特别是人工草地,进行调查,获得不同草种生长状况的资料,如生长量、生物量、盖度及适应能力等。通过比较分析,选出不同生境条件下的适生草种。(2)引进外来种 种植或引进不同草种进行对比试验,观察其生长发育状况,筛选出适宜的草种。二、根据地面水分情况如何选择草种干旱、半干旱地区选种旱生草类,其特点是根系发达,抗旱耐干,如沙蒿、冰草等;一般地区选种中生草类,其特点是对水分要求中等,草质较好,如苜蓿、鸭茅等;水域岸边、沟底等低湿地选种湿生草类,其特点是需水量大,不耐干旱,如田菁、芦苇等;水面、浅滩地选种水生草类,其特点是能在静水中生长繁殖,如水浮莲、

53、茭白等。三、根据地面温度情况如何选择草种(1)低温地区选种喜温凉草类,如披碱草等。其特点是耐寒、怕热,高温则停止生长,甚至死亡。(2)高温地区选种喜温热草类,如象草等。其特点是在高温下能生长繁茂,低温下停止生长,甚至死亡。四、根据土壤酸碱度如何选择草种(1)酸性土壤,选种耐酸草类,如百喜草、糖蜜草等;(2)碱性土壤,选种耐碱草类,如芨芨草、芦苇等;(3)中性土壤,选种中性草类,如小冠花等。五、新建草地的经营与管理内容(1)围栏建设与保护 在有散养畜禽的地方建植人工草地时需建设防护设施;所用材料依据当地条件和投资情况可选用砌围墙、土筑围栏、刺丝围墙等。(2)苗期管护 包括破除土表板结、间苗与定苗和中耕与培土。(3)杂草防除 杂草防除的方法有农艺方法和化学方法。(4)越冬管护 生长期间和越冬前后的合理管理,提高牧草越冬率;应尽量在有限栽培条件下促进其成株成长发育,以便使其根部有足够的贮藏营养物质备越冬利用。第十一章 农村整治与建设用地恢复工程一、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对象与目标(1)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 对象:农村居民点的用地规模、内部结构及空间布局的再调整;目标: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及调整土地产权,农村居民点逐步集中、集约,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