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信念、技术感知如何影响师范生TPACK-基于江浙沪七所高等院校的调查研究_第1页
教学信念、技术感知如何影响师范生TPACK-基于江浙沪七所高等院校的调查研究_第2页
教学信念、技术感知如何影响师范生TPACK-基于江浙沪七所高等院校的调查研究_第3页
教学信念、技术感知如何影响师范生TPACK-基于江浙沪七所高等院校的调查研究_第4页
教学信念、技术感知如何影响师范生TPACK-基于江浙沪七所高等院校的调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教学信念、技术感知如何影响师范生tpack基于江浙沪七所高等院校的调查研究    摘要: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未来中小学教师的培育基地,高校在师范生教育培养方面应把握新机遇,有效应对技术挑战。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框架为教师开展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支撑。以教学信念、技术感知与师范生tpack的关系研究为切入口,设计教学信念、技术感知、tpack等方面的测评量表,对已参加过教育实习的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七所高等院校大四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师范生教学信念亟需增强、技术知识及技术感知水平尚

2、待提升;技术感知、教学信念、学科教学法知识与tpack均有相关性,学科教学法知识与tpack的相关性较强;pck对tpack的预测效应较大,教学信念对tpack的预测效应较小;技术感知为教学信念、学科教学法知识分别作用于tpack的中介变量。基于数据分析,提出高校师范生tpack培育策略:积极创设技术感知环境,增强技术的情景化体验;注重技术学习、实践与设施保障,提升师范生技术知识水平;关注学科教学的经验积淀及技术融入,助力师范生tpack的高效生成;推进技术的观念熏陶及案例示范,增强师范生tpack发展信念。关键词:高校,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技术感知,教学信念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3、(一)研究背景2018年4月13日,为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经过多年探索,尽管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已经初步显现,但在一些方面尚存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尚待进一步推进,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待进一步提升1。为此,在人工智能、学习分析、大数据等新技术发展背景下,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极具教育价值与必要性。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普及应用,传统的学科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框架已经无法充分阐释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在p

4、ck的基础上,mishra和koehler在2005年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tpack),阐明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应是学科专门领域知识、教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的融合应用与提升2。tpack是学科知识、教学知识与技术知识互生共存、彼此促进的知识结构,一个成功的教学者除了了解学科内容、教学方法与技术工具外,还需清楚知道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适合什么样的学科内容、了解技术与教学之间存在相互支持和限制的关系、思考如何运用合适的技术工具呈现学科内容,以及依据环境的需求综合考虑学科内容、教学方法和科技支援,设计契合学

5、习需求的教学方案。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在教师tpack影响因素的研究上取得了成果,其中外在因素方面的研究较多(包括职业发展、教师培训以及政策制度等),内在因素方面的研究较少且主要关注自我效能、职业认同两个方面。也有部分学者尝试以在职教师为研究对象,将教师的技术感知(technology perception,tp)、教学信念(teaching beliefs,tb)作为内部因素予以分析与考量,并证明教学信念、技术感知与在职教师tpack间具有相关性3,但对于师范生tpack与教学信念、技术感知间的关系研究极少,教学信念、技术感知如何影响师范生tpack这一议题尚待进一步探究。(二)

6、问题提出基于以上梳理,本研究尝试以教学信念、技术感知为内在影响因素分析的切入点,尝试分析教学信念、技术感知与教师tpack之间的关系。教学信念(tb)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因素所持有的一贯的观点与心理倾向,具有较强的内隐特征4。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学者针对教学信念与教师tpack的关系作出探究与分析。例如thomas等认为,教师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时所作的相关决定,都与教师对该学科内容的把握和技术的信念有密切联系,而非受到技术的功能作用限制5。赵磊磊等指出,pck、教学信念对tpack具有显著的影响效应6。文献梳理发现,目前针对师范生的教学信念与tpack关系的研究极为匮乏。教师的技术感知,一般

7、用来衡量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感知程度,一般涉及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两个方面7。在技术感知研究方面,宋伟等研究表明,教师的技术接受度与tpack存在间接的正向作用8。从以上研究可归纳出,技术感知是影响在职教师tpack的内在因素,但这一结论是否适用于师范生群体,尚待论证。师范生教育是能够为教师队伍提供高质量的后备教师教育的重要阶段,其与在职教师的培育与继续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在职教师tpack研究的相关结论虽不一定适用于师范生tpack培养研究,但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师范生tpack研究的推进提供参照。作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培养中小学优秀教师的中坚阵地,高等院校理应注重师范生tpack能力的发展和

8、培养9。师范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师资的专业,其在促使师范生能够成为一位优秀在职教师具有极为重要的基础导向作用10。鉴于tpack的生成一般离不开具体的教学实践经验,同时这也是tpack框架中对境脉因素(context)的基本要求,因此本研究尝试将已经经历教育实习的大四师范生作为调研对象,探究教学信念、技术感知与tpack间的关系。之所以选择已经经历教育实习的大四师范生作为调研对象,一是大四师范生年级较高,其教学信念、技术感知方面相对成熟和稳定;二是经历教育实习的师范生具有一定程度的教学实践经验。研究设计上,本研究尝试通过问卷调查、回归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探寻师范生的教学信念、技术感知以及tpack

9、诸要素对师范生tpack的影响效应,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师范生tpack能力培养的相关建议和策略。二、问卷设计及施测量表设计上,技术感知的具体测量指标主要参考davis提出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量表11,尝试从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两个方面设计。教学信念的测量量表主要参考kahraman及其团队的做法,将教学信念维度分为“教学技术观”与“技术信念”12,其中“教学与学习观”分量表主要参考woolley及其团队编制的教师信念量表(teacher beliefs survey,简称tbs)13;“技术信念”分量表主要参考teo所编制的技术接受度量表(technology acceptance me

10、asure for preservice teachers,简称tampst)14。tpack的测量题项主要参考schmidt等设计的tpack量表15以及bilici等设计的tpack量表16。在理论推理层面,较多学者认同tpack源于学科教学法知识与技术知识(tk)的融合,并有不少学者对此种理论推理予以了分析与验证17-18。出于研究的科学性和便利性,本研究主要从学科教学法知识(pck)、技术知识(tk)、tpack等三个方面设计tpack框架的测评指标,以避免其他变量干扰。本研究量表所有题项均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每一个量表项目的认可度均采用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的15分五等级积分

11、法,分数越高,表明认同度越高。邀请两位教育领域专家(a教授,教学年资16年;b教授,教学年资14年)及三位资深师范专业教师(c教师,教学年资19年;d教师,教学年资18年;e教师,教学年资12年)进行专家问卷效度审查,就题目的内容是否有题意不清或是否容易造成误解的叙述进行审查。专家审查后认为问卷所有题目内容无重复并予以保留,最后仅针对文字叙述进行部分修改,以提高问卷的内容效度。鉴于江浙沪地区高等教育较为发达,选取江浙沪地区高校师范生进行问卷调研具有区域代表性。而且,本研究选取江浙沪地区120位大四师范生进行问卷预调研,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及修正。修改后的问卷作为正式调查问卷(如表1所示)。正式

12、问卷调研以江浙沪七所高等院校(其中四所为双一流院校,三所为一般院校)已经经历过教育实习的大四师范生为调研对象,涉及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等不同学科专业,共计发放问卷862份,回收问卷859份,有效问卷856份。样本回收之后,本研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与效度分析。采用cronbach's 系数来检验测正式调查问卷的信度,基于spss的信度检验结果为:tp的cronbach's 为0.884,tb的cronbach's 为0.866,tk的cronbach's 为0.837,pck的cronbach's 为0.879,tpack的cronbach's

13、 为0.915,问卷通过了信度检验。接着,利用spss 19.0对问卷项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所得kmo统计量为0.883,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的p值小于0.05,问卷通过了结构效度检验。三、数据分析及讨论(一)师范生教学信念亟需增强、技术知识及感知水平尚待提升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教学信念(tb)、技术感知(tp)、技术知识(tk)、学科教学法知识(pck)的整体均值反映了其因子水平(详见表2),各因子均值统计量的高低排序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学科教学法知识(pck)>技术感知(tp)>技术知识(tk)>教学信念(tb)。单

14、一维度知识方面,教学信念(tb)最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最高。具体来看,在各个观测指标的均值水平上,师范生在tp3、tp5、tk4、tb1、tb2上的均值分别为2.36、2.57、1.69、2.03、1.65,均值水平较低。从改善师范生技术感知的角度,需促使师范生认识到技术对于教学任务完成及课堂教学乐趣提升的积极作用。从提升师范生技术知识水平的角度,需促使师范生养成持续留意新兴技术产品与知识的良好习惯,并及时应对新技术的挑战。从增强师范生教学信念的角度,需促使师范生愿意使用技术进行教学,需引导师范生明确技术对于教学工作效率提升的积极意义。整体来说,尽管师范生教学信念、技术知识

15、及技术感知的均值水平较低,但学科教学法知识(pck)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均值水平较高,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tpack主要源于技术知识与学科教学法知识的融合19,而尽管师范生的技术知识水平较低,但师范生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的水平较高,学科教学法知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水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校在师范生学科教学法知识方面的培养已取得一定成效。基于以上分析,尽管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水平整体较高,但其均值并未超过4(满分为5),因此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高校教师教育体系优化的角度来看,不可一味追求师范生学科教学法知识水平的提升,也应关注师范生技

16、术知识水平的发展,通过增强教学信念和技术感知来促进技术知识与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学习与融合。(二)tp、tb、pck与tpack均有相关性,其中pck与tpack的相关性较强利用积差相关系数计算师范生的教学信念(tb)、技术感知(tp)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各结构因子间的相关关系,其相关性如表3所示。由表可知,技术感知(tp)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学科教学法知识(pck)、教学信念(tb)、技术知识(tk)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243、0.167、0.242和0.421,并且各个相关系数的p值小于0.001,因此,技术感知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教

17、学信念、技术知识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技术知识与教学信念、技术感知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198、0.421,并且各个相关系数的p值小于0.001,因此,技术知识与教学信念、技术感知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教学信念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397、0.502,并且各个相关系数的p值小于0.001,因此,教学信念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学科教学法知识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的相关系数为0.775,并且相关系数的p值小于0.001,因此,学科教学法知识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具有显著的强相关性。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技术感知、教学信念、学科教学

18、法知识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均有相关性,其中学科教学法知识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的相关性较强。由此可知,高校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不仅需要注重师范生学科教学法知识水平的培养,而且需要思考和关注如何培育师范生的技术感知素养以及教学信念。(三)pck对tpack的预测效应较大为了进一步研究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与技术感知(tp)、教学信念(tb)、技术知识(tk)和学科教学法知识(pck)之间的关系,采用回归分析进行检验,尝试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师范生tpack的预测模型,如表4所示。利用spss 19.0软件,将tpack作为因变量,将技术感知、教学信念、技术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作为自变

19、量,通过回归分析方法,获得tpack的预测变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tpack=0.892+0.120×tp+0.384×pck+0.242×tk+0.056×tb。经检验,自变量所对应的容差值满足大于0.1的标准,自变量所对应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值满足小于10的标准,表明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从pck、tb、tk、tp对tpack的预测效应来看,pck对tpack的预测效应较大,其次是tk和tp,tb对tpack的预测效应较小。tb属于情感方面的驱动力,但真正直接改变教师tpack结构主要依赖于其自身的认知基础,师范生tpack结构的变化一般较

20、依赖学科教学法知识以及相应的技术冲击,教学信念可能需作用到认知结构方能对tpack产生影响,而且当前高校师范生培养一般较少注重培育师范生教学信念,这也是前文所述“师范生教学信念亟需增强”的现实原因。(四)tp为tb、pck分别作用于tpack的中介变量近年来,学者们较常使用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效应分析。因此,本文基于bootstrap方法,利用spss的process插件来验证中介模型。以往相关研究并未着重对技术感知、教学信念、学科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与tpack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进行探索与分析,个别学者主要从教师教学信念、技术感知、技术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与tpack间理论关系的角

21、度进行阐述,例如,赵磊磊等指出,教师的教学信念属于一种主体性观念,其可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决策及行为。在技术信念的支撑下,教师通过技术感知形成技术知觉及判断,进而有助于生成教师tpack20。avidov和eshet指出,教师tpack的生成具有情境性,此种情境性与教师的技术感知紧密相关。教师通过技术感知可对教学现场、技术特征和学科内容进行情境化融合,进而促进教师pck结构向tpack结构转变21。基于相关研究,本研究认为,一方面,技术感知可能为师范生教学信念作用于tpack的中介变量,师范生教学信念可能会通过技术感知对师范生tpack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技术感知可能为师范生pck作用于tpac

22、k的中介变量,师范生pck可能会通过技术感知对师范生tpack产生影响。基于以上分析,一方面,将教学信念(tb)设置为自变量,将tpack设置为因变量,将技术感知(tp)设置为中介变量,并将置信区间设置为95%,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得出tpack、技术感知(tp)、教学信念(tb)间的中介效应表(如表5所示)。如表所示,技术感知(tp)为教学信念(tb)作用于tpack的中介变量,且中介效应显著。另一方面,将学科教学法知识(pck)设置为自变量,将tpack设置为因变量,将技术感知(tp)设置为中介变量,并将置信区间设置为95%,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得出tpack、学科教学法知识(pck)、技术感

23、知(tp)间的中介效应表(如表6所示)。如表所示,技术感知(tp)为学科教学法知识(pck)作用于tpack的中介变量,且中介效应显著。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技术感知(tp)对于师范生教学信念(tb)作用于tpack、学科教学法知识(pck)作用于tpack,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中介角色。一方面,本研究的教学信念(tb)较为侧重技术应用方面的教学信念,其涉及“你喜欢使用技术来进行教学”“你认为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可以提升教学工作的效率”“你认为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除使用技术之外,还应考虑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及学生特性”等维度。教学信念(tb)作为一种意识或内在驱动力,其通过技术感知(tp)的方式,促使师

24、范生进行技术采纳、决策、应用及反思,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师范生tpack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学科教学法知识(pck)属于传统型的教师知识,从学科教学法知识(pck)到tpack,离不开技术感知的过程,师范生通过技术感知可推动学科教学法知识与技术知识的融合,进而有助于教师学科教学法知识结构的技术化以及tpack的生成。四、高校师范生tpack的培育策略(一)积极创设技术感知环境,增强技术的情景化体验研究发现,技术感知为教学信念、学科教学法知识分别作用于tpack的中介变量,技术感知对于师范生tpack培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从某种程度来说,师范生tpack能力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高等院校的课程

25、培养体系,也深受师范生的技术感知程度的影响,师范生因技术难易、是否实用或有用放弃技术应用的现象或情形颇为常见22。积极创设技术感知环境,加强技术体验教育能够推动师范生tpack的生成与发展,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高校应注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培训环境的创设,构建有利于师范生技术应用的网络课程培养体系,也可鼓励师范生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或校内技术资源自主发展技术感知能力,增强师范生对于技术应用的正确体验与认知,形成对技术价值、功效和特征的正确辨识,促进师范生在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浸润中有意识地培养技术价值观、技术伦理观以及技术角色观。其二,高校应注重技术沟通氛围的创设,促使师范生在集体沟通与交流

26、的过程中获得技术认知与体验。师范生群体间的技术经验分享,有利于促进师范生更为清晰地认识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短板与优势23。尤其是对于同一专业的师范生而言,其未来所教学科很可能属于同一学科,他们彼此观看与学习对方的信息化教学录像影片,有利于更为有效地分享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心得与想法。其三,注重技术反思氛围的塑造,引导师范生对技术手段或平台的具体应用进行评价与反思。tpack的发展离不开师范生对于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过程的反思。师范生若要提升或精进tpack,需反思以下问题:在何处应用技术有利于学生学习、为何如此进行技术应用有利于学科教学、在何处应用技术容易产生迷思概念或犯错等。技术反思的过程也是师

27、范生技术感知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其有利于教师tpack结构的更新与优化。(二)注重技术学习、实践与设施保障,提升师范生技术知识水平研究发现,师范生技术知识水平尚待提升,技术知识对tpack具有预测效应。注重技术学习、实践与设施保障,提升师范生技术知识水平,既是师范生自身信息素养提升的需要,也是师范生tpack不断精进的基本需要,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利用数字媒体资源及平台,促进师范生对技术知识的理论学习。高校教师教育培养单位可通过网络媒体、线上教学系统、即时通讯软件等方式或平台引导师范生了解新兴技术的特征及发展态势,并不断推送新兴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案例,促使师范生了解与判断何种技术特

28、征适合应用于特定的学科教学环节及内容。其二,关注师范生技术实践,提升师范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高校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可组织师范生参加校内外的教育技术研习、参加信息化教学比赛或是和校内同事切磋,引导师范生通过实践磨练增进技术操作能力,促使师范生在技术实践中习得如何将技术应用与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相配合,以便促使师范生技术知识水平的提升与其tpack发展方向相契合。其三,高校应定期补助信息化发展经费,加大师范生培养单位的技术设施建设。若师范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无适当的软硬件设施可使用,则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技术学习的挫败感24。因此,高校应及时更新及补充新兴技术资源,注重引进有关新兴信息技术的经典教材及

29、网络课程资源,多为师范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并及时开展相应的技术宣讲课,深化师范生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认识与理解。(三)关注学科教学的经验积淀及技术融入,助力师范生tpack的高效生成研究发现,学科教学法知识对tpack的预测效应较大,学科教学法知识与tpack的相关性较强。而且,师范生学科教学法知识是其tpack生成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感知为学科教学法知识作用于tpack的中介变量。由此可知,应关注学科教学的经验积淀及技术融入,以便助力师范生tpack的高效生成,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高校教师培养机构要特别专注于师范生学科教学法知识的课程教学,并且不宜孤立地推动师范生对

30、于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应注重结合技术这一变量进行衔接型教学。技术感知这种中介变量会将师范生所具有的学科教学法知识与技术知识在学科教学环境中进行有效衔接。可在传授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师范生对技术进行选择、应用及改进,尝试实现学科教学的“技术化”,进而有助于师范生tpack的不断生成。其二,高校教师教育机构要为师范生提供接触不同中小学校课堂教学实践的机会,在学科教学实践中,使师范生在校学习的学科教学理论应用于具体的课堂情境。目前,师范生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培养在与中小学学校对接方面尚待进一步加强25,可尝试推动师范生通过与一线教师“多元化”交流提高师范生对学科教学工作的自我信心以及对学

31、科环境的入职准备,也有利于促使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根据学科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及方法。其三,可尝试利用新兴的智能培训平台或方式,推动师范生学科教学的在线演练、评价与改进。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的发展,为师范生学科教学法知识的情境化培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空间。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及在线教学训练平台,一方面有利于师范生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及时巩固,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师范生通过在线训练平台不断演练针对学科教学特点、要求及目标选择所需要的技术方式,进而有助于师范生tpack水平的提升。(四)推进技术的观念熏陶及案例示范,增强师范生tpack发展信念研究发现,师范生教学信念可通过技术感知对tpac

32、k产生影响,注重教学信念与技术感知的连接尤为关键。由此可知,推进技术的观念熏陶及案例示范,增强师范生tpack发展信念,对于师范生tpack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教师的教学信念是教师长期形成的观念,具有很强的内隐性,这种信念直接决定其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并最终影响教学效果。想要改变教师的教学信念并不容易,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实施全面、长期的指引和影响,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具体来说,推动技术观念教育,树立师范生tpack发展信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加强正确技术观的教育培养,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前提下,高校可引导师范生通过集体沟通与交流促进自身tpack信念的培育。师范生教学信念的改

33、变主要靠不断审视、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更正和自我激励,并不断完善自己。但有些劣性的教学信念不易被师范生自身发现,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影响与作用,促使师范生通过协作与沟通发现自身教学信念出现的问题,发现先前技术方式认知方面的缺陷与不足,进而有助于树立正确的tpack发展观。其二,注重优质技术应用案例的示范教育,推动师范生逐步认识到tpack的教学功用及价值。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师范生观摩优秀教师教学的办法,间接影响师范生技术观念的形成与改善,促进师范生意识到tpack在教学实践中的实质内涵及教育表现。若师范生通过范例示范感受到其他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技术手段的巧妙及成功之处,则有助于通过教育熏陶的方

34、式促进师范生真正在内心认可应用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价值意义。如此以来,师范生将可能不断反思自身技术应用观念及方式是否得当,进而有利于师范生不断明确自身tpack的发展方向。五、结语与展望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这一框架为教师开展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支撑。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是我国中小学校教师的主要来源,提升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信息化时代师范教育的重要任务。以往研究对师范生教学信念、技术感知与tpack的关系研究较少,本研究以不同学科专业的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以期深入了解师范生tpack的现状水平,尤其是尝试探索教学信念与技术感知等变量对师范

35、生tpack的影响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创新性。但不同学科师范生tpack与教学信念、技术感知等变量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探索。总体来说,高等院校理应在寻求tpack与其他变量关系的基础上,合理变革师范生教育培养体系,变革原有的传统培养方式,使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适应新技术的要求及挑战,促使师范生所学的tpack知识尽早转化为tpack能力,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具体应用。鉴于学科自身所具备的特殊性(诸如学科强调情境化迁移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师范生的tpack必定具有特殊的情境特点,如何针对这些特点来设计、开发和实施基于学科的师范生tpack培养方案是至关重要的。高等院校需将新

36、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运用到师范生培养中,并致力于实现从以“理论知识灌输”为典型特征的传统培养模式向以“多感知、强信念、反思型”为典型特征的培养模式的有效转变,从而使师范生tpack的培养不仅关注tpack知识的培养,而且注重tpack经验与能力的提升,促使师范生由教学新手向tpack专家逐步转变。从某种程度而言,基于技术感知的师范生tpack培养方案的设计、基于教学信念的师范生tpack生成机制研究或许是未来不同学科师范生tpack培养研究中不可忽视的突破点和制高点。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eb/ol.(2018-04-18)2019-10-18. 2wah le

37、e kean. developing in-service esl teachers' tpack to teach in the 21st centuryj. advanced science letters,2018,24(1):230-232.3rosenberg joshua m,koehler matthew j. context and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a systematic reviewj.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

38、015,108(6):1017-1054.4张莹,张秀琦,刘东芝.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学信念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1(8):110-113.5thomas c hammond,meghan mcglinn manfra. giving,prompting,making:aligning technology and pedagogy within tpack for social studies instructionj. contemporary issues in technology & teacher education,2009(9):160-185.6

39、赵磊磊,李玥泓,谢鉴知.地方高校信息技术师范生tpack:影响因素及建构策略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03):29-36.7王斐,傅钢善.教师技术感知对电子书包使用意向的影响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12):36-41.8宋伟,孙众.数字教材环境下小学教师tpack与自我效能感、技术接受度的关系一项结构方程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4(9):39-46.9董艳,桑国元,蔡敬新.师范生tpack知识的实证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4(03):38-45.10高敬.教育实习对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幼有所育”政策背景下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9(8):58-66.1

40、1davis f d. 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mis quarterly,1989,13(3):319-342.12kahraman sakip,yilmaz zeynel,bayrak ramis,et al. investigation of pre-service science teachers' self-efficacy beliefs of science teaching. procedia-social and

41、 behavioral science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36):501-505.13woolley s l,benjamin w j j,woolley a w. construct validity of a self-report measure of teacher beliefs related to constructivist and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j.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2004,58(1):121-136.14teo t. validat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easure for pre-service teachers(tampst)on a malaysian sample:a cross-cultural study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