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安徽省宿州市灰古镇灰古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安徽省宿州市灰古镇灰古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年安徽省宿州市灰古镇灰古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垃圾人谢初勤老余的老家在贵州山区,因为看着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老余才会举家来到沿海讨生计。说是举家,也就他夫妇俩,加上一个年刚五岁的小儿子。其实,老余只不过就四十出头,只是长年在地里干活,身上的“水气”早叫干渴的土地给吸完了,人,也就显得黑瘦。老余到了这个地方,连续找了几家厂,可是,人家刚跟他打个照面,就皱起眉头朝他直挥手。后来,老余就带着老婆、儿子,踏着他那辆只剩下三个轮胎和一只后架的车子,到处捡拾破烂。有一次,一家人捡了满满一车东西,老余在高兴之余,还唱起了

2、小曲。当然,老余一高兴,老婆和儿子也跟着乐呵呵。这时,他们一家听到了头顶一阵巨大的轰鸣声。儿子最先抬头一看,哦,好大的一个东西,银白银白的,两只翅膀大得像那些工厂的大门!那时,一家人都给眼前这种景象震住了,呆呆地盯着那个大东西远远地歇在一大片空阔的水泥地上。那是一只大鸟。儿子惊骇之余,半天才说出话来。不。那是飞机。老余纠正着儿子的说法。那是一种只在天上飞翔的机器,所以叫作飞机。那,飞机是用什么做的?儿子又问。铁。用铁做的。老余肯定地说。儿子听了,点点头,大声说,是不是用我们这种铁做的?说着,他把三轮车壁的铁皮打得咣咣响。望着儿子这种天真执着的样子,老余开心地笑着。这小子,就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经

3、过了这一次,以后,每回路过这里,儿子总是会叫他停一停,后来,不用儿子提醒,老余到这儿都会让车子停一会儿。当然,每一回,儿子看了飞机,都会问出一些问题,比如说飞机为什么能飞,比如说飞机是吃什么长这么大的等等。对于儿子的问题,老余能答则答,有一些自己实在不懂的,他也能编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老余就是喜欢儿子这副样子,儿子能够这样问他,说明这小家伙聪明嘛,爱动脑筋嘛。因此,儿子在问他话的时候,老余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原来是充满阳光,充满希望的。老余对儿子是满怀信心的,他的下一代,一定能活出个人样,而不是像他这样低三下四地去看人眼色,捡破烂收垃圾。过了年,他就把儿子送进了当地一家幼儿园。可是,没几天,儿子

4、就吵着说他不去幼儿园了,一打听,老余才知道带孩子的老师都是讲本地话。儿子在那里边,听不懂,玩不成,简直就是在受罪。不读就不读吧。老余心里想,再过一两年吧!再过一两年就把他送回家乡念小学。一定有一次,老余一家路过飞机场时,正赶上飞机起飞,儿子高兴得欢蹦乱跳,一双小脚把三轮车板踏得咣咣响。飞机过后,儿子还呆呆地盯着那个方向。老余唤了儿子一声。儿子这时转过头来,大声地对老余说,爸爸,我长大了,也要开飞机!说着,儿子就张开双臂,做出了一个飞机的样子。老余一愣,随即兴奋了,他呵呵地笑着:行啊,小子!有志气!开飞机呢。那老爸就等着享福。儿子又说,等我开上了飞机,我就带着你和阿妈两人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一个

5、没有人捡破烂的地方,我们可以用飞机拉很多很多的破烂回来,爸爸就不用再和那些人争了。儿子得意扬扬地说完,以为老爸总是要像平时一样夸奖他两句。谁知,老余一听,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一会儿,突然高高地扬起手掌,“啪”地给那小子的屁股来上重重的一下!儿子没提防挨了这么一下子,他眼巴巴地望着车上的爸爸,就像看着一个陌生人一样,委屈地哭了起来。他的哭声在空旷无人的大路上传得很远,很亮老余的老婆坐在车上,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看看那个,她还搞不懂他们爷儿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选自2011中国微型小说年选,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 题目垃圾人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

6、也表现出了这个沿海城市本地居民对像老余这一类人的态度,深刻揭示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不受尊重的社会现象。b. “哦,好大的一个东西,银白银白的,两只翅膀大得像那些工厂的大门”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老余一家对都市生活的向往。c. 老余的儿子天真可爱,聪明好学,他开飞机拉破烂的理想真实而感人地表现出一个五岁的孩子对父母的爱。但老余不仅不理解他的理想,还强制改变他的理想。d. 本篇语言质朴生动,多用短句,充满生活气息,如“行啊,小子!有志气!开飞机呢”,运用短句,既生动地写出了老余的兴奋之情,又贴合人物身份。5. 老余听了儿子的理想后,为什么先是“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一会儿”,“又

7、给那小子的屁股来上重重的一下”?试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 小说以飞机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4. d    5. 儿子是老余生活的希望。他希望儿子能活出个样,而不是像他这样低三下四地去捡破烂收垃圾;儿子开飞机拉破烂的理想,其实是延续老余现在的生活,这与老余对儿子的期望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所以老余一听,“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一会儿”反映了老余内心的矛盾与无助,“重重的一下”则体现了老余内心的不甘。    6. 飞机是行文的线索,可以使故事的情节更加集中紧凑。飞机是理想的寄托,与老余一家的生活形成巨

8、大反差,给老余一家带来了希望。飞机是城市文明、富足生活的象征,儿子开飞机捡垃圾的理想,使老余的生活希望破灭,深化了主题。【4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项,“深刻揭示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不受尊重的社会现象”非小说主旨,选项对小说的主旨理解有偏差,本文主要是说社会底层劳动人民对生活的追求。b项,“形象地写出了老余一家对都市生活的向往”理解有误。“儿子最先抬头一看,哦,好大的一个东西,银白银白的,两只翅膀大得像那些工厂的大门”,这是儿子对飞机的印象,写出儿子初次

9、见到飞机的震惊。c项,“还强制改变他的理想”无中生有,文中只写了老余听得到儿子理想时的反应,但并没有说强制儿子改变理想。【5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老余听了儿子的理想后,为什么先是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一会儿,又给那小子的屁股来上重重的一下”,这是一道理解语句内涵概括文本信息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目,要到文中找出题干中的引文,结合上下文理解。“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是神态描写,“又给那小子的屁股来上重重的一下”是动作描写,可见本题主要是对情感的分析。从上文来看,“老余就是喜欢儿子这副样子,儿子能够这样问他,说明这小家伙聪明嘛,爱动脑筋嘛。因此,儿子在问他话的时候,老余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原来

10、是充满阳光,充满希望的。老余对儿子是满怀信心的,他的下一代,一定能活出个人样,而不是像他这样低三下四地去看人眼色,捡破烂收垃圾”,由这些内容可知,老余对自己的儿子是充满希望的,想要让儿子“活出个人样,而不是像他这样低三下四地去看人眼色,捡破烂收垃圾”,而儿子却说“等我开上了飞机,我就带着你和阿妈两人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一个没有人捡破烂的地方,我们可以用飞机拉很多很多的破烂回来,爸爸就不用再和那些人争了”,儿子开飞机拉破烂的理想其实与老余现在的生活一样,还是“捡破烂”,这和上文老余对儿子的期望有了落差,所以老余“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从脸色到动作,作者用了 “一会儿”,这说明老余的内心出现挣

11、扎,而最终“给那小子的屁股来上重重的一下”,可见老余对于儿子的“理想”还是不甘心的。考生结合这些内容答题即可。【6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飞机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这既是考查物象的作用,也是考查作者组织材料的用意,要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分析以“飞机”为中心的好处,主要结合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首先到文中圈出写“飞机”的内容,如一开始见到飞机,儿子的反应是“哦,好大的一个东西,银白银白的,两只翅膀大得像那些工厂的大门”,儿子认识了飞机;后来每次经过,儿子要求“停一停”,而且“每一回,儿子看了飞机,都会问出一些问题”,

12、这让老余很高兴,因为这让他在儿子身上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后来见到飞机,儿子说出自己的理想,“等我开上了飞机,我就带着你和阿妈两人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一个没有人捡破烂的地方,我们可以用飞机拉很多很多的破烂回来,爸爸就不用再和那些人争了”,这让老余“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又给那小子的屁股来上重重的一下”,找出这些内容可以发现,“飞机”贯穿全文,由“飞机”带来生活的希望,到儿子的“飞机梦”让老余的希望破灭,“飞机”是文章的行文线索;从文中来看,“飞机”可以是说是老余理想的寄托,儿子对飞机的兴趣让老余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同时“飞机”也是城市文明的象征,而最后儿子的理想让老余的希望破灭,可以说以飞机为中

13、心叙事写人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点睛】理解句子的含义时要注意表层和深层之分。把语句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如本题儿子开飞机拉破烂的理想,其实是延续老余现在的生活,这与老余对儿子的期望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所以老余一听,“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2. 实

14、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追随我心并不很久的以前,也就在1979年到1980年间,在哥伦比亚大学,两个政治科学系大一的新生,在课堂上总是没精打采。其中一个是来自台湾的华裔,喜欢窝在教室左后方的一隅,听得无趣,索性呼呼大睡。这个男孩叫李开复,此君并非厌学,而是对政治科学越来越不感兴趣。蹉跎到大二下学期,他终于决定快刀斩乱麻转系,改学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兴趣是什么?兴趣就意味着天赋。李开复在计算机系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两年后毕业,成绩居全系之首。这样的学生用不着按部就班。在教授的推荐下,李开复进入在计算机领域独领风骚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直接攻读博士。计算机学

15、院的院长找他谈话,劈头就问:“读博士的目的是什么?” 李开复大声答:“我从大学带走的将是一篇改变世界的、顶尖的博士论文。”院长予以纠正,说:“你从这儿带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一篇论文,而是你分析、思考的能力,研究、发现真理的经验,以及科学家的胸怀。这样,当你有一天改变研究方向,依然可以在任何一个新的领域出类拔萃。”李开复选定语音识别为攻读方向,经过一年“热恋”,他发现专家系统其冷如冰,远不如统计学有情有义。李开复决心“移情别恋”。他担心导师发怒,谁知得到的回答竟是:“开复,你对专家系统和统计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但我可以支持你用统计的方法去做,因为我相信科学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们都是平等的。而

16、且,我更相信一个富有激情的人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李开复从导师的大度悟到科学的真谛,他全力以赴,放手一搏。3年过去了,李开复的研究成果及博士论文,引发了那年语音世界最大的冲击波。26岁的李开复功成名就,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天之骄子,有尊严,有地位,有课题,有经费,出任大公司顾问,飞赴各地讲学,包括去他的祖籍之邦、魂之所系的祖国大陆。“让世界因你而不同!”这是李开复埋在心底多年的梦想。1990年,苹果公司的一个邀请电话让李开复开始审视自己:“开复,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还是想真正地改变世界?”面对苹果公司的召唤,李开复旋即做出回应,走出象牙塔,加盟

17、“改变世界”的大军。在苹果公司,李开复感受到了从纸上谈兵转入实战的无穷乐趣。1995年,33岁的李开复出任苹果公司的副总裁。但是他仍然不满足,依然要跳槽,因为硅谷的另一家公司sgi发出了更有诱惑力的邀请“你想做什么,然后我们根据你的兴趣对公司进行改组。”不是他们缺什么人才,让你去填补,而是诚恳地询问你需要什么平台,以便为你量身搭建。这样的机遇,李开复岂能错过!双方一拍即合,1996年7月,李开复跳槽去了sgi。李开复奉行“自己设计自己”的人生信条,怎奈sgi是一家硬件公司,开复的长处却在软件开发,这就等于在篮球场上跑马,任是赤兔、骅骝,也撒不开四蹄。日复一日,李开复萌生去意。对于下一个选择,他

18、立下两条标准:一是做软件,二是去中国。机会来了。其实机会无处不在,就看你有没有做好准备。彼时,比尔·盖茨创立的微软王国要把触角伸向中国,李开复成为它的不二人选。时间:1998年金秋;职务: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在中国市场的开拓,值得写部书来描述,那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创新理念、绝对领先的科学技术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微软只是起用了一个人,就开拓了中国市场;李开复只是“追随我心”,就一跃成为微软王国的副总裁。在你我想来,这该是李开复的最后一站。在微软占据高位,与比尔·盖茨亲密共事,坐拥财富和风光,“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人生至此,夫复何求?李开复不这么想,他后来回忆

19、:“我如同一部庞大机器上的零件,在中规中矩、没有任何发挥空间的环境下运行着。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被替换的光鲜零件。那种价值的缺失感以及精神上的落寞占据了我的内心。”微软既然已无成长空间,那就走吧!到哪儿去?他相中了google。但他清醒地意识到,管理更多的人马,不是自己的所爱,他渴望从无到有的创新,而不是经营一个巨无霸。于是,在2009年9月,李开复又一次选择潇洒地离去。向总部递交辞呈之际,google高管艾伦·尤斯塔斯试图用更优厚的条件予以挽留。李开复真诚地说:“我的人生还有一个缺憾没有实现,现在得去弥补。我可能创办一家创新工场,和中国青年一起创造新的技术奇迹。”如今,李开复正在

20、按照他本人的意愿,在神州大地进行“创新工场”试验。他会成功吗?我想这是毫无疑问的,也是次要又次要的,那么,最主要的一点是什么呢?诚如他自己所言:“人生在世时间非常短,如果你总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那么一生过去了,你留下来的只有悔恨,只有懊恼。”“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撷取李开复从求学到追求事业过程中的典型事迹,结构严谨,首尾呼应,让我们看到了李开复不平凡的人生历程。b. 对政治科学不感兴趣的李开复到

21、大二下学期终于决定转系,大学前两年的时光浪费不少,这让他内心充满了痛苦。c从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与李开复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开复对读博士目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d大学象牙塔内的研究只是纸上谈兵,毫无乐趣,这是李开复加盟苹果公司的原因之一;实战的无穷乐趣,让李开复在苹果公司的地位大幅度提升。e文中“赤兔”、“骅骝”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李开复作为软件方面的专家在sgi无法施展的窘境,“自己设计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2)文章中李开复的哪些人生历程体现了他“追随我心”的追求?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6分)     

22、60;                                                 

23、60;                                                  &#

24、160;                                                 &#

25、160;                                                   

26、                                (3)文章最后两段引用了李开复的话,请简要概括引用这些话的作用?(6分)            

27、                                                  

28、                                                   

29、;                                                  

30、0;                                                 

31、0;                          (4)李开复曾说:“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或者是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

32、160;                                                 &#

33、160;                                                   

34、                                                  

35、                                                  

36、                         参考答案:(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a项,错在首尾呼应。b项,“内心充满痛苦”属于无中生有。d项,错在“毫无乐趣”,文中只说“在苹果公司,李开复感受到了从纸上谈兵转入实战的无穷乐趣”但不等于说“象牙塔内的研究毫无乐趣”)(2)大学期间,跳出自己不感兴趣的政治科学,转到计算机系

37、,毕业成绩全系之冠;攻读博士期间,从语音学转到统计学,引发了该领域的震动;接受苹果公司的召唤,走出象牙塔,不再纸上谈兵;为了设计自己,从苹果公司调到sgi公司;为了顺随自己的长处和心意,又先后跳槽到微软和google任高管;如今,潇洒地离开google,在中国进行“创新工场”的试验。(每点1分,共6分)(3)引用李开复的话突出了他的创新意识和追随自心,不断追求的生命意义;引用传主的话使作者对李开复的评价更真实可信;在结尾引用这些话,深化了本文的主题。(每点2分,共6分)(4)人生有些东西是应该放弃的,所以不要固执盲目地坚持;人生有些东西是应该坚持的,所以不要轻易地放弃。(2分)李开复对自己不感

38、兴趣的政治学科没有坚持,对备受冷落的计算机领域的语音学没有坚持,对苹果、微软、sgi和google的高职位没有坚持,他的人生一直是不断改变的过程,所以他是没有遗憾的。(3分)李开复一直坚持“自己设计自己”的人生信条,一直坚持“追随本心”的人生理念,一直坚持创新的意识,且从没有放弃这些坚持,即使是在人生的辉煌时期,所以他的人生是值得尊敬的,没有遗憾的。(3分)略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挂历上的数字许心龙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八月酷暑的热风中,一浪高过一浪地传播,连县电视台的新闻也当作头条播出。十年后,偏僻的小县城又出了个清华大学学生!要知道,上清华,考北大,县政府都纳入了政府年度工作

39、目标。越偏僻,越贫穷,人才越弥足珍贵,县长听了教育局局长的汇报后,笑吟吟地说,好啊,十年磨一剑!教育局局长说,这个学生叫方伟,是个留守孩子,跟着他奶奶生活。啊?县长很意外,思忖道,这么多吃不愁穿不愁的城里学生,都没考上,他教育局局长忙说,嗯,我觉得这孩子肯定有不同于他人的地方,我这就安排人调研一下。县长说,好好总结,多出人才!于是,我接到了这个调研任务。在一高校校长的陪同下,我来到了城郊的一个小区。我搭眼一望这个小区,既没有绿化,也没有停车位,就判断这应是目前县城最次的生活小区了。学生方伟就住在这个小区的一个二楼单元里。盛夏的阳光就是毒辣,从车上到方伟家,不足 50 米,我们的 t恤衫很快就湿

40、透了。敲开门,果然是方伟的奶奶在家。屋里比外面还闷热,原来没开空调。我扫视一周,也没发现有空调。这时,奶奶打开了吊扇。吊扇呼呼地旋转了起来。风虽然是热风,可也感到了风吹的爽意。奶奶看到我俩热的狼狈样,不好意思地笑着说,习惯了,也没感到有多热。我分明看到,她多皱的脸上细汗一层,一旁的旧式黄布沙发上,放着一把蒲扇。我心里说,这么个小居室,安装一台 1. 5 匹的空调就足够了。我问奶奶高寿,奶奶笑说,啥高寿?过了年虚岁就七十了!真不像!我和校长异口同声道。老奶奶精神矍铄,面色红润,腰板硬朗。奶奶弄明白我们的来意后,说,方伟这孩子出去找同学去了。她望望校长,又看看我,不再言语,从沙发上站起来,转身进了

41、里屋。我和校长面面相觑,感到莫名其妙。吊扇仍呼呼地傻转着。奶奶拿出了一个有些发黄的纸筒。奶奶拍拍纸筒说,要说对孩子的教育,实话实说,我觉得就在这里了。她解开系绳,原来是七八份大张挂历。奶奶说,这是我和孙子方伟进城后,每年的挂历,我都还留着。我猛然发现,挂历的每月甚至每日的数字上边和下边,几乎都有歪歪扭扭的手写数字,颜色不同,有铅笔的,有水笔的。我很惊讶,问,这是咋回事呀,写那么多数字?奶奶笑着抽出一张,盯了一会儿,说,这张鸡年挂历,是方伟从乡下转学到二实小,读四年级那一年的挂历上边的。这一天一天的手写数字,是我开三轮车每天挣的钱数,你看这天拉 46 块,下边这天拉 29 块,还有拉 13 块的

42、。奶奶说着说着幸福地笑了。他爸妈不在家,我伺候孙子,也就是吃饭洗衣,闲得慌,就干起了三轮车的活计,挣个买菜的钱吧。哦,奶奶真有心!奶奶接着说,下边这稀稀落落的手写数字,是孙子的学习成绩。他写他的,我记我的。你看四月的这天他考了 83分,五月的这天,96 分,进步了;也有退步的时候,你看这天的就 73 分,我记得那几天方伟感冒了。奶奶向上推推圆圆的老花镜,一张一张的都让我们过过目。她展示的,宛如她心爱的宝贝。上边的数字几乎天天有,也有空白的。奶奶说,那天肯定有脱不开身的事,要不就是头疼脑热了。下边的数字稀少些,那是因为考试次数毕竟少。看着看着,我恍然觉得,那上边的一溜数字,仿佛朝着下边的几个数字

43、招手呢;那下边的数字探头探脑,调皮地说,哼,看我超过你!奶奶抬手指指南墙壁,说,这是今年的挂历。上边就这几天有我的数字,其他都没了,年龄大了,开不了三轮车了。下边这些都是方伟的,他养成习惯,每次考试罢,就往上边记成绩,还时常前后比比,好像知道了咋努力奶奶突然提高声音说,你俩再看看,我和孙子的这些数字,有啥变化没有?逐一审视摊开的不同颜色的挂历,果然发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奶奶的数字,越来越小,小到 5 了;而孙子的数字,越来越大了,都大到 269 了。奶奶有些兴奋地说,这个孬孙,口口声声说跟我竞赛,呵呵,终把我这老婆子竞赛老喽!好一个挂历上的数字竞赛!我不禁握住奶奶肉少皮多的手,心脏咚咚地

44、直跳,竟一句话也说不上来了。一股向上的力量一阵阵地冲击我的心扉。校长也趋步上前,一下握住了奶奶的另一只手。(选自小说选刊)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开头通过县长与教育局长的对话,突出了学生方伟勤奋努力成绩优秀的形象,但也暴露了该县城教育质量还存在较大的问题,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b. 以学生是否考取清华北大来衡量教育水平,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折射出了这个时代严重的功利性。c. 写奶奶不怕热因而不开风扇与“我”的狼狈样对比,重点突出奶奶虽然年纪大了,但仍然身体健康,体力充沛。d. 小说

45、中通过写奶奶和方伟用挂历来进行数字竞赛的故事,将奶奶多年来的生活状况和教育手段展露出来,深化了作者关于教育的思考及对功利化教育的批评。e. “好一个挂历上的数字竞赛” 可以理解为一声喝彩,是对方伟逐步成长认识到奶奶的良苦用心,心疼奶奶的艰辛从而发愤学习,成绩越来越优秀的肯定与赞扬。5. 小说中没有出场的方伟同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 “苦难是滋养人的一股动力”,有人认为这也是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之一,你是否赞成?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理由。参考答案:4. be    5. 勤奋好学、孝顺懂事、好胜心强。    6. 答案一、苦难的确

46、有激发人改变命运的力量。小说塑造了一个在苦难中逐渐成长并考上清华大学的留守孩子方伟,证明了这个主题的合理性。或者,因为贫穷,奶奶才会去踩三轮车,才有了让方伟日益成长的挂历上的数字竞赛,这也证明了苦难的力量。从社会环境看,十年才考上一个清华大学,而且连县长都感慨“吃不愁穿不愁的城里学生,都没考上”,这在强化家境的贫穷给了方伟成长的动力。答案二不同意 ,苦难与方伟考上清华大学没有必然关系,不能美化苦难。  小说的主人公不是方伟,而是奶奶,所以小说主要应该重在表现奶奶的优秀品格和对方伟的教育方式。奶奶和方伟的数字竞赛是主要情节,主旨应该是赞美奶奶的教育手段对方伟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苦难

47、并非方伟成长的最直接原因。从社会环境看,县里贫穷的孩子很多,但十年才考一个,而且小说中的“方伟从乡下转学到二实小”明显是在强调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的重要性,苦难的意义不应该是主旨。4. 试题分析:a. 小说开头通过县长与教育局长的对话,突出了学生方伟勤奋努力成绩优秀的形象,但也暴露了该县城教育质量还存在较大的问题,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素质教育存在较大问题无中生有。c. 写奶奶不怕热因而不开风扇与“我”的狼狈样对比,重点突出奶奶虽然年纪大了,但仍然身体健康,体力充沛。突出奶奶节俭或家里贫。d. 小说中通过写奶奶和方伟用挂历来进行数字竞赛的故事,将奶奶多年来的生活状况和教育手段展露出来,

48、深化了作者关于教育的思考及对功利化教育的批评。并没有对功利教育的批评。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此题的选项重在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5. 试题分析:人

49、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方伟同学的性格特点是勤奋好学、孝顺懂事、好胜心强。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主题探究类试题,考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本题可以从同意的角度作答为,苦难的确有激发人改变命运的力量。小说塑造了一个在苦难中逐渐成长并考上清华大学的留守孩子方伟,证明了这个主题的合理性。或者,因为贫穷,奶奶

50、才会去踩三轮车,才有了让方伟日益成长的挂历上的数字竞赛,这也证明了苦难的力量。从社会环境看,十年才考上一个清华大学,而且连县长都感慨“吃不愁穿不愁的城里学生,都没考上”,这在强化家境的贫穷给了方伟成长的动力。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文言语段阅读,回答1012题。(9分)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

51、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52、0;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          &#

53、160;       (选自欧阳修原弊)10.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数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54、0;    畜:牲畜c.农者,天下之本也              本:根本d.则相与笑之曰:鄙              鄙:见识浅薄1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55、60;                        a.斧斤以时入山林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56、160;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c.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            窃为大王不取也 d.古之为政者   &

57、#160;                佯狂不知所之者12.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指出“王道”的根本措施是:不违农时,进行养民,要注意保护资源,“使民养生丧死无憾”。b.孟子抓住梁惠王渴望民众拥戴的心理进行诱导,采用排比的手法,给他描绘出了“

58、仁政”之后百姓安居富裕的景象,促使他实行仁政。c.欧阳修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d.欧阳修指出父母官懂得致力于农业生产而不懂得节约费用来爱护农民,这是其实也是没有清楚致力于农业生产的方法的表现。古诗文翻译理解(28分)13.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3分)                     

59、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       &#

60、160;                                                 &#

61、160;     (3)民无遗力,国不过费。(3分)                                          &#

62、160;                    参考答案:10b蓄是动词解释为“蓄养”11b两个“而”都作连词表转折,解释为“但是”;a.第一个“以”是介词解释为“在”,第二个“以”是连词表目的“来”;c.第一个“为”动词,解释为“治理”,第二个“为”是介词,解释为“替”;d.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第二个“之”是动词“到”12. a,“王道之始”孟子认为这只是王道的开始而不是根本。 1

63、3.翻译:(1)按一定的季节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完。(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反复地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讲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在路上背负或顶着重物行走了。(谨:认真;申:反复,再三;状语后置句;句意;各1分)(3)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气力,国家不过分浪费。参考翻译: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订统治措施的起源。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曾敢轻视疏忽,但现在做官吏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只是整理户口文书、听案断案罢了。听见有人说起农业之事,就相互笑他说:(这是)低贱的事情。他们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没有弄清统治措施的根本啊。懂

64、得致力于农业生产而不懂得节约用度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尽到致力于弄清农业生产的办法啊。     古代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和百姓相互移用来互相补充。处于下位的百姓尽力并且勤勉,处于上位的统治者使用物资而有节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气力,国家不过分浪费,统治者爱护他们的百姓,百姓提供物资给统治者,使得上下都不相困扰。一位男子的力气(官府)督促他一定要尽力完成自己的职责,一天的用度(官府)约束他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种出的庄稼供给官府和百姓,食物都从这里面出来,因而常常有富余的,所以三年便能余下一年的储备。 略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2题穆修,字伯长,郓

65、州人。幼嗜学,不事章句。真宗东封,诏举齐、鲁经行之士,修预选,赐进士出身,调泰州司理参军。负才,与众龃龉,通判忌之,使人诬告其罪,贬池州。中道亡至京师,叩登闻鼓诉冤,不报。居贬所岁余,遇赦得释,迎母居京师,间出游丐以给养。久之,补颍州文学参军,徙蔡州。明道中,卒。 修性刚介,好论斥时病,诋诮权贵,人欲与交结,往往拒之。张知白守亳,亳有豪士作佛庙成,知白使人召修作记,记成,不书士名。士以白金五百遗修为寿,且求载名于记,修投金庭下,俶装去郡。士谢之,终不受。且曰:“吾宁糊口为旅人,终不以匪人污吾文也。”宰相欲识修,且将用为学官,修终不往见。母死,自负榇以葬,日诵孝经、丧记,不用浮屠为佛事。自五代文

66、敝,国初,柳开始为古文。其后,杨亿、刘筠尚声偶之辞,天下学者靡然从之。修于是时独以古文称,苏舜钦兄弟多从之游。修虽穷死,然一时士大夫称能文者必曰穆参军。 庆历中,祖无择访得所著诗、书、序、记、志等数十首,集为三卷。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嗜学,不事章句  事:研究b中道亡至京师        亡:逃跑c张知白守亳         守:太守d自负榇以葬   &#

67、160;    负:背负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求载名于记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b士谢之,终不受             &#

68、160;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c士以白金五百遗修为寿         耕植不足以自给d居贬所岁余                              非

69、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12.下列文言短文的画线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a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b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c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d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70、0;          (28分)13.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2分)负才,与众龃龉,通判忌之,使人诬告其罪,贬池州。(4分)                               &#

71、160;                                                 &#

72、160;                                                 &#

73、160; 迎母居京师,间出游丐以给养。(4分)                                              &

74、#160;                                                 &

75、#160;                                    修于是时独以古文称,苏舜钦兄弟多从之游(4分)          &

76、#160;                                                  

77、                                                  

78、                      参考答案:10.c(守:任太守)11.a(a都是“在”的意思  b 代词 他/动词 去 往 c 介词 用/来   d 地方 处所/所字结构)12. c四、13. 穆修自负才学,和同僚关系多有矛盾,通判嫉恨他,唆使人诬告他,穆修受到罪责,贬到池州任职。(“负”“龃龉”“忌”各一分,句意一分)(穆修)接母亲到京城居住,

79、不时外出乞讨来供养母亲。(“迎”“间”“丐”各一分,句意一分)此时穆修独以善于写作古文著称,苏舜钦兄弟经常与穆修来往。(“于是”“称”“游”各一分,句意一分)参考译文穆修,字伯长,(山东)郓州人氏。自幼好学,(但是)不钻研(当时流行的)文章词句。真宗皇帝封禅泰山时,下诏(让地方)举荐齐、鲁地区读书人,穆修得到预选,赐进士出身,调泰州出任参军。穆修自负才学,和同僚关系多有矛盾,通判嫉恨他,唆使人诬告他,穆修受到罪责,贬到池州任职。去池州路上,逃到京城,击打登闻鼓诉冤告御状,没有得到回复。居住在受贬地方一年多,遇到大赦得到了赦免,接母亲到京城居住,不时外出乞讨来供养母亲。很久之后,得到补颍州文学参

80、军的官职,迁往(河南)蔡州。明道中,死去。穆修性格刚直,喜欢谈论斥责当时的社会弊端,诋毁讥笑有权有势的人,人若和他结交,往往被拒绝。张知白任(安徽)亳州太守,亳州有豪士捐建的佛庙完工,张知白差遣人召穆修作纪念文章,文章写成,不写那个豪士的名字。豪士用白银五百两送来给穆修做寿,而且企求在文章之上记载自己的名字,穆修将白银丢到院子外边,(俶装去郡.)潇洒地离开郡城。豪士向他作揖,始终不肯接受,还说:“我宁愿以游走江湖来糊口,也不会让行为不正玷污我的文字。”当时宰相想结识穆修,而且准备任用穆修为学官,穆修一直没有去拜会宰相。穆修母死后,自己背负棺材下葬,(丧事期间)每天诵念孝经丧记,不用和尚做佛事。

81、(中国)从五代开始,文章走入没落,唐朝以来,柳宗元开始复兴古文。从此后,杨亿、刘筠偶尔尝试写辞赋,天下读书人风靡跟从。此时穆修独以善于写作古文著称,苏舜钦兄弟经常与穆修来往。穆修虽然穷困到老,然而当时士大夫说起善于写文章的一定说是穆参军。庆历年间,祖无择寻找到穆修所著诗、书、序、记、志等数十首,收集为三卷(出版)。       略6. 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范文正公文集序苏轼20090505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

82、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

83、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注译评)【注释

84、】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轼从旁观窥,则能诵习其辞          窥窃:偷偷地、暗中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

85、#160;      酬:报答d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师:师从、学习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得其为人             我何渡为b始见知于欧阳公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c而公独不识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