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百年缩窄200米数十年后大江或变河涌_第1页
珠江百年缩窄200米数十年后大江或变河涌_第2页
珠江百年缩窄200米数十年后大江或变河涌_第3页
珠江百年缩窄200米数十年后大江或变河涌_第4页
珠江百年缩窄200米数十年后大江或变河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珠江百年缩窄200米数十年后大江或变河涌有人说:'这样填海造陆,要不了多久,广东不 少城市就会在海中相会。”珠江口,是广东省围填海造地最多的区域。广东省海 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这样筹划:至2015年,全省 填海面积8000公顷。这相当于两个半澳门。广东省政府今 年1月下发的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中, 又将围填海规模控制范围刷新到23000公顷。“海上相会”并无戏言,陆地正在向大海无限延伸。而 填江的后果也非耸人听闻,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平日在 近期研究中发现,珠江正以不可逆的态势在缩窄,2000年间, 江宽从2000米缩减到现在的200多米。随着时间的推移,“珠

2、江在数十年后变成'珠涌'”将 被证明是预言还是危言?80多岁的李平日教授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1958年毕 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现为中科院广州分院广州地理研 究所研究员。“珠江江面在缩窄,如今最窄处仅170米,已经快接近 珠江河涌黄埔涌115米的宽度。广州市区已经不能再窄了, 再过数十年,人都可以跳过去了。”虽年事已高,李平日对 数据相当敏锐,言语幽默,却犀利扎人。用古地图比对研究珠江近年来,珠江总趋势是变窄变浅。但变窄的具体数据, 却只能是根据此前的古文记载来大致推测。去年,中山图书 馆的一次老地图展览,给研究带来新契机。经广州地理研究所一年多时间的研究,珠江变窄的历程 得

3、到相对完整的呈现。用古地图研究珠江的宽度,对广州地理研究所的几名研 究员来说是创举。研究员宫清华告诉记者,他们共选取了 7 幅古地图,分别取自18601979年间。“没有现代测量技术,古地图会存在一些偏差。”宫清 华说,他们把所有的地图进行扫描后,还通过专业地图矫正 和空间配准,制作了标准数据,使它们具有统一的坐标系和 比例尺。再将地图进行叠合比较分析,最后得出了具体的数 据。珠江百年缩窄200米地图比对的数据让人惊讶!千百年来,珠江的宽度从最 早记录的2000米,到现在几乎缩窄到1/10,而最近百年缩 窄了 200米。自汉代以来,广州市的岸线以平均每年0.60.8米的 速度向珠江推移。从宋代

4、到明代,几百年间缩窄了 450米, 缩窄率达到60%o李平日介绍说,这是历史上珠江缩窄比较 严重的时期。这与宋代以后人口剧增、到处筑堤使得河道淤 积加剧有直接关系。进入近代百年,珠江的缩窄比较明显。珠江广州河道的 北岸线在1936年海珠石并岸后才基本稳定,南岸线在1958 年修建沿江路后稳定下来。现今海珠桥处珠江宽约180米,比三四百年前缩窄了 2/3,仅是汉代江面宽的l/10o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的时间内,填江速度有快无缓。 李平日指出,现在广州能看到的珠江北岸从白天鹅宾馆、南 方大厦、爱群大厦、江湾大酒店、大沙头、二沙岛、海心沙、 猎德、黄埔、文冲船厂、电厂、黄埔新港、开发区、保税区、 新

5、沙、虎门;南岸从洲头咀、石冲口、珠江泳场、珠江广场、 新中国船厂、珠啤、琶洲会展中心、新洲船厂等等,都是逐 步填江而成。建“白天鹅”白鹅潭缩百米“所有河流都是不断淤积、收窄,这是一个自然界的规 律。”在李平日看来,淤积并不是坏事,但是,如果仅是自 然力量,珠江淤积的速度也就零点几毫米,而现实并非如此。在对珠江的研究中,李平日说,在古珠江广州河段中有 海珠石与海印石、浮丘石三个礁石。原本海珠石在江中,距 离北岸250米,在1932年建爱群大厦填了那片江后就躺在 了长堤大马路的海珠花园下;海印石在东,约在今海印桥、 海印公园附近;浮丘石在今中山七路和西门口之间的位置。如今,这几个礁石都已消失。19

6、31年,大沙头北面河道被填平,使其与现东山连成一 片。李平日说,白鹅潭因沙面白天鹅宾馆的修建缩窄近百米; 江湾桥江面,因江湾酒店的修建,1993年的河道断面比1979 年缩窄100米。而海心沙岛作为亚运会开闭幕式场馆被开发 利用,面积从9公顷变成17公顷,几乎扩大了 一倍。数十年后珠江变“珠涌” ?“当年投资建白天鹅宾馆和江湾大酒店时,地学界、水 利界、航道界一片反对之声。”李平日说,最后还是"顶不 过利益”。在整个珠江沿线,更是一片“填江之声”。“下游的人 工填江更明显,如20世纪7080年代在东江口以北填江建 黄埔新港,又在狮子洋东岸建新沙港区。”这些建设带来的 直接后果就是影响

7、了珠江口的进潮量、纳潮量和排洪。广州人熟知赤岗塔曾是一座江中塔,如今已离岸300米, 这意味着珠江以每年1米的速度在收窄。“若以赤岗塔的自然淤积和人为作用为参照,按每年收 缩1. 7米的速度计算,不出数十年,珠江就会变成'珠涌'”。 李平日断言,'在自然状态下,珠江口现在仍甚为宽阔的伶 仃洋约241年后会淤积成伶仃河”。变窄影响的不仅是景观近日来暴雨连连,水浸街成为李平日的心头隐患。珠江缩窄成“珠涌”,不仅是景观改变,而是在上游洪水、下游潮水基本不变的常态下,由于珠江变窄,纳潮能力 缩小,同量的洪、潮水将招致广州水灾害大增。珠江在汛期洪潮混杂,历来是水灾的多发区。同时,

8、白云山麓坐落于广州城北,每年一遇暴雨,全靠市内河涌向珠江河道宣泄,若不能及时泄流,水浸街在所难免。广州水位将大升。“广州'水淹七日,那样的严重情景将会出现” o据广州市地方志记载,在1915年,广州曾被“水浸7天”、“西关水深丈余”,最高水位达3. 48米, 珠三角灾民378万人。李平日说,最近一次教训就在眼前。2005年6月24日, 珠江广州段遭遇天文大潮,沿江路水深近1米;沙面连续水浸3天,被人戏称为“水面”;全市10万学生停课,地势 低洼处居民无法出入;番禺去沙湾水道全线洪水浸堤。 宫清华说:“珠江变窄之后,水动力条件减弱,水体循环更 新慢,受污染水体不容易及时排出,污染会进一步

9、加重或恶 化。”连锁反应必然导致城市水生态廊道生态功能退化,也 会影响水体微气候效应的发挥,加剧城市热岛效应。珠江变窄,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其背后牵涉和反映地理、气候因素并非不可估量。然而,很多时候,“最终是眼前利 益战胜了长远利益。”李平日直言。从广州90年来最高水位的变化可发现:从20世纪初 1. 86米到2008年2. 85米,百年基本升高1米。最高水位变 化实际反映了珠江河底淤积泥量,淤泥的形成有机械原因、 化学原因、生物原因,也有人为因素。此外,“广州位于沉降区,在自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沉降”。今年7月底,广东省气象局发布的华南地区气候报告 对1961年以来的华南

10、气候进行了分析。报告显示:珠三角 地区每10年升温0.3°c,预计未来30年华南沿海海平面较 2010年将上升78130毫米。加上降雨量的持续增势,根据 预测,在21世纪最后10年,降雨量会增加6%7%,未来极 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将会更多地影响华南区域。这些看似不相干的数据,联系在一起得出的结论却是让 人害怕的。“你想象一下,这是很简单的道理:珠江底在升 高、江面在变窄、土地在下沉,海平面在上升、雨量在增加, 两岸不就淹没了吗? ”李平日说,“现实就是这样。”前海6年后退2公里,前海湾由“海”变成“河”。深圳前海湾,到处是望不见尽头的工地,工程车来回穿 梭,尘土飞扬。10年前,人们脚踏

11、的地方还是海水和滩涂,10年后则 将一跃成为珠三角的“曼哈顿”。这个美好愿景催促深圳在 过去30多年里填出近70平方公里陆地。经历沧海桑田,这话用在梁立平身上一点也不为过。世 代都是渔民的他,洗脚上田后就直接到海边工地上打工。靠海吃海,这也是城市发展的选择。梁立平和前海湾的 命运被同时改变。梁立平回忆说:“六七年前,村里的渔民还能在脚下海 里捞到牡蛎,现在已经是踏踏实实的土地了,村民们要走2 公里才能看到海。”从陆地流进前海湾的小河,从西到东一共有5条。填海 之前,前海湾的海水还非常干净。当大面积滩涂被填成陆地 之后,这些小河的入海口越来越窄,淤泥越积越厚,河水变 得越来越臭。正在进行填海的区

12、域,横卧着一条髙速公路大桥,这座 大桥是深圳至广州沿江高速的前海湾段,预计将于今年年底 通车。桥墩密密麻麻地立在海里,每隔30米左右就有一组 桥墩。据报道,沿江高速前海湾段桥梁长度约2公里,最大 桥面宽达143米,矗立于海水中的桥墩有300多个。深圳宝安区规划办一位负责人介绍说,大桥将前海湾和 珠江口的景观割裂开来,使得前海湾成了一条河,影响景观 还算其次。在填海和大桥桥墩的双重作用下,海湾内外海水 交换功能减弱,海湾内水体循环周期延长,从最初的3天一 循环,增加到目前的11天一循环。“如果治理进度跟不上, 前海湾可能变成一潭死水。”他说。填海加速海湾消失破坏生态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务院特

13、殊津贴享受者李平日 认为,前海湾是珠江入海口以南的伶仃洋,今后将完全消失。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德文 在一次论坛上透露:我国海岸海域806个小岛消失,海岸线 缩短近2000公里,滨海湿地损失近半。'这是把双刃剑,如果是在开阔平直的海岸进行填海, 就利大于弊,再生土地创造价值。但如果是在河口、海湾, 破坏就是无可挽回的。”李平日分析道,"20世纪30年代 的汕头港,货运吞吐量排在全国第三位,现在衰落了。正是 因为20世纪5070年代严重填海,淤积严重无法恢复。” 据他介绍,当年李嘉诚试图对汕头港进行清淤,结果难度太 大,最后只好放弃。李平日说,填海造地短期

14、内固然解决了土地紧张问题, 但留下严重的生态问题。"治理速度永远赶不上破坏速 度。”长此以往,湿地消失,加重旱情;填海区附近海水的 自净功能下降,海水污染加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沿 岸渔业资源;诱发洪灾,加重赤潮等多种自然灾害。在华南气候报告中,有一段触目惊心的数字:20世 纪5090年代,气候变化特别是长期人为破坏,华南三省 (区)红树林面积减少65%以上,华南三省(区)海域均发 现了不同程度的珊瑚白化和死亡现象。原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勇 军一直致力于红树林的保护。当年,深圳滨海大道是填海而 建,最初方案要穿过红树林保护核心区域,通过多方呼吁, 规划北移2

15、00米,这片红树林才被保护下来。尽管保留了下 来,当初150公顷的原生红树林却因各种填海项目毁掉过半。高地价高房价是内驱填海热情高涨不止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无非是利 益”。有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在国外,填海区通 常经历30年左右,经过海水冲刷和地表充分沉积才可大规 模建设,然而,近年来,房地产急剧扩张,导致有的填海区 完工不足10年就进行房地产开发,土地根基不稳,地表或 继续缓慢沉降。”据媒体报道,围海一亩的成本一般为20万元,填海一 亩为30万元,而当地土地价格为每亩至少100万元,利润 最少也达到每亩50万元。目前,填海造地属于“未定性的新增土地”,不会触及 国家耕地红线

16、。此前,国家海洋局负责人曾表示,实施严格 的土地管制措施和18亿亩耕地红线,使得沿海地区向大海 要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多位专家透露,新中国成立至今,经历了四次填海造地高峰一一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围海晒盐;第二次是20 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围垦海涂,扩展农业用地;第 三次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主要是在滩 涂上围垦养殖;最近一轮发生在过去十几年,也是填海造地 最快最多的一轮。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免走弯路近年来,我国国家海洋局以及地方海洋渔业部门开始正 视填海造地的问题,并已对填海造地的规模进行总量控制。 目前,我国每年围填海面积控制在120150平方公里。除控制规模,各地也开始更多采用离岸人工岛的方式。 目前,山东省烟台龙口湾正在兴建中国最大的离岸人工岛 群,总面积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