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荆门市十二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十一五”期末土地资源利用状况(一) 基本概况荆门市位居鄂中, 地处荆山余脉、 大洪山南麓之间的汉水流域。 东与孝感接壤; 南与荆州、 潜江、 天门毗邻; 西与宜昌交界;北与襄樊相连。全市现辖京山县、沙洋县、钟祥市、东宝区、掇刀区、屈家岭管理区 6 个县、市、区。其中,镇50 个,乡 2 个,街道办事处10 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4 个。境内生态旅游资源富集,自然、人文景观独特,城乡环境优美。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非金属矿产矿种多、储量大、品位高,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荆门市是省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湖北省 “六纵五横二环的公路网络中的 “二纵” (太原 澳
2、门高速公路和随岳高速公路)“一横” (杭州 兰州高速公路)及 “四纵四横 ”的铁路交通网中的“一纵 ” (焦柳铁路) “一横” (长江埠 宜昌铁路)穿越荆门。汉水纵贯荆门、南联长江。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公路、铁路、水运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体系。荆门市是鄂中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目前已形成以化工、食品、建材、机电为支柱,以现代农业和服务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二)土地利用现状2010 年末荆门市土地总面积1233942.99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 932962.09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75.61% ; 建设用地面积279173.4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2.62 % ;未利用地面积21807.44
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77%。二、建设用地现状1、城镇工矿用地。 2010 年全市城镇工矿用地面积34343.1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78%。2、农村居民点用地。2010 年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 58101.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4.71%。3、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2010 年全市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面积186729.2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5.13%。三、未利用地现状2010 年,全市未利用地面积21807.4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77%,其中,荒草地13686.25公顷,滩涂8121.19公顷。四、土地资源利用特点1、土地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气
4、候适宜,土地自然生产力高。2、耕地和林地面积大,农业基础较好,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林特生产和水产养殖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土地区域分异特征明显,拥有良好的自然山水优势,为发展综合性、 多样性的农业区域开发和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优越的条件。4、土地开发整理和集约利用潜力较大。全市后备资源比较丰富, 全市人均建设用地、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和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均居全省前列, 单位建设用地二、 三产值在全省尚居中下水平,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较大。五、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1、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间的矛盾日显突出。荆门市是人地矛盾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发展和耕地保护所面临的固有的、 以及经济建设发展与提高
5、粮食生产安全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难以调和的矛盾上。2、局部地区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荆门市人口增长形成的生存压力直接冲击脆弱的生态环境, 过度开发利用资源,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盲目扩大生态面积,破坏了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旱涝灾害频繁。3、土地利用粗放,集约度不高,用地闲置严重。土地利用粗放, 导致土地利用效益较低, 土地利用潜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是现阶段荆门市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4、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利用粗放,效益低下。荆门市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304 平方米。(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未来五年是我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努力把荆门建设成为鄂中区域中心城市、
6、 以石油化工、 电力为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 对统筹利用土地资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1、耕地保护压力加大。根据全国耕地保护总量层层分解的耕地保护目标, 荆门市耕地保护任务量与现状耕地面积相当。 城镇化、 工业化将不可避免占用耕地, 而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也需要占用一定的耕地, 但耕地后备资源相对有限, 开发整理难度加大,生态资源约束明显,使得耕地保护压力加大。2、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根据荆门未来五年的城镇和产业空间发展规划, 主城区和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很大; 同时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产
7、业化的发展,交通、水利、农业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还需要一定规模的新增建设用地支撑, 而面临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双重责任的荆门市可用作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有限,建设用地供给将面临空前压力。二、 “十二五”期间土地利用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切入点, 围绕国家 “中部崛起 ”战略和湖北省 “一带两圈 ”经济发展战略, 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 将荆门建设成为鄂中区域中心城市、 以石油化工电力为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实现 “全面保障、统筹协调、永续利用、和谐安全”的土地利用战略目标。(一)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强化基本农田的数量、 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
8、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坚持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重点保护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改造中低产田,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环保型生态农业。确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上级规划下达的控制指标。至 2015年,全市耕地面积不低于 385500.00公顷,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 6900.00公顷以内。规划期内,积极推进基本农田建设,确保全市 322000.00公顷基本农田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75000.00公顷。(二)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需求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 采取城镇点轴发展模式, 重点保障荆门中心城区、钟祥郢中城区、京山新市城区
9、、沙洋城区以及其它城镇发展用地、工业园区建设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建立中心集镇 中心村 自然村三级农村居住区用地空间布局。 新增建设用地要优先安排交通、 水利、 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及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适度安排旅游休闲用地。规划至 2015 年,全市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143000.00公顷以内,其中,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81600.00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总量控制在24997.71 公顷以内。规划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0100.00公顷以内。其中,城乡建设安排新增用地 7248.75公顷,包括城镇工矿新
10、增用地6663.95公顷和新农村建设新增用地584.80公顷;交通、水利、能源、环保、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安排新增用地2851.25公顷。(三)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根据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根本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充分挖掘建设用地潜力, 形成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形态。 优化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结构, 严格控制外延扩张。 坚持城镇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相挂钩, 开展村庄用地整理和工矿废弃地整理, 推行工业向园区集中、 农民向村镇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提高用地效率。规划至 2015 年,全市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不高于 130.2平方米,地均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年
11、均提高 12%。(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加强基本农田整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严格实行项目建设 “占一补一 ”和先补后占,实现市域内耕地占补平衡。规划至2015 年,全市范围内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补充耕地量不少于8944.50公顷。(五)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加强土地生态建设, 适当增加林地面积, 提高城市绿地生态保育功能, 初步建立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 为国家现代林 业示范市提供用地保障,使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全省中上等水平。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 土地利用总体结构调整依据各阶段土地利用目标和土地利用基本方针, 结合各类用地供需趋势分析,经综合协调平衡,对全市2015 年土
12、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规划期内, 根据省级规划下达指标,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保证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数量不减少、 质量不降低。 在不影响生态环境前提下, 适度开发未利用地, 鼓励利用低丘缓坡地和闲置低效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建设用地,合理利用农用地,优化调整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结构比例。规划至 2015 年末,全市农用地面积增加 4112.31 公顷,全市农用地面积为 954401.0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78.28 %。规划到 2015 年末,全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 7900.31 公顷,全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3000.00公顷以内,占土地总面积的11.73%。规划到 201
13、5 年,全市未利用地面积为 121856.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9.99%。(2) 农用地结构调整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统筹安排各类农用地, 适当调整农 用地内部结构。 其中, 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省厅下达的控制指标, 园地和林地面积适度扩大, 牧草地保持不变, 其它农用地数量略有下降。严格保护耕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2010 年全市耕地面积387397.94公顷,20102015年,全市耕地共减少10821.44公顷,其中各项建设占用耕地6900.00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3171.44公顷, 因灾毁弃 750.00公顷; 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894
14、4.50公顷。规划到 2015 年末,全市耕地面积达到 385500.00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40.39%。因地制宜利用园地, 提高园地利用效益。 加强对现有中低产园地的改造和管理,引导新建园地向立地条件适宜的低丘岗地、台地和荒坡地集中发展, 鼓励集约经营, 不断提高园地单产和效益。2010年全市园地面积 19216.27公顷,20102015年,全市园地面积增加 1210.62公顷。其中,因农业结构调整增加 1218.44公顷, 因建设占用减少293.00公顷, 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园地 285.18公顷。规划到 2015年末,全市园地面积达到 20426.89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15、2.14%。重视林地保护,提高森林生态质量。加强生态公益林、沿江(河)防护林、农田防护林、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总体质量和整体效益。 2010 年全市林地面积 391425.87公顷,20102015年,全市林地面积增加12251.63公顷。其中,因农业结构调整增加 6626.00公顷,因建设占用减少 374.00公顷,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林地5999.63公顷。规划到 2015年末,全市林地面积达到 403677.50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42.30%。牧草地面积保持不变。其他农用地面积略有减少。 2010 年全市其他农用地面积151473.17公顷,20102015
16、年,全市其他农用地面积减少7473.00公顷。其中,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6673.00公顷,因建设占用减少 870.00公顷,通过开发复垦整理增加 70.00公顷。规划到 2015年,全市其他农用地面积144000.17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15.09%。(三) 建设用地结构调整围绕保障科学发展用地的能力,加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合理调整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规划期间,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相应增加,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适度扩大, 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度减少,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进一步优化。2010年全市建设用地面积135099.69 公顷,规划到到 2015年,全市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43000.00
17、公顷以内,占土地总面积的 11.73%。 到 2015 年建设占农用地8000公顷, 其中占耕地6900 公顷。规划到 2015 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增加 3960.30公顷,总规模控制在81600.00公顷以内,占建设用地总量的 57.06%;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增加 5991.83公顷,到 2015 年,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24997.71 公顷; 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 2025.58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为 56602.29公顷。规划期间,重点保障交通、水利、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到 2015 年末,全市交通、水利、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增加 3934.06公顷,到 20
18、15年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面积达到 61400.00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增至 42.94%。四、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1) 农业发展布局荆门是国家重要的粮、 棉、 油生产基地。 荆门市农业发展在确保粮食、棉花、油料等大宗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 大力发展花卉、 蔬菜、 果茶等特色农业,优化农产品品种及品质结构、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结构, 促进优势特色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 逐步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群, 促进农业向区域化、 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近期重点发展八大优势产业带 (区) 。 即: 沙洋县、 京山县、钟祥市和东宝掇刀四大固定区域的优质稻产
19、业带, 形成四大优质稻生产、加工、销售产业化基地;以皂当线为主轴,包括沙洋县在内的鄂中双低油菜优势产业带 (区) ; 汉江沿岸优质棉花产区;汉江流域、 漳河库区的优质水果产区; 城郊和农区的优质蔬菜产区;以养殖大户为主体、养殖小区为骨干,涉及长寿、旧口、罗店、永隆、后港、子陵等 40 个乡镇和屈家岭管理区的优质三元猪产业带;以漳河绿色水产品产业区、长湖优势水产品养殖区、掇刀优质水产品加工产业区、 汉江生态渔业养殖产业区、 永兴特色渔业产业区为主体的优质水产品渔业经济区;以汉江沿线、 207 国道、汉宜线、荆潜线、皂当线沿线各乡镇为主体的速生丰产林产业带。八大优势产业带(区)建设的土地利用政策是
20、:1、在八大优势产业带(区)内,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严禁乱占滥用耕地, 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按照用养结合的原则,不断培肥地力。2、大力开展高产农田开发和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在粮食主产区的京山、钟祥、沙洋等县市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实施沃土工程,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 建立耕地质量预警预测体系、 信息管理体系、新技术开发试验体系和项目综合示范体系。3、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水、节地、节成本为重点,加强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节约农业
21、。依托生态农业技术,实施生态家园工程、退耕植被工程,推广 “猪-沼-果(菜) ”、 “猪-沼-渔”等生态农业模式,减少水土流失,控制面源污染、白色污染。4、加强畜禽和水产养殖用地调查与规划,适度扩大畜禽和水产养殖用地规模, 鼓励发展名特优水产品生产, 鼓励新建畜禽场(小区)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转变畜禽渔业增长方式,推广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模式,引导畜禽和水产养殖的生态化、产业化。(2) 城乡建设用地布局遵循统筹城乡、 聚集建设、 循序渐进、 节约土地、 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 合理调整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促进城乡协调
22、发展。规划期间, 重点保证中心城区和重点镇建设用地的需要, 推进以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以中小城市为辐射点的点轴系统开发,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构建结构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的四级城镇体系,即荆门城区为一级中心城市,钟祥郢中城区、京山新市城区、沙洋城区为二级城镇,胡集镇、易家岭、后港镇、宋河镇、漳河镇等 21 个城镇为重点镇,栗溪镇、长寿镇、拾桥镇等 32 个城镇为一般乡镇的城镇体系, 形成中心城区组团式发展、 中小城市紧凑发展、 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聚集发展的土地利用格局, 重点建设 “一个中心、两条经济带 ” 。一个中心, 即荆门中心城区。 以建设区域内交通和通信枢纽、科教文化信息中心、物流中心为目标
23、,加快城市发展步伐。以石油化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集聚发展城区经济,中心城区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整合城区交通、通讯、信息等公 共资源,不断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两条经济带,即沿长荆铁路、武荆高速公路、皂当公路的东西经济带和沿焦柳铁路、 207 国道、 襄荆高速公路的南北经济带。优化工业布局, 确保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新上工业项目原则上一般不再单独选址, 工业建设用地纳入工业园区内。 各类园区必须在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内控制, 尽量在城镇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内统筹布局。规划期间,按照 “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 ”的原则,重点建设六大园区: 荆门经济开发区 (荆门高新区) 。 以新材料
24、、 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为发展重点,建设高新工业园、机械工业园、石膏工业园和农产品深加工园。 磷化工业园。以荆襄矿区(大峪口和王集)、放马山磷矿等为重点,发展磷化工系列产品。 钟祥经济开发区。以中粮祥瑞、维新纺织、新美香、钟格公司、 捷祥公司为重点, 发展纺织、 食品、 汽车零部件等行业。 京山经济开发区。以京山轻机、伟嘉纺织等为重点,发展机械、纺织、食品行业。 沙洋经济开发区。以华溢纺织、富泰革基布、洪森米业为重点,发展纺织、食品行业。 湖北东宝工业园。 在巩固发展洋丰工业园、 子陵建材工业园的同时, 在襄荆高速荆门出口地段新建东宝工业园, 重点发展医用纺织、农产品加工和与中省企业
25、配套等行业。农村居民点以建设和发展居民新村为重点,改造旧村庄,集并零散村庄, 迁腾 “空心村 ” , 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 基本实现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格局。农村居民点新增建设用地应主要用于中心村建设,并与旧村缩并相挂钩,控制自然村落的无序扩张,促进农村居民点适度集中。(三) 生态建设空间布局根据全市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物特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总体规划,全市重点建设如下生态环境区域:1、北部低山区及水库、湖泊、河流沿岸生态保护区该区域是指京山县的杨集、绿林、三阳,钟祥市 的张集、容店、胡集,东宝区的栗溪、马河、仙居等乡镇,是荆门市生
26、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区域,也是森林 旅游的景区之一。本区的主导生态服务功能是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同时辅以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2、中部丘陵、岗地生态建设综合发展区该区域是指京山县的曹武、孙桥、新市,钟祥市的长寿、洋莘、九里,东宝区的石桥驿、漳河,沙洋县的五里、十里等乡镇。以人居环境和生态经济为主导,同时要加快自然保护小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旅游基础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生态保证。3、南部汉水流域及平原湖湿地生态保护发展区该区域是指京山县钱场、雁门口,钟祥市柴湖、丰乐、文集、沙洋县马良、李市,屈家岭管理区等乡镇。该区域是荆门市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生态建设以构建完善的农田生态防
27、护林体系和汉江流域的行洪 调蓄为主,同时发展以经济效益为主的高效林业,辅以生态景观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4、城镇及其周边、交通沿线生态产业发展区该区域是指荆门市城区,县、市、区所在地和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铁路和主要县乡道沿线,主要以花卉苗木基地为主,以人居环境和生态经济为主,辅以生态景观建设和防洪减灾。荆门中心城区以东宝山森林公园为 “城市绿心 ” ,南北城区以各类公园绿地、生产绿地和附属绿地作为城市大的绿色网点,以各类防护绿地作为城市绿带,形成 “一心两片多带 ” 的绿化结构和完善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化系统。五、土地利用区域控制(一)土地利用分区根据荆门市土地资源条件、社会经济
28、发展空间格局及土地利用调控措施的要求,按照土地利用方向和调控措施相对一致性原则,将全市划分为八个土地用途区:基本农田集中区、一般农业发展区、中心城区及产业集中建设发展区、一般村镇建设用地区、林业用地区、生态文化旅游区、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区和水源及水体保护区。1、基本农田集中区基本农田集中区是指农田分布集中度相对较高、 优质基本农田所占比例相对较大, 需要重点保护和建设的区域。 该区土地总面积 454987 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7.32% ,在荆门市各乡镇均有分布,属于一级保护耕地。2、一般农业发展区该区面积约 163306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 13.39%, 主要指在规划实施期间可以
29、调整为基本农田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域。包括基本农田集中建设区以外的其它耕地、江河泄洪区内的耕地、园地和规划确定的宜耕、宜园后备土地资源及其他类型的零星土地。3、中心城区及产业集中建设发展区该区是城镇、 人口、产业集中发展地区, 包括荆门中心城区、钟祥市中心城区、 京山和沙洋县城区规模边界内的允许建设区和扩展边界内的有条件建设区。 该区土地总面积约 28919 公顷, 占全市面积的2.37%。4、一般村镇建设用地区主要分布在以长荆铁路、武荆高速公路为横轴,汉江、二 0七国道、 焦枝铁路、 襄荆高速公路为纵轴的沿线经济较发达地区。该区是为农业生产地区提供区域性服务的建设区域, 是区域内农业生产及农副食
30、品加工、流通和服务中心。该区土地总面积约 21665 公顷,占全市面积的 1.78% 。5、林业用地区是指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林业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 主要包 括现有的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和苗圃 ( 已划入其他用地区的林地除外) ,规划确定为林业使用的宜林荒地, 已列入生态建设规划的造林地及上述土地范围内其他类型的零星土地。 主要分布于荆山、 大洪山余脉等低山区和丘陵地区。该区土地总面积约 231638 公顷,约占全市面积的 19.00 % 。6、生态文化旅游区该区是对自然、人文景观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以及用于旅游、休憩及相关文化活动而划定的土地用途区,进一步可以细分为历史
31、文化名城保护区和风景名胜旅游区。主要包括:世界文化遗产 明显陵,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钟祥,纪山楚文化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大洪山风景名胜区, 云台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温峡省级风景名胜区,漳河风景名胜区以及依托自然、人文景观形成的漳河 城区旅游圈,明显陵 大洪山客店旅游区,大洪山绿林旅游区, 纪山楚文化旅游区, 荆东南生态旅游区,大口 虎爪山旅游区等。土地总面积约 226737 公顷, 占市域土地总面积的 18.60%。7、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区主要包括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较严重的国有大中型老矿区、闭坑矿山,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随时都有可能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的
32、矿区,以及矿山环境问题对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的区域。该区土地总面积约 36449 公顷,占市域土地总面积的 2.99 % 。8、水源及水体保护区该区总面积约 55556公顷, 占市域土地总面积的 4.56%,包括汉江、漳河水库、惠亭水库、八字门水库、温峡口水库、长湖等城市水源地,是对特别重要的水源水体加以保护而划定的区域,主要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自然保护区水体、重要渔业水体和其它有特殊 经济价值的水体。(二)土地利用分区管制规则一 、基本农田集中区管制规则 基本农田集中区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特殊区域,区内鼓励开展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区内基本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可进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村
33、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的建设; 土地整理复垦资金的60%以上应当优先投入基本农田集中区; 基本农田集中区内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优先整理、复垦或调整为基本农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 不得破坏、污染基本农田集中区的土地,不得在区内建窑、建坟、挖沙、采石、取土、采矿、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 规划期内已安排预留建设占用耕地规模的独立建设项目,以及在布局走廊范围内的交通水利等线型工程,占用耕地面积不突破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预留规模的,符合规划,按一般耕地 报批,按基本农田补偿。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中,多划定的基本农
34、田用于规划期 内补划不易确定具体范围的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二、一般农业发展区管制规则该区作为基本农田后备区域, 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兼有 生态维护的作用,优先安排一般农田、园地、养殖水面等用途, 原则上不再安排城乡建设、基础设施等建设用途;控制区内的耕地转变用途,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该区内的耕地,除按有关规定缴纳税费外,还 应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由用地单位和个人负责开垦 与所占用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加大建设用地整理力度,鼓励对该区内的农 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等零散的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引 导建设用地等其他地类逐步退出,建设具有良好水利 和水土保持设施的高产稳产的优质耕地,增加区内的 耕地及其
35、他农用地的有效利用面积,提高农用地质量,其他零星农用地应优先调整或调整为耕地、园地,鼓 励在该区域内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相挂钩复垦项 目、农用地综合开发和标准农田建设。三、中心城区及产业集中建设发展区管制规则该区是城镇和人口、产业聚集地区,规划土 地用途以城镇工矿用地为主,原则上不再划定基本农 田;区内建设用地应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空 闲地,确需扩大的,应当首先利用非耕地或劣质耕地, 该区城镇建设规模不应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 用地规模,内部土地功能布局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严格保护城镇空间体系控制的生态走廊,禁 止建设占用规划确定的永久性绿地、林地、特色蔬菜 基地、山体、湖泊等;一除有
36、特殊要求的工业项目需单独选址外,般型工业项目应按项目性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在本区内合理安置,鼓励其他零散分布的工矿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该区内各类用地应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地方相关用地控制标准, 合理确定各类建设用地的用地规 模和建设强度,鼓励建设项目优先利用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区内土地集约利用强度。四、一般村镇建设用地区管制规则该区优先划定建制镇用地等用途, 引导城镇组团式集中 发展,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安排居民住宅、公益设施、 乡镇村企业用地,原则上不再划定基本农田;该区内鼓励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尤其是农副产品 加工、物流、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
37、造 条件;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用地标准,控制各类各业用地规模; 统筹考虑城镇建设与农村居民点改造, 引导农村居民点向城镇集 中;该区内积极鼓励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建新地块,拆除的村庄鼓励就地还建, 原则上不再安排居民点复垦和土 地开发整理项目。五、林业用地区管制规则该区优先划定林地、生态建设用地等用途,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林业生产以及直接为林业生产和生 态建设服务的营林设施,原则上不再划定城市用地、 建制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等用途;严格控制林地的转用,禁止各类建设非法占用水土保持 林、水源涵养林、其他各类防护林地、人工造景林及园地,不得 占用区内土地进行毁林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等活动;鼓励区内
38、现有非农建设用地按其适宜性逐步调整为林地或其他农用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 但不得扩大面积;控制林业用地区内耕地用途转变, 除改善生态环境、法 律规定确需退耕还林外,其他耕地不得擅自转变用途。六、生态文化旅游区管制规则 区内土地主要用于保护具有特殊价值的自 然和人文景观以及用于旅游、休憩及相关文化活动, 区内土地利用需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风景旅 游区规划;区内影响历史文化和景观保护及游览的土 地用途,应在规划期间调整为适宜的用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应突出对文物保护单 位的整体格局和环境风貌的严格保护,按照核心区、 建设控制带和环境协调区分层划定保护范围,严禁占 用保护
39、区核心区的土地进行不利于文物保护的市场开 发性活动;风景旅游区的建设应突出资源保护,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应注重与自然、人文环境相协调;严禁占用保护区核心区内土地进行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生产建设活动,允许使用区内土地进 行不破坏景观资源的农业生产活动和符合景区规划且 适度的旅游设施建设。七、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区管制规则严格执行矿山准入制度、矿山环境影响评价 制度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对不合条件的新建 和改、扩建矿山实行 环保一票否决制”;制定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建立矿山环 境监测体系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预警监测系统,对矿 山环境问题及保护与治理方案的实施实行动态监测;严格执行矿山土地复垦规
40、定,土地复垦率必 须符合规划要求,矿山企业闭坑时必须完成矿山环境 恢复治理任务八、水源及水体保护区管制规则该区承载重要的水生态环境功能,应优先划 定河流湖泊、苇地滩涂等用途,禁止占用区内土地进 行非农业建设;改善和提高水资源的质量和生态环境状况, 初步建立以水功能区为基础的水资源保护制度,根据 水功能区的水资源条件,确定水体纳污能力和允许纳 污量的指标;对河流、湖泊水体划定保护 水线”以及周边控 制 绿线",严格控制区内的建设活动,除与保护需要 直接相关的建筑外,禁止其它各类建设侵占规划控制 水面和绿地;禁止开山炸石、取土制砖、乱砍滥伐、排放 不达标的工业和生活废水污水、堆置建筑垃圾
41、和固体废克物等破坏生态资源的行为,从事养殖活动的养殖水面应按照湖泊保护的有关要求保护水体不受污染。(三)各县(市、区)土地利用控制根据土地利用分区明确的土地利用方向和区域差别化的土 地利用政策,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发展趋势、后备资源状况、资源环境条件、历年来建设用地量、耕地现状总量、建设 需求量等因素,分别确定各县(市、区)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 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建设占用 耕地规模和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规模等约束性指标,以及园地面积、林地面积、牧草地面积等预期性指标,强化县(市、区) 级行政辖区的土地利用调控责任。各县(市、区)规划应当在市级规划指导下,结合
42、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调查分 析,提出县域内人口、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期内对土地利用的要求, 以及需解决的土地利用重大问题,拟定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方针 与目标。依据土地供需分析,提出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和调控指标,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划分土地利用分区,明确土地用途, 制定详细的分区管制规则, 落实本区域的土地利用政策, 提高本 行政区域范围内土地利用的统筹能力县(市、区)规划应切实做好与市级规划在控制指标、空间布局落实和用地政策上的相互衔接, 确保建设用地总量不超过市级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 耕地保有量不低于市级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促进形成统筹协调的土地利用秩
43、序。第七章 强化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第一节 加强耕地保护围绕耕地保护目标, 严格控制耕地减少,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强化耕地质量建设,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不断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利用效益,促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一、确保实现耕地保有量目标强化耕地保护,确保耕地保有量目标实现。规划期内,全市因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灾毁等原因减少耕地10821.44 公顷,同期通过开发复垦整理补充耕地8944.50公顷,到 2015年末,全市耕地保有量达到 385500.00公顷。二、严格控制耕地减少1、强化对各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 将减少耕地占用作为建设项目选址和方案评选的重要因素, 引导非农建设尽量少
44、占或不占耕地,鼓励利用废弃地、劣地和未利用地。到 2015 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控制 6900.00公顷以内。2、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和农业结构调整管理。引导在种植业内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鼓励通过耕地种植结构调整以适应满足市场和保护耕地的双重需要,确保农业结构调整不破坏土地耕作层,不因农业结构调整降低耕地保有量。通过经济补偿机制、市场手段,提高耕地利用的比较效益,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不减少耕地甚至增加耕地的方向发展。规划期内,全市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控制在3171.44 公顷以内。3、加大灾毁耕地防治力度。加强耕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降低自然灾害对耕地的危害程度,实施耕地灾毁情况动态监测,及时复垦灾
45、毁耕地。 规划期间力争将自然灾害损毁耕地数量控制在 750.00公顷以内。三、加大耕地补充力度1、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按照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的要求,建立补充耕地常规化储备制度,实行耕地先补后占。逐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实现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加强对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评价,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严格考核耕地占补平衡, 对补充耕地质量未达到占用耕地质量的, 按照质量折算增加补充耕地面积。2、结合高产农田建设进行土地整理。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整合资金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 实施全面推进土地整理, 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46、到015年,通过土地整理补充耕地不低于2000.00公顷。3、 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宜耕荒草地开发。到 2015 年,通过荒草地开发等补充耕地4716.26公顷。4、积极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加大废弃工矿地的复垦力度,关、停、闭、转一系列规模小、污染重、经营粗放、污染治理不利的矿山企业,结合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村居民点相对集中,推进农村土地整理。规划期间,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和废弃工矿地的复垦,补充耕地2228.24 公顷。5、确保补充耕地质量不降低。通过科学规范设计、提高工程质量标准、 土壤改良等措施, 确保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新增
47、耕地质量不低于占用耕地质量。鼓励剥离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 并在符合水土保持要求前提下, 用于新开垦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第二节 强化基本农田保护一、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目标根据规划期间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 结合全市现状耕地分布情况,落实省级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对基本农田进行特殊保护。规划至2015 年,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 322000.00公顷。二、科学调整和划定基本农田严格按照基本农田划定的有关规定和标准对基本农田进行调整和划定。1、基本农田大稳定小调整。保持现有基本农田总体布局基本稳定,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相关规定对现有基本农田进行局部调整和划定。 各县市区
48、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在不低于土地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前提下,根据 “十二五 ”及“十二五” 以后省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及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等所需占用的基本农田情况进行适当调整。2、 合理布局基本农田, 保护优质高产良田和集中连片耕地。调整规划城镇发展区域以及产业集中建设发展范围内的现有基本农田, 为城镇发展和产业建设预留空间; 参照湖北省农用地 (耕地) 分等成果, 优先将高产稳产优质耕地和成片耕地划入基本农田集中保护区,调整劣质、零星分布的基本农田保护区。3、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规划期间,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 322000.00公顷。下列耕地应划入基本农田集中区:
49、 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还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蔬菜生产基地、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集中度、连片程度高的基本农田;相邻城镇间、交通干线间绿色隔离带中的基本农田;为基本农田和生态建设服务的无法剔除的农村道路、 农田水利、 农田防护林和其他农业设施, 以及农田中的零星土地、 国务院规定应当划入基本农田集中区的其他耕地。调整后的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别应高于调整前的平均质量等别,或调整部分的质量等别有所提高。4、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加强非农建
50、设用地审查,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 其他各类建设严禁占用基本农田; 确需占用的,须经国务院批准,并按照 “先补后占 ”的原则,补划数量、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基础性工作, 完善基本农田保护档案, 对基本农田保护图件实行备案管理,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动态监测和巡查,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定期通报制度。第八章 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第一节 加强城乡建设用地区域调控一、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在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基础上, 按照区别对待、 有保有压的原则,把好土地供应闸门,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加强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管理, 严格实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控制, 落实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制度
51、, 强化建设用地总量增 长规模、速度和时序控制,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地需求,促 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到 2015 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 143000.00公顷以内, 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81600.00公顷,城镇工矿用地规模24997.71 公顷以内。二、严格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加强对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管制,规划划定以下建设用地边界:城乡建设规模边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并在规划范围内形成二个区域: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允许建设区为城乡建设规模边界所包含的范围,是规划期内新增城镇、工矿、村庄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也是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有条
52、件建设区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扩展边界以内的范围 , 在不突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前提下,区内土地可以用于规划建设用地区的布局调整;在特定条件下,区内土地可作为本级行政辖区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新建用地。区内土地符合规定的,可依程序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相应核减允许建设区用地规模。规划实施过程中,在允许建设区面积不改变的前提下,其空间布局形态可依程序进行调整,但不得突破建设用地扩展边界。三、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明确节约集约用地标准。按照建设节约集约型社会的要求,逐步转换土地利用方式, 规划期间全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要有较明显提高。至 2015 年,全市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不高于
53、130.2 平方米;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不高于 300 平方米;规划期间, 各类新增建设项目用地, 严格执行国家行业用地定额标准。盘活城镇闲置低效土地。通过土地置换、土地整理政策,对部分低效利用的土地实施有效置换整理, 优化城镇内用地结构和 布局。逐步采取限期开工、收取闲置费、依法收回等措施盘活闲置存量土地。 对于规划范围内现有工业用地的改扩建要结合工业 项目技术改造,提高容积率和土地产出效率,减少新增用地。积 极引导城乡建设向地上、地下空间发展。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考核制度。 通过构建科学土地节约集 约利用的评价体系,实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年度考核制度。 将集 约用地水平的考核结果作为规划实施评
54、价的重要依据,并将集约用地程度与各县市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分解相挂钩。第二节合理配置城镇工矿用地壮大中心城市规模,完善荆门市中心城市功能, 发挥中心城 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突出重点,培育中等规模的城市,重点发 展县(市)城区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特色小城镇; 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市域城镇体系;建成高效的现代化城 镇基础设施体系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促进城镇间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提高城镇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发挥城镇用地 综合效益。鼓励人口和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区和重点城镇集聚。鼓励符合条件的工矿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集群发展,优化用地布局和结构,节约集约用地。加强城镇工矿用地
55、规模控制,优化配置城镇工矿用地。围绕 J个中心、两条经济带”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城镇发展空间结构与布局,控制城镇用地规模。到 2015 年末, 全市城镇化率将达到 59.5%, 城镇人口将达到 192 万人。 2010-2015年城镇工矿用地增加 5991.83公顷,全市城镇工矿用地规模达到 24997.71 公顷。优化城镇用地结构。加强城镇建设用地供地调控,合理调整城市土地供给结构, 优先保障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及普通住宅建设用地,提高城镇用地效率。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 加快城镇交通、 能源等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重点改造 “城中村” ,促进城镇建成区低密度、低效利用土地的二次开发利用。第三节 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 积极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建设。 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乡(镇)村企业、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等建设用地的空间范围,优化村庄的交通、供电、供水、邮电、商业等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外协生产市场调研策略
- 垃圾分类处理挖机租赁协议样本
- 市政道路新建工程路基施工合同
- 智能停车场建设合同
- 科技资源拓展房屋拆迁施工合同
- 曲棍球比赛场地租赁合同
- 天津市菜市场市场调研数据备份
- 洗衣店装修工程投标样本
- 精神健康诊所医生聘用合同样本
- 加拿大餐厅门面租赁合同
- 2024年全国企业员工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活动题库(完整)
- 错牙合畸形的早期矫治(口腔正畸学课件)
-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 2024年中国酶免试剂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建筑施工装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及制度
- 苏科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中培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 互联网护理的居家沟通唐莹教授护患沟通护患关系护士培训
-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课件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
- 福建省厦门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数学期中考模拟卷
- 2023年浙江出版联团招聘考试真题
- 期中测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