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综合职卫重点_第1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1/26/968cb799-964f-4560-9bc2-05ce74a605bc/968cb799-964f-4560-9bc2-05ce74a605bc1.gif)
![卫生综合职卫重点_第2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1/26/968cb799-964f-4560-9bc2-05ce74a605bc/968cb799-964f-4560-9bc2-05ce74a605bc2.gif)
![卫生综合职卫重点_第3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1/26/968cb799-964f-4560-9bc2-05ce74a605bc/968cb799-964f-4560-9bc2-05ce74a605bc3.gif)
![卫生综合职卫重点_第4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1/26/968cb799-964f-4560-9bc2-05ce74a605bc/968cb799-964f-4560-9bc2-05ce74a605bc4.gif)
![卫生综合职卫重点_第5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1/26/968cb799-964f-4560-9bc2-05ce74a605bc/968cb799-964f-4560-9bc2-05ce74a605bc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职业病:医学上所称的职业病泛指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的疾病,在立法意义上,指政府法定的职业病职业卫生:2 工作有关疾病(1).工作有关疾病往往是多因素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是该病发病的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因素(2).职业性有害因素影响了健康,促进潜在疾病暴露或病情加重(3).通过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和改善工作环境,可减少工作有关疾病的发生3.工效学以人为中心,研究人、机器设备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实现人在工作及其他活动中的健康、安全、舒适,同时提高工作效率。4人体测量学:用测量的方法研究人体的特质,通过人体的整体测量和局部测量,探讨人体的类型,特征,变异和发展规律。(用专门的仪器系统
2、测量人的各种尺寸)5生产环境气象条件包括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气压 6高温对机体的影响(1)体温调节 1 ) 温度感觉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热或散热(行为调节)维持体温恒定(37)。 人体的七种温度感觉:冷 较冷 凉 致适 暖 较热 热2 ) 产热:能量物质的氧化代谢,生产劳动时主要为骨骼肌产热。 3 ) 散热:主要通过皮肤(占90%),其余为呼吸道、大小便等。方式:: 辐射散热 对流散热 蒸发散热4 ) 热蓄积:一般情况,通过体温调节,热蓄积为零,即:S=M±R±C-E=0。当劳动强度过大、环境温度过高,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就会出现热蓄积(S0)。热蓄积增加0.93Kca
3、l、体温可增加1 Ssaving heat Mmuscle heat(代谢热) Rradiaton heat Eevaporation heat(蒸发热) Cconduct or convection heat(传导的获热或散热) 5 ) 高温作业还影响皮肤温度:当皮肤温度升高到等于深部体温时,体表失去散热功能。 中心体温(直肠温度)38 是高温作业工人生理应激范围的上限值。(2)水盐代谢 1 )水分丢失 2 )电解质丢失:高温环境下主要靠蒸发散热,特别是湿热环境作业。汗液99%为水、0.30.5%为盐。大量出汗可致水盐大量丢失致水盐代谢紊乱。生理限值:出汗6L/d,尿盐5g/d。 (3)循环
4、系统:心脏负担加重:体力劳动 皮肤散热 血液浓缩 长期工作可引起血压升高(4)消化系统:胃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性降低;胃蠕动缓慢(5)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动作协调性下降;肌肉工作能力下降(6)泌尿系统:尿量减少;肾功能不全7热适应:人体在热环境一定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的适应现象。热应激蛋白(HSP)可以保护机体免受高温的致死性损伤。(HSP100,HSP90,HSP70,HSP60)8中暑: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9中暑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1)热射病(包括日射病sun stroke):在热环境下,散热
5、途径受阻,体温调节失调所致。(2)热痉挛(heat cramp):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3)热衰竭(heat exhaustion):脑部暂时供血不足。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严重者晕厥这三种类型的中暑,热射病最严重,尽管治疗及时,约有1/5的病人死亡。10劳动生理学:研究一定劳动条件下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氧需(oxygen demand):劳动1分钟所需要的氧量称氧需。氧上限:血液在1分钟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氧债:当氧需超过氧上限时,氧需和实际供氧量之差。11静态作业和特点,动态作业和特点静态作业动态作业定义依靠肌肉等长收缩进行
6、的作业依靠肌肉等张收缩进行的作业特点不能持久,易疲劳,易引起损伤,恢复时间长,做功效率低能够持久,不易疲劳,不易引起损伤,恢复时间短,做功效率高12脑力劳动的生理特点:(1) 代谢率高,耗氧量大,对缺氧敏感。(2) 葡萄糖是唯一的供能物质,对缺血敏感。(3) 持续工作时间不宜过长(4) 脑力劳动负荷过重容易影响其它组织(5) 觉醒时即处于高度活动状态。13疲劳的表现,预防: 疲劳是指体力和脑力效能暂时减弱。 疲劳的表现: (1)疲倦,困倦,乏力 (2)对周围事物感到厌烦 (3)懒于思考 (4)不愿继续工作 (5)接受能力变慢或差 (6)作业能力下降 (7)警觉性减退 疲劳的预防: (1)适当的
7、劳动负荷 (2)合理的劳动作息时间 (3)避免强迫体位 (4)加强锻炼 (5)合理用力 (6)合理营养 (7)去除疾病 (8)正确人机关系(结合第三章) (9)改善工作环境(照度,颜色,噪声,温度) 提高作业能力的措施:(1) 心理学措施:努力实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搞好人际关系。(2) 人类工效学措施:改造生产过程,生产设备与工具,改善劳动条件(3) 合理用力:动作对称,有节奏,要自然,尽量借助体重来用力(4) 操作合理化:作业前合理安排各种操作动作的活动范围(5) 改善劳动制度:合理安排作业时间14生产性噪声的概念: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其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
8、感到厌烦,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15频谱:把组复合音的各种频率由低到高进行排列而形成的频率连续谱称为频谱Ø频带或频程:为了便于分析和测量,把声频范围(2020,000Hz)划分为若干小的频段,称为频带或频程(octave band)。Ø倍频程:按照频率成倍比关系将声频划分为若干频段,一个频段的上限频率(f上)和下限频率(f下)之比为2 :1,即f上=2f下。根据声学特点,每一个频段用一个几何中心频率代表,中心频率用公式计算:f中= f上f下Ø频谱曲线:以频谱为横坐标,声压级为纵坐标,把它们的关系用图来表示称频谱曲线或频谱图。频谱曲线用途Ø分析噪声的频
9、率组成Ø 分析各频率的声音强度Ø人耳对声音的主观感觉特点:对高频敏感,对低频不敏感。16噪声对人体的影响(1) 听觉系统Ø暂时性听阈位移(temperary threshold shift, TTS):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听觉适应(auditory adaptation):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阈提高超过1015dB,离开噪声环境1分钟之内可以恢复。听觉疲劳(auditory fatigue):较长时间停留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
10、听阈提高1530dB,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Ø永久性听阈位移( permanent threshold shift, PTS ):指噪声或其它因素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听阈升高。 根据损伤的程度,永久性听阈位移又分为听力损失(hearing loss)或听力损伤(hearing impairment)以及噪声性耳聋(noise-induced deafness)。听力损伤 噪声引起的永久性听阈位移特点Ø早期:高频听力下降, 听力曲线在3,0006,000Hz(多在4,000Hz)出现 “V”型下陷,称听谷(tip)。Ø晚期:语频听力下降,语言听力
11、障碍噪声性耳聋:职业性噪声聋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是噪声对听觉器官长期影响的结果,是法定职业病。爆震性耳聋 (2)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心悸、睡眠障碍、全身乏力等 脑电波:表现为节律减少及慢波成分增加(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心电图:ST段或T波出现缺血型改变 血压:早期不稳定,长期接触较强的噪声可以引起血压升高; 脑血流图:波幅降低、流入时间延长(4)对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影响 肾上腺:中等强度噪声,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大强度噪声,功能减弱 免疫功能:降低(5)对消化系统及代谢功能的影响 胃肠功能紊乱、食欲不振、胃液分泌减
12、少、胃紧张度降低、胃蠕动减慢等变化 脂代谢障碍(6)对生殖机能及胚胎发育的影响 月经周期异常、经期延长、血量增多及痛经,影响胎儿发育(7)对工作效率的影响17振动:振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它表示一个质点或物体沿直线或弧线围绕于一平衡位置作来回往复的运动。振动是常见的职业有害因素,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职业病的发生。18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采用有效值(root mean square,RMS)来表示振动加速度的强度。19振动对机体的影响:1)全身振动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1)循环系统:交感神经处于紧张状态,血压升高,脉搏增快,心搏出血量减少,脉压增大,可致心肌局部缺血,心电图发生
13、改变。(2)呼吸系统:115Hz、0.3g的垂直振动可致呼吸量增加,呼吸频率加快。(3)前庭器官:前庭功能兴奋性异常,随着工龄的增加,兴奋性降低,临床表现出协调障碍,眼球颤动等。(4)可影响胎儿呼吸,甚至胎儿窒息,还可出现新生儿体重下降。 (5)消化系统:对胃酸分泌和胃肠蠕动呈现抑制作用,胃肠道和腹内压增高。肝脏的解毒功能和代谢机能发生障碍。(6)生殖系统:全身振动对妇女影响较大,影响月经机能,出现经期延长,血量增多,痛经。有报道接受全身振动其自然流产及早产率增高。(7)其他:对重型车或拖拉机驾驶员x线检查,可发现胸椎和腰椎早期的退行性改变,椎间盘脱出症的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近年来对接触全身振
14、动作业者的心理影响报道增多。2)全身振动对工效的影响:全身振动对工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通过直接的机械干扰或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引起姿势平衡和空间定向障碍,最终导致作业能力下降。3)运动病(motion sickness)又称晕动病,是作业人员在车、船或飞机等交通工具上工作,由于颠簸、摇摆或旋转等任何形式的加速度运动,刺激人体的前庭器官,而出现的一系列急性反应性症状的总称,又可分别称为晕车病、晕船病或晕机病。表现:患者先有疲劳感、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继而出现眩晕、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伴有视物模糊、血压下降、眼球震颤。前庭器官敏感者易于发生本病。4)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影响(1)神经
15、系统:首先引起末梢神经改变,常以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的形态出现,以上肢手臂神经障碍为主,呈现“手套”型感觉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出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指甲松脆、营养障碍以及手汗、手颤等,进而影响内脏器官的功能。(2)心血管系统:循环系统特别是外周循环系统以及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是局部振动对人体影响的最明显和最主要的表现之一。(3)骨骼-肌肉系统:振幅大,冲击力强的振动可引起骨-关节的损害。手部肌肉萎缩,多见于鱼际肌和指间肌。手握力和手指捏合力下降。(4)听觉器官:振动伴有噪声作用于人体可加重对听力的损害,可引起永久性听阈改变,加速耳聋的发生。(5)免疫系统:血清中白蛋白含量下降,2 球蛋白、
16、球蛋白以及免疫球蛋白IgM 含量增高,认为振动可能是一种引起超免疫反应的因素。(6)内分泌系统:振动作用下,视丘下部、脑垂体、肾上腺髓质的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血中儿茶酚胺浓度上升。振动对血液致活酶系统的影响,血清中缓激肽含量减少,苯甲酰精氨酸乙酯酶活性增高。(7)局部振动对心理行为的影响:接振人员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睡眠障碍、抑郁等与对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在行为方面表现出运动神经功能的反应潜伏期延长和大脑皮层功能下降,与接振工龄呈正相关。20手臂振动病: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能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其典型表现为振动性白指(vibr
17、ation-induced white finger)。是一种法定职业病。诊断原则:具有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的职业史,出现手臂振动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结合末梢循环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检查,参考作业环境的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疾病后方可诊断。21影响振动对机体作用的主要因素(一)振动本身的特性振动频率对人体的影响很重要。11000Hz的振动给人以振动觉感受。频率1000Hz以上的振动,难以被人体主观感受。当发生共振时,振动强度加大,器官损伤加重。频率一定时,振幅越大,对机体的影响越大。振动的加速度越大,振动性白指的发生率越高;从接触振动到出现白指的时间越短。 (二)接振时间接振时
18、间可用接振工龄和每个工作日纯接振时间(一般以小时计)表示。振动病的患病率随接振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严重程度随接振时间的延长而加重。(三)环境温度和噪声寒冷是促使振动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之一。振动病有地区分布和发病季节振动作业往往伴有噪声,其强度多在85dB以上。研究表明,噪声与振动有协同作用。(四)体位和操作方式人体对振动的敏感程度与体位有关。立位时对垂直振动敏感,卧位时对水平振动敏感。操作时,手掌把持工具过紧,由于静力紧张使血管受压,血液循环不畅,促使振动病的发生。(五)重量负荷和个体因素工具的重量、加工件的硬度等均能影响机体的负担和静力紧张。男女性别末梢循环机能有很大不同。女性对寒冷、振动
19、等因素有更高的敏感性。末梢循环机能、运动机能等均与年龄有关。高龄工人更易引起振动危害并且治疗恢复更困难。22振动职业危害的预防:(一)减少或消除振动源-根本措施(二)限制接触时间(三)改善作业环境-温度,湿度(四)加强个人防护(五)加强健康管理(六)职业卫生教育和技术培训(七)振动卫生标准23有机溶剂的理化特性,毒作用特点P98-99 溶剂通常为液体,多为有机溶剂,用作清洗、去油污、稀释和提取液;还可作为制备其他化学产品的中间体。工业溶剂具有相似或不同的理化特性和毒作用特点,概括如下:1挥发性、可溶性和易燃性:2化学结构 3吸收与分布:4代谢与排出:24有机溶剂对健康影响(1).皮肤:溶剂所致
20、的职业性皮炎,约占总职业性皮炎例数的20%。有机溶剂几乎全部都能使皮肤脱脂或使脂质溶解而成为原发性皮肤刺激物。(2).中枢神经系统:易挥发的脂溶性有机溶剂几乎全部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多属非特异性的抑制或全身麻醉。(3).周围神经和脑神经:有机溶剂可引起周围神经损害,有少数溶剂对周围神经系统呈特异毒性。(4).呼吸系统:有机溶剂对呼吸道均有一定刺激作用;高浓度的醇、酮和醛类还会使蛋白变性。(5).心脏:有机溶剂对心脏的主要影响是心肌对内源性肾上腺素敏感性增强。(6).肝脏:在接触剂量大、接触时间长的情况下,任何有机溶剂均可导致肝细胞损害。其中一些具有卤素或硝基取代的有机溶剂,对肝毒性尤其明
21、显。(7).肾脏:多种溶剂或混合溶剂慢性接触可导致肾小管性功能不全。溶剂接触还可能与原发性肾小球性肾炎有关。(8).血液:苯可损害造血系统,导致白细胞和全血细胞减少,以至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乙二醇醚类能引起溶血性贫血 (渗透脆性增加)或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抑制)。(9).致癌:在常用溶剂中,苯是肯定的人类致癌物质,可引起急性或慢性白血病。(10).生殖系统:大多数溶剂容易通过胎盘脂质屏障,还可进人辜丸。有些溶剂 (如二硫化碳)对女性生殖功能和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均有影响。 25苯中毒的处理原则和预防措施:1 慢性中毒 可使用有助于造血功能恢复的药物,并给予对症治疗。2 急性中毒 将患者转移至空
22、气新鲜处,脱去污染的衣物,肥皂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注意保暖。 苯中毒一经确诊,应调离接触苯作业,积极治疗,并根据病情适当安排休息。 【预防】 1 以无毒或低毒的物质取代苯 2 生产工艺改革和通风排毒3 卫生保健措施 对苯作业现场进行定期劳动卫生学调查,监测空气中苯的浓度。职业禁忌证:血象指标低于或接近正常值下限者,各种血液病,严重的全身性皮肤病,月经过多或功能性子宫出血。 26高分子定义高分子化合物简称高分子。其分子量为几千几百万,分子构成简单,由一种或几种单体聚合或缩聚而成,又称为聚合物或共聚物。缩合 单体先缩合析出一个分子水、氨、氯化氢或醇,再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聚合 许多单体连接起来形
23、成高分子化合物的过程27高分子化合物的主要类型: 按来源分: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按骨架和主链分:有机、无机高分子化合物28高分子化合物的优点(特性):高强度、抗腐蚀、绝缘性、质量轻、成品无毒或低毒常见毒物 石油裂解气:乙稀、丙烯、丁二烯等;苯系化合物等 使用单体:乙稀、丙烯、氯乙烯、苯乙稀、丙烯腈等;29农药(pesticides):指用于防止、控制或消灭一切虫害的化学物质或化合物。也包括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卫生杀虫剂。30、 有机磷农药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区别有机磷农药氨基氨基甲酸酯农药甲酸酯农药1、磷酰基与CHE结合,氧化速度大酰基与CHE结合,氧化速度¡ü
24、,毒性越大¡ü1、以分子与CHE结合,分解速度,毒性越大以分子与CHE结合,分解速度¡ý,毒性越大¡ü2、可用复能剂CHE复能复能剂CHE复能2、不用复能剂,CHE抑制3、CHE“酶老化”易引起严重中毒(磷酰基结合)E“酶老化”易引起严重中毒(磷酰基结合)3、CHE“易复能”,不容易引起严重中毒(分子结合)3、CHE“易复能”,不容易引起严重中毒(分子结合)急性有机磷中毒与氯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的鉴别要点项目有机磷中毒甲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酸酯类农药中毒接触史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体表或呕吐物气味蒜臭味无蒜臭味病程相对较长相对较短阿托品用量
25、大较小复能剂治疗效显著不明显中毒胆碱酯酶恢复缓慢恢复较快31氯乙烯:理化性质:气体比空气重,可沿地面流动,可能造成远处着火,分布:肝,肾最高代谢:肝微粒体细胞色P-450酶系进行代谢 毒性:氯乙烯急性毒性的靶器官为中枢神经系统,慢性毒性的靶器官为肝脏。 (1)急性毒性 主要为麻醉作用, 人体的麻醉阈为182g/m3, (2)慢性毒性 长期吸入可致大,小鼠肝、肾、肺、乳腺等,肿瘤,特别是肝血管肉瘤。 氧化氯乙烯与DNA、RNA和蛋白质共价结合,引起DNA碱基配对错误,诱发基因突变,导致细胞恶性转化,引发肿瘤。毒作用表现(一)急性中毒:多见于意外事故大量吸入所致。麻醉作用。 轻度中毒:头晕、头痛、
26、恶心、胸闷; 重度中毒:神志不清,昏迷甚至死亡。(二)慢性中毒:氯乙烯综合征“氯乙烯病”; 1、神经系统:神衰综合征; 2、消化系统:食欲减退,恶心,腹胀,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 3、肢端溶骨症(acroosteolysis)氯乙烯作业工人,尤其是氯乙烯接触程度较高的清釜工,可因肢端动脉病变等原因,导致局部骨组织缺血性无菌性坏死,出现四肢末端骨和一些关节的溶解性骨损,即肢端溶骨症。表现为:手指麻木,疼痛,肿胀;手指动脉痉挛,遇冷发白;X线检查显示一指或多个指的骨小梁模糊、骨边缘缺损、末节指趾骨粗隆半月状缺损、指骨变粗变短、骨皮质硬化和变形杵状指等。 4、血液系统:溶血和贫血倾向; 5、肝脏:肝
27、大,后期有肝功能异常;氯乙烯中毒性肝病 ; 6、皮肤: 湿疹样皮炎或过敏性皮炎,皮肤干燥、皲裂。 7、肿瘤:肝血管肉瘤。国际癌症研究所将氯乙烯归为组1,人体致癌物。 8、生殖系统:流产、妊娠综合症发生率增高9、皮肤:皲裂、干燥、角化32电离辐射:能够直接或间接引起物质电离的射线,称为电离辐射。高速的带电粒子,如a粒子、b粒子、质子等,能直接引起物质电离,为直接电离粒子;而X射线、g射线和中子等不带电粒子,是通过与物质作用时产生的带电次级粒子而引起物质电离,属于间接电离粒子。由直接或间接电离粒子,或两者混合组成的任何射线所致的辐射,能与物质作用引起电离,统称为电离辐射。33放射性疾病(radia
28、tion sickness): 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全身放射性损伤,分为急性和慢性放射病。34国际放射放护委员会(ICRP)提出的辐射防护三原则 实践的正当化:为了防止不必要的照射,在引进任何伴有电离辐射的实践时,都必须经过论证,确认这种实践对社会和环境所产生的危害远小于从中获取的利益,才可以认为这种实践具有正当的理由,是值得进行的。防护的最优化 即进行辐射实践时,在考虑了经济和社会的因素之后,应保证将辐射照射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水平。 个人剂量限值 个人所受的剂量当量不应超过规定的相应限值。保证放射工作人员致接受过高的照射水平。个人剂量限值不适用于医疗照射。35外照射防护
29、的 基本原则 时间防护: 在从事放射性操作时,在满足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应尽量缩短工作时间。为此,应尽量提高操作者的技术水平;改进操作工序的自动化程度;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等。 距离防护:点状源在周围空间所产生的剂量率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当距离增大一倍时,照射量可减少至原来的1/4 。因此,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应尽可能远离辐射源。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长柄工具、机械手等。36非电离辐射:系指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和射频辐射而言。射频辐射:高频电磁场与微波统称射频辐射,在电磁辐射谱中量子能量较小、波长较长的波段,波长范围为1mm3km。37电磁辐射剂量(比吸收率)(specific absorp
30、tion rate,SAR) 表示生物体每单位质量吸收的电磁辐射功率,单位为W/kg。38射频辐射的生物学效应规律:随着频率的增加和波长的变短而递增,一般作用的强弱顺序为微波>超短波>短波>中长波。但在微波波段以厘米波的危害最大。(手机使用频率为毫米波)。脉冲波的作用大于连续波。39微波对机体的影响(1) 高强度暴露仅见于事故性照射。职业性接触人体的影响是慢性、长期、功能性影响。(2) 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头痛、无力、嗜睡、记忆力下降、多汗、脱发,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女性可有月经紊乱。(一般工作5年以后出现)(3) 心血管系统: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心悸、心区疼痛或压
31、迫感。心电检查可有窦性心率不齐,心动过缓。(4)对睾丸、生殖的影响:睾丸是人体对微波辐射比较敏感的器官。眼的损伤阈为100 mW/cm2 ,睾丸的损伤阈为10 mW/cm2 (5)眼睛:眼睛的晶体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水分,无血管,能吸收较多的微波能量,当眼睛表层组织还没有出现影响的时候,晶体已经出现水肿。长期接触大强度微波的工人,发现眼晶状体点状或小片状混浊,以至形成白内障。主要的危害频率为1000MHz3000MHz。40妇女职业卫生是职业卫生学重要内容之一。研究劳动条件对妇女健康,特别是女性特殊生理功能的影响,预防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妇女健康,尤其是生殖系统和生殖功能的影响,保护妇女健康持久从事
32、生产劳动和孕育健康后代。41 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女性生殖机能的影响生殖过程是指自配子形成直到胎儿娩出的整个过程,是许多复杂的生理过程的综合。(1)生殖损伤(reproductive impairment)生殖功能全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受到影响而造成的生殖功能障碍或不良生殖结局。(2)生殖毒性(reproductive toxicity) 环境有害因素对生殖系统的不利影响,表现为生殖器官和生殖内分泌的变化。包括性周期及性行为的变化;生育力,妊娠结局、分娩、哺乳的变化及生殖早衰等生殖系统和生殖功能方面的异常。 反映生殖损伤的各种表现- 月经异常:周期异常、月经过多、痛经 - 生殖内分泌功能失调 - 早
33、早孕丢失 (very early pregnant loss) - 不孕或生育能力下降(氯乙烯) -自然流产(28周前的胚胎或胎儿死亡) - 晚期胎儿死亡(28周后的死胎) - 分娩时胎儿死亡即死产 - 妊娠及分娩时疾病:妊高症、宫缩无力、胎儿窘迫的发生率增高。 - 新生儿性比改变 - 胎儿发育异常、迟缓,早期新生儿死亡,儿童期死亡等 (3)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发育毒性是指发育中的机体自受精卵、胚胎期、胎儿期乃至出生后直至性成熟止,由于暴露于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而产生的毒性效应。发育毒性的主要表现a发育机体死亡,自然流产 b 胎儿结构异常 c胎儿发育延迟或生长
34、发育迟缓 d功能缺陷 (4)对女性性腺的影响(5)对胚胎和胎婴儿发育的影响(6)有害因素对胎盘的影响 a 胎盘对外源性化学物的转运及生物转化b 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 虽然胎盘屏障被看做是一个防止有害因素的保护性组织,但各种化学物质都能不同程度通过胎盘,病毒也较易通过,其屏障作用是有限的。(7)有害因素对妊娠母体的影响 妊娠时机体对有害因素的敏感性增高有害因素能促进妊娠及分娩并发症的发生 (8)有毒化学物质自乳汁排出42 职业肿瘤的发病特点(一)好发部位:较固定。由于职业性有害物质主要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因此职业性肿瘤多见于皮肤和呼吸道。也有远隔部位肿瘤发生。(二)发病条件:1、接触物质的理化性质:颗粒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现代物流技术与医疗物资保障体系
- 沟通技巧在教育工作中的创新应用
- 环保技术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 物流信息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
- Unit 3 Where did you go?PartB (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下册
- 2《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说课稿(统编版必修下册)
- 2024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发展战略 第二节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说课稿 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 Unit3 Amazing animals(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001
- 2024年高中化学 第三章 晶体结构与性质 章末整合说课稿 新人教版选修3
- 1《我是独特的》第二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 2025-2030年中国清真食品行业运行状况及投资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生物学试卷(含答案)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全文
- 山东省滨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含答案)
- 临床提高脓毒性休克患者1h集束化措施落实率PDCA品管圈
- 春节节后施工复工安全培训
- GB/T 3478.1-1995圆柱直齿渐开线花键模数基本齿廓公差
- GB/T 1346-200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
- FZ/T 25001-2012工业用毛毡
- 瑞幸咖啡SWOT分析
- 小学生品德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小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